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有兵马俑 北有统万城

在全球人类追寻远古足迹、品味远古文化的恢宏背景下,市场大潮正触动着远古文化的觉醒,目前,开发知名古迹正成为商人驰骋商场的又一契机,文化旅游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消费将席卷全球,文化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的古迹开发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热点和亮点,这为有识之士驰骋商场提供了又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本规划计划开发的古城叫统万城,坐落在萨拉乌苏河沿岸。

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国都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最北端58公里处的白则村。该遗址是我国古代匈奴族遗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民族关系史、古代文化史以及经济政治、城市建筑、军事、地理变迁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统万城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目前也已全面展开。

  统万城由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组成,宫城里面还有一座赫连勃勃居住的皇城,内城则是各级官署和王侯贵族居所,外廓城是一般居民区。  

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汉文化)交融、渗透、汇聚最具典范的例证,也是一个消逝了的民族遗留给历史的特殊见证。作为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它与其它的古遗址相比,又有其独特性:作为一处沙漠遗址,在饱经1600年的人为破坏与风侵雨蚀后,仍然部分保留了其原始风貌,这在全世界屈指可数。  

统万城有行政建置的历史,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北宋、西夏、元朝各代,延续了八九百年,到明朝才成为长城外的废城。行政建置撤掉后,当地居民并没有离开,现存于统万城墙体内侧的窑洞和院落,就是当地百姓长久居住的遗迹。  

在2003年“沙漠古都统万城学术研讨会”上,专家首次提出了统万城的“五大特点”———沙漠上建筑的草原都市、我国早期建筑使用三合土的典范、我国早期马面兼仓库建筑的壮举、我国早期使用木筋建筑的首创、我国早期套城建筑的发展等等。  

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及评选标准,“申遗”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工程以及考古遗址;2、代表一种创造性天才杰作;3、能为一种现存的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遗产现有保护机构的法律依据充分,必须具备良好的保护、研究条件以及较高的保护研究能力;5、遗产必须具备良好的保存环境条件。这五条统万城基本都具备。

统万城的地理位置

统万城地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与榆林市靖边县交界处,座落在无定河的北岸,与目前的旅游风景区巴图湾水库仅20公里,距靖边县城58公里,距榆靖高速35公里,交通基本便利。统万城的历史 统万城是公元四世纪初大夏国国都。匈奴的铁弗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经过近百年的征战与经营,占据了鄂尔多斯的部分地区。公元407年,铁弗部出现了一个有名人物赫连勃勃,他叛变了后秦。在鄂尔多斯南部建立起大夏国,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仿造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设置了各种机构。他以鄂尔多斯地区为根据地,于后秦等国征战,抢夺邻国地民众与财产,使大夏国迅速强盛起来。要讲统万城的历史,必先讲匈奴的历史。因为统万城是匈奴最强盛期文化、历史、建筑等等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匈奴公元前10世纪前后就生活在欧亚大陆的东北大草原上,并为远古的中国人所知。这群人是匈奴民族的直接祖先,日后分化成了亚欧平原上的两大种族---突厥和蒙古种族。 前9-8世纪周人所称的严狁,应是最早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匈奴人,当时他们生活在内蒙的鄂尔多斯、山西和河北的北部。春秋时,被称为北戎的匈奴部落,开始对燕、晋等国家的边境构成直接威胁。 战国赵武灵王(前320-295在位)为了对付北方的胡人,把重车兵改为灵活的骑兵(胡服骑射),并一举降服了山西大同、鄂尔多斯河套地区的胡人部落,两个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版图,并被牢牢掌握至今。赵国及其邻近诸国---包括秦、魏、燕还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秦始皇则统一修建为长城。 《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中国完成了统一,匈奴似乎也成为统一的、强大的民族,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率领,并有自己的文字(后世的蒙古和突厥词根与之有继承关系)。 这个游牧民族在行进时,组织得像一支军队,每个游牧民都是军人,因为习惯性地向南行进,和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据史记记载,匈奴人非常凶悍,他们的战术往往是,被追赶时,会引诱中国军队深入戈壁滩或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埋伏起来,雷雨般的射箭惩,直到中国军人被拖垮,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汉代中期,被匈奴埋伏而遭屠杀的中国军人数量惊人。加上匈奴的骑兵机动性及弓箭技术相当先进,匈奴军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劲敌。 公元前214年,秦蒙恬把匈奴赶出了鄂尔多斯黄河河套地区。同时,匈奴的头曼单于打败了甘肃的大月氏人。 前209年,头曼之子、继承者冒顿打败了满洲边境上的另一支蛮族---东胡,后来,他又利用秦汉鼎革之际,在公元前201年入侵山西省,围其首府太原。汉高祖奔赴太原,驱赶匈奴,却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即今天的大同地区。后经谈判方得解围,协议中,汉高祖对匈奴做出让步,把一位中国公主或宫女嫁给单于为妻,这是匈奴对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 公元前177或176年,冒顿彻底征服了甘肃西部的大月氏人。冒顿之子,继承者老上单于把大月氏人驱逐出甘肃,迫使他们向西迁徙,产生了发端于亚洲高原、有史记载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 大月氏人西迁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结束了希腊在阿富汗地区的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它由亚历山大的希腊王公继承者所建立)。公元前140-130年间,游牧部落从希腊国王赫利克勒斯手中夺取了巴克特里亚,建立了大夏国。不久,大夏国臣服于大月氏人在妫水以北(今阿姆河以北,和锡尔河之间)建立的大月氏国,前126年左右被大月氏吞并。公元1世纪左右,大月氏人统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贵霜王朝,其疆域从阿富汗扩张到了北印度的旁遮普。其中的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访问了大月氏。 言归正传,继续讲匈奴。公元前167年,老上单于进入陕西,直至彭阳(长安以西),放火烧了那里的一座皇宫。公元前158年,他们返回渭河以北,直接威胁着长安。公元前142年,他们进攻山西北部大同附近雁门方向的长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时,边境各处都遭受着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即位后,立刻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将匈奴赶回漠北去(所谓漠北,一般是指匈奴的原住地(杭爱山、鄂尔浑河、克鲁伦河一线以北地区)。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联络大月氏一同对付匈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历时20年,遍历西域的大月氏、大宛、康居、乌孙诸国,虽然未能说服西域国家对匈奴用兵,但对中国和中亚的联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开始了对匈奴的持续用兵。公元前129年,大将卫青从山西北部地区出发,穿过戈壁,远征至翁金河畔的龙庭,把匈奴赶跑。公元前127年,中国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之间、地处黄河岸边的朔方屯军,以保卫河套。公元前124年,匈奴侵入朔方边境,卫青把他们赶跑。 公元前121年,少年英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把匈奴从原大月氏人和乌孙人占领、离今凉州、甘州和瓜州不远的甘肃部分地区赶走。从此以后,匈奴人一直处于飘泊不定的游牧状态,直至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建立了大夏国。也便有了统万城。 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役使了十万各族劳动人民,在“朔方水北,黑之指南”建筑统万城。统万城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据史书记载,其城墙高十仞[一仞为五、六尺],基厚三十步[一步为五尺],方圆数里,是用当地的白土经发酵后板筑夯实而成的,所以看上去向座白城之。建造时,巡工发现墙面能用铁锥子刺入一寸,便把工匠处死,尸体也被注入墙内,因此,统万城的城墙坚硬如铁。城墙四角有高大的角楼,四周城墙上建有三十六座敌楼。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分别叫做招魏、朝宋、服凉和平朔,反应了赫连勃勃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城池分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皇城内有宫殿、鼓楼、钟楼等建筑,宫殿是用真金铸瓦,金碧辉煌。皇宫是用真金铺瓦,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宫殿前列有大鼓、飞廉、铜蛇、龙兽等器物。整个城池台榭高大,飞阁相连,雕镂图画,穷级文采。这座辉煌一时的城池就坐搂在今鄂尔多斯地区乌审旗巴图湾附近的无定河北岸。如今,古城已被黄沙埋没,昔日那高大的敌楼仍然屹立在沙海之中。统万城的建城意义,赫连勃勃自言曰:“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故以统万为名。”赫连勃勃建立夏国,称帝统治19年。统万城城池建造分内外双城,实际上分为东城与西城,从平面图上看东城为主,西城为辅。东城730×500米,有四城门。这个城的南城墙略向东北斜,城墙不是平直的。西城650×500米,西南城角有角楼残土高31米,西城墙中间有一个折角墙。这两座城都建有马面,有的马面之内,藏有木材等作为仓库之用。全城规划还表现出左祖右社,这是按汉人礼制的建城方针。宫殿楼阁,接连成片,角楼做得十分壮观,飞檐俏丽。全城每条城墙都有马面,而且此城的马面建设非常密集。  据有关文献记述:统万城为蒸土筑城,这是赫赫有名的,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城墙之土,非常坚硬,每用铁镐也刨不下来。关于蒸土筑城有两种解释:一是把筑城的土闷入水,然后在阳光之下曝晒,半干之时运土上墙,进行夯筑,这样一来,土质不会松软,也不会成为粉状,在夯打过程中“水闷之土”即可成为黏结在一起的块状。二是用烧热的水来和土,然后再加上夯筑的力量,夯筑的土黏结后更结实。还有的文献记载,此城是用小米熬粥,用粥拌土,夯筑成墙。 统万城的建筑,说明鄂尔多斯人杰地灵,他不但是兵家争夺的要地,群雄涿鹿的古战场。也是水草丰美,风景宜人的宝地。当年赫连勃勃就对这个地方大加赞赏,说“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可见,当时的鄂尔多斯是多么美丽。统万城的建设也反应了一千五百年前的鄂尔多斯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建筑水平。大夏国仅仅存在了二十五年就灭亡了,至此,匈奴族退出了历史舞台。4历史的感悟统万城,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匈奴文化最后的历史遗存,经历了1600年风雨剥蚀之后,又无奈地遭遇着人们有意无意的伤害,面对历史和未来,我们该如何保护这座白城遗迹,我们拿什么保护厚重的文化? 一统万方的尴尬 ,统万城遗址在风沙中喘息。跨过无定河源头的红柳河,登上一道土梁之后,一座白色的城垣倏地出现在眼前。公元418年,赫连勃勃看到统万城这片水土,称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便决定在这儿建筑他的大夏国都。一声令下之后,饱含着他一生心血的大夏国都统万城历时5年建成了,古老的草原文化和中原黄土文明在这里交融在一起。在统万城,赫连勃勃仅仅建立了7年的辉煌,公元425年,赫连勃勃去世。防御牢固的统万城在公元427年即被北魏攻下,由此走向衰败。公元994年,宋廷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经历了辉煌和衰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轨迹中。 统万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能够体现中国古代匈奴文化如今惟一的遗存。早在2001年,靖边县人民政府就已经开始了申请世界遗产的工作。整个统万城遗迹有纵有横,几座废旧的墩台屹立在蓝天之下,雄厚伟岸,与蓝天浑然一体。没有城墙的森严庄重,千年的风雨蚀去了它的棱角,它安安稳稳地屹立着,乳白色的身姿坚实而沧桑,像一个古老的神话,让人感受到一种悠远古老的气息。经历了1600年风雨剥蚀的统万城虽残垣断壁,仍旧可见当年的雄浑大气。在统万城当年城市的腹地中,除了可见的高台、沙柳、树木之外,还可以看到少数牛、羊等家畜在城垣中穿梭,沙土之中到处是瓦砾和动物粪便。众多游人无序的参观,在一定程度上给统万城带来了灾难。在城墙之下,有很多类似窑洞的洞穴,这是当年大夏国民的住宅,而今这些窑洞之中到处是垃圾和粪便,有的窑洞之中还盘起了灶台生火做饭,灶台周围到处是火烧过的痕迹。统万城南角的一座被称为“龙墩”的高台上挂着“不许攀登”的警示牌,但这并没能阻止游人登上古迹,在龙墩上的风洞里,乳白色的墙壁上到处刻着游人随意刻写的字样,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烟头等垃圾和粪便不由得让人为这座古城感到痛心。猖獗的盗墓者“我祖先是两百年前来到这里的,一看到这座白色的城,就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白城则……”白城则村村民马文志讲述着这个村落的由来,他经常会在统万城已经倒塌成瓦砾沙土堆的遗迹中翻拣,“运气好了,可以拣到宝贝。”马文志所谓的“宝贝”,实际上是大夏国先民遗留下来的一些钱币、陶器。在马文志的家里,他用内蒙古习俗的砖茶招待客人,然后拿出了自己在瓦砾堆里拣到的宝贝,一些铜制钱币和酒具,但统万城周围遗存的文物,远远不止这些。 “这里可有些好东西呢,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外地人来到这儿挖古墓,很多人都发财了。”马文志说。据他介绍,在统万城以东数公里的地方,有大面积的大夏国古墓群,从唐到宋的墓葬都有,这正是吸引人们前来盗墓的原因。“我们村的人看到人家发了财,自己也动心了,自己也挖开古墓了。”马文志叹了口气说。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一个村民的家里,看到了很多被从古墓中挖掘出的陶器,有的陶器上还上有彩釉,其中一只细颈瓶和一只彩色夜壶很是精致。他们等着文物贩子定期地来到村落里收购这些文物。“这是洛阳铲,用它往土层里一打,提上来一看,就知道下面有没有墓了!”这位村民介绍起了盗墓的经验。“唐墓口子小,但里面东西多,还有的墓里有壁画,大海日出,画的很好。” 在记者的要求下,马文志将记者带到了古墓群中。“这里方圆几十里,都是当年统万城居民的墓地,有五代十国时的,有隋唐时的,还有宋朝时的,你看看,被挖成了什么样子!” 顺着马文志手指的方向,只见整个山包上到处是被挖开后又填埋上的墓坑,在密度相当大的墓坑之间,散落着筑墓时所用的唐砖和一些不大完整的陶器。 行进期间,记者不经意就可以看到一些骸骨暴露在黄土间。询问之下,马文志说:“盗墓者挖掘墓穴后,死人的遗骨要么埋回土里,要么随意乱扔!”大量的文物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统万城不得不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发出一声无力的叹息。5环境的变迁在陕北有一个游牧民族匈奴的国都——统万城被废弃在沙漠中。游牧民族不是“逐水草而居”吗?怎么建起了都城?统万城当初就建造在沙漠中吗?如果不是,这里怎么变成了沙漠?这些埋藏在沙漠中的疑问吸引着每一个来访者。 没有人告诉我,统万城遗址到了,但越过一座座沙丘,一丛丛红柳,远远地我已经看到:夕阳下,一座古城废墟的角楼虽已残破不全,但仍然高达数十米,像一座巍峨的白色宫殿昂然挺立。 站到遗 址的高处北望:毛乌素沙漠并非一片沙海,而是有如由沙丘与灌丛组成的黄绿相间的地毯,一直铺展到远方暮霭沉沉的地平线上;沙漠中的落日,在沙丘和灌丛的衬托下,不仅十分巨大,而且艳红如血。我想起了一位诗人形容大海的落日“有如英雄的慨叹”,但觉得他说的仿佛就是我眼前的落日。向南眺望:无定河边黄沙逼水,白杨成带。这就是边塞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的无定河吗? 是的,这里是无定河的上游(当地人称这段河为红柳河)。我现在是在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陕西靖边县的红墩界镇的沙漠中。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的国都——统万城的遗址就在眼前。 想不到这座古城的遗址,在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公元418年所建)的风蚀雨淋和人为毁损后,残存的部分还能有这样的规模,这样的体量。没来之前,我想象:遗址大概是几处被风沙掩埋得若隐若现的残垣断壁;一两处被考古学家挖出的土台。在我的经验中,许多古城遗址,很有学术价值,却没有观赏价值。当我决定来这座据说被埋没在沙漠中的古城时,我对探究这座古城被废弃的缘由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很感兴趣,但对获得美的享受并未抱有多大奢望。 而当我经过长途的跋涉,站在统万城前时,遗址的美却让我震撼:一路上都在下着雨,但此时雨竟停了,太阳也出来了。阳光透过云层射在挺立于沙漠中的城墙遗址上,一个古城的轮廓鲜明可见,城已十分巨大,却还仅仅是内城,内城又分东、西二城。外城的遗址已经基本毁坏,但痕迹犹存。统万城的美首先在于体量和规模。站在西城内,很远处就能望见城垣废墟。在一片沙地中西北角的角楼墩台突出醒目,据测高达32米,有数层楼之高,一群栖居其上的野鸽子受到惊吓,高高飞起,在墩台上空盘旋;西南角的墩台虽不及西北角的墩台高,但也兀然挺立在沙漠之中,连着两者的是高出地面数米、长达几千米的断续起伏的城墙。这样大规模的古城遗址在国内还是很少见到。 统万城的美还在于色彩。中国的许多古城,多用青砖堆垒或黄土夯成,色彩多为灰色或黄褐色。统万城却呈现出白色,远望有如白色大理石构筑的城堡。因此当地人称其为“白城子”。原来统万城是用粉沙、石灰、黏土及米汤混合夯筑而成,所以“其城土色白而坚固”。传说当年监造城池的是皇帝赫连勃勃手下的大将叱干阿利。每筑一段城墙,他都会用铁锥锥刺,凡锥不进去者有奖,锥进一寸者,即杀工匠,并推倒重来。 统万城是黄色沙漠与绿色灌丛交融的荒漠草原中的一座白色的城。它美丽的白色城垣、角楼、墩台让人想到欧洲罗马、希腊那些白色的大理石废墟,但是它的遗失和废弃却让我想起罗布泊中的古城楼兰。 楼兰是沙漠中的绿洲古国,它的消失与环境的变化相关,具体地说是河流的干涸与消失使楼兰废弃;同样统万城的废弃也是环境演变所致。但是无论美感还是其中蕴含的意义,我认为统万城都超越了楼兰,美感就不用说了,楼兰遗址仅存一摇摇欲坠的土夯高台和一些坍塌木屋的建筑残件,但统万城遗址的规模、体量、色彩要远远超过楼兰。统万城蕴含的意义比楼兰更是复杂深厚得多,这主要是由于楼兰与统万城所处的位置不同,楼兰是荒漠中的绿洲,位置所在的自然地带性十分明确,但统万城就不同了,它处于一个模糊的、易变的、脆弱的自然地带。 看到统万城周边无边无际的沙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会被反复问及:当初匈奴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兴建统万城时,这里就是沙漠吗?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北京大学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1964年夏季,他带领几个年轻的学者进入这一带考察毛乌素沙漠中的古代遗迹,他们见到了被人们遗忘了很久很久的这座沙漠中的古城。可以想象当侯先生在茫茫沙地中与统万城废墟照面时,是何等的激动。他写道: “……这座巨大建筑的残余部分,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雨,依然屹立在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中,迎着强烈的日照,发射出耀眼的光芒。特别是它西北隅的一座24米高的敌 楼,在10公里外,越过波浪般的沙丘,就可以远远望见它那雄伟的造型,正像一座纪念碑,……” 侯先生并没有止于感叹,他接着问道:“统万城初建的时候,这一带的自然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如果也像现在一样到处都是滚滚流沙,赫连勃勃为什么要把他的都城建造在这样一个地方?反之,如果建城之初这里并不是沙漠,那么它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变成沙漠的?这些流沙又是哪里来的?” 侯先生通过考察认为:统万城在建造之时,这一带不但不是沙漠,而是一个水草丰美、景色宜人的地方。统万城在唐代以后被沙漠掩埋,是人类过度开发的结果。1972年,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又一位著名学者史念海先生也来到了统万城,那时,统万城在侯仁之之后还无人前去探访,史念海先生也认为统万城在建造时这一带山川秀美。今日的沙漠是千百年来环境演变所致。 据史料记载,赫连勃勃在公元416年,挥兵南下,一举拿下长安,在灞上筑坛,登上帝位,然而“八百里秦川”中的富庶的长安城竟留不住他,他让太子镇守长安,自己则北归刚刚竣工的统万城。 自从侯先生提出“环境变迁”导致统万城被沙漠包围而废弃后,人们发现统万城一带也就是毛乌素沙漠中还有许多古代遗址被沙漠掩埋,这说明这一带的环境发生过巨变。对于变化的原因,则有两种看法在争论。

一种认为是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另一种认为是自然条件的变化所致。 统万城这一带的环境变迁,对研究生态、气候、沙漠、草原等的学者很有吸引力,许多博士论文以这一带的环境演变为题目。一些著名学者也纷至沓来。研究统万城及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及演变,使一些学者一举成名,统万城成了学术研究的圣地。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一带的气候曾经发生过干旱——湿润的周期性变化,这一带曾经经历过沙漠——草原——沙漠这样的轮回。 陕西省考古所在统万城的考古挖掘虽然范围不大,但他们在统万城的城墙下,挖出了沙子,发现统万城建在一片流沙之上,因此有人认为,统万城当时就建在沙漠之中。建造时更多考虑的是军事需要。统万城的物质需求是靠掠夺来满足,统万城的经济是掠夺型经济。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合情理、难以成立的。据史书《太平御览》记载,赫连勃勃当初建都统万城,是经过仔细勘察,诸多比较的,对这一带的环境,他当时给予极高的评价:“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若斯之美。”“临广泽而带清流”说的是良好的水环境。 我找到了陕西省考古所统万城考古挖掘队的队长邢福来,他告诉我,统万城有没有护城河,过去一直有争论,现在我们挖出来了。他接着告诉我,统万城是建在一片流沙之上,但流沙之上覆盖着一层几十厘米厚的黑土草地。 在统万城西北角,这里有一个大坑,流沙被清除了,这显然是考古队挖出的一段护城河,非常明显。顺着这护城河来到了城墙脚下,有一个土的剖面,拂去堆积的浮沙,我看到,统万城的城墙的确压在沙子上,流沙之上确实有一层黑土。这层黑土很重要。因为它是生存的基础,也是解开统万城之谜的关键。 说统万城当初就建在沙漠中的人,忽略了这层黑土。只看到了土下面的流沙。一层黑土,一层流沙,一层黑土或一层流沙的形成也许需要几千几万年,黑土代表了较湿润的草原环境,流沙则代表了这里变成了沙漠。6目前存在的问题在统万城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一)资源底数不清,限制了加快旅游开发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对此处旅游资源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对总体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环境、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都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计和分析,难以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需要分类、排列、收集、规划。  (二)可进入性差,仍是首要'瓶颈'。 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食宿条件等限制,目前还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这也是我们能够进入开发的唯一机会,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竞争将逐步加大。  

(三)资金匮乏,是导致这座古城开发不力的重要原因。7开发规划 统万城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空间奇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历史文化传承之城、可开发成为综合性旅游景区。1、取得古城方圆200公里的考古挖掘权,挖掘的古物所有权属国家。像煤炭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一样,谁投资谁开采,但是必须在文物管理部门监督之下办博物馆;目前统万城周边的古墓群与其让盗墓贼一点一点偷挖,还不如一次性合理挖掘,这样建博物馆,搞文物展既合理又合法,即保护了文物,又宣扬了文化。所挖掘的古物应在规划建设的“统万城博物馆”内长久保存和展出;2、按二分之一的比例(具体比例根据资金状况决定)恢复古城原貌,供游人参观,主要是建成影视城,五代十六国乃至唐宋影视均可在此拍摄,具体模式可借鉴宁夏张百堡西部影视城,启动时先修一幢别墅,供考古学者、影视剧作者、一切有兴趣匈奴文化的文人墨客居住、创作、考古,由此形成的氛围可促使统万城自然成为影视城。3、由南向北在沙漠上建一套览车,从空中感受沙漠和古城特有的风韵。4、在游人欣赏无定河沿岸风光的大漠上修建一了望台,在无定河边修建游泳池、垂钓园、采摘园等休闲娱乐设施。5、根据史书记载修建一大型转兵洞,洞内建有多种刺激性较强的机关暗道,诸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井”、“偏道”等有惊无险的设施,又像抗战时期的地道。这样的项目在全国众多旅游景点不多见。6、投入沙地卡丁车等沙地运动设施。7、因该景区特定的地理位置,修建一个山庄供游人吃、住、休闲,设想收入一定不错。8、将古城被风沙掩埋的地方在文物部门的监督之下,将淹埋的地方全部挖出,恢复古城轮廓,一定可看到当年古城的建筑景观和特色地貌,这可使多少游人跨越时空的隧道,重温1600年前的历史旧梦。------古城文物古迹颇多,是一个吊古追昔的好地方。进入统万城犹如进入了一个古老的世界。统万城历史悠久,按照规划,把统万城景区打造成“人文与自然交辉,现代化与古城相映”的自然历史文化景区,使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8项目投资预算1挖城清理城廓,建"统万城博物馆"或"匈奴博物馆"需投资250万元;2方圆100公里深挖文物第一期项目需100万元;3索道开设需800万元;4修建游泳池、垂钓园、采摘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包括征地需100万元;5大型转兵洞100万元;6沙地卡丁车等沙地运动设施需100万元;7山庄、蒙古包等固定建筑需500万元;8按比例(具体比例根据资金状况决定)恢复古城原貌、建影视城需2000万元;9修建蒙汉购物长廊,古玩交易市场150万。以上前七项预算较高,第八项预算较低,初步概算为4100万元。开发的顺序上,首先应建起“匈奴博物馆”,并收集文物。这是“古文化深厚”的实证,也是关系到该项目长期发展的关键性的基础建设。这个博物馆的古文物要涵盖古代北方民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军事、文化、民俗、宗教、外交等各个方面,收集的文物要博、大、精、深,要超出兵马俑和成陵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长久吸引人们来此地休闲娱乐、参观旅游的“根基”。收集文物的投入要大;博物馆的规划要超前、要细、要“故事化”。其次,“恢复古城原貌”的关键是“象”,不在于投资的“多”。这又是关键的参观点。这要在吸引人的“考古”兴趣上工夫,在能“体现古文化”上下功夫。要和古玩市场、购物长廊溶在一体。预算中的3至7项是不可缺少的,要和博物馆、古城古物参观的投资相协调,相得益彰。9项目投资回收期本着"一步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设、边经营"的原则,项目审批建设一年左右时间即可以有收入。正常经营后,前三年预计每天接待客人200人,全年73000人次,平均每人次消费150元,全年收入10950000元;后三年每天接待400人,全年14600人次,每人平均消费200元,全年收入近3000万元。以此推算,加上影视城出租等其他收入,每年的纯利润应在1500万元左右,由此推算,项目投资回收期在四年左右。10结语古城的挖掘、开发,必将引起国内外史学界、文化界、艺术界、考古界、建筑界的强烈震撼,届时中央及地方各大新闻媒体都会群聚此处,形成强大的报道浪潮,不出三日,统万城将风靡全国,形成强大的广告效应。加上宜川境内已发现的赫连勃勃之墓,如联手向世人展出,必将真正形成"南有兵马俑、北有统万城"。如果加上申遗成功,此处必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空前的旅游繁荣景象。我们认为,文化旅游的提倡,使游客开始关心那些在边远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以及他们世代相传的特殊文化;置身于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可使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所能。来到统万城这座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微乎其微的古城里,给人一种有跨越时空、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感觉。开发统万城,既要有独到的商业敏感,更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您能给远古和今天一个惊喜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不仅有兵马俑,还有匈奴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如今怎么样了?
西行杂记十二之穿越统万城
这是匈奴人在境内留下的唯一都城,陕西榆林,毛乌案沙漠 据说那城墙
匈奴泪——孤独的守望者
行走丨匈奴的绝唱:统万城
西行漫记之四:赫连勃勃和统万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