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说糖尿病

中医说糖尿病

(2007-08-14 13:50:48)
 
 
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
     中国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依据不同的病机、主证分别谓之“消渴”、“消瘅”、“肺消”、“鬲消”、“消中”等。古医书《说文解字病疏下》解释:“消,欲饮也。”《古代疾病候疏义》解释:“……津液消渴,故欲得水也。”名之为消渴病,多尿为其特征:“其人一日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汉代张仲景《金匮》载有:“渴欲饮水不止,”“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又说:“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李杲《兰室秘藏》说消渴:“口干舌燥,小便频数,大便闭涩,干燥硬结。”又说“能食而瘦”。这些记载与糖尿病的症状相似。故历代医家一直把糖尿病称为消渴病。
     中医将糖尿病(消渴病)的“三多”谓“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其病机与虚(气虚、阴虚)、燥(燥热)、血(瘀血)有关,一般认为阴虚燥热为主,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肾之损伤是消渴病的病位基础,水液代谢紊乱是消渴病的理基础。
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认识有超前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的国家之一   约在公元前1395~1122年的殷商时代,据甲骨文记载,当时人们对22种病有简单的认识,其中有一种叫尿病,消疾为古代最早的糖尿病病名,消渴一词至东汉后被广泛使用。
    中医对糖尿病提出饮食管理早于西方医学千余年    唐代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在《千金方》(成书于650年)载有:“其(消渴病人)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时至今日,此段经文仍堪称消渴病人之准绳。此立言早于西方John.Rou,1976年提出对糖尿病人实施饮食管理千余年之多,其博大精神,是炎黄文化的渊源体现。
   中医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理念    随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立言: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孙思邈曰:“消渴病人,治之愈否,属在患倘能如方节慎,旬日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施踵”。张景岳云:凡消渴病人“初觉烦躁口渴,便当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若有一毫不慎,纵有名医良剂,则必不能有生矣”。
     以上中医先师之言,证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对糖尿病康复及教育的理念已有足够的认识,其超前性对今人有很大的启迪。

中医对糖尿病病机的认识
     传统医学认为消渴病病因多有素体阴亏、先天禀赋不足,外因诸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精神刺激,情致失调,形体肥胖,外感六淫,过度疲劳等。这些观点至今仍有效指导临床实践。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许多现代医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和实践体会,另辟新径,提出脾虚、肝郁、痰湿、毒邪等新的理论,既丰富了消渴病的辨证,又拓宽了该病的治疗途径。
脾虚论

    程益春在国内较早提出脾虚与糖尿病的关系,并提出脾虚致消、理脾愈消的理论,经多年来的临床验证,更加肯定了脾虚在糖尿病中的重要地位。80年代初,程益春教授运用张锡纯之升陷汤治疗糖尿病40例,获满意疗效。
气阴两虚兼血瘀论

     高彦彬等对558例糖尿病患者病机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多呈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咽干、神疲乏力、视物模糊、大便干结、肢体麻木等,辨证以气阴两虚兼瘀最多见(占46.9%)。童家罗认为气阴两虚兼瘀是消渴的病机。封俊言等亦认为糖尿病病机以气阴两虚兼瘀多见。大量临床报道证明,遵守气阴两虚兼瘀病机辨证用药每获良效。
肝失疏泄论

    张延群等的观察结果表明,糖尿病不仅与肺脾肾相关,而且与肝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李小杵等认为糖尿病与肝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的消渴之亢,治亦疏肝理气,清肝泄火,养护肝体。王钢柱等认为本病病机正如清代医家黄坤载言“消渴之病,独责肝木”。治疗消渴必以疏利为法。选用逍遥散加减,制成胰岛生系列,对245例治疗观察一年,总有效率为88.92%。
瘀血论

   祝谌予于1980年对3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几乎全部病例均有舌暗或瘀斑,故首先提出糖尿病夹瘀之说。王北松观察112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并发症,舌多暗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加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效果良好。魏军平对6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观察,发现均有瘀血存在。林兰等认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瘀血证密切相关,有共同的病理基础。邵启慧认为瘀血贯穿了糖尿病的整个过程,主张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本病。
痰湿论

    盛梅笑等对10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发现痰湿可见于该病的整个过程。随着慢性血管病变的出现兼痰湿证者亦增多。张秀云认为痰湿是引起消渴的重要原因。以理气化痰法治疗II型糖尿病效果良好。尚文斌认为脏腑功能失常,津液不归正化而生痰湿,已成为消渴不容忽视的病理特征,从痰湿论治对控制和防治本病大有裨益。
痰瘀论

    王志学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目前消渴患者“三多”症状不典型,多形体肥胖,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胸闷,头痛,半身不遂,女子月经块多,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滑腻等痰瘀互结症状,认为痰瘀互结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之一,是糖尿病诸多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瘀热论

   熊曼琪等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瘀热互结是II型糖尿病的病机特点。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可改善肠胰轴功能,调整胃“肠”胰内分泌,减轻胰岛素受体缺陷及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阳虚论

   现代医家对阳虚之消作了初步探讨。王毅鄂研究发现,消渴也有因素体阳虚,初起即同时兼有气虚或阳虚者,并认为此时的上燥渴、下尿频之证乃腾水气所致。张弛在对35例糖尿病患者病因分析中发现,不但有素体阴虚,也有素体阳虚、阴阳两虚者。其中素体阴虚,素体阴阳两虚者多见于II型糖尿病,而素体阳虚者多见于I型糖尿病。
毒邪论

   糖尿病以热毒、湿毒、浊毒、瘀毒为主。在I型或Ⅱ型糖尿病的病情加重期,多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燥热、多汗、大便干、舌红少津等一系列热毒内盛之象,或是肝郁化火而致,或是阴虚火旺所成。总之,表现为一派热毒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还有一类患者,热象不明显,但血糖显著升高,舌苔厚腻,或黄或白,形体偏胖,属湿毒、浊毒。血瘀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机,尤其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多见于糖尿病的中晚期。

中医关于糖尿病辨证分型

    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

  (1)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分类。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型。一般分为: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其中阴虚为三型之共性,贯穿于本病始终,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糖尿病之本。热盛、湿浊、血瘀为糖尿病之标。多数病人常伴有心烦、疲乏、多汗、便干、失眠等症,体现糖尿病伤阴贯穿此病的全过程。邪热盛时病人常见面红赤,痈疽(见《诸病源候论·渴利候》“其病变多发痈疽”),牙痛牙落(见《先醒斋广笔记》。消渴“牙痛牙落”),四肢疼痛(见《圣济总录》)。    (3)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有分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共七个证型治疗。

    1991年全国中医糖尿病学会辨证标准协作组通过1504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分为五期五型论治,分期为糖尿病前期(Ⅰ期)、糖尿病症状期(Ⅱ期)、合并症早期(Ⅲ期)、合并症中期(Ⅳ期)、合并症重危期(Ⅴ期)。  

   Ⅰ期:糖尿病前期

  形体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

  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有高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

  可伴有Ⅰ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

  病机特点:阴虚为主。

  Ⅱ期:糖尿病症状期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

  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高,血脂多数偏高;

  可伴有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

  病机特点:阴虚化热。

  Ⅲ期:合并症早期

  出现临床血管神经并发症,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①早期神经病变。电生理检查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②荧光血管造影或眼底镜检查,视网膜病变Ⅰ~Ⅱ期。③早期糖尿病肾病。在排除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运动等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200μg/min(30~300mg/24h )。④可伴有大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下肢血管病等。

  病机特点:气阴两虚,络脉瘀阻。

  Ⅳ期:合并症中期

  合并症加重至功能失代偿,具备下列一项即可: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Ⅴ期。②临床糖尿病肾病(尿蛋白>0 5g/24h)至肾功能失代偿。③糖尿病性心脏病至心功能失代偿。④典型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顽固性腹泻,阳痿,神经源性膀胱等。

  病机特点:阴损耗气及阳,而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络脉瘀阻,痰瘀互结。

  Ⅴ期:合并症晚期

  合并症严重,或脏器严重损害,或器官或肢体残废,具有下列一项即可: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②糖尿病肾病肾衰进入尿毒症期。③糖尿病性心脏病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甚至猝死。④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⑤严重的糖尿病性肢端坏疽。

  病机特点:气血阴阳俱虚,痰湿瘀郁互结。

    在上述分期中,合并症早、中、晚三期划分主要依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来划分的,大血管病变则作参考。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
     糖尿病是慢性病,气阴两虚最为多见,符合中医久病“多虚、多瘀”观点,病人脉象沉细,舌质紫,面色晦暗无华,血脂血粘度高,呈血栓前状态,通过早期发现血栓前状态,提前干预和治疗,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以中医整体观,糖尿病是多系统多器管受损,所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防止心脑血管等并发症,采用理、法、方、药、养一体的“治疗系统”,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伤寒论》中提出“阴阳自和必自愈”,中医治疗糖尿病,不应一味强调降血糖,而应以人为本,以改善烦躁、疲乏、多汗、失眠等症状,进而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体重,以保持平和心态,精力充沛地生活为原则,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西药磺脲类降糖药对胰腺是刺激再刺激,促其衰竭,纯西药治疗是鞭打快牛,而且一味强调节制饮食,也是鞭打快牛。中医观点应合理调配饮食,广泛地介绍降血糖的各种蔬菜、水果、中草药,增加病人的认识水平,使糖尿病人消除吃的畏惧,从而享受生活,享受糖尿病饮食治疗带来的口福。饮食原则体现清热、养阴,使“久虚久瘀”之体气血平和,使胰腺的功能尽快恢复。
     中医治疗糖尿病以促使机体达到自稳态状态,以扶正为主,恢复元气,调理脏腑,养阴益气活血,使血糖逐渐降到正常;依靠饮食疗法,强调运动疗法来有效配合治疗,同时健康教育贯穿疾病全过程,提高病人自我养护行为的水平。

中医糖尿病辨证论治 
     大量文献研究显示,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始终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并融入个人临床经验随证加减。对病辨证沦治即是临床常用的将疾病进行辨证分型,按照不同证型论治。适用于对一般疾病的治疗
   糖尿病,常按如下辨证论治。
   阴虚燥热,心神不宁   拟滋明清热,养心安神。常用生地、元参、天冬、麦冬、黄连、丹皮、当归、丹参、酸枣仁、远志、五味子、柏子仁、天花粉。 
    气阴两虚,心脉失养   拟益心气,养心阴。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细生地、何首乌、黄精、丹参、葛根、天花粉、酸枣仁。
   气阴劳损,心脉瘀阻   拟益气养阴,祛瘀通脉。用太子参、黄芪、生地、元参、丹参、桃仁、川芎、枳实、佛手、葛根、卫矛。
  心气阳虚,痰瘀互阻   拟补气助阳,化痰祛瘀。用人参、麦冬、五味子、栝萎、薤白、桂枝、陈皮、半夏、当归、丹参、佛手。
   心气阳衰,水饮凌心犯肺   拟益气养心,肃肺利水。用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葶苈子、大枣、猪苓、茯苓、泽泻、泽兰、桑白皮、桂枝、当归、车前子。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可常按如下辨证论治。 
 气血亏虚   拟调补气血.用黄芪、桂枝、白芍、当归、秦艽、桑枝、牛膝。 
  气滞血瘀   拟益气活血通络。用柴胡、枳壳、枳实、白芍、甘草、地黄、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丹参、土鳖虫、蜈蚣。 
  肝肾亏虚   拟补肝益肾,宣痹和络。用龟板、黄柏、知母、熟地、当归、白芍、防己、苡仁、龟板、黄芩、茯苓、泽泻、秦艽。
对病论治 
    对病论治是较高层次的论治,主要是针对病因或病机治疗,它适用于对病因明确的疾病或起关键作用的病机的治疗,其治疗目标单一。
     以消渴病为例,消渴病以血糖高为基本特征,那么降低血糖就成为治疗的主要目标.而血糖高的机理有若干种,各个病人有所不同,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论治.如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受体减少或敏感度下降或有胰岛素抗体存在等,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原则相应地不同。这方面研究有待深化。
对症论治
     当一个症状出现时,用一种快速、便捷的方法治疗,使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就需要对症论治。如用云南白药止血、用参附注射液升高血压、用生脉注射液稳定血压、用双黄连注射液清热、用柴胡注射液退热等就是典型的对症论治。临床上治口干常可用葛根、天花粉、石斛、麦冬、黄连、元参、生石    膏;多食易饥可用大生地、黄连、玉竹;大便干结可用生大黄、元明粉、枳实;血压高可用钩藤、川牛膝、生石决明;血脂高可用泽泻、茵陈、山楂;咽部红肿热痛可加山豆根、板蓝根、锦灯笼、牛蒡子、生甘草,腰背酸痛可用狗脊、木瓜、川断、牛膝;四肢麻痛可用祁蛇、全蝎、地龙、秦艽;水肿可用猪苓、茯苓、泽泻、泽兰、石苇、大腹皮、桑白皮等;眼底出血可加三七扮、青箱子、谷精草、昆布;尿失禁遗尿可用覆盆子、益智仁、诃子、白果、金樱子、芡实等。
对症辨证论治
     对症辨证论治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大法,是对不易解除的复杂症或尚无有效对症治疗办法的症所采用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人咳嗽
   1、风热犯肺   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用银花、连翘、芦根、竹叶、黄芩等。
   2、热毒壅肺   拟清肺止嗽,化痰平喘.用桑白皮、黄芩、黄连、苏子、栝篓、贝母、炒杏仁、双花、鱼腥草、地骨皮、知母、芦根、桔梗、连翘、黄芩等。
   3、热伤肺阴   拟养阴清肺,化痰止咳。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地骨皮、三七粉、百合、川贝、炒杏仁、侧柏。
   4、   气阴两伤   拟益气养阴,润肺止咳。用太子参、炙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沙参、麦冬、川贝、地骨皮、木蝴蝶、马兜铃、阿胶。
   糖尿病病人腹泄
    湿热中阻   拟清热利湿.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藿香、佩兰、苡仁、茵陈。
    肝胆不和   拟疏肝健康止泻.用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脾虚湿盛   拟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用人参、炒白术、炒山药、茯苓、桔梗、砂仁、炒白扁豆、炒苡仁、莲子肉、陈皮。
    脾肾阳虚拟温补脾肾,面涩止泻。用党参、炮姜、炒白术、炙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
   糖尿病病人便秘
    胃肠实热   拟清热润肠。用麻仁、白芍、枳实、大黄、厚朴、白蜜、甘草。
    肺脾气虚   拟补气健脾,润肠通便。用黄芪、陈皮、麻仁、白蜜。
    血虚阴亏   拟养血滋阴,润燥通便。用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栝萎仁。
  
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
     症状指疾病的主客观表现,有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因素,常是疾病诊断的线索或主要依据,也是确定证型和证候的依据;而作为一种病,它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病理、症状、证型和(或)证候,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转化和预后规律;证型和证候,是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和层次上所表现的综合性特征。一种症状或一种证可以出现在若干种疾病中,而各种疾病的预后相差甚大.所以在治疗中,对症辨病为首要,辨证是为了用好方药,在其后.不少复杂的症需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
     以血尿为例,从疾病来分有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结核、糖尿病合并泌尿系肿瘤、糖尿病合并肾囊肿、糖尿病合并紫癜、糖尿病合并狼疮、糖尿病合并肾炎,等等。不同疾病引起的血尿,治疗各不相同,因此对症辨病非常重要。同时,从中医辨证来讲,每个疾病各有自己不同的证型或证候,在没有成熟的对病治疗方药前,必须按中医理法方药的诊治原则,依证立法,依法处方,依方选药。如: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常见证候有①湿热伤络:拟清利湿热,用小蓟饮子加减。②肾虚火旺灼络:拟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加减。③气郁化热伤络:拟疏郁清热,用四逆散加味。④.湿热下注伤络:拟化湿清热,用四妙散加味。同时,不论哪一种证候均可加入金钱草、生地榆、连翘、泽兰等。在治疗泌尿系感染的同时,要常规治疗糖尿病,将血糖控制到理想水平。必要时还需加用相应的抗菌素,效果才好。

附:专家采用的专方验方(供参考,请咨询各地中医师)
     90年代开始,随着中医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全国广泛深入地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从而推进了中医药诊疗糖尿病的进程,取得较为可喜的成果。
以滋泉冲剂(生黄芪、太子参、山药、鲜生地、熟地各15g,五味子、五倍子各10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滋肾蓉精丸(黄精20 g,肉苁蓉、制首乌、金樱子、淮山药各15 g,赤芍、山楂、五味子、佛手片各10 g)。

温肾化瘀法(鹿角霜30~50 g,生地、熟地各20 g,生黄芪、丹参各30 g,枸杞子、鳖甲各15 g,苍术、川芎、桃仁各10 g)。

从痰论治(清夏20 g,白芥子、枳实、川芎各15 g,苍术10 g,大黄6g)。

从瘀论治用活血化瘀方(泽兰、川芎、丹参、水蛭、鬼箭羽、花粉、生地、黄芪、地骨皮)。

消渴降糖片(含黄精、甜菊、蔗鸡、桑葚、天花粉、淮山药及红参等),

降糖中药片、中药先贞片、参芪降糖胶囊、糖复康、降糖II号等专方验方治疗糖尿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
单味药及制剂
近年来,人们把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目标转向单味药物的筛选。治疗消渴病的中药种类繁多,估计可达100种,且每种药物又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十分复杂。荔枝核片、雨林牌血竭粉、糖克丸(五味子制成)、桑枝颗粒、黄连素片、苦瓜含片治疗糖尿病,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其它配合疗法 
   (一)运动疗法凡是有活动能力的患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既适合病情,又是自己喜欢的运动,坚持锻炼。I、Ⅱ期患者运动量应足量,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肥胖者减肥,还有降糖、降血脂、改善微循环的作用。Ⅲ、Ⅳ期病人的运动量不宜过大,应量力而行,绝不能勉强。若能练好“八段锦”,多能收效显著。

   (二)气功疗法中国传统气功,练法甚多,且功法各异,若有条件,病到Ⅱ期开始练气功。比较适合的功法是“内养功”。本功法易学、易练、无副作用。只要坚持锻炼,即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控和调节能力。通过调整呼吸,可改善内外呼吸的交换能力,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增强周围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功能等。其结果无疑对老年糖尿病人,特别是已经进入Ⅲ、Ⅳ期甚至Ⅴ期的病人,会改善症状,减轻痛苦。若能在Ⅱ期开始练,可延缓Ⅲ、Ⅳ期的到来。也有的病人练气功后停用口服降糖药物而血糖稳定。其机理有持进一步研究。

   (三)按摩疗法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医生用轻缓柔和的推拿按摩等手法可以疏活经络,调和气血。在治疗中首先疏通任脉、督脉、阴跷、阳跷,在此基础上酌情选择疏活十二经脉,然后重点放在肺及肝、胆、脾、胃的络脉。对消除疲劳,缓解疼痛以及降糖、降脂等都有独特作用。现在还有人在脚、手、耳、鼻等部位做特异性按摩,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机理尚在探索之中。

   (四)针灸治疗针刺绝骨穴缓解糖尿病人下肢沉重,针刺八髎穴调整结肠和阴部的功能紊乱有特殊效果。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正在研究之中,未来可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针灸中应防止感染可能。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目标应是两个:①争取生存;②争取健壮生存。这是对所有慢性病人都适用的奋斗目标,也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目标,是中医人文精神的体现。

重视中医预防学,实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治未病”的一级预防    对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不良生活方式且肥胖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早发冠心病者等,应“见微知著、防患未然”,使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减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活动量,组织一级预防对像接受防治知识教育,中医工作者应强调“未病先防”的重要性,遵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中医预防思想,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人群上升趋势,减轻社会负担。
   “救其萌芽”的二级预防   对无症状糖尿病及糖耐量降低患者,采取早期干预治疗,以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及并发症称为二级预防。“救其萌芽”应向病人介绍中医养生术,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有大量养生预防内容,主张“养性”“食宜”,指出“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干预措施为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医嘱服药,血糖监测,加强足部护理,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并推广之。
   “肝病实脾”的三级预防    针对已患糖尿病的病人,积极控制血糖,防止及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称为三级预防。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肝木太过克脾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来杜绝其转变,是治本病,防患于未然是治本病。中医工作者应注重将中医的养生、运气、体质学说综合起来,为每一位糖尿病人制订适合个体的全方位保健计划,指导其实施,遏制糖尿病的发展。“见微知著、防患未然”这才是我们企盼达到的医学理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和辨证论治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中医糖尿病版 - 复兴中医网 中国优秀中医药网站|中医论坛|中医...
中医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的新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消渴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血瘀导致糖尿病!降糖不如化瘀?
糖尿病与肥胖症的防治(你好名老中医堂).do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