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知识
道经体系:三洞四辅十二类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种对道经的分类方法,道藏就是用这种方法编目的。
三洞
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诵习这些经书可以达到通于神明的境界。三洞的概念大约在东晋初期开始形成。到陆修静编撰《三洞经书目录》使用三洞的分类法,并且自称三洞弟子,这一概念基本定型。
三洞包括:
洞真部:即上清经
洞玄部:即灵宝经
洞神部:包括《三皇文》和其他召唤鬼神的书籍。
四辅
随着经书的增加,通过三洞编目已经不能包纳全部的经书,于是出现了四辅的分类法,也就是辅助、补充三洞的经书。包括:
太玄部:辅助洞真
太平部:辅助洞玄
太清部:辅助洞神
正一部:贯穿各部
这种分类法最早见于《正一法文经图科戒品》。
十二部
在四辅分类法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十二部分类法。就是将三洞各细分为十二部,共36部。而四辅则不分部。最早见于《洞真太上仓元上录》,定型于《道教义枢》。包括:
1. 本文:经书原文
2. 神符:各种符
3. 玉诀:对道经的注解和阐述
4. 灵图:对经书原文的图解以及以图像为主的经书
5. 谱录:记录高真上圣事迹和功德的经书
6. 戒律:各种戒律、功过格
7. 威仪:斋醮科仪方面的经书
8. 方法:个人修炼以及设坛祭祀的方法
9. 众术:炼丹术、五行变化、数术
10. 记传:神仙传记、碑铭、道观等志书
11. 赞颂:颂唱神灵的经书
12. 章表:祭祀时呈给天帝的青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