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常实用的“启蒙教育”方法

好妈妈语录
  启蒙教育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黄金期在3岁前,之后的十多年时间也是关键期。从出生到进入青春期,都可以称作启蒙教育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有极强的可塑性,教育在这一阶段最能表现它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从前往后,逐渐递减。所以,这项工作越是做得早,就越做得好,真正的一寸光阴一寸金。
  ——尹建莉
  道不尽的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智力启蒙、情感启蒙。
  智力启蒙的第一要诀是语言输入。因为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语言的清晰度和思维清晰度完全呈正相关。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上,其实非常简单,不外乎就是多和孩子说话,尽早带着孩子进入阅读和背诵阶段。
  这项工作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去做。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孩子出生第一个月,就要凡事跟他说说。婴幼儿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有两种功能,一是刺激大脑发育,二是刺激心理发育。如果早期缺少语言交流,则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和情感发育水平都会出现问题。比如“狼孩”,因为从小没有获得人类语言刺激,智力出现永久的损害。即使回到正常人类社会,也不可能恢复到正常人的智力水平,并且寿命也比较短。人的寿命和智商呈正相关,这已是被研究和社会经验证实的。
  要注意的是,和孩子说话的目的是交流。所以,不要过分刻意,以免变成唠叨和噪声。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使用“吃饭饭”、“睡觉觉”之类的叠声词。总用儿语跟孩子说话并无益处,偶尔以儿语表达情趣即可。同时,注意口气的平和,避免语气、表情上的夸张,不要动不动就拖长音且高八度地说“是吗”、“真棒啊”。
  情感启蒙的第一要诀是多和孩子接触。这很好理解,做起来也非常简单,无非是多抱抱孩子,尽可能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父母温暖的怀抱是孩子智力发育的东风、情感发育的沃土,也是机体发育的营养品。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因为劳动的需要,经常把孩子背在身后的筐中或用绑带绑在身上。孩子的双腿大部分时间是受束缚的,无法活动。但他们到一岁半左右时,能很自然地像全世界所有的儿童一样学会走路。孤儿院的孩子,他们的双腿从来不受限制,平均学会走路的时间却比正常孩子晚一两年。因为妈妈背上的孩子能和妈妈说话,感觉妈妈的体温;而孤儿院中缺少语言交流和母爱的孩子,不光智力受损,生理发育也变得迟缓。
  中国当下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现象导致的儿童学习困难、心理障碍问题,其原因和“孤儿院现象”是同一种。
  怎么做更重要
  当然,并不是父母亲自带孩子,孩子就一定能得到好的启蒙教育。从另一个角度说,教育的本质不是由谁来做,而是怎么做。
  我收到过一位妈妈的来信,她说自己很爱看书,她也知道隔代教养的弊端。有了孩子后,她就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但她并没有意识到母子间早期语言交流对孩子的重要性。从孩子八九个月时,她发现电视上不停变换的画面能吸引孩子,孩子看电视时不哭不闹,坐在婴儿车中很安静。她觉得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真是照看孩子的好办法,既有漂亮画面和标准语言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又省却了自己体力上的劳累,孩子看电视时,自己还可以安静地看书,真是一举几得。所以,孩子只要醒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电视机前度过。她忙于自己看书以及做家务、给孩子做饭等事,很少跟孩子说话,也很少抱孩子。孩子两岁半以后,她才发现情况不妙,孩子能背出天气预报中所有的地名,也能准确背出许多广告词,却不会语言交流,几乎不和人进行目光接触,对一切都很冷漠,只在看电视时专注而兴奋,总体智商明显比同龄孩子低,被诊断为“自闭症”。美国电视机大普及时代到来后,紧接着出现“自闭症”大流行。究其原因,“电视保姆”“功不可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几千个家庭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巨大的依存关系。尤其在孩子3岁前,如果母亲和孩子交流得少、交流内容简单,孩子是在情感和智力活动都比较贫乏的状态中长大,那么,孩子的智商就会偏低,行为也容易出现偏差。
  在这里,还建议家长少用婴儿车,因为它会妨碍语言交流和肢体接触。婴儿车只是个辅助工具,特别需要的时候用用即可,不要形成习惯,一出门就推婴儿车。即使推出来,也不要总把孩子放在车中。
  不要担心抱孩子会把孩子“惯坏了”,拥抱本身不会惯坏孩子,经常得不到父母拥抱的孩子才会“坏了”。有过“皮肤饥饿”经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深刻的不安全感。如果说有的孩子不抱就哭,原因不在抱得多本身,应该是孩子在其他方面经常性地心理受阻,内心有委屈感或失落感,下意识地用哭来表达情绪。退一步,即使你的孩子天生比别的孩子更喜欢让家长抱着,也不是件坏事,孩子几年间就长大了,用不了几年,父母想抱也没有那么大力气,而且孩子也不让你抱了。记忆中有许多怀抱孩子的印象,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阅读——启蒙教育的魔杖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发展其智力、让其智力不单以加法增长而是以乘法递增的最好、最简单的办法。
  从孩子一两岁开始,就可以尝试帮孩子建立语言和文字间的联系,尽早认字并进入阅读,这对儿童早慧作用十分明显。在各类杰出人物中,你可以找出不少学历不高的,但你几乎找不到从不阅读的。
  关于识字,3000个汉字要学五六年的教学模式非常落后,尤其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家长们几乎都识字,如果方法得当,孩子完全可以在学龄前不知不觉地轻松完成基础识字任务——这方法在我的另一本书中有专门陈述,许多家长采用同样的方法,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再次强调的是,千万不要用笨办法教孩子识字;否则,会提前败坏孩子的识字和阅读兴趣。
  起初,家长拿一本书给孩子讲时,孩子可能不会全神贯注地听,听几句就去玩别的了,也可能会把书抢过去乱翻,甚至撕了,这些都很正常。来日方长,顺其自然,不要让孩子觉得讲故事是件令人厌倦的事,孩子和家长的互动始终愉快就好。至于撕书,就让他撕几本,他在用小手感觉世界,“撕”也是阅读的一种。
  在选择图书方面:第一,内容大致从简到难、由浅入深,难度逐步递进。但也不要过分考虑几岁读什么,年龄和阅读内容没有严格的对应,孩子的阅读基础不一样,阅读程度差异会非常大。第二,尽可能内容广泛,尊重孩子的兴趣;不妨多买几种,总会发现孩子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注意,不管一次买多少,不要一下全堆到孩子面前,每次只拿出一两本即可,适当制造短缺感,以免因为书太多让孩子感觉烦躁,或降低孩子对书的兴趣。第三,最好不选择同时有几种文字的。比如有的童书,有汉语又有英语,还带拼音。用意虽好,意义却寥寥。不要在阅读之上附加学拼音、学英语的功能,那样会破坏阅读的乐趣。成年人也很难在一本书上同时看两种文字,况且孩子。尤其拼音,其实是非常容易学习的一种东西,因为它是为文字服务的抽象符号,本身毫无意义,所以并不适合太小的孩子学习。
  我一直反对用卡片来教孩子认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里不能有简单的挂图或卡片。其实,挂图和卡片内容简单、色彩艳丽,孩子往往也喜欢。这里强调的是,只把这些东西当简单的玩具即可,不要当成学习工具,它承载不起教孩子认字的重任。文字不能孤零零地记忆,也最好不要只使用一种载体。散碎的文字,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顺口读给孩子,比如包装盒上的字、街上的店铺名等。它们和卡片上的“鸡”或“苹果”一样,随时随地读一下,让孩子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这些字,经过不断重复,很自然地就记住了。

好妈妈语录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地发展。”
  ——尹建莉
  愉悦的感觉最重要
  语言输入,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能量储备。应该让孩子尽早进行母语经典背诵,这对各国孩子同样适用。把经典语言文化早早放进如白纸一样纯洁的大脑中,这些东西迟早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文化财富。孩子的大脑先被好东西占领,以后遇到差东西,他自然就不屑于去接受。童年是记忆的黄金期,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背诵一些母语经典作品,既是一种智力教育,也是一种人格培养。
  中国人其实早就这样做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学校教育使用的就是背诵,效果当然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惜的是,传统私塾教育没有发展出其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条腿走路,越走越跟不上现代学校教育的步子。人们在批判传统教育时,找不到别的目标,就把怨气都发泄到了这一条腿上。民国开始建立现代化学校教育,中西方教育开始融合。“一条腿”尽管饱受责难,按惯性还在使用着,它也确实仍然有力地支撑着教育的重任。所以,在那几十年间,中国教育呈现新局面,人文、科学各领域产生了不少国际级大师。哪怕是文化界那些完全否定文言文的白话文倡导者,他们自身其实也是文言文的受益者。新中国成立后,古典文学的学习被挤得仅剩立锥之地,经典背诵被一些无聊的内容挤占,语文教育全面沦陷。
  在经典背诵方面,中国人显得尤其幸运,《诗经》以来出现的各种诗歌、辞赋等经典文言文作品流芳千百年,都可以成为背诵内容。建议幼儿最好先背诵诗歌。因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就是诗歌,诗歌是和童年最接近的文学形式,文字精美,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很容易被孩子喜欢。并且,它比较短,容易记忆。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背《三字经》或《论语》,恐怕会让孩子感觉为难,影响兴趣。
  有人反对经典背诵,担心这是“机械记忆”,对儿童不好。这是把当下课程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和“经典背诵”混淆了。其实,两者完全不同。分水岭就是:第一,孩子背诵的内容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还是用于考试的标准答案。第二,孩子是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背诵,还是在被逼无奈中完成一件苦差事。记忆力也是用进废退,儿童时期的背诵,不但记得牢,背诵对记忆力本身也是一种训练。很多人记忆力不佳,这和他们早期缺少相关训练有关。
  关于幼儿诗歌背诵,我的另一本书中有专门内容。在这里补充三点。
  第一,这项工作可以做得更早一些,从孩子几个月就可以开始。具体办法为,把古诗当作普通儿歌,在和孩子玩耍或哄孩子睡觉时,顺口背给孩子听。比如在哄孩子睡觉时,随着轻轻的拍打或晃动,有节奏地反复背几首古诗。这对孩子来说,和听摇篮曲一样。不要在意孩子理解不理解,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记住没记住并不重要。
  第二,不要操之过急,目的性不要太强,对背诵应该有游戏心态,不要计较孩子花多长时间背会一首诗,也不要在意孩子背会又忘了,这些都正常。只要孩子一直愿意和你玩这个“游戏”,你就做成功了。
  第三,经常在某个固定时刻或固定场合下背诵,让孩子慢慢养成一种习惯。培养习惯中也不必过分刻板,有时孩子会很有兴趣地依习惯行事,有时会打破习惯,甚至两个月都不想背一首诗,这些也都正常。
  孩子成长是个比较长的过程,一切教育行为切忌操之过急,底线是不要让孩子感觉厌烦。一直有意识地做,但要做得随意些。
  智力启蒙的分支还有数理启蒙、艺术启蒙等,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最好在愉快的游戏中进行。
  在早期教育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爱运动的习惯。就像运动可以促进肌肉骨胳生长一样,运动也可以促进大脑新细胞的生长,促进智力发育。这方面兴趣的培养和其他兴趣的培养一样,要注意这几个方面:家长的表率做得如何,家庭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内容,是游戏还是任务,孩子从中感觉到的是快乐还是压力?
  可能会有读者注意到,在上面陈述中,我总是强调不管做什么,都要让孩子感觉愉快。这其实是涉及智力启蒙、非常重要、又常常被人忽略的一个方面:情绪。心理学研究已证实,长期不快乐和压抑,会导致一些原本天赋很好的孩子越来越笨,“在糟糕的情绪下,我们的思维也更抑郁”。由于情绪不同,最后在心理上剩下的东西就不一样。
  警惕启蒙教育的误区
  上面主要谈启蒙教育应该做些什么,下面简单谈谈要防止进入哪些误区。
  第一,不要轻易把启蒙教育委托给早教机构。把孩子送早教机构的目的也许不一样,如果是为了让孩子到早教机构找小朋友玩,这没什么说的;如果是为了孩子的智力开发或情感开发,真的寄托了一个“早教”的期望,请家长想一下,早教机构的从业人员真的是一群懂教育的人吗?他们的课程设计真的合理吗?花钱真的能买来教育吗?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地发展。” 换个思路,把上课外班的时间用来让孩子玩耍,把家长在课外班等候的时间用来进行亲子阅读,把省下的钱用来重新购置被孩子损坏的杯、碗、电脑、手机等,收获是否更多?
  不少家长送孩子进早教机构,可能是出于攀比心理,这种心理盲目而有害。明白什么叫启蒙教育,知道给孩子什么是最好的,内心就会有定力,就不会为了虚荣去折腾孩子。
  第二,不要把启蒙教育和“提前学习”混为一谈。否则,会导致走两个极端:早早逼孩子学习功课,令孩子厌学和大脑迟钝;或什么也不让孩子学习,误失启蒙教育的良机。
  我接触过一位“海归”,她接受了“玩耍就是教育”这样一种理念,就什么也不让孩子学习,只让他玩,甚至不把孩子送幼儿园,担心幼儿园会教孩子认字、学拼音。孩子在家里除了摆弄玩具、和老人逛菜市场,就是看电视。结果上小学后,孩子学习非常吃力,很快表现出厌学和自卑。分析这位家长的做法,她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她让孩子在学龄前完全没有智力生活,所以,后来孩子在学习上的吃力几乎是必然的。
  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其实,这两者完全不对立。人的天性是爱学习的,如果学习没有急功近利地奴役孩子,它就是好的。一个背了100首唐诗的孩子就肯定不如一个只背了10首唐诗的孩子快乐吗?数量说明不了什么。诗歌是如何背会的,在什么心情下背会的,孩子的感觉如何,这才是判断的标准。
  当下,人们对“启蒙教育”的否定来源于词语造成的概念误读。“启蒙教育”和“提前学习”事实上是性质相反的两种东西,前者激活了孩子的脑力,后者只是往大脑中灌输了一点儿知识;对未来学习的影响,前者是推动力,后者很可能成为阻力——这里面的分水岭,就是整个学习过程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否激活了孩子的兴趣。在启蒙教育的问题上,形式不重要,感觉才重要。
  第三,不要相信任何测试,不要试图提前预知你的孩子智商如何、有哪方面天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等。人的每一种才能都是多方面协作的结果,每一种命运都是千百种因素共同造就。量表或仪器不是上帝,不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而且,这些测试往往并不能给孩子以正面激励,却会给他们很多不良暗示,对他的发展形成束缚和限制。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好的智力基础和心理基础,剩下的,交给未来吧。
  中国人早就悟透了早教的重要,所以才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一个无中生有的生命突兀地来到世上,在平均25000天的人生中,必须在最初最弱的1000多天中完成从混沌走向清朗的大飞跃。这是生命中最初的一次飞跃,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飞跃。一个三十而立的人,他站立在什么位置和高度,不是30岁的他决定的,是3岁的他决定的。这就是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儿童数学思维?
用音乐滋养孩子的心——谈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宝宝三岁前,父母做好这几件事,胜过给孩子报昂贵的早教班
早期教育金玉良言
作为家长不能忽视的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是幼儿阶段
​怎样提高孩子智力?做好4件事,娃想不聪明都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