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向前麾下战将,大多终生刻着徐氏烙印,这两位却被粟裕神奇抹去
userphoto

2023.10.01 四川

关注

开国将帅的名单之中,可谓是将星璀璨,随便拿出一个名字,放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都绝对算得上佼佼者。而在十大元帅之中,徐向前属于那种自带作战体系的元帅,许多开国大将、开国上将,以及开国中将,曾经都是徐向前元帅麾下走出来的战将。

自带体系

徐帅带兵打仗,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战法,几乎将“稳、准、狠”三个字发挥了到了极限。正因为徐帅的这个指挥作战的风格,他麾下走出来的战将,基本上都受到他的影响,即便离开徐帅麾下后,整个军旅生涯中依然深深地刻着“徐氏烙印”。

例如,韩先楚的指挥风格就继承了徐帅,算是徐帅指挥艺术的大成者。当年韩先楚担任纵队司令期间,就被南满军区的首长任命为前线指挥员,将指挥作战的大权交在了他的手里。为什么要这样做?临危受命!

当时南满军区的处境很糟糕,被大举压上来的国民党军不断压缩生存空间,最后整个南满军区被压缩到四个县的区域, 失去了闪转腾挪的空间,失去了四两拨千斤的机会,只能当面锣对面鼓的和敌人打,可操作空间几乎没有了。

韩先楚打仗很猛,这是后世对韩先楚的印象,但韩先楚打仗其实是粗中有细,表面上看他打仗很猛,其实是做到了该猛时猛,不该猛时绝不鲁莽。徐帅当年善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双方博弈间寻找战机。

不过徐帅可不是只知道一味求稳,一旦敌人在双方博弈中露出细微的破绽,徐帅都会敏锐的捕捉到,而且办事果断,绝对不会拖泥带水,看准了敌人的“七寸”,就会火速出击,将部队的状态瞬间从“稳”变为“狠”,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徐帅把握战机的“准”。

韩先楚深得徐帅真传,在临危受命之际,严防死守,密不透风。等敌人露出破绽,立刻就会遭到韩先楚的果断打击。双方较量不停,韩先楚对敌人的蚕食就不断,一次次攻其必救,令敌人明知有问题,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被牵着鼻子走,最后吞下失败的苦果。

这就是韩先楚,这就是“徐氏烙印”。徐帅带出来的战将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徐帅的影响,一生的指挥中都能看到徐帅的影子。这种情况在徐帅麾下走出来的诸多战将身上都有印证,包括王树声、韩先楚、王建安、陈锡联、许世友、陈再道、郭天民等等。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而且还不止一位,他们曾经是徐帅麾下的战将,离开之时身上有徐帅用兵的影子,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徐氏烙印”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两位将军

这两位将军分别是陶勇和王必成,他们离开徐帅麾下以后,来到粟裕的麾下担任纵队司令,开始了在粟裕麾下十余年的征战。而他们身上的“徐氏烙印”之所以消失,与粟裕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他们后期的指挥方式,带有明显的“粟氏风格”。

要知道,其他的徐帅麾下战将,离开徐帅的指挥以后,也都到各个部队成了骨干力量。但无论在谁的领导下,打仗的风格始终都保留了下来,几乎贯彻一生,为何唯独这两位将军在华野期间抹去了“徐氏烙印”,粟裕到底有何神奇之法?

陶勇和王必成早期打仗有一个特点,具有典型的徐氏烙印,以猛著称。正因为如此,陶勇被称为拼命三郎,而王必成则得到了一个王老虎的称号。他们率兵与敌人对阵时,善于真刀真枪的打击敌人要害,一招一式的过招,凭借扎实的攻守击溃敌军。

但陶勇和王必成来到粟裕麾下以后,打法就开始逐渐转变,从原来的“稳准狠”,开始在战法中加入了灵动,更是适合粟裕擅长的运动战。尤其在莱芜战役之中,陶勇和王必成的战法已经与粟裕的运动战融入得非常深。

当时,陶勇率领四纵,率部向敌后穿插,而王必成则率领六纵,承担阻击敌人的任务,两人在战场上遥遥相望。战役打响以后,两位将军各自率部展开,但负责阻击的不死守,负责穿插的不胆怯,两人率部作战过程十分灵动,打得敌人如同没头苍蝇,很快就开始溃败。

陶勇和王必成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改变?主要原因还是粟裕。粟裕不仅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还经常能够打出以少胜多的战役,尤其是在敌后袭扰的能力,绝对属于独一档的存在

粟裕的影响

粟裕打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节奏变换很快,上一刻可能还在快速撤退,下一秒又变成了奇袭,这样的打法往往能够起到奇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运动战中不断拉扯,牵着敌人鼻子走的同时,逐步将敌人分割包围歼灭。

例如在莱芜战役中,粟裕打算分割包围的时候,就遇到了难题。因为敌人分兵三路,齐头并进,又在每一路大军中各自安插了一个战斗力强大的整编师,不给粟裕逐个击破的机会。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势必就要打正面战,但这样的战斗粟裕是不会选择的。

最终,粟裕先是放弃临沂,以临沂为饵吸引敌军的三路兵马,试图令敌军起争功之心,从而率先将“冒头”的一路兵马寻机歼灭。敌人不为所动之时,华野又大范围转移,采取弃南打北的策略,将敌人引入北线地区,在调动敌军的过程中再寻战机。

战场上进行反复拉扯之后,敌军频繁调动,跟着粟裕的节奏不断变换阵型,任谁担任国民党军的指挥者,也难免会有出现纰漏的时候。而粟裕抓战机的能力非常强,战机出现时绝对不会放过,这样的能力让粟裕在对敌作战时往往能产生奇效。

粟裕这样的军事奇才,对战机把握有一种天生的敏锐,节奏变换之快,令敌人十分头疼。陶勇和王必成两位将军,跟随粟裕作战的时间比较早,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不知不觉间对粟裕产生了绝对的信任,开始融入到粟裕的战法之中。

十余年的南征北战,令陶勇和王必成与粟裕之间形成了默契,他们对粟裕的思路了解透彻,粟裕对两位将军的指挥也如臂使指,配合无间。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将军身上的“徐氏烙印”,逐渐消失,也属于很自然的情况了。

如果您也对粟裕将军敬佩,希望了解更多有关粟裕的人生感悟和经历,可以选择下面这本书,其中的内容非常详尽扎实,是您的首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向前麾下将领,很多人终生带有徐式烙印,唯两人被粟裕神奇抹去
徐帅善带兵,麾下猛将如云,哪五位可称五虎将?
战将韩先楚
84年粟裕,85年梁兴初,86年韩先楚
黄克诚一生人品无缺,对这两个人的处理,却有失公允
金一南:中国造就了韩先楚,这个战将也改变了中国的习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