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构成,重约40吨的泸定桥是如何建成的?

坐落在四川省泸桥镇境内大渡河畔的泸定桥,是一座多次见证历史的桥。它既记录了石达开悲怆的一战,又见证了红军勇士们的壮烈奇迹,1935年10月,毛主席以一首《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使泸定桥被世人所熟知。而放眼世界桥梁科技史上,泸定桥更是一座充满奇迹的桥。

在大渡河两岸,东面是海拔3400多米的二郎山,西面是海拔4500多米的海子山,放眼望去,连接川藏地区的要道正好被横穿而过的大渡河阻断。

由于四川地区巨大的落差使大渡河水流十分湍急,河水每秒流速更是达到了四五米,因此想要乘船渡河十分困难。在泸定桥还未建起之前,当地人通常用牛皮船或竹索渡河,但每次这样过河的时候都相当危险,湍急的水流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船直接冲走。

然而,就是在这样险峻的地理环境中,一座铁索桥却横贯东西,跨越大渡河,正式将川藏两地相连,成了入藏的交通要道,不仅保卫了边疆安全,更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泸定桥的修建历史。

泸定桥修建的背景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颁布“准行打箭炉市,番人市差贸易后”,原先十分荒凉的打箭炉又重新热闹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渐渐成了川藏地区的边贸重镇,川滇地区人们所需的各种生活用品往往会通过茶马古道运至打箭炉,然后再转运到西藏、尼泊尔以及印度。

而要去打箭炉,大渡河是必经之路,在泸定桥没有建立之前,过往的货商只能依靠藤条小心翼翼地悬渡过去。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驻守打箭炉的清朝将官昌侧集烈率领部下叛乱。康熙知道后,立即派兵围剿。由于打箭炉地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因此清军血战多日才剿灭叛乱,杀叛兵5000余名,将首领昌侧集烈斩首。

此后,为了进一步保障西南地区的安全,清政府决定在此地驻兵3000,将打箭炉作为屯兵要冲。然而,由于此地交通不便,导致补给的物资难以运送进来,久而久之,粮饷军械运输又成了尖锐的矛盾。

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四川巡抚的能泰给康熙皇帝上奏说道:“泸河三渡口,高崖夹峙,援索悬渡,险莫大焉!距化林营八十里,山址坦平,拟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

对此,康熙回复到:“朕嘉其意,诏从所请。”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出于稳固西南边陲的需要,清王朝终于下定决心,要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之上修建一座桥。

此桥于1705年初动工修建,次年四月初四初四竣工。桥修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取名了。

大渡河自古为沫水,但由于四川地区民众出于对诸葛亮的敬重,便一直认为这条河就是诸葛亮南征所渡的泸水,其实泸水在金沙江的下游。数千年来,一直都是这么个叫法。于是康熙干脆投民众之所好,取“泸水”、“平定”之意,亲自给这座铁索桥取名“泸定桥”,并题书“一统山河”。

这就是泸定桥的由来。

泸定桥自康熙四十四年建成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历经了三百多年而不垮。那么,这座桥在当时是如何建成的呢?它有何特殊之处呢?

泸定桥的构成

泸定桥主要分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其中,桥身由13根铁索组成,每根长101.67米,重约1.5吨;13根铁索总共有扣环12164个,总重在21吨,再加上桥台地龙桩、卧龙桩用铁,总重40吨左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铁桥。

在古代缺乏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要将这40吨铁悬于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之上绝非易事,更别说建造更加困难的铁索桥了。那么,古人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呢!

在泸定桥西边,有一座噶达庙。相传在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建造的工人用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一筹莫展之际。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大力士,他两个胳膊各夹一根铁链乘船运到对岸,当他运完13根铁链之后,却因过度劳累而不幸去世。为了纪念此人,当地人便修建了这座庙。

事实上,在修建此桥时,当地几乎所有的能工巧匠都云集于此,共同商讨如何将链子运到对岸,最后在众人的合计之下,决定采用索渡来搭建桥体。

如何搭建桥体

何为索渡,即先用细麻绳绑上小铁锤,用力甩到对岸,然后把粗麻绳系到细麻绳上,再用力拉到对岸,接着用粗麻绳系上青竹索,再用同样的办法,如此周而复始,让青竹索横跨两岸,最后固定在两岸前头的木梁上。

以上这些完成后,才进入了建造铁索桥最为重要的部分。接下来,工匠会在整个铁链上系上上百个竹筒,再把竹筒一个个套进青竹索,在第一个竹筒上系上长绳,长绳的一端交给对面的工匠,两边的工匠一起拉。如此重复十三次下来,一条条约1.5吨重的铁链便连接起了两岸。

如何固定桥体

上文说到,每根铁链长101米,如此长的铁链,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如果不固定的话,势必会摇摇晃晃无法行走。因此,接下来就来到了建造这座桥难度最大的部分,即如何固定桥体,让桥更稳固。

这依旧难不倒智慧的古人,他们决定因地制宜,利用“固索”技术来固定桥体。

何为固索,即在泸定桥的两岸修20米的桥台,桥台里修有6米深的落井,每个落井里有8根地龙桩,每根重约1800斤。然后将13根铁链以铆接的方式,固定在地龙桩上。埋入地下的部分,用灰浆加固,确保桥体坚固稳定。

除此之外,在桥的东西两岸,古人还建造了“铁犀牛”和“铁蜈蚣”,目的是镇住大渡河的水妖,以此来确保泸定桥的平安。

此外,在建造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朝廷规定,泸定桥上的无论是小小的铁环还是两岸巨大的铁桩,都要刻上制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负责的工匠就要被治罪杀头

在如此严厉的追责条件下,一座充满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泸定桥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横贯而起。

值得一提的是,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这座大桥刚刚完成大修,特别牢固,助力红军逃过了国民党的围剿。当年,在这座桥上,走过了毛主席,走过了共和国的七位元帅,走过了几十位大将以及上将。从某种意义上说,泸定桥与红军的命运紧紧相连,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红军的命运。

结语

泸定桥的修建,拉近了西南各地的距离,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稳固西南版图做出了重要贡献。最为重要的是,在那个技术匮乏的年代里,我们的先辈以顽强的毅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用他们充满智慧的大脑,建造出了这样做充满奇迹的桥,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何为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泸定桥13根铁链40吨铁环,在三百年前清朝的条件下,如何建造?
在300多年前,13根铁链重达40吨的泸定桥是如何被修建完成的呢?
40吨的泸定桥,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古代是如何架起来的?
四川行 · 大渡河泸定桥上有所思
泸定桥有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重40多吨,在三百多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铁索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