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智师说·王德峰|理性人格与性灵人格之对比

【编者按】2018年1月27-28日,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三智论坛2018三智年会在京举行。1月27日上午,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以《情感之路或理性之路?——从宋明新儒学返观西方近代哲学》为题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前面,我们与您分享了王德峰教授关于“中西思想之会通是否可能?”“16世纪中西方社会的共同主题:启蒙”等内容。

今天,我们就继续与您分享王德峰老师关于以禅宗形式出现的思想准备:佛教中的主体性原则(心即佛、阳明心学的思想境界:性灵主体之确认、中国人的安心立命功夫:致良知(君子真乐)、西方近代哲学的理性之路、理性人格与性灵人格之对比等内容。

《感性之路或理性之路?——从宋明新儒学返观西方近代哲学》

以禅宗形式出现的思想准备:佛教中的主体性原则(心即佛

        宋明新儒学真正的主题其实就是阳明的一句话——破心中之贼。破心中之贼的意思也就是要树立主体的原则。这个心中之贼该怎么破?我们想起了禅宗。特别是唐朝的禅宗通过慧能奠定基础;没有禅宗就没有宋明新儒学。禅宗为宋明新儒学做好了思想准备。

        谈起禅宗,我们都知道神秀和慧能的两个偈语。弘忍法师请他的弟子们作偈语,谁作得好谁就得衣钵。后来神秀作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法师看后私下把神秀召到方丈室跟他讲:“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在门外,未入门内。汝再去作一偈给我看看。”

        什么叫未见本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你不知道主体性,自己的本性才是真理所在的地方。他说我们的心干净的像明亮的镜子一般,但是来到这个世界难免沾染上灰尘,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认为心与灰尘两者要保持隔绝状态,以保持心灵的干净。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灰尘,要保持隔绝状态,要擦。那么我们不免要问,擦者是谁呢?问题就出在这里。西方人认为擦灰者是上帝。每个人都有原罪,原罪是自己没办法解决的,叫无法救赎,只有上帝能够救赎,所以上帝就擦灰去了。

        中国思想是不是在我们所有的人心之上,另立一个高于所有人心之上的上帝吗?没有。假如真这样我们就要走西方的路了。于是就来了慧能针锋相对在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语针对的是神秀偈语的毛病,把心跟灰尘对立起来,其实这两者都没有。道理在哪里呢?灰尘就是烦恼,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烦恼,所以这个世界叫尘世。请问烦恼从哪里来?从心里生出来。你怎么擦?所以先要把“心”跟“烦恼”的对立除掉,所以他说了一个“无”的境界,但是主体性原则还没有起来。但是慧能的偈语比神秀的偈语境界高在哪里呢?如果说神秀是只在门外未在门内的话,慧能毕竟已经站在门槛上了,他只要再跨一步就进去了。这一步是谁帮他跨的?弘忍法师把慧能召到方丈室里,在灯下给慧能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候慧能悟了。

        前面叫“应无所住”,后面叫“而生其心”,后面四个字非常重要,就是本心起来。“而生其心”生出什么心?本心,本心就是主体性。于是慧能言下大悟,非常激动,连说五个“何其”——“何其自性,本来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在禅宗的语言中说出了人的主体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而且这个佛性是主体性。为什么?本心起来就见到自己本有的佛性了,不要到外面去求,只要是真正的主体自然就领会到真理。何其自性,本无生灭,它不生不灭。我们的主体性不在时间中,不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变迁中,我们的心都在时间中。所以《金刚经》当中有那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禅宗是佛学的中国化,最高成果就是禅宗,它树立了主体性原则,即心即佛,把禅宗的思想发挥到新儒家的学说中去,就是心即理,或者说即心即理。王阳明心学就是三个基本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心即理,第二个命题是知行合一,第三个命题是致良知。

        第一个命题就很难理解。王阳明本人也是通过龙场悟道顿悟悟到的。因为我们一想到一个理字,就会想到事物自身的道理,所以我们需要有客观知识,我们要大量地学习科学,了解一事一物的理。这种理的理解,实际上是知识论的、认识论的。而心即理这个“理”不是关于世界事物的客观知识,它是指我们生命情感之本真的一条理,这就是宋明新儒学讲的天理。这个理不是逻辑的,不是用概念、判断、推理来把握的,这个理是生命情感本真之条理。为什么这个理是天理呢?《中庸》第一句话“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就指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性是天地造化所规定的,这叫天命之为性;天地造化也规定了狗的狗性、猫的猫性、人的人性。

        这个人性你怎么知道?通过认识?主张通过认识来知道人性是程朱理学的观点。程朱理学也要破心中之贼。怎么破?用我们对人性真切的认识来限制自己个别的欲望,这就是程朱理学所走的路。在程朱理学那里,人性被理解为认识心,人性的主要功能是认识,于是朱熹的学说一度影响极大。朱熹说了一大堆形而上的学说,希望每一个中国老百姓对天理有认识,这样我们就能够破心中之贼。陆象山是反对的,因为陆象山和朱熹是同时代的,而且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陆象山就针对朱熹的学说,说你要去格物致知是吧?格物穷理是吧?天下万事万物无穷之多,一草一木的理你都要去通过认识来发现?格物穷理是朱熹的话。

        陆象山反对朱熹的观点。认为理不在我们的心之外。朱熹也主张理不在心之外。朱熹讲的心是认识心,就是朱熹提出的一条原则,人能够认识事物的道理叫可知论。而陆象山的原则是我们的生命情感本身包含着理。

        我们来讨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孝的理和孝亲之心的关系。朱熹认为,天下本有孝之理,故我们才会有孝亲之心。他的意思是哪怕整个世界都粉碎了,人类社会也没了,孝之理却永远在。一旦有了世界,有了人类社会,这个孝之理就能发挥作用,它通过什么发挥作用?通过人性,所以孝之理是不朽的,就好像万有引力定律是不朽的一样。

        万有引力定律至少需要两个物体体现,要有一个地球,也要有一个苹果。假如体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物体消失了,请问万有引力定律消失了没有?没有,它还在。一旦宇宙中出现两个物体,它们一定服从万有引力定律。这条原则就是欧洲的、西方的、从古希腊开始的。现在朱熹走他的路,如果再走下去,和西方的原则一样,世界粉碎,孝之理还在,我们能否同意?

        我们看社会的现实就知道了,许多中国人为了争夺遗产把自己的父母告到法庭。他们知道不知道孝之理?你只要在中国文化世界长大,这个孝之理一定知道的。有用吗?没用。正因为如此,人们就说了先知后行,知易行难,知道一个道理很容易,做到很难。

        王阳明就来破这一怪象。认为知和行分作两件事情肯定是错的,知行是合一的。但是如果你知了,为什么行不了呢?这个知不是你生命中的情感,而是头脑当中的认识,你的头脑对孝之理有认识,不能带来孝亲的行为,因为心是情感。孝之理是不热的,没有温度的,孝亲之心是热的,因为它是情感。

        于是陆象山起来反对朱熹。到了明朝王阳明继承了陆象山的学说进一步发挥。认为我们天下人本有孝亲之心,于是才有孝之理,这个理不是头脑认识的结果,而是我们跟父母打交道积累的情感,我们在父母的关爱和抚养下长大,父母给我们的恩典我们亲身感受过,如果我们不去回报的话一定心不安。心不安不是头脑的事情,是情感的事情。

        孔子问宰予安与不安。宰予问孔子,你主张恢复周礼,假如我们的父母去世了要服丧三年,时间太长,能不能时间短一点呢?孔子说,父母去世了,你却吃喝玩乐,你能不能安心呢?孔子拿什么判断宰予这个人不仁?就是拿心安与否来判断,就是拿生命情感来判断。所以孔子绝不会正面回答宰予的问题,假如正面回答的话就要讨论服丧两年还是两年半合适?这就变成理性的计算而不是中国思想,不是儒家的道路和原则,所以孔子肯定不正面回答,而是反过来问他的心,你安还是不安?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加以阐发,然后到了王阳明再阐发孟子,一脉相承叫心学。心学是生命情感之学问,不是理性认识之学问。

        中国哲学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流之学,中国哲学的主体是解决生命情感的问题,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境界最高的人生哲学。为什么?人生的问题都在于自我生命情感是否合适。人这个东西最可爱,也最可恶,他可以往上升,上通神圣,成圣成贤;他也可以往下堕落,变得禽兽不如。爱一个人,爱之欲其生;恨一个人,恨之欲其死。生命情感的安顿问题才是人生的根本问题。

        我们中国人人人心中有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点名了宋明新儒学的启蒙。这个事情终于没有完成,阳明心学终于没有大行天下,中国人自己发动的启蒙运动中途夭折。一直延宕到近代史,再来一次启蒙运动,那就是向西方学习康德、黑格尔,继续解决宋明新儒学没有完成的事业。

        我们向西方学到今天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中国的学问体系,看一看教育就可以明白,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乃至大学的课程体系,除极少数科目之外,基本上是个西学体系,我们学得非常勤奋。

        西方人不是靠哲学的,靠哲学安顿不了,因为西方哲学安顿不了,西方是什么路?宗教。几乎所有的民族都靠宗教安顿人生,除了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走心灵安顿之道路,心灵的安顿不是头脑的安顿,是生命情感之安顿。《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句话很能说明问题,这个“中”实际上指的是心,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这叫喜怒哀乐之未发,在你心里的。发出来就是跟人打交道了,要发得合适,叫发而皆中节;如果都发得合适,就是天下之达道,生命秩序之井然。天在上、地在下,没有颠倒,万事万物生机勃勃。所以中国哲学就是人生哲学,后来合为儒释道三家,都是养心的功夫,它完全是实践的,绝不是理论认知的。

阳明心学的思想境界:性灵主体之确认

        走认识之心的路就是西方近代哲学,主张理性的思维;而我们中国的宋明新儒学主张,特别是陆象山、王阳明主张的是性灵主体,“性灵”二字取自中国的文学思想之中。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有限中看到无限,这就是性灵。

        人类的意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往上升叫理性认识阶段。中国教科书中有两个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灵性是第二次飞跃。这就是性灵。

        中国人不光拿性灵来说艺术创作,也拿性灵来说做人。生命情感是动力,在生命情感的动力下,我们伟大的直觉、想象和感悟都起来了,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它的最高目标就是此心存乎天理之极。

中国人的安心立命功夫:致良知(君子真乐)

        在生命情感的推动下,我们待人接物。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我们都要实现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的名字就是“必有事焉”,什么叫“必有事焉”?人生只有一件事,成就自己作为人的人生意义。成就人生的意义体现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当中,在每一件事情当中我们都有心灵最真实的欢乐。

        在富贵中要乐,在贫贱中也要乐,不是富贵、贫贱给你欢乐,而是你在富贵之中作为富贵之人该做的事做了;你在贫贱中作为贫贱之人,该做的事也做了,这才是欢乐本身,这叫素其位而行。

        事情来了该不该做,不考虑它的结果对自己有害还是有利,只在于它该做我就去做,君子的欢乐就在在其中。所以按照儒家的人生观,特别是陆王心学,我们的人生永不失败,没有什么失败的人生,我们要无所为而为。我们平时做事情都是有所为而为,什么叫有所为?做事情都有目的,把自己做的事情看成是实现有利于自己的结果的手段,把自己做的事情永远当做手段看待。这是儒家反对的,特别是陆王心学反对的,我们是无所为而为,这件事情为什么做?因为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意义,它不是手段,它本该做。这个精神一旦起来,就是君子真乐来了,没有什么失败的人生。

        所以阳明心学的意思就是:我们生命情感的一生绝不是苦,而是真正的欢乐。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做各种不同的事情只是实现一个唯一的目的的道路,唯一的目的就是成就我们这一生的精彩和意义,这个精彩和意义就是我们的自心、快然、自惬,用佛家的话讲叫法喜。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安心立命的功夫。因为人生无常,由贫贱而富贵,由富贵而贫贱,起起伏伏,面对这种沉浮的人生我们要有超然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阳明心学根本的境界。

西方近代哲学的理性之路

        我们再回过头来反观西方近代哲学,西方哲学如何树立他们的主体原则?我们叫理性主体,理性人格。开启者是笛卡儿,从“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出发,人不仅是自然还是主体,认为人有理性,这个理性就是我们心的主体性。

        笛卡儿这个思想一来,西方自然焕然一新,所以每个人都不可推卸的,寻求真理、认识真理的这样一个事业。这条原则意味着他影响了西方近代以来说话的方式。

        康德的绝对命令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要把每一个人,包括你自己在内只当做目的,而不是当做工具;用一句最简单的话就是四个字——人是目的。这就是康德的道德哲学。

理性人格与性灵人格之对比

        理性人格跟性灵人格做对比,哪一种人格拥有未来?西方人走理性的道路到今天,西方终于形成了抽象的个人原理,就是每一个人拥有不可被剥夺的人权、不可被剥夺的利益,彼此之间都是分离的,个人主义原理成了西方近代最基本的原则,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美国。个人主义原则不是坏的,个人主义不是贬义词,它追求的是合乎理性的个人利益。但是这样抽象的理性人格是没有家的,是无家可归的个人。

        中国人讲的性灵的人格是有家的,这个家就是天下。按照阳明的说法叫至善,他特别解释了《大学》三纲领中的第三条纲领“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我们的心没有别的东西,只有生命情感本身的条理作为我们唯一的标准就是“止于至善”。

         所以中国人走个人主义的道路,走出来的不是抽象的个人,走出来的是至善的个人,至善的个人一定有他人在其中,在我们每一个个人之中。西方哲学走到今天才终于发现,我们不能把一个“我”变成一个抽象的、孤独的个体,他人在自我的核心处。

        尼采深刻地体会到了欧洲人无家可归的状况。中国人要树立的主体是天下关怀,他人在我们身上。西方文明走到今天这一步,他们正在寻找出路。中华民族也在寻找出路,那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不是完成一次走向宗教信仰的情感飞跃,而是树立性灵主体的人格。我们从家开始,然后国,然后天下,这还是中国儒家的思想。儒家是根本,儒家让中国人站在大地上,这个大地就是亲情和亲情传递给我们的责任。当然我们也有道家和佛家,儒、道、佛三家,根基还是在儒家。

        譬如说,某人的老婆死了,他能像庄子一样鼓盆而歌吗?不可能。因为我们都还关怀着父母、丈夫、妻子和孩子,这就是中国人。所以儒家让中国人站在大地上。道家启发中国人不要执着,佛家让中国人超脱生死的苦恼,儒道佛三家合起来,仍然以儒家为根本。宋明新儒学仍然是儒学,但是它得到禅宗的启发,同时又把道家的思想融入到一起,儒释道三家合流,把中国哲学推到最高境界即陆王心学,以完成独立人格的树立,性灵主体的确立。以让我们的生命情感完成一次飞跃,这种飞跃就是君子真乐,是至善之人。

【本文根据王德峰教授在2018年1月27日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三智论坛2018三智年会上的部分演讲内容的录音整理和节选,未经本人审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与费希特的自我学比较及现代意义
中国人不庸俗的“成功学”——心学
系子 :浅析二曲学术思想的构架体系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心学—王德峰(文字稿)1
心学札记:王阳明心学的精神与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