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钱铸钱工艺的初探——关于宋代铜母存在的浅见

本文为 元嘉 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宋母一直以来,在泉界都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是否有宋母的存在,大家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那么宋母是不是真的存在了?

今年笔者有幸在一位朋友手中,获得三枚未经历一丝打磨的北宋折二胚钱,而这种原始状态下的胚钱,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北宋铜钱的铸造工艺。而宋母的存在与否,就是我在其中获得一点结论。

宋代具体的铸币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留存下来的资料上去了解,仅有资料上都显示其属于翻砂法。如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二中,就记载了著名的蕲春铁钱监铸钱情况:“蕲春铁钱监,五月至七月,号为铁冻。例阁炉鞴,本钱四可铸十;铁炭稍贵,六可铸十,工雇费皆在焉。其用工之序有三:曰沙模作;次曰磨钱作;末曰排整作。以一监约之,日役三百人,十日可铸一万缗。一岁用工九月,可得二十七万缗。”在文中“沙模”,其实就是说的翻砂铸法。

母钱翻砂铸钱工艺一般分成制作钱模(即母钱)、制作范型、合范固定和浇铸钱币等四个步骤。

然后回到三枚胚钱上。我发现三枚胚钱均一个很有意思地方,三枚胚钱浇注口都在文字一面的外缘上超过外缘很多,并有部分延伸到钱体外缘。另外胚钱上保留下来的钱枝都三年很粗糙的,且同一根钱枝上均有大小不一情况(明显区别于宋以前汉唐时期的浇注口)。

上图半两与乾元的钱枝均是规整,且与钱体两面平齐。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三枚胚钱的钱枝并不是由事先制作好的模具压印下的,而更趋近于用东西在钱模砂版上画出来的。

另外在胚钱背面浇筑口的地方,浇注口明显矮于外缘。在与外缘接口的地方,可以明显看出只是钱模面部才有浇铸钱枝,背面模具明显没有浇注口。如果整个钱模是统一压印出来的,背面钱模肯定有浇注口,从这点也是证明钱模肯定母钱压印出来的。

从以上的结论可以得出,宋代制作钱模时是先由母钱印下模型,然后工匠在用工具沟通各个钱模。而一结论,完全可以就是宋代母钱存在的直接证据。

接着我们再说一下关于宋代铸钱的相关文字记载,南宋洪咨夔所著《大冶赋》是我们研究宋代冶金史的珍贵资料,可谓是宋代冶炼铸造技术的实录,其中记载:“于是,铸钱使考其会,辨铜令第其品。丁夫竭作,匠师欢奋。煤突整洁,炭户充牣。鼓两仪之□而大播,役六丁之工而迭运。……液爰泻与兜杓,闸遂明于模印。撅之落落,贯之磷磷。磋之以风车之輣轧,辘之以水轮之砰隐。缯网涓拭,蛊核摩揗。肉好周郭,坚泽精紧。文劲银钩,色莹玉填。既刮垢以磨光,始结缗而就准。尽东门之沤麻,不足以为其贯引。”

其中具体文字的翻译,我就不一一说明,洪咨夔其人与这段文字的翻译,大家网上都能找到。其文大概意思是:铸钱前先通过铜色对铜进行筛选(为什么筛选,本人推测,为了选取其中优质铜来铸造母钱。母钱与行用钱有铜质上的区别,这一点在公认有母的清钱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然后准备完好的铸钱设备,通过鼓风方式加热铜成为铜水,取铜水进浇包中,再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模具里(这段话是很重要的一点。“闸遂明于模印”,闸的意思在文中本就是指制作好的型箱,后面再说模印就有重复的意思,作为一个举人写的纪实文章,这是不可能。这句话其实更贴合文章解释应该是讲述闸(钱模)的制作过程,而后面“模印”其实就是印模的工具,而这个工具是什么,通过前面的文章,可以推断可得出就是母钱)。后面这两句形容胚钱鳞次栉比的意思。然后通风车、水轮的方法对外缘,内穿进行加工。最后用粗疏织物与糠屑来打磨光滑钱币(所以我们今天见到宋钱绝大多数都是光滑的地章,外缘。)。后面是形容钱币精美的词,就不用解读了。

从这段大冶赋中得出钱模是用母钱印下的结论与之前我从胚钱中观察的结论不谋而和,而且相互印证。

但是有的人就说,即使宋代有母钱,那也可能是锡母啊,不一定是铜母啊。而铜母锡母这一点,从我观察胚钱来看,也不可能是锡钱压印出来的。

如果是以锡钱作为翻砂行用钱的母钱,每翻砂一次,对母钱进行一次清洗,在锡那种特别低硬度下,肯定会留下足够多痕迹,而这些痕迹也肯定会遗留给子钱(不能每翻砂一次就修理一次文字地章)。而我的三枚胚钱除了偶尔几处有颗粒状突出物的地方,明显看不出从母钱上遗留下的清洗痕迹。

然后在宋钱那么大铸造量来看,大量用锡铸母,然后回炉也不可能,因为这样成本会增加很多。《宋史·食货·钱币》中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而这还仅仅是皇佑年间明确的铸造量,远不及北宋铸币最辉煌的元丰、元祐时期。在这么大的铸造量需求下,锡铸母根本不足支撑起整个北宋繁华的钱币铸造行业。

而且从我手中一枚胚钱斜穿来看,也是能证实铜母绝对不是小量,而是进行批量打磨(如果是锡铸母,母钱出现花穿现象,肯定会被回炉,不会被继续翻铸)。

从图其中的隔轮版行书元丰的胚钱可以看出,元丰穿口与内郭呈90°左右的斜穿。从这一点上,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枚元丰的模版本身就是穿口斜立的,而造成这一现象,最大的可能就是印模用的母钱本身花穿。

花穿的母钱说明什么了,说明工匠在打磨母钱时,不是一枚一枚的打磨穿口,而是多枚一起打磨,最后把这枚母钱打磨成了花穿。而地方局管理不严,使得花穿的母钱也依旧在压印钱范(另外花穿这一点也和前面翻砂法相呼应,如果是铜范,陶范制作子钱,那出现花穿肯定会有大量同版同模同角度的花穿钱)。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宋钱中翻铸行用钱的母钱绝对不少,而用锡母那就需要更多(但是锡母留存可谓罕见),一旦使用锡母,钱监就要增加大量技术工人(锡本身材质决定不可能用水车、马车等机械方式来加工母钱,那样废品率太高了,使用锡母只能用熟练工人进行修文字和地章),而制作效率却大大降低,宋人不可能不懂这么简单算术题,以增加成本降低效率的方式采用锡母。

然后在从目前出土的宋朝相关物品来看,大家都知道四川的木质元丰雕母,然后就是前面一段时间出现两枚陶范崇宁(陶范的出土恰好佐证了北宋活字印刷术在钱模中的应用),锡制母钱偶尔有见也是罕见异常,而仅仅这么稀少的出土量是无法支撑起两宋钱币的庞大铸造量(这些实物图片大家都可以自己收到)。

所以我推测,宋代应该是采用木雕母钱或者活字压印陶范(所以宋钱多进退昂扬)制作出第一代母钱(锡母),然后利用锡的易加工性,对锡母加工(偶尔新手出现大错误就有了很多版别上加刀钱,其中皇宋与熙宁最多),然后利用锡母去较大量制作翻铸行用钱的铜母。

这些就是我从三枚胚钱得出关于宋代铜母存在的结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请问您有认识的吗?契丹文锡母和铜母对钱第一组
太牛了,原来古人是这样铸造钱币的
我们也能用翻砂铸造古钱币出来......
当心!你看到的宋朝母钱,可能都是假的!
“雍正通宝”铜币及雕母样钱特征的辩识和品鉴
揭秘翻砂铸钱工艺谈古钱币鉴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