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大禹与禹城信有征

大禹与禹城信有征

 

多年来,有人疑问:大禹到底是神还是人?是否真有其人其事?大禹是否治理过九州?大禹真的到过禹城吗?

《山海经》作为最古老的图书之一,其中记载了大禹丈量山川、杀死相柳、“鲧复生禹”等。应该说,这是最早的文字记录。据考证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被称之为“上古之书”的五经之一《尚书》以及《诗经》、《周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等,都有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述。可见,大禹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史记》载: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大禹是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子。关于大禹的身世等,自己前些年撰写的《关于大禹》、《再说大禹》中已经讲到,此处不再赘述。大禹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禹为夏代开国之君,夏代始年即禹开国之年,同为公元前2071年。因此,大禹亦称夏禹,是华夏民族史上举世闻名的治水英雄和立国兴邦的开国圣君。自尧帝让位于舜,代行摄政,舜帝见禹之父鲧治水9年,功用无成,洪水不息。于是,将鲧免职,并纳众臣之议,任用鲧之子禹承父业治水。《史记·夏本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述:大禹居外治水13载,到第7年功未及成,但年已30。于是,娶涂山氏女娇为妻。又6年,治水成功。毕工时为36岁。第2年,舜荐禹代行摄政。17年而帝舜崩,禹是年53岁,“三年丧毕”的第2年,禹“遂即天子位”。是时,即公元前2071年,禹时年为57岁。《史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禹在位第10年秋8月亡于会稽山,时为公元前2062年。当然,至于大禹的生卒、年龄之说,还有种种不一。好在我国在完成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后,便于2000年启动了“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力图通过汇集多学科专家的研究,论证这一时期的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2007年5月1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院王怀吉先生带领考古人员一行,进驻安徽省蚌埠市禹会村,正式对禹墟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大量器物,鬼脸式鼎足陶器碎片、动物牙齿、碳粒物、石镞和耕作石器工具、蚌壳、骨器等及灰坑、烧土块、红烧土层等人类生活遗迹,据此可追溯到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那些千古之谜终将大白于天下。

有人说,当年生产力低下、条件简陋,大禹能跨越千山万水来到禹城吗?《山海经》的“山经”里中山经中道:“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意思是:大禹曾经说过:天下名山,我经历过五千三百七十座山,长达六万四千五十六里,这些山分布在大地的东南西北中各方。说它们都是藏于天地之间东南西北中五个部位的天下名山,大概是因为其余一些小山太多,实在无法统计。《山海经》中所说的“里”是经步量的。由此说明大禹当时“度九山、定九州、开九道、陂九泽”是真实可靠的,“左准绳、右规矩”也是有来历的。2002年5月宝利艺术博物馆从香港发现震惊世界的“遂公盨”。此物是圆角长方形器物,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公斤。经“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研究专家李学勤先生鉴定,此为具有3000年历史的西周中晚期遂国的青铜器皿,内底刻有铭文10行98字,属国家一级文物。铭文为: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奉方执征,降民监德……译成白话文便是:天命禹治水,开山浚川。奉旨征伐,降服下民,监行德政……如此,将大禹治水古文字记载提前了几百年。这仅有98个字记载“大禹治水”和其“为政以德”的文字离大禹治水时期更近了一些,成为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

上海博物馆新出版的楚国竹简(战国时期),其中在“容成氏”一篇的记载中描述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治水的区域,再一次证明了大禹治水的历史事实。我们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以辉煌的成果断定了夏朝的存在,把华夏民族的历史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遂公盨”的发现,印证了“断代工程”的成果,并具体描绘了开创华夏第一国夏朝古帝大禹的光辉形象。那么,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专家、学者考察论证结论所得:大禹治水最后在禹城“导河入海”亦是完全可信的。大禹治水首先治理的是黄河水系,在禹城留下了多处治水遗迹、遗址。比较著名的有:

具丘山,即禹王亭遗址。据旧志记载:“大禹治水时,为察看水势,率众聚土成丘,留下一处高十仞、广倍之的土山,后人称之为具丘山”。考古证实,此处为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禹城境内已知9处龙山文化遗址、遗迹。龙山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判断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明,主要标志是看它生产的陶器,器形的发展、纹饰的演变、质地的改良、颜色的转化,都清晰地表达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有人赞誉龙山黑陶“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磁,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是“原始文化中的瑰宝”。其中,最有名的黑陶艺术品是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古代文献中记载大禹在治水时曾经用黑色器具祭祀天地,其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夏王朝,夏朝人崇尚的恰恰就是黑色。由此推论,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朝代之前,确实存在一个属于尧、舜、禹的英雄时代。这就是1928年发现、1930年发掘龙山文化得出的无可辩驳的有力依据。1974年,在具丘山(禹王亭)发现了人类生活的遗痕——灰土层,并陆续出土了石铲、石斧、骨针、卜甲、陶纺轮,尤其是蛋壳黑陶片等古人遗留的生产与生活用具。据此推断,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村部落所在。大禹将此作为治水的指挥中心也是可信的。

禹息故城。据旧志载:禹息故城在祝阿邑南30里,有废禹息故城。又载:“祝阿邑改为祝阿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禹城,取县南禹息故城为名”。由此可知:禹息故城在城南30里处即今伦镇大城子坡村和小城子坡村之间,有一高地、约13.5平方公里。据《淮南子·地形篇》说:“禹以息壤填洪水”,禹息故城由此而得名。据《山东通志》记载,此地为“三城叠压”。大约在4500年至5000年间,炎帝后裔被分封到禹城境域,建立高国国都即在此,后因战争而灭亡。约在公元4200年至4400年间,大禹治水在高国城址之上建城。因该城为埋息土之城,后人称之为禹息故城。此后,黄河泛滥改道,便将禹息故城埋入地下。时至春秋,齐国又在禹息故城之上修建高唐城,以卫戍边陲。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始置高唐县,隶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东汉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国。当时,高唐县域包含禹城、齐河之大部。公元432年乔迁高唐县于今章丘县水寨村附近,高唐故城逐渐荒废。高唐县城在禹城境内达637年;北齐天宝7年(公元556年)迁往现高唐县城。清康熙年间,高唐知州龙跃图前来故城遗址凭吊,面对当年的府衙遗址衰败凄凉、一片荒芜,便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地写下《咏高唐故城》诗云:高唐故城萎荒村,伦镇偏西旧址存。早有赵人渔永远,更无盼子守西门。千年兵燹青磷火,终日风沙白日昏。嬴政长城空万里,何尝一代感秦恩。正所谓:野花闲草满地愁,龙争虎斗几春秋。抬头吴越齐秦楚,转眼梁唐晋汉周。故城遗址土中多砖头、瓦砾、陶片之类;沿城址测量,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800多米,占地面积880000平方米。1963年,拖拉机站在此耕地,捡走完整的陶罐、盆、鬲数十件,多为龙山文化时期之器物。1996年冬季,考古勘探队对城址西段进行勘探、试掘,发现城墙基槽深度和宽度,夯土层清晰可辨,地表有丰富的陶片与瓦砾堆积,大部分为春秋时期遗痕。经重点勘探,发现故城北部有一5米左右深的大沟,其中一段是花土与拢土,并含少量早期文化陶片,5米下仍是松土并有瓦砾,说明城下有文化层。2003年,有人曾捡到龙山文化期的磨制石锤一把。因此说,该地不仅是“古高国”国都、古高唐县城遗址,还是大禹治水的“禹息”故城。真乃:三城叠压,历史佳话。站在故城遗址前,您会情不自禁地感慨:地表里还有多少历史真实仍在被泥土尘封?脚下面还有多少古风世情被历史湮灭?我想在这里,抓起一把泥土,就能诉说一段鲜为人知的古老历史;捡起一片瓦砾,亦能讲述一段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我在这块现存仅有南北长百米、东西宽五十米左右的神秘地块上,不时俯身捡起不少土沁水蚀、斑驳陆离的瓷器碎片和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青灰砖头。我想,它们虽静静地躺在这里,任凭岁月变迁、风雨侵蚀,但它们究竟承载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神奇奥秘?它们虽然无言无语,但其身披挂着多少先人的印痕、逝者的记忆?

徒骇河。关于禹治九河,《尔雅·释水》载:“徒骇、太史、马颊、复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这9条河分布在鲁北和鲁西北一带,时至今日部分河道依然存在。公元1757年,时年47岁的乾隆帝第2次南巡途径禹城,写下《徒骇河》诗中云:徒骇济北鬲津南,其间大都九河在。相去乃至二百里,同为逆河流入海。徒骇河是禹城的主要排水河道,在邑境西南东北向流经43公里之多,是鲁北地区最大一条河流。《书疏》有关注释中,孙炎曰:“禹疏九河,用功最广,众惧不成,故云徒骇。”李巡曰:“禹疏九河,以徒众起,故云徒骇。”从以上史料获知,“禹疏九河”数徒骇河“用功最广”,大禹“以徒众起”。也就是说,大禹调用了许多民众,“群雄蜂骇”,兴众开河。为纪念治水不朽功绩,故起名为徒骇河。清康熙53年(公元1714年),禹城知县曾九皋在《禹亭记》中赞美颂扬大禹写道:委蛇曲折,古漯河也;西川绕绿,水土平也……非禹治之,孰治是也?自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始至今,徒骇河大型的疏浚治理达20余次之多。清乾隆帝南巡见山东多水患,命大学士高公拨帑金百万,会同督抚分别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五十六年(公元1790年)疏浚徒骇、马颊诸河流。解放后的1951、1954、1957年春和1963年冬季及1965年,政府都调集大量民工挖掘治理徒骇河。

禹堤(禹王堤)。关于禹堤的记载,民国《禹城县志》载有:“郡国志·禹王堤在博平县西南渰(yan)家坡,经茬平城北断而复续蜒入长清、禹城境内。”禹堤(亦称禹王堤)遗迹在张庄镇黎吉寨村西南。2013年秋末冬初,我怀着探源追踪地心情来到这里。但见已经长出嫩绿麦苗的大田里,有一条西南东北向宽约30多米且凸出周围半米多高的土丘。村支书和2位年长者分别挥舞手臂指点着介绍说:这就是当年的禹堤原址。只不过,在原禹堤基础上,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续掘疏浚了河流,并名为赵王河。赵王河的来历有传说: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骑马东下巡视,刚出东京汴梁,因心爱的白马患病,欲走水路,便命人挖河一条,该河即被人们称作赵王河。八十年代初期,有村民整理责任田时,不经意刨出了固定船只的铁锚头。可想而知,当年此地建有水路码头。不仅如此,他们还接着道:我们这里还有月牙湾、一步两眼井、八棱碑等诸多名胜、古迹及古庙寺院。当年,商贾云集、市面颇大,船家夜晚在此下榻,次日黎明当更钟敲响,即拔锚开船故一路顺风、安泰吉祥,黎吉寨故而得名。我曾疑问,为什么旧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禹堤,而没有清晰明朗地记载赵王河?闻听介绍后得知,赵王河是在禹堤基础上续挖的,当然没有禹堤的名头大啊。不是吗?

 “禹迹”、“祝阿”碑。明代万历年间,禹城修筑城堡,在东西南北四城门门楣处各镶嵌一延续历史文化和纪念大禹治水的石刻匾额——东门“祝阿”、南门“禹迹”、西门“鬲津”和北门“都阳”。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也不知什么原因缘故,现仅存“祝阿”、“禹迹”2块石刻于禹王亭博物馆,另两块流落何处,迄今泥牛入海。这怎能不使人扼腕痛惜、顿足长叹呢?史料记载,当年漯川上的“显湿桥”、东关外的“野井”等。

《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载有张敬海、王达钦、王树明、孙敬明、何光岳等专家学者对龙山文化、禹息故城、鬲国遗址和漯河等古遗存、古遗址都有详尽地考证和论述。

     大禹治水到过许多地方,可谓“禹迹茫茫”。禹城则是大禹治水“导河入海”、大功告成的地方。禹城境内的大禹治水古遗址,处处彰显着大禹在此战天斗地、导河入海的历史足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禹城:千年古城 大禹留踪
庄焕东:迟迟揭秘的历史
古老的禹城,曾两次拯救夏王朝
大禹治水之后,所做的三件大事,如今考古都得到印证
唐晓峰:国家起源的“地理机会”
大禹治水第一河——颖河 作者 常松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