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8年,毛主席视察四川,连问3个问题,无一人答对,主席摇头
userphoto

2022.07.07 山东

关注

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毛主席很亲切,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但是很多领导干部却很“害怕”毛主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怕毛主席批评。

毛主席不会无缘无故发火,乱批评人,有的领导干部怕他,是因为毛主席知识渊博,又喜欢不耻下问,经常向他们“问问题”。

毛主席问的问题,往往跟你的工作职责有关,答不上来,说明你工作不扎实、不到位,不用毛主席批评,你自己就会紧张,就会出冷汗。

1958年,毛主席视察四川,就曾向当地领导干部一连发问了3个问题,结果当地干部居然一个人、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毛主席频频摇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毛主席在读报

1958年3月,中央决定在四川成都召开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规格很高,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各大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领导同志,中央有关部委,华东、中南经济协作区的领导同志,纷纷参加会议,共计39人。

毛主席在成都一共住了23天,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成都乃至四川人民的骄傲。尤其是当地领导干部,对毛主席视察的情形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毛主席提出的3个问题、对他们的谆谆教导,让他们终生难忘。

到成都后不久,毛主席就让工作人员从图书馆等地借来了许多关于四川的史籍资料,以及古人关于四川的诗词,百忙之中,勤学不倦,稍有闲暇便翻阅学习、圈点评选,经常学至深夜,还从中选出一些文章印出来,分发给参会的同志阅读。

毛主席之所以研究这些东西,是为了解四川的历史和现状,更好地开展调查研究,他让其他同志学习,也是同样的目的。

然而,大多数领导干部没能领会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他们没有向毛主席一样学习,所以后来毛主席提问了3个问题,他们居然都回答不上来,让毛主席频频摇头。

第一个问题:成都,为什么叫成都?

毛主席不仅爱读书,还好学深思,不耻下问。

会议期间休息时,毛主席突然问在场的领导干部:成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大家问住了,在场之人面面相觑,居然都答不出来。

有些人尝试回答了一下,毛主席却摇摇头,没有说话,显然对这些人的回答都不满意。

其实,四川当地干部对成都的现状都很熟悉,但对于成都的历史、成都这个名称的由来,却从来没有专门研究过,都不甚了解,不禁汗颜。

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却一问三不知,这件事对大家的触动很大。会后,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发现,当时公开发行、介绍成都历史的书刊很少,而且无一提及成都地名的由来,当即指示有关同志查阅资料。

不久后,一部临时汇编的《成都的由来》资料被呈送给毛主席,从成都的由来到沿革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对成都得名的由来,历史上首次予以书面解释的是《太平寰宇记》的作者宋朝人乐史。

《太平寰宇记》系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他在书中说到“成都县,汉旧县也。周太王逾梁山之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但是,乐史的这个说法有两个明显的硬伤:第一,“成都”并非汉旧县;第二,《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太王“逾梁山”,但并无“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句。

这就怪了,说明乐史的考证并不严谨。

还好,古人对此有其他说法。与乐史同为宋朝人的祝穆著有《方舆胜览》一书,这也是一本古代地理志书,他在“成都府路郡名”条指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

那么,祝穆的考证严谨吗?会不会也是印象流?

不是的,翻开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确实有这么一段记载:“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这里有“三年成都”的说法,说明祝穆的说法比乐史的说法更有依据。

看到这套汇编的资料,毛主席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至今,所有介绍四川成都的宣传册,几乎都有“成都由来”这部分资料,内容和上面讲的大同小异,这还要感谢毛主席当年那一次询问呢!

毛主席对成都名称由来的询问使得四川当地领导干部深受教诲:不了解成都历史,不了解成都现状,就谈不上治理成都;只有了解历史,了解现状,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管理好成都,建设好成都。

第二个问题:这里是岷江,为什么这个工程叫都江堰?

毛主席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他曾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毛主席一生心系水利事业,他曾多次视察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发出“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多次做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批示。

1958年的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就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专门视察了都江堰。

说到都江堰,但凡上过学的人都知道,它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月21日,天气晴朗,毛主席一行从成都金牛坝招待所出发,午后便到了玉垒山腰。

在周恩来、朱德、李井泉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毛主席站在玉垒山腰,纵览都江堰全貌,看岷江波涛滚滚,气象万千,顿感心胸开阔。

这一回,李井泉多了一个心眼,他提前告诉都江堰管理处,毛主席一定会问很多问题,务必多搜集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别被毛主席“问住”了。

管理处处长张建忠对都江堰十分熟悉,胸有成竹地向毛主席介绍起有关情况。

张建忠告诉毛主席,都江堰建于2200多年前的秦昭王后期,秦郡守李冰治蜀,见人民为旱涝所苦,便率百姓在岷江之上,凿离堆,建古堰,是为都江堰。

都江堰建成后,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使得原本靠天吃饭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毛主席听得频频点头,这些历史他早就熟悉。

接着,张建忠又介绍了都江堰的结构和功能。都江堰的核心是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部分组成。

鱼嘴堤的作用主要是分水,它把岷江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为正流,用来排洪;内江为别流,用来灌溉。鱼嘴堤的分水比例可以人工调控,枯水季节,外江四成,内江六成,以利灌溉;洪水时期,比例相反,以利防洪。

毛主席闻言,忍不住连声赞叹:“好,很不错,中国古代人民真不简单!”

张建忠正要继续往下讲,毛主席突然问了一句:“这里是岷江,为什么叫都江堰?”

糟了!一旁的李井泉想起毛主席之前问“成都为什么叫成都”,不禁捏了一把汗。

是啊,江叫岷江,县叫灌县,堰为何不叫岷江堰?灌堰?偏偏叫都江堰?

不出意料,这个问题不仅问住了张建忠、李井泉,在场的所有人都答不上来,千百年来,大家都是这么叫的,谁去研究过它为啥叫都江堰?

毛主席见难倒众人,才微微一笑,给出了答案。

其实都江堰以前不叫都江堰。

最初建成时,李冰给都江堰取的名字叫“湔堋”。湔,意思是水流的头部、水流的前锋;堋,意思是分水堤。这个名称很形象,直观展示了都江堰的用途。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属都安县管辖,又因县得名,改称“都安堰”。

到了唐代,都江堰又被改称为“楗尾堰”,这个名字跟古代筑堤的办法有关,因为当时是用竹笼装石,以堵塞江水,称为“楗尾”,都江堰因此改称“楗尾堰”。

直到宋代,史料才第一次出现“都江堰”的名字,据《宋史》记载:“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都江堰并非单独一个堤坝,而是一套系统工程,既包括核心的渠首工程,也包括分布在成都平原上的成千上万条支渠分堰。所谓“都”,是总括、统率的意思,称“都江堰”能准确代表整个水利工程系统,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听完毛主席的讲述,众人恍然大悟,为毛主席的渊博知识所折服,同时也很奇怪,毛主席跟四川没有什么渊源,怎么会这么清楚都江堰的历史?

其实,毛主席并非天生什么都懂,他之所以了解都江堰,得意于坚持不懈、随时随地的学习。就在视察都江堰的前两天,他派秘书从图书馆借了两本民国时期的书,一本是《灌县志》,一本是《都江堰水利述要》。

这两本书,对都江堰有着颇为详尽的介绍,毛主席才对都江堰的历史了然于胸。

这看似一件小事,其中说明了什么?说明毛主席搞调研,绝非走过场,他在调研之前做了充分准备,这一点值得如今所有的领导干部好好学习。

张建忠介绍说,由于历代统治者疏于管理,都江堰年久失修,灌溉面积大幅减少,四川军阀和国民政府也无人问津,每年一度的“岁修”都难以保障。直到四川解放,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我军指战员和数十万民工艰苦奋战,才让古堰获得新生。

毛主席在李井泉陪同下视察都江堰

听完汇报后,毛主席颇感欣慰,紧接着关心起了民工待遇问题,他把深邃的目光投向李井泉问:“每年岁修给不给民工的钱?”

“给的,一定给。”李井泉赶紧回答。

毛主席点点头:“这就好,让人做工,一定要给工钱的,做了工不给钱,还叫什么共产党?跟国民党反动派有什么区别?”

说完,毛主席继续问道:“修一次要多少工?”

“大概要100万民工。”

毛主席沉思了一会儿才说:“今后要想办法,用现代化的工程把泥沙控制起来。”

李井泉明白,毛主席肯定是爱惜民力,心疼老百姓了,所以才提出利用现代化手段控制泥沙,节约民力,造福百姓,不禁为毛主席深厚的百姓情怀感动。

30多年后,毛主席的心愿变成了现实。

后来的都江堰水鱼嘴嘴尖上,耸立起一座八孔大型节制闸,只需轻轻一按电钮,便可实现灌溉、排涝、清淤等功能,毛主席再也不用担心耗费民力了。

现在的都江堰俯瞰图

第三个问题:100万年后,这岩石会不会被冲毁?

看完鱼嘴堤后,毛主席一行又到了宝瓶口。

宝瓶口系内江咽喉,控扼内江的流量,是内江的天然闸门,也是水流最激的地方。

毛主席手扶木栏杆向下俯视,只见下面水流湍急,浪花翻滚,白沫飞溅,江水像一条巨龙直扑离堆,发出阵阵怒吼,再折转头,卷起巨大的漩涡,咆哮东去。

站在岸边,看江水奔腾,听涛声震耳,令人不禁悚然。

毛主席看得入神,好半天才抬起头问:“这里有多深?”

“有8公尺深。”张建忠回答。

“有没有人下去游过泳?”毛主席问。

“没有。”

毛主席爽朗地笑了:“我想下去。”

听到这个要求,大家都很为难,只好缄口不语。

毛主席能横渡长江,一个小小的宝瓶口自然不在话下,但这里水流湍急,暗流涌动,风险有些大,而且事前又没准备,为了毛主席的安全,还是不游为好。

毛主席一看大家很为难,也没坚持,主动换了一个话题问道:“这岩石(指江流中心的离堆)会不会被水冲毁?”

“不会的,这是粒岩,很坚硬。”张建忠很肯定地回答道。

“100万年以后呢?会不会呢?”毛主席认真地问。

这个问题很惊人,又把大家难住了。

都江堰建成2200多年了,江中心的离堆更不知有几十甚至百万年了,反正在我们任上它肯定不会冲毁,至于100万年以后的事,太遥远了,没人想过。

毛主席不仅想到了,还很认真地将其作为一个问题抛出来。

经毛主席这么一提醒,大家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关系川西平原安全、关系子孙万代幸福的长远问题,于是四川省委、政府把这个问题列上了议事日程。

1970年冬,灌区政府部门组织大量民工在此施工,用钢筋混凝土把离堆加固一番,提高了安全系数,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安全隐患,造福了后代子孙。

后来,在512汶川大地震和历次大洪水中,都江堰其他部分工程有损毁之处,而经过加固的宝瓶口却安然无恙,没有一点损坏,这跟毛主席当时的提醒是分不开的。

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说明毛主席站得高,看得远,不仅只考虑当前,还考虑长远的未来,为子孙万代计,充分彰显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接着,毛主席又观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和灌溉区域图。他看得很仔细,一边看一边听解说,时不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张建忠一一做了回答。

当介绍到内江排沙时,张建忠指着一处地方说:“每年岁修,就在这里挖泥掏沙。”

毛主席点点头,想了一下说:“那100万年以后,成都平原的泥沙就没处堆了。”

说完,毛主席爽朗地笑了,大家也都被逗笑了。

回顾毛主席在四川视察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他热爱读书,知识渊博,令我们望尘莫及;他知行合一,深入基层,令我们由衷钦佩;他心系民生,关爱群众,令我们肃然起敬。

面对毛主席提出的3个问题,许多在四川土生土长或工作多年的同志,都答不上来,毛主席却给同志们找出了答案,这样的优良作风,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国”,很少洪涝灾害!
御水都江堰
中国四川都江堰
四川都江堰
七律·(游览四川都江堰有感)
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