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赓带陌生小伙去中南海,问周总理:他像谁?邓颖超见后热泪盈眶
userphoto

2023.07.13 四川

关注

1956年夏,北京某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手握电话,操着湖南口音笑眯眯地说道:“小超,我是陈赓,你猜谁来了?”

电话另一头是邓颖超,人们通常叫她“邓大姐”,可是陈赓与她战友情谊深厚,所以同周恩来也一样,称呼她为“小超”。

邓颖超问来人是谁,他有意卖关子,留下一句“我马上到”,匆匆挂断电话,而后要车。

北京的初夏,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和煦的微风,吹得每个人心头暖洋洋。陈赓伴随着暖风,乘车来到中南海,停在紫光阁外。

周恩来爽朗的声音自房间内传来:“陈赓,你又搞什么名堂?”话音未落,周恩来夫妇一同走了过来。

陈赓挥挥手,示意同车前来的小伙子往前站,随后说道:“你们看,他像谁?”

周恩来端详小伙子的脸,瞬间热泪盈眶,邓颖超也饱含热泪,亲切地拉着小伙子的手感慨:“我们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孩子!”

这个小伙子是谁?周恩来夫妇为什么一看见他就泪流满面?

一、强干之臣

1899年,安徽省英山县落令河村,一个婴儿在村里的老彭家呱呱坠地。彭父喜得贵子,乐呵呵找到村里文化造诣最高的教书先生,请他给儿子起名字。

先生习以为常,不知从哪里拿出一本书,熟练地翻看起来,他摇头晃脑半天,挤成小山峰的眉毛总算舒展看来,胸有成竹道:“如今世道不太平,若想有所作为,须是精明强干之臣,不如,孩子就叫干臣吧!”

没等彭干臣成长起来,辛亥革命一声炮响,轰碎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彭家在十里八乡算富裕人家,彭父见旧朝廷倒下,急忙把儿子送到了县里的新式学堂。

1919年,刚过完20岁生日的彭干臣不负父望,考进了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儿子有出息,父亲同欢喜,彭父大摆宴席,庆祝儿子金榜题名。

彭干臣在父老乡亲的祝贺声中,踏上了前往安庆的求学之路。临行前,彭父再三嘱咐:“本本分分,好好念书。”

父亲的话,彭干臣只听进了后半句。

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安庆,弥漫着“红色”气息,整座城市处处挂着宣传新思想的条幅,一师的学生思想先进,最容易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一师就成了安徽学生运动的大本营。

彭干臣初入学,就加入了宣传队,跟随同学们进行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同班同学濮德治,经常能收到表哥陈独秀寄来的革命刊物,彭干臣将刊物视若珍宝,如饥似渴地研读。

1920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成立,彭干臣在先进思想的滋润下,迅速成长为了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

辛亥革命后不久,以“倪屠户”倪嗣冲为首的倪系军阀,长期掌控安徽军政大权。他们大肆削减教育经费,导致安徽省教育位居全国倒数。

1921年5月,卧病在床的倪嗣冲听信幕僚谗言,要为自己建一座“生祠”,消息传到学生耳朵里,瞬间炸了锅,他们一致决定帮倪大炮清醒一下。

6月2日,彭干臣等10多名学生代表前往省议会质询,副议长完全不把这些乳臭未干的小毛孩放在眼里,他毫不客气地否认了学生的要求,还命令卫兵将他们赶出去。

过程中,学生们遭到卫兵毒打,彭文秀脑部受到重创,昏迷不醒。

消息传出后,当地1000余名学生齐聚省议会抗议。没想到,省议员调来了军队,荷枪实弹的军警,竟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进行丧心病狂的冲杀,一师某位学生身中7刀命丧当场,据统计,当日共有200多位学生受伤。

“6.2”惨案发生后,彭干臣等人走上街头,发传单、搞演讲,呼吁人民打倒军阀。在他们的努力下,各界人民纷纷响应,罢市罢工以表声援,学生们举行抗议游行,高呼打倒军阀。

安庆的正义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各大报纸以大字为标题,连续报道军阀恶行,揭露惨案真相。

安徽省政府不堪舆论压力,将教育厅长撤职,追认死于刀伤的学生为烈士,并给了这位学生家人一笔抚恤金。

政府迫不得已妥协,“始作俑者”彭干臣成了他们的眼中钉。1923年,彭干臣等人再次组织游行反对曹锟贿选,没几天,他以“敢死队长”的名义,遭到反动军阀通缉。

大街小巷贴满了印有他头像的通缉令,这样看,安庆是待不下去了,他秘密从安庆逃往上海,借住在老乡李次山家。

这次逃亡,使他深刻意识到了个人力量的薄弱,他迫切地想要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很快,他找到了答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冬,一师成立党支部,彭干臣返回安庆担任党支部书记。次年4月,彭干臣等6位优秀党员,经组织安排报考黄埔军校。最终,彭干臣等4人被录取。

5月,彭干臣入校,他与周恩来的革命情谊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二、断指何足惜

周恩来初见彭干臣时,与这个二十多岁、聪明机灵的学生一见如故,两人谈话投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1924年,彭干臣等第一期学生毕业,由于平时学习优良,在平定广州商团暴乱中作战勇猛,毕业考试成绩亦十分突出。因此被留校,与陈赓同在教导一团。

1925年3月18日,彭干臣、陈赓所率全体官兵,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趁夜色迫近五华县城。趁敌人尚未发觉,将出城巡逻的岗哨俘获,随后利用俘虏叫开城门。

城门打开后,我军一拥而入,彭、陈二人率军冲锋,与敌军短兵相接。激战中,彭干臣的一根小手指被炸弹炸断,他全然不顾,强忍伤痛奋勇杀敌。直至战斗胜利,他才抽空包扎。

一位老师惋惜道:“这样英俊青年,若失去一根手指,将来找对象要为难了。”彭干臣爽朗一笑,鉴定地说:

“革命诚非易,断指何足惜。留得头颅在,可为党效力。”

1925年,校军东征返回广州后,根据党中央指示,彭干臣等优秀毕业生被派往莫斯科大学学习,他告别周恩来,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

1926年秋天,彭干臣应召回国,参加北伐。他受周恩来指示,到叶挺所带领的独立团工作。

北伐期间,他经叶挺批准,组织了一支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敢死队”。他亲自率“敢死队”冲锋在前、英勇拼杀,腰部负伤,仍不下火线,搏得了“铁将”之名。

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三弟来武昌看望彭干臣,见他的房间里放着大量银元,临走前想带一些回家。彭干臣严词拒绝:“这是军费,一分都不能动!”

1927年3月,彭干臣受中央军委委派,秘密潜入上海,参与周恩来等同志发动的第三次工人起义。

21日,彭干臣指挥工人队伍冲入警察局,智取一批武器装备,而后攻打军阀司令部。周恩来亲赴最为凶险的火车站指挥作战,22日上午,工人队伍攻占火车站,同一天,特别临时政府成立。

上海人民欢庆胜利之时,蒋介石发动“4.12”政变,残忍地向共产党人挥舞屠刀,周恩来在交通员的带领下抵达武汉,彭干臣紧随其后。

三、喜结连理

1927年7月,周恩来征得其他临时中央军委委员同意,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深知,军事指挥人才是起义成功的重要前提。

除了贺龙等人外,他还想到了彭干臣。彭干臣被任命为南昌公安局局长兼卫戍司令,他不负重托,为起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遗憾的是,南昌起义失败了。突围过程中,彭干臣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信念坚定,即使成了光杆司令,依旧坚持执行组织命令,仅凭双腿向上海进发。

从广州到上海,他用了足足4个月,难以想象,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苦难。12月,他几经辗转,再次踏上了上海的土地。

当时的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他既不知道周恩来的行踪,又不清楚怎么与组织联系,偌大的上海,竟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他犹豫再三,又一次敲响了李次山的家门。

李次山打开门,只见门口站着个披头散发、蓬头垢面的乞丐,他仔细打量,越看越熟悉,他认清来人后,惊得说不出话,任谁也想不到,曾经风流儒雅的少年郎,如今竟落得比乞丐还凄惨。

李次山连忙招呼他进门,稍微收拾了一下后,彭干臣将这些年的经历娓娓道来。就这样,他在李次山家安顿了下来,除了借住,他还拜托李次山帮忙打听周恩来的下落。

在寻找周恩来下落的这段时间,彭干臣有了意外收获。李次山30多岁时收了一个同乡小女孩为义女,名叫江鲜云。这次见面,原本小巧玲珑的女娃娃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俊男靓女朝夕相处,情愫暗生。1928年,在李次山的撮合下,彭、江喜结连理。后来,二人育有一儿一女,男孩叫伟光,女孩叫伟生,寓意“为伟大的事业而生”。

所谓双喜临门,彭干臣新婚燕尔之际,喜获周恩来的消息。

四、将才经理

事实上,在彭干臣之前,周恩来已经先一步抵达上海,亲自出任军委书记。他得知前方缺乏军政指挥人才,于是决定于1929年起,举办中央军政干部训练班。

这年春夏之交,上海的一幢三层红砖楼房的大门上,悄然挂出了一张刻有“武汉蜂蜜公司上海蜂蜜经理处”的铜牌,经理名叫黄春山,人称“黄大老板”。

这位大老板不是别人,正是具体负责干部训练班的彭干臣,妻子江鲜云化身老板娘,负责警戒和交通工作。

周恩来经常在邓颖超的陪同下,装扮成一对富商夫妻,以洽谈蜂蜜生意为名,到训练班讲课。彭干臣为确保周恩来夫妇安全,总是事先在二楼阳台设置暗号:如果阳台上放置了花盆、尿布等实物,表示安全,阳台空无一物则代表危险。

每次周恩来在彭干臣的陪同下,上楼给学员们讲课,邓颖超便和江鲜云一起守在楼下放哨。在此期间,周、邓夫妇与彭、江夫妇的革命友谊进一步加深。

彭干臣心思缜密,在敌人眼皮子底下,为红军培养出了一大批军政领导,为党的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周恩来盛赞他为“出色的将才经理。”

1932年1月,彭干臣恋恋不舍地告别心爱的妻子、可爱的女儿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秘密离开上海,前往赣北苏区开展新一轮工作。

他先后担任红十军参谋长、彭杨军校校长等职务,在军校任职期间,他把名字里“臣”字改为了“成”,寓意无论干什么都能成功。

彭干臣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学员们都喜欢找他促膝长谈,他诲人不倦的作风,使学员们大受鼓舞。据统计,文武双全的彭干臣,先后为红军培养了超过700名军事干部。

五、英勇干将

1934年底,红十军团兵分两路北上抗日,途中,遭到蒋介石20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十军团且战且退。终因兵力悬殊,在怀玉山陷入了敌人的包围。

彭干臣作为参谋长,身先士卒,率军从敌人防守薄弱处突围。此战,他仍是“铁将”,一往无前,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彭干臣的生命定格在了怀玉山战场,年仅36岁。此前,他曾给妻儿寄了一封家书,信中有句暗语:“生活艰苦,生意做得不错”。从此,江鲜云再没收到他的消息。

彼时的上海危机重重,李次山觉得江鲜云母子三人难以生存,便差人护送他们回到老家。全国解放后,江鲜云留在山东生活,女儿彭伟生成为了一名军医,儿子彭伟光报考了北京外贸学院。

后来,周恩来夫妇将彭伟光收为养子,承担起了为好友养育儿子的职责。周恩来视其为己出,教他如何为人。邓颖超也常劝他:“我们的幸福,是由千万位像你爸爸一样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彭干臣
陈赓带陌生小伙到中南海,问周恩来:他像谁?邓颖超一见热泪盈眶
1956年,陈赓带一少年到中南海,周总理见到后痛哭不已,这是为何?
1956年陈赓带少年去北京,警卫询问身份,陈赓:他是周总理的故人
1956年,陈赓带一少年见周恩来夫妇,邓颖超:我们对战友有交代了
1956年陈赓带一少年来到中南海,碰见周恩来,陈赓:你看他像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