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学系列之传习录之十一

18事即道,道即事

【原典】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诫: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译文】

徐爱问:“朱熹论述《六经》,把《春秋》作为史书,史书专门记事的。恐怕和《五经》的体例宗旨稍有出入。”

先生说:“记述事的为史,记述道的为经。其实事即是道,所以《春秋》也是经,《五经》也是史。《易》是伏羲氏时的史,《尚书》是尧、舜以后的史,《礼》《乐》是三代时的史。他们记述的事相同,记述的道相同,哪里有所谓的不同呢?”

先生又说:“《五经》也是史书,史就是辨明善恶以示训诫。善可以用来教化,因而特别保存善的事迹让人仿效;恶可以作为戒条,保存戒条删去具体的恶行,来杜绝奸邪之人模仿。”

【解读】

中国的学问中,大致以“经”与“史”两类最为重要。史书是用来记事的,而经书则旨在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古代的教育是从“读经”开始的,就是说,教育本质上或者说占首位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规范行为。说到底,中国传统思想学问是“经”“史”不分的,史书记事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所以王阳明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因此他说《春秋》也是经。

 

19孔子删《诗经》

【原典】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

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资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译文】

徐爱问:“保存善的事迹让后人仿效,也是存天理之本。删减恶行,保存戒条,也是想将私欲抑制在萌芽阶段吗?”

先生说:“孔子做《六经》,本来就是这个本意,但是也不必局限于文句,要掌握其宗旨。”

徐爱又问:“恶可以作为戒条,保留戒条而省去事情经过,以杜绝奸邪之人模仿。然而,为什么独独在《诗经》中不将‘郑风’和‘卫风’省略呢?先儒认为是‘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这样的吗?”

先生说:“现在的《诗经》已不是孔门编著的版本了。孔子说:‘禁绝郑国的音乐,郑国的音乐淫靡放荡。’孔子又说:‘厌恶郑国的音乐扰乱了高雅的音乐。’‘郑国、卫国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这是孔门家法。孔子所选定的三百篇,都是雅乐之作,都可在祭祀天地祖先的场合和乡村郊庙中演奏,都是用来畅和平之气,涵泳心性,移风易俗,哪里会有郑、卫之声呢?这是助长淫风导引奸恶呀。这一定是秦代焚书坑儒之后,世儒牵强附会,凑足三百篇的数目而加上去的。而淫邪之辞,世俗也喜欢传播,如今街头里巷都是这样了。朱熹所谓的‘记录恶事可以惩戒人们贪图安逸的思想’,这话是因为想求孔子的真学说而得不到,不得已而说的言辞。”

【解读】

在这里,王阳明与学生讨论《诗经》。《诗经》原本并没有名字,也不止305篇。《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孔子认为这三千余首诗中绝大部分都是垃圾,太粗俗,甚至是不堪入目的东西,所以他对这些诗歌进行了删改,仅仅保留了他认为满意的305篇,编订成册教给他的弟子们学习,当时直接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导读】

在这系列对话中,王阳明由比较王通和韩愈优劣进而论及孔子删述《六经》的目的、《六经》的性质、圣人之治的效法等问题。

首先,王阳明认为,王通虽然模仿圣人造经,但也是不得已,乃欲明道于天下。阳明本人并不主张著述,在历代哲人中,他的理学著述极少,多是讲学留下的一些语录书信体著作。他认为,孔子删述《六经》,乃是为了挽救天下“虚文胜而实行衰”的病根,并且孔子于“《诗》、《书》、《礼》、《乐》未尝加一语”,现今留下的《诗》已非孔门之旧,乃后人附会而成。

其次,圣人述经的目的只是要正人心,存天理,去人欲,对于那些有违天理的历史事件往往略而不详,此是孔门家法。

再次,王阳明主张“因时致治”,反对一味法古,行太古之俗,后世效法圣人之治应看到“其治不同,其道则一”,要法其本而非效其末。

最后,《五经》皆史,但阳明同时认为道事不相分离,“史以明善,示训戒”,都是人心天理之本然呈现。

 

20徐爱跋

【原典】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唯精是唯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译文】

明善诚身:中庸》:“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其中,“明善”是指格物穷理然后致知,“诚身”的意思是以至诚立身行事.

穷理尽性:《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大意是: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朱熹《行宫便殿奏札二》:“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穷理之要,必在於读书。”

    道问学、尊德性:南宋朱熹提倡道问学,重视学问的提升,而陆九渊则强调尊德性,重视道德的实践。

我(徐爱)因为受旧的学说(程朱学说)的影响较深,刚开始听到先生的教诲,实在有点惊骇不定,找不到头绪。后来听得时间久了,渐渐知道躬身践行,然后才开始相信先生的学说是孔门的真传,其他的皆为旁门左道、断港绝河。比如先生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唯精是唯一的功夫,诸如此类。我刚开始觉得难以理解,后来思考的时间久了,才发觉其精妙之处,高兴得不禁手舞足蹈。

【解读】

这一段,是徐爱总结老师的思想和教诲魔力。徐爱在获得王守仁的心学精髓,反复实践后妙不可言的心情真是溢于言表。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阳明的门徒,遍及各地,影响很大。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皆名扬四海。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该如何研习阳明心学?
王守仁之《传习录》(上)6
良药也需尊医嘱——倪培民
陆九渊“心学”和朱熹“理学”的区别在哪里?朱陆的“鹅湖之会”
传习录【十四】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