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切、引、旷有机结合治疗肛瘘肛周脓肿
谓切、引、旷,是指治疗肛瘘、肛周脓肿中常见的三种方法和措施。“切”即切开或切除组织;“引”即人工辅助强制引流瘘道、脓腔;“旷”即脓腔或瘘道不予处理,既不切开,也不人工强制引流,而令其自然愈合。
    要想真正实现治疗肛瘘肛周脓肿微创、微瘢痕,必须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选择,恰当应用。这也是治疗肛瘘和脓肿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肛肠工作者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三者中,“切”已被普遍应用,是各种所谓经典术式的基础;“引”也已被很多人认识,使用但不够彻底;“旷”很少有人提及,更难把它视为一种治疗方法。
        首先说“切”
“切”从损伤的角度讲,是我们最不愿意用的方法,是三种方法中最后的选择,即能不用的地方尽量不用,但不管任何肛瘘和脓肿又是必须用到的术式。如:内口的清除;制造各种外口和人造通道;大部分肛瘘的过肌管切开;直肠粘膜下瘘的胶线嘞割;切开短而浅的瘘道和脓腔等都需要“切”
①        内口的清创:内口是肛瘘脓肿的感染源,多在肛窦部。内口必须清创,切开或切除。单纯切除内口面积不大,但常涉及到与之相续的过肌管的处理。                                                        若是低位肛瘘,则内口及过肌管一并切开,切口便延伸到肛缘外了。这时要看肛周的肌外瘘道的长短又有两种选择:如果肌外瘘道较短,没超过2cm,则行一并切开术,这样的手术便是沿瘘道全层切开法;如果肌外瘘道较长,2cm以上,则从内口沿探针向外切开组织,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和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记住不是全部外括约肌皮下部),切至肛缘外,即未来的瘘道引流口已移出肛缘外时,停止切开,余下的肌外瘘道内置双胶线浮挂,称这种术式为“内切外挂术。”修剪创缘,令肛管放射状切口自然引流通畅即可。(见图八)
       若是高位肛瘘,过肌管是不能直接切开的,而应实行旷置。但内口要单纯切开,切口向肛缘外延长,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不延长切口可否,现在还没敢做试验)。令已切开之放射状切口自然引流通畅。其它手术步骤后述。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下,内口都是要行切开术的。
②        制造各种的外口和人造通道:脓腔要制造外口,用来放脓和探查。大而深的脓腔(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主口开口能伸入食指即可;中等脓腔能伸入止血钳即可。一条外围瘘道或者是过肌管旷置术中的肌外瘘道,因为只有一个外口,要实现浮线引流,必须再在肛周人造一外口和一条通道,与原瘘道在深部贯通,形成有两个外口的对口瘘道,人造外口及人造通道大小能通过双根引流胶线即可。
③        直肠粘膜下的瘘道要剖开,最好用胶线逐渐割断法,即延长了引流时间,又避免了术中出血。
④        短浅瘘道切开:长度小于2cm,深度小于1cm的肛周瘘道脓腔可采用一次性切开法。
         再论“引”
   肛周瘘道和脓腔,每一条都做成对口瘘道,大的脓腔要做多个对口瘘道,置双根胶线于内,持续人工强制引流,其持续时间是:经历伤口渗出期、肉芽增生期,直至肉芽增生充满整个瘘道腔后,再撤除胶线,瘘道自闭。我们称这种浮线法为“完全浮线法”。
    应用完全浮线法的医生不多,因为理论上还未对这种愈合形式给予肯定和支持。使用更多的是仅在伤口渗出期给予浮线引流,撤除引流线较早(没敢超过2周)肉芽生长期仍然靠伤口自然引流,当然各引流外口要做的很大了。我们称“半浮线法”
    使用完全浮线法,瘘道不用剔除,外口无需扩大。脓腔也如此。把对肛周组织的损伤降到了最低,更简化了术后换药。它损伤小,患者痛苦轻,是我们倡导的方法。
    现在很多人的疑问是:完全浮线法处理肛周瘘道和脓腔,其成功率到底有多少?我们的回答是:等同于切开法。
    回顾历史,中外很多人曾经使用过浮线法,最后的结论是认为它失败率高。其实不是完全浮线法本身所致,而是因为他们没能正确使用浮线法,而引起了失败。
     使用完全浮线法是有要求的:
①        所有引流口必须是外口。引流口仍然在肛内是绝然不行的。并且引流瘘道不能与肛管直肠内有任何连通。只要有肠内污染物不断从引流口进入瘘道,则瘘道不愈。
②        所有未切的瘘道或脓腔内必须都有引流线通过。若一个胶线引流的瘘道仍然与一个未得到引流的感染腔连通,则瘘道难愈。
③        要保证足够的引流时间。肉芽不完全充满瘘道,绝不撤线。这个时间如肛周脓肿,18天可撤线,如肛瘘则必须超过三周以上。撤线则意味着整条瘘道已经愈合,不要希望撤线后瘘道再生长。
④        在第一个愈合期若瘘道已受污染,瘘道内已产生水肿肉芽等非正常组织,在第二个治疗期前要用刮匙清创瘘道。(一个愈合期最多一个月,若不愈要寻找原因了)。
    注意了上述四个问题,完全浮线法还是很安全的。当然还有诸如引流线规格等其它问题。
    有一种状态必须用人工引流术:同样是蹄铁型肛瘘,管道走向又分两种情况:如:外口在3点位,瘘道走向肛门后方:一种是探针探到肛门后方,6点肛周皮下,切开肛周皮肤,引出探针,探针复从6点肛周人造外口探入,从6点肛窦内口探出。这就是说:过肌管与肛门括约肌束可形成垂直状态,而过肌管与肌外瘘道不在一条线上,两者夹角很大,我们称这样的瘘道为“折瘘”;再一种情况是:探针从3点外口进入,探不到肛管后方,而是直接向深部探至5-6点肛窦内口,这时过肌管与肌外瘘道在一条线上,但过肌管与肛门括约肌束不垂直,夹角很小,是斜行穿过,我们称这种瘘道为“斜瘘”。
    折瘘的处理:过肌管按过肌管的处理原则单独处理,肌外瘘形成对口瘘道,完全浮线法处理。
    斜瘘的处理:过肌管不能切开,否则伤口难以对位。只能采用旷置法。而肌外瘘道做成对口瘘道,行完全浮线法。
   何为蹄铁型肛瘘?肌外瘘道走向与经过内口垂直与肌束的肛门放射线不在一条线上,而且夹角很大,这就是蹄铁型肛瘘。当然内口多在6点或12点。如果内口在3点,瘘道感染向会阴部转移,就不叫蹄铁型肛瘘了吗?其实处理原则是一样的。这时会有两种状态:若其中过肌管与肌束能垂直的,则是折瘘;若过肌管无法与肌束垂直,并且夹角很小,则是斜瘘。
    我们把过肌管与肌外瘘道几乎在一条线上,过肌管与肛门括约肌束垂直或近乎于垂直,这种状态的瘘道称为直瘘。(见图七)
其中折瘘、斜瘘,肌外瘘道必须用完全浮线法,而直瘘可选择使用。
   总之,凡肛周瘘道、脓腔,除了又短又浅的瘘道行切开术外,尽量应用完全浮线法治疗。
        说“旷”
“旷”,就是一条瘘道或一段脓腔,既不切开,也不放引流物,旷置而让其自然愈合。如此处置,其失败率是非常高的。但为什么还要使用呢?因为有时候不得不旷,毕竟它还是有成功率的。
     如治疗高位肛瘘时,过肌管常采用旷置法:内口单独清创,或缝或不缝;肌外瘘道通过做人造外口和通道形成对口瘘道,采用完全浮线法;过肌管既不能切开,又不能置胶线强制引流,只能旷置。它较短,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会被其外的肌外瘘道代偿性完成引流,最后完成自闭。我们称这样的处理为“过肌管短路旷置法。”
    如中瘘(介于低位肛瘘和高位肛瘘之间,虽然过肌管全层切开不会引起肛门明显失禁,但肛管瘢痕会很大)的治疗中,过肌管从内口向肛外只切开一部分,余下部分过肌管则旷置,肌外瘘道通过再造外口和通道形成对口瘘道浮线引流。这样外括约肌浅部和大部外括约肌皮下部得以保全。肛管瘢痕明显减小。由于在切开部分过肌管后,过肌管内口明显外移,接近肛缘,其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如在肛周脓肿治疗中,过肌管是要经常旷置的。这样的过肌管仅仅是一个感染通道,还没形成纤维化的陈旧性瘘道,这样的瘘道如果两端有通畅的引流环境,旷置还是许可的。如探得肛周脓肿过肌管位置较高时,过肌管尽量旷置;对待可疑原发内口,不要强行把内口与肛周脓腔贯通,单独清创内口,过肌管旷置。把复杂变简单。
    肛周脓肿的内口在哪儿?在脓腔的相对位肛窦部还是在6点位,或者两者都有。由于难以准确判断,按以往的手术方式(完全切开式)很难同时切开两处内口,故很多人放弃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术。而有了过肌管旷置思想后,内口可以单独清创,则可同时清除2个以上内口,会让人们更偏重于一次性根治术的使用。
   如治疗斜瘘,如蹄铁型肛瘘,外口在2点位,内口在6点肛窦,其中过肌管不能垂直括约肌肌束,手术也无法实现,令其垂直,而是夹角很小,虽然不是高位肛瘘,但要斜形切断肌束,伤口会错位变形,这时要选择“过肌管短路旷置法”。(见图九)
    经验总结:旷置术主要针对过肌管,虽然它很短(等于括约肌环的厚度),其外又有肌外瘘道中浮线的通畅引流,但致命的问题是,它的一端仍然在肛门内。试验证明,在愈合过程中,受肠液污染程度越重则失败率越高;过肌管经手术内口移位,越接近肛缘成功率越高;但斜瘘的过肌管内口即使在肛窦部位,成功率也很高;过肌管越细,管壁纤维化不明显则成功率高。所以在治疗中不要轻易人为把过肌管扩大化。如剜除术等。
   过肌管旷置均是在不得已时使用,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存在失败率,但应把保护肛门结构和功能要放在第一位,不要怕再次手术。
过肌管旷置法失败后需再次手术。由于我们第一次手术采用的是微创微瘢痕术,从处理内口、过肌管、到肌外瘘道和外围瘘道,都做到创伤最小;再则,再次手术所治疗的部位是过肌管,对于其它部位,有的已经闭合,无需再处理,如原内口和与内口无连通的外围瘘道。肌外瘘道虽然由于有未愈的过肌管的连通而不愈,再次手术时也只是搔刮瘘道而已,仍然采用完全浮线法。
        再次处理过肌管的几种方法:
①对于第一次手术时已经切开部分过肌管,内口已经有所外移的中瘘,可采用一步到位外移法。方法:探针从外口进入,从肛内未愈过肌管内口探出,从内口沿探针把过肌管向外切开,切至肛缘偏外,即判断未来未切开之瘘道的引流口已不在肛内,则停止切开,余下的瘘道用完全浮线法。
    行二次切开过肌管时,第一次肛管切口包括原内口已经愈合或瘢痕形成,会限制伤口的进一步扩大,所以微创效果还是很好的。
②若高位肛瘘过肌管旷置术失败,再次手术则行瘘管逐渐外移术。
   原理:过肌管内双根胶线引入,相对应的肛缘外肛周皮肤加垫,胶线束于垫上,然后适当紧线,令胶线单方向向外压迫过肌管壁,实现瘘道的逐渐外移。而肛周皮肤及皮下组织有垫的保护,不受破坏。其胶线切割速度要缓,要让已切开之肛管组织有再次对位粘合的时间。如此当移至浅位后,为缩短治疗时间,按低位肛瘘处理,则行过肌管一次性切开术。
    虽然行了2次手术,从“切”的内容看,两次加起来等于一次手术,没有做重复切开的工作。只是某些瘘道的引流时间加倍延长了,这是不得已的事情,是肛瘘本身复杂所致,必须如此。总不能为了快,而把对肛门更大的损伤做为代价吧。在肛管横断面上,以近内口瘘道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不同,把肛瘘道分成直瘘、折瘘、斜瘘三种状态。在肛管的额状面上又把肛瘘道按过肌角的大小分成低位、中位、高位三个级别。两者结合,如直瘘分高、中、低位,折瘘、斜瘘也分高、中、低位。让肛瘘道产生了一个立体定位。治疗必须两者参合,才能找到最佳处理方法,再应用切、引、旷不同手段完成治疗。
    切、引、旷有机结合,治疗肛瘘、脓肿,术后瘢痕做到了最小化。可以说除了肛管放射状瘢痕是新产生的外,肛周仍然是原瘢痕。肛瘘、脓肿总有手术失败者,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再次手术,那么你这次手术的伤害是否给下次治疗带来麻烦?如损伤太大,不能再次切开;瘢痕多阻碍诊断等。所以“切”上一定要慎重。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瘢痕大了点吗。错,为什么能避免形成瘢痕的,非要产生瘢痕呢?一旦切开,有时无法挽救。
    切,内口必切;引,肛周瘘道脓腔尽量人工引流;旷,不得已时,过肌管实行旷置。为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希望未来在“旷”上下功夫,寻找更多的辅助措施,而不是否定这种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管拖线法治疗单纯性肛瘘技术
肛瘘该如何诊治?
肛瘘偏方 让你的肛门不再难受
你忍住的也许不是痔疮,而是肛瘘!
肛瘘八大复发原因解析
肛 瘘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