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七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七
  卢国秦越人撰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五泄伤寒第十四首
  五十七难曰:
  泄凡有几?
  泄,利也,不知有几般。
  皆有名不?
  皆有其名目否。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五般泄利,而令则不同。
  有胃泄。
  胃经泄利。
  有脾泄。
  脾经泄利。
  有大肠泄。
  大肠泄利。
  有小肠泄。
  小肠泄利
  有大症泄,名曰后重。
  痕,结也。小腹有结,而欲下利也。后重者,腰下沈重也,故名肾泄。
  胃泄者,饮食不化。
  风入於肠,土#1需於胃,泄所食之物,先出而不消化。
  色黄。
  脾属土,泄利色黄。
  脾泄者,腹胀满。
  雨淫腹疾,脾土恶湿,二气之胜,故腹肚膨胀充满。
  泄注#2。
  注者,无节度也。湿胜则濡泻,湿气内攻於脾,则水谷不分,故泄利无度。
  食即呕吐瞇。
  脾胃,饮食之藏府。脾病不能化水谷,故食则呕吐。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
  窘迫,急也。大肠气虚,所以食讫而急欲昏凤#3,迫急不可止也。
  大便色白。
  白从肺色。
  肠呜切痛。
  肠内虚呜,如刀切其肠之痛。
  小肠泄者,搜而便脓血。
  小肠,心之府。心生血,故便血。
  小腹痛。
  小便处在小腹,故痛。
  大底泄者,裹急后重。
  裹急者,腹中痛也。后重者,大便处疼痛也。
  数至图而不能便。
  囿,厕也。肾开窍於二阴,惟气虚,故数思凤,及至厕,后重不能便。
  茎中痛。
  痛引入前阴茎中。
  此五泄之法也。
  此是五泄受病法度。
  五十八难曰:
  伤寒有几?
  中伤寒邪,还有几般。
  其脉有变不?
  脉息还变迁不同否。
  然:伤寒有五。
  有五般伤病#4。
  有中风。
  中伤风邪。
  有伤寒。
  冬谓之伤寒,诸严寒之时,为寒所冒,其之时而病,头痛身疼,肌肤而恶,故名五#5伤寒。
  有湿温#6。
  其人尝伤於湿,因而中风,寒热相传#7,则发湿温#8 病,苦两经逆,为胸多汗,头目痛,妄言。
  有热病。
  冬伤於寒,因而气发为热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疼。
  有温病。
  春夏月#9寒清时,秋冬有暄暑时,人感疫疠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卒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大#10 行是也。
  其所苦各不同。
  其证候所苦害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肌肉之上,阳脉所行,轻手按之,状若太过。肌肉之下,阴脉所行,按之不足,谓之弱。此者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故知中风也。
  湿温之脉,阳濡#11而弱,阴小而急。
  肌肉之上#12阳脉所行,濡弱者,是湿气所胜火也。肌肉之下,阴脉所行,小急者,是土湿之不胜木也。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寸尺俱盛极而紧涩。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
  热病之脉息,尺寸俱浮。
  浮之而滑。
  浮者,轻手按之而滑,是心伤热豚。
  沈之散涩。
  沈者,重手按之而散涩,是津液虚少。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13而取之。
  温病自有鬼疠之气散行诸经,不可预知,其何经之所受,爻俟其病而诊之,始可次所在治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14 愈者,何也?
  伤寒病有汗之而安愈,下之而死之者;有汗之而死者,下之而安愈者如何。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而死。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外寒,寒毒争於荣卫之中,叉发热而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叉不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玲也,为阳虚阴盛,汗· 之则愈,误下则死。
  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阳盛则内热,阴虚则内热,寒毒相薄於荣卫之内,阳盛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阳热之气盛而入裹,热毒居胃,水液乾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铃蒸蒸发热而燥,甚则谵语,下之则愈,误汗则死。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诊候寒热之病如何。
  然:皮寒热者。
  肺主皮毛,与大肠为表裹。藏病即寒,府病即热。
  皮不可近席。
  手三阴三阳法天,天动故病,即不欲辟近席。
  毛发焦,鼻槁。
  下有心火,燥热之为病,故毛发焦枯,鼻又桔槁。
  不得汗。
  凡有此病,不得汗之,汗之叉死,下之则愈。
  肌寒热者。
  脾主肌肉,与胃为表裹,藏病主寒,府病主热。
  皮肤痛。
  脾主土,土主湿,湿流关节,故病痛。
  唇舌槁。
  脾之精在唇四白,其津液外泄,故槁。
  无汗。
  此病燥湿之所致,无以汗之,汗之则肠胃不通,下之则泄注,宜温中调气。
  骨寒热者。
  肾主骨,一与膀胱为表裹,病在阳即身热,热#15 体重恶寒,在阴即寒。
  病无所安。
  病在身不得安。
  汗注不休。
  肾生液,入心为汗。注者,无节度也,汗出不止。
  齿本枯痛。
  齿乃骨之余,肾之液外泄,故齿本枯槁而疼痛。
  五十九难曰:
  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狂癫自是两般,何所辫别。
  然:狂之始发也。
  重阳者狂,病在三阳而反汗之,阳盛发狂。
  少外不饥。
  不欲眠外,不知饥馁。
  而自高贤也。
  妄自高大,以称其贤。
  自辩智也。
  独自强,不称其智明。
  自贵倨也。
  自为尊贵,娱傲怨人。
  妄笑,好歌乐也。
  无事嬉笑,但好枢歌,自以为乐。
  妄行不休是也。
  登高逾垣,凡所上之处,皆非其所素能者,全无休止。
  癫疾始发。
  癫,颠也。重阴者,癫始发时。
  意不乐。
  意思不乐。
  直视僵仆。
  眼目直视,不能行立而倒仆。
  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寸口是阳部,尺是阴部,三部脉皆盛。
  六十难曰:
  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厥者玲也。有厥头痛,有真头痛,有厥心痛,有真心痛,是如何。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行者,则名厥头痛。
  风玲之气入於三阳之经,伏留而不行,则壅逆而冲於头,故名厥头痛。
  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脑为髓海,风玲之气入於泥九官,是邪循风府入於脑,痛甚,手足玲至肘膝者,令真头痛。
  其五藏气相干,名厥心痛。
  诸经皆属於心,若一经有病,其豚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日厥心痛。是五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其痛甚者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日一发夕死,夕发旦死。
  详见十六难。
  神圣工巧第十一#16
  六十一难曰:
  经言望而知之者谓之神。
  瞻望以知其病,谓之神。闻而知之者谓之圣。
  所闻以知其病,谓之圣。
  问而知之者谓之工。
  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叩问而知病,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者谓之巧。
  讯切者息#17以知其脾#18,谓之巧。
  何谓也?
  四知如何。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假令肝病,见青色者,肝自病;见赤色者,心乘肝,肝亦病。故见五色,以知其病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五音者,官商角征羽也,以配五藏。假令病人好哭者,肺病也;好歌者,脾病也。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问病人,云好辛者肺病也,好酸者肝病也,好甜者脾病也,好苦者心病也,好咸者肾病也,好食玲物内热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诊候寸口,豚息弦者肝;轻手取之而豚弦者,病在府也;重手取之而脉弦,听声者,病在藏也。余放#19此。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
  视脉初脉#20切脉,皆在外而知之。
  以内而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知之於心,乃内也,谓之神。
  六#21十二难曰:
  藏井荣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井、俞、荣、经、合,此五藏有五也。六府却於井、俞、荣、经、合#22之外,又有所过为原,如何。
  然:府者阳也。
  六府属阳。
  三焦行於诸阳,故置一俞名日原#23。
  三焦者,臣使之官,位应相火,宣行君火命令,行於诸阳经中,故置一俞名日原。原者,元也。
  府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六府是阳,三焦亦是阳,故云共一气。
  六十三难曰:
  十变言,五藏六府荣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五藏六府,井、荣、俞、经、合却皆以井为始者,如何。
  然:井者,东方春也。
  春者,仁也。在五常,仁乃法木,谓仁道至大。在岁春为首#24,在月甲为首,在经脉井为首。
  万物之始生。
  万物初生,皆由於春。
  诸岐行喘息。
  葭飞灰动,垫虫始振,所以歧虫行,喘虫息。
  绢飞蠕动。
  绢乃井中虫,赖虫飞,蠕虫动。
  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
  凡当生之物,皆因春气而生。
  故岁数始於春。
  正月为岁首,故一岁之始在春。
  月数始於甲。
  东方甲乙木也,正月与甲乙皆属於春,故十二月之始则在甲。
  故以井为始也。
  惟因岁与月,故知井为始。
  六十四难曰:
  十变言,阴井木,阳井金。
  井者,谷井也,非掘作之井,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同一井也,阳则木,阴则金#25。
  阴荣火,阳荣水。
  泉水既出,留停於近,荣污#26未成大流也,名之曰荣。荣者,小水之状。同一荣也,阳则水,阴则火。
  阴俞土,阳俞木。
  留停既深,便有射注轮人#27 之处,名之日俞。同一俞也,阴则土,阳则木。
  阴经金,阳经火。
  经者,径也,经营之义也。委积逐流,经历而成渠径也。同一经也,阴则金,阳则火。
  阴合水,阳合土。
  合者,会也,留停既深,便有指射轮人#28 之处也。同一合也,阴则水,阳则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阴阳迥然不同,则其意是如何。
  然:是刚柔之事也。
  五藏为阴、为柔,六府为阳、为调#29。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夫妇刚柔相因而成。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
  乙为阴,属木;庚为阳,属金。凡所克者为妻,故以阴井乙木,配阳井庚金。乙与庚金,正夫妇之义。
  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
  庚为刚,为夫,为阳,故庚是乙之夫。
  阴井乙,乙者庚之柔。
  乙为柔,为妇,为阴,故乙是庚之妇。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
  东方甲乙小#30,乙阴也,所以乙为木。
  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西方庚辛金,庚阳也,金克木,所以阳井金。
  余效此也。
  阴荣火,阳荣水,壬水为刚,丁火为柔,丁与壬合。阳俞木,阴俞土,甲木为刚,己木#31 为柔,甲与己合,阴经金,阳经火,丙火为刚,辛金为柔,丙与辛合。阴合水,阳合土,戊土为刚,癸水为柔,戊与癸#32 合。
  六十五难曰:
  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经豚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度如何。
  然:所出为井。
  人之阳气随四时而出入,井乃阳气初生之时。
  井者,东方春也。
  东乃四方之始,春乃四时之始,井乃经水之始,故井者东方春也。
  万物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
  万物始生於春,故言经水所出为井。
  所入为合。
  合乃经水会合也,阳气伏藏实似之。
  合者,北方冬也。
  北乃四方之终,冬乃四时之终,合乃经水之终,故合者北方冬。
  阳气伏藏。
  阳气至冬至北退,入而伏藏。
  故言所入为合也。
  故言经水所入为合。
  六十六难曰:
  经言肺之原,出於太渊。
  太渊在右手鱼际下,是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豚动也。
  心之原,出於太陵。
  在掌后两筋问陷中,是心包络之原。
  肝之原,出於太冲。
  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
  脾之原,出於太白。
  在足内侧核骨下。
  肾之原,出於太溪。
  在足内踝后根骨闲。
  少阴之原,出於兑骨。
  五藏皆陕俞为原。少阴,真心豚也,亦有原,在掌后兑骨端陪中,一名神门,一名中都。前云心之原出於太陵,是心包络豚也。凡云心病者,皆在心包络豚,真心不病,故无俞。今有原者,外经之病,不治内藏也。
  胆之原,出於丘虚。
  在足外踝下微前。
  胃之原,出於冲阳。
  在足附上五寸,骨问动脉。
  三焦之原,出於阳池。
  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
  膀胱之原,出於京骨。
  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大肠之原,出於合谷。
  在大指次指问虎。内。
  小肠之原,出於腕骨。
  在手小指腕骨内。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俞,谓井荣俞经合,非者#33 俞也。十二经皆以俞为原如何。
  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由此俞以通行气,亦於此俞以流止。
  然#34脐下肾问动气者。
  注见八难。
  人之生命也。
  肾乃人生性命根本。
  十二经之根本也。
  注见八难。
  故名曰原。
  三焦合气於肾,故名日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注见三十八难。
  主通行三气。
  人之二#35焦,法天地三元之气,所以通行三气。
  经历於五藏六府。
  上焦在心肺问,中焦在脾胃,下焦在肝肾,经历常周遍。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
  原者,元也。元气者,三焦之气也。其气尊大,故原乃其尊号。
  故所止辄为原。
  气所留止,辄以为原。
  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藏府有病,皆取其原,故治之。
  六十七难曰:
  五藏募皆在阴。
  腹为阴,五藏之募皆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问。心之募,巨阙二#36穴,在鸠尾下一寸。脾之募,章#37门二穴,在季胁下直脐。肝之募,期门二穴,在不容两傍一寸五分。肾之募,京门二穴,在腰中季胁。
  而俞皆在阳者。
  背为阳,五藏之俞皆在背。肺俞穴,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心俞穴,在第五椎下,一寸五分。肝俞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肾#38俞穴,在第十四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
  何谓也?
  募阴俞阳如何。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内藏有病,则出行於阳,阳俞在背也。外体有病,则大#39行於阴,阴募在腹也。
  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也。
  所以令募在於阴,俞在於阳。
  六十八难曰:
  五藏六府各有井、荣、俞、经、合。
  肝井大敦,荣行问,俞大冲,经中封,合曲泉。肺井少商,荣鱼际,俞大渊,经经渠,合尺泽。心井少冲,荣少府,俞神门,经灵道,合少海。肾井涌泉,荣丽#40 谷,俞大溪,经复溜,合溜谷#41。脾井隐白,荣大都,俞大白,经商丘,合陵阴泉。心包络井中冲,荣劳官,俞大陵,经问使,合曲泽。此五藏各有井、荣、俞、经、合也。胆井窍阴,荣侠溪,俞临泣,经阳辅,合阳陵泉,原丘虚。大肠井商阳,荣二问#42俞三问,经阳溪,合曲池,原#43 合谷。小肠井少泽,荣前谷,俞后溪,经阳谷,合小海,原#44 腕骨。胃井厉兑,荣内庭,俞陷谷#45经解溪,合#46三里,原冲阳。膀胱井至阴,荣通谷#47,俞束骨,经昆仑,合委中,原京骨。三焦井关冲,荣液门,俞中都,经支沟,合天井,原阳池。此六府各有井、荣、俞、经、合,之外有原也。
  皆何所主?
  井、荣、俞、经、合,各何所主。
  然#48:经言所出为井。
  山谷之中,泉水所出之处为井。
  所流为荣。
  泉水既出,荣迂未成大流为荣。
  所注为俞。
  停留既深,使有注射为俞。
  所行为经。
  流行经历而成渠径为经。
  所入为合。
  经行既达,会合於海为合。
  井主心下满。
  井法木#49以应肝,脾泣在心下,今邪在肝,肝裹脾,故心下满。今治之於井,不令木乘土也。
  荣主身热。
  荣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外主皮毛。心火灼乎肺金,故身热,谓邪在心也,故治之於荣,不令火之乘金则身热又愈。
  俞主体重节痛。
  俞法土,应脾,今邪在土,主#50必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病则节痛,邪在土,土自病,则体重,宜治俞穴。
  经脉主喘咳寒热。
  经法金,应肺,今邪在经,则肺之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今邪在金铃克木,木者肝,肝在志为怒,怒则气逆,故喘。何以然,谓肝之支别,从肝别贯膈金不刑於木。
  合主气逆而泄。
  合法水,应肾,肾气不足,伤於冲脉,则气逆而裹逆,肾主开窍於二阴,肾气不禁,故泄注。邪在水,水必承火,火者心,法不受邪,肝木为心火之母,为肾水之子,一忧母受邪,二忧子受刑,肝在志为怒,忧则怒,怒则气逆,今治之於合,不令水之乘火,则肝木不忧,故气逆止,邪不在肾,则无注泄。
  此五藏六府其井、荣、俞、经、合所主病也。
  以上井荣俞经合之生#51病,各依四时而调治之,谓四时之邪,各奏荣俞中留止也。
  用针补泻第十二#52
  六十九难日:
  经言虚者补之。
  藏府虚弱者补之。
  实者泻之。
  藏府充实者通利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
  诸藏皆不相乘,初无偏虚偏实之患,止得就本经次补泻之法。
  何谓也?
  三者如何。
  然:虚者补其母。
  春得肾脉为虚邪,是肾虚不能传气於肝,故补肾,肾有病则传之於肝,肝为肾子,故日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春得心脉为实邪,是心气盛实,逆来乘肝,故泻心。心平则肝气通,肝为心母,故云泻其子。
  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母能令子实,补其母者,不可不先。子能令母虚,泻其子者,不可不后。
  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它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不实不虚,诸藏不相乘也。春得弦多,及但弦者,是肝藏自病也,於足厥阴少阳之经而补泻焉。当经有金木水火土,随时而取之也。
  七十难曰:
  经言春夏刺浅。
  春夏刺井荣,从肌肉浅薄之处。
  秋冬刺深。
  秋冬刺经合,从肌肉深厚之处。
  何谓也?
  浅深如何。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
  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阳气与人气皆在上,故用针以刺毫毛皮肤之浅处。
  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阳气与人气皆在下,故用针以刺分肉筋骨之深处。
  春夏各致一阴。
  春夏,阳也。致者,到也,及也。春夏养阳,叉政一阴之气以养阳,虑其成孤阳。
  秋冬各致一阳。
  秋冬,阴也。秋冬养阴,铃致一阳以养阴,虑其成孤阴。
  何谓也?
  四时所致不同如何#53。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
  春夏病行於阳,故引阴以和阳。
  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
  人之肌肤,皆有厚薄之处,皮肤之下为肝肾之部,阴气所行,故用针沉手内针入皮五分,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时#54阴气以和其阳。
  秋冬寒,必致一阳者。
  秋冬病行於阴,故内阳以和阴。
  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
  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故用针浮浅,入皮三分,心肺之部得气,推内针入,引持阳气以和其阴。
  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再缴上文。
  七十一难曰:
  经言刺荣无伤卫。
  针刺荣血,无伤卫气。
  刺卫无伤荣。
  针刺卫气,无伤荣血。
  何谓也?
  二者如何。
  然:针阳者,外.而刺之。
  卫为阳,故针阳者,入皮二分,病在卫,用针则浅,故低针而刺之,恐其深伤荣气也。
  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
  荣为阴,刺入皮五分为荣气,故先按所针之穴,待气散乃内针,恐其深伤卫气也。
  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再缴上文。
  七十二难曰:
  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
  迎,逆也,取也。随,顺也,补也。卫气逆行,荣气顺行,能知此者,可令调之。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调摄荣卫之方法,叉在於阴阳虚实。
  何谓也?
  此理如何。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
  惟知荣卫之流行,经豚之往来,故不容不迎随补泻。
  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卫气逆行,荣气顺行,随其荣卫之逆顺而补泻,故日迎随也。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
  阴虚阳实,则补阴泻阳;阳虚阴实,则补阳泻阴。或阳并於阴,或阴并於阳,或阴阳俱虚,或阴阳俱实,皆随病所在而调其阴阳,则病无不已。
  知其内外表裹。
  察豚之浮况,识病之虚实,以内知外,以外知内,视表知裹,视裹知表,故知虚实。
  随其阴阳而调之。
  各随其病在何阴阳豚中而调治之。
  故日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再缴上文。
  七十三难曰:
  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诸井在手足指梢,肌肉浅薄,血气尚少,不可使针刺之如何。
  然:诸井者,木也;荣者,火也。
  井为木,是火之母;荣为火,是木之子。
  火者,木子之子,当刺井者,以荣泻之。
  肝木实,实则泻其子。荣者,火也,木之子,故当泻之。春刺於荣,此乃休王未毕,火夺木王,法日实邪,故泻荣。假令肝自病,实则取肝中火泻之,虚则取肝中木补之。
  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也。
  当补者不可泻,当泻者不可补。
  七十四难曰:
  经言春刺井。
  井属木,春刺之。
  夏刺荣。
  荣属火,夏刺之。
  季夏刺俞。
  俞属土,季夏乃六月刺之。
  秋刺经。
  经属金,秋刺之。
  冬刺合。
  合属水,冬刺之。
  何谓也?
  四时所刺不同如何。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
  无令肝木邪害於脾土,故刺诸井。
  夏刺荣者,邪在心。
  无令心火邪害乎肺金,故刺诸荣。
  季夏刺俞者,邪在脾。
  无令脾土邪害乎肾水,故刺诸俞。
  秋刺经者,邪在肺。
  无令肺金邪害乎肝木,故刺诸经。
  冬刺合者,邪在肾。
  无令肾水邪害乎心火,故刺诸合。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五藏系於四时如何。
  然:五藏一病,辄有五者。
  五声、五色、五味、五香、五液。
  假令肝病。
  举肝一藏以为例。
  色青者肝也,躁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注见三十四难。
  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
  疾病最多,虽言不能尽。
  四时有数,而并击於春夏秋冬也。
  四时有一定之数,并系於此。
  针之要妙,在於秋毫者是也。
  用针微妙之理,即秋毫之细微。
  七十五难曰:
  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东方肝实,西方肺虚,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如何。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五藏五行更相平伏,宜凭其补泻以调治之。
  东方木也。
  东方属木。
  西方金也。
  西方属金。
  木欲实,金当平之。
  金胜木,肝气强实,肺气虚弱,木反陵金,金家不伏,欲来平木。
  火欲实,水当平之。
  心气强实,肾气虚弱,火反陵水,水家不伏,欲来平火。
  土欲实,木当平之。
  脾气强实,肝气虚弱。土反陵木,木家不伏,欲来平土。
  金欲实,火当平之。
  肺气强实,心气虚弱,金反陵火,火家不伏,欲来平金。
  水欲实,土当平之。
  肾气强实,脾气虚弱,土反陵水,水家不伏,欲来平土。
  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
  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木实谓木有余,则土淫畏之,土畏之则金无所养,而致金虚也。
  泻南方火,补北方水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
  举肝一藏以为例。火者,木之子。若不泻火,火叉盛而铄金,金反仇伟於木,金木相胜,而致两相刑克。水者,木之母。若不补水,水爻弱,而不能生木。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子能令母充实,母能令子虚弱。
  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用针泻,须诊其候,则泻其心,心气既通,肝气既复,又补於肾,肾家得气,相传以养肝,肝气已定,则肺不复来平肝。
  经古。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肺虚在於肝实,则要泻火补水,若不得治虚之要,何必问其余。
  七十六难曰:
  何谓补泻?
  补助泻利之义如何。
  当补之时,何所取气?
  当补时候,自何处取气。
  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置者,取也,迎也。当泻时候,自何处取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
  肺行五气,溉灌五藏,通注六经,归於百豚。几取气,须自卫取气,得气乃推内针於所虚之经豚,浅深分部之,所以补之。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邪在荣分,故内针於所实之经,待气引针而泻之。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
  假令胆不足,肝有余,先补足少阳,后泻足厥阴。
  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肠。
  肝不足,胆有余,当先补足厥阴,而后泻足少阳。
  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阴阳有余、不足,当先补其不足,然后泻其有余,故得荣卫通行,即是持针要妙。
  七十七难曰:
  经言上工治未病。
  上工者,万举万全之医工,皆医治未然之疾。
  中工者治已病。
  中工未能全解悟,故止守一藏而已。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
  人之五藏,有余者行胜,不足者受邪,见肝经有病,则知博#56其所胜之.脾土,故先预补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气。
  故日治未病焉。
  缴上文。
  中工#57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
  见肝有病,不晓肝传脾之理,但一心止治肝经。
  故日治已病也。
  缴上文。
  七十八难曰:
  针有补泻。
  补者,呼则出针;泻者,吸则内针。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补泻之法,非秘呼吸出纳为补泻,但以得气出入为补泻。
  然:知为针者,信其左。
  知用针法度,自左手起。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不知用针法度,自右手起。
  当刺之时。
  当下针时。
  必先以左手厌按其所针荣俞之处。
  先知荣俞穴处,以左手厌按之。
  弹而努之。
  以右手弹其所按之处,使豚气腹满也。
  爪而下之。
  爪而下之,置针准也。
  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
  其气之来,应於左手之下,恰似动豚之形状。
  顺针而刺之。
  然后循针而刺之。
  得气,因推而内之。
  待气应於针下,因惟#58入荣中。是谓补。
  此谓之补。
  动而伸之,是谓泻。
  若得气,便摇转而出之,是为泻。
  不得气。
  若久留针,而待气不至,则於卫中留针待气;久不得,又内入於荣中久留待气。如其三处候气,不应於针者,为阴阳俱尽,不可复针。
  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一生也。
  卫为阳,主外,男子阳气行於外,则轻手按其穴。荣为血,主内,女子阴气行於内,则重手按其穴。过时而气不至,不应其左手者,皆不可刺,十死一生。
  七十九难曰:
  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
  几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日迎而夺之。迎,取气也;夺,泻气也。取而泻之,如何不虚#59。
  随而济之,安得无实?
  随者,自卫取气也,补也。济者,补不足之经也。随而济之,如何不虚,人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入针出而扪其穴,名日随而济之。
  虚之与实,若得若失。
  经脉虚弱,却与针以补实之,若得若失关焉。
  实之与虚,若有若无。
  经脉强实,却与针以取虚之,有得有失关焉。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
  五藏实则泻其子。
  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五藏虚则补其母。
  假令心病。
  举心一藏以为例。
  泻手心主俞。
  心为五藏之君,法不受病。受病者,心包络也。手心主者,手厥阴心包络豚也。手心主俞者,土也。心火也,土是火子,乃泻其俞,此泻子也。
  是迎而夺之者也。
  缴上文。
  补手心主井。
  心火井木,木者火之母,今补心主之井,补母也。
  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缴上文。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
  濡者为虚,牢者为实。
  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几欲行其补泻,先侯五藏之豚,及所刺穴中,如气来牢实者,可泻之;虚濡者,可补之。若持针不能胡#60其牢濡者,故若得若失也。
  八十难曰:
  经言有见如入。
  有见针如入。
  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有见针如出是如何。
  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61也。
  欲刺人时#62,先以左手候其安#63中之气,见其气来至,然后内针。
  针入。
  针入穴俞。
  见气尽乃出针。
  候其气尽乃出其针,非迎随补泻之法。
  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也。
  总缴上文。
  八十一难曰:
  经言#64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65。
  注见十二难。
  将是寸口脉耶?
  问寸咏如此。
  将病自有虚实也?
  问病自有虚实如此。
  其损益奈何?
  其喊损补益之法如何。
  假#66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金平木也。
  详见七十五难。
  假令肺实。
  且如肺气强实。
  故知肝虚微少气。
  故知肝气虚弱,细微而少。
  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
  用针者,不补肝气之虚,反去补肺,是使之重实。
  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此是中工所害也。
  此是中工,所以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
  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卷之七
  #1土:疑当作『上』。
  #2注:原作『吐』,据《本义》改。
  #3食讫而急欲昏厕:《集注》五十七难虞注作『食毕而急思厕』。
  #4病:据文义似当作『寒』。
  #5五:据文义当作『日』。
  #6湿温:原作『温湿』据《本义》改。
  #7寒热相传:据文义疑当作『湿热相薄』。
  #8湿温:原作『湿湿』,据文义改。
  #9月:疑当作『有』。
  #10大:疑当作『天』。
  #11濡:《本义》作『浮』。
  #12上:原作『五』,据文义改。
  #13经:《集注》此下有『所在』二字。
  #14而:此下《本义》有『死下之者』四字。
  #15热:疑衍。
  #16十一:此下《集注》有『凡一首』三字。
  #17观切者息:文义未属,疑误。
  #18脾:疑当作『病』。
  #19放:疑当作『仿』。
  #20视脉初脉:《集注》六十一难杨注作『视色听声』。
  #21六:此前《集注》有『藏府井俞第十二,凡七首』十字。
  #22合:原作『今』,据文义改。
  #23原:原作『俞』,据《本义》改。
  #24首:原作『皆』,据文义改。
  #25阳则木,阴则金:据原文当作『阳则金,阴则木』。
  #26荣污:六十八难『所出为荣』注作『荣迂』。
  #27人:《集注》六十四难杨注作『文』。
  #28人:疑当作『文』。
  #29调:疑当作『刚』。
  #30小:疑当作『木』。
  #31木:疑当作『土』。
  #32癸:原作『己』,据文义改。
  #33者:疑当作『皆』。
  #34然:此下《集注》有『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十一字。
  #35二:疑为『三』之讹。
  #36二:疑当作『一』。
  #37章:原作『草』,据文义改。
  #38肾:原作『贤』,据文义改。
  #39大:《集注》六十七难杨注作『入』。
  #40丽:疑当作『然』。
  #41溜谷:疑当作『阴谷』。
  #42二间:原作『三问』,据文义改。
  #43原:原作『俞』,据文义改。
  #44合小海,原:原作『合经小海』,据文义改。
  #45陷谷:原作『隐谷』,据文义改。
  #46合:原脱,据上下文例补。
  #47谷:原作『容』,据文义改。
  #48然:原作『荣』,据《本义》改。
  #49木:原作『水』,按井穴属木,故改。
  #50主:《集注》六十八难虞注作『土』。
  #51生:疑当作『主』。
  #52十二:此下《集注》有『凡十三首』四字。
  #53何:原作『同』,据文义改。
  #54时:下对应之注文作『持』,或是。
  #55外:此下《本义》有『针』字。
  #56博:疑当作『传』。
  #57中工:此下《集注》有『治已病』三字。
  #59虚:据原文似当作『实』。
  #60胡:《集注》七十九难丁注作『明』。
  #61内:此下《本义》有『针』字。
  #62人时:《集注》八十难丁注作『人脉』。
  #63安:《集注》八十难丁作『穴』。
  #64言:此下《集注》有『无』字。
  #65余:原脱,据《本义》补。
  #66假:此前《本义》有『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十六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午流注针经
难经经释
转载“倪师针灸”课堂笔记
针灸汇编
中医经典《难经》
《难经本义》卷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