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被誉为千古第一赋的《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石水微澜
2022-02-10 15:11

《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千古之下,估计也只有《滕王阁序》配得上这样的问题:

我也很想知道,作为千古第一赋的滕王阁序是否是即兴之作?

我也怀疑过:

因为本篇的传奇性表现的境界实在是高:

这简直是贾谊写《过秦论》;

是米开朗基罗雕刻《哀悼耶稣》;

是数学家欧拉写 《无穷小分析引论》;

是高斯尺规作图17边形;

是物理学家薛定谔写《生命是什么》;

是海菲兹拉《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是庞加莱写《天体力学》;

是巅峰时期的亨利在英超联赛踢球的各种进球和助攻。

我也怀疑过——不仅是境界,而是因为穿越:

这不是一篇唐文,是一篇汉文!

人家用汉代的文笔写唐代的事情,让我想起了“唐诗晋字汉文章”——

王勃玩的是跟文学史赛跑。

让我想起了爱尔兰人哈密顿小学阶段用古波斯语和波斯大使交流这种旷世天赋表现。

所以,要回答这个超级烧脑的问题,我反复斟酌,首先想到的是两个字——传承。

壹、看家族传承

《滕王阁序》,绝不是王勃一个人在战斗:要完成这样一篇文章,背后一定是一个文化基因雄厚的家族。这一定是传承的结晶。

我之所以会这么想,因为中国是诗的国度。在王勃即兴赋《滕王阁序》之前,我们就听过不少类似的故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植的救命七步诗——

曹植正是代表了建安文学最高水平的三曹之一,恰恰说明了传承的重要性。你要说这个七步诗毕竟就几十个字,还是比较简单的,但三曹到曹植也就是第二代。让我们看看,能写出如此复杂精彩的骈文,王勃需要怎么样的家族文化传承来支撑?

先看王勃的祖父,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又称文中子,隋朝教育家、思想家,精习《五经》,隋末大儒。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王通的六部著作:《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后来,这些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

王勃的叔公,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600年),11岁的王绩游历京都长安(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勃的父亲,王福畴,太常博士,唐从七品上,后齐州长史。在越南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和宜海乡,仍供奉有王福畤塑像。王福畤人品高洁,受民称颂,值得铭记。

同时,两位长兄与自父亲王福畴往上到八世祖,皆是文坛巨匠或翘楚,《御史台记》记载王福畤的儿子王勔、王勮、王勃,都因为写一手好文章而名传天下,时称“三株树”。

由上可见,王勃属于文儒大家之境;单就这家族环境、教育氛围、基因,岂会有等闲之辈。

贰、看自身成长

说完家族传承,我们来审视王勃自身的成长,毕竟家族再牛,你自己不争气也是废的:

王勃出生于公元650年,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初唐四杰”,被尊为四杰之首。也就是说,王勃自己想谦让也不行:实力不允许啊。

君不见,《旧唐书》这部仿佛大唐墓志铭般的煌煌巨著是这样给王勃盖棺定论的:

王勃是个神童(确切说,是神童里的战斗机),很小就聪敏异常,六岁时便能作诗为文,且诗文构思巧妙,意境独特,被他父亲的好友、文坛大V杜易简夸赞为“王氏三株树”(另外两株唐诗大树为诗人王勔、王勮)之一。

九岁时,王勃就开始了自己开挂一般的人生:

他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成了不可思议的儿童学者。

十岁时,便饱览六经,相当于修完了硕士课程。

到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就更不得了了,又从文学转向医学,跟随神医曹元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名著,并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多有领悟,相当于获得了医学博士……

十三岁时,王勃决定自下而上开启自己的仕途,于是从首都长安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就教当地父母官,探寻步入政坛的门路。

第二年,他提升规格,上书大唐宰相刘祥道,直陈政见,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博得刘祥道的赞赏,夸其“此神童也!”

十五岁,他又通过皇甫常伯直接攀登顶层,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在大唱赞歌中极力抒发自己想成为大唐官员的强烈愿望,在皇上那里挂了个号。

十六岁时,王勃通过李常伯再唱《宸游东岳颂》赞歌一首,接着参加高考,金榜题名,并如愿以偿地被授予朝散郎官职。虽然这个“朝散郎”的官不大,只相当于现在国家级文联、作协委员,但一个娃娃就当了朝廷的命官,但已经足以亮瞎大唐精英群体了。

——这样的人生履历,就是以天才著称的李白东坡看了,也要吓得栽个跟头吧?

叁、看传奇阅历——没坐牢不足以成大才

突然被开除公职,到三年牢狱之灾,才21岁的少年王勃已经走完了大部分天才一生的成长道路:

对,挫折特别是监狱,才是一代不朽之大才的终极成长之路。

你看李白下狱时,已经58岁了,有点晚;

东坡下狱时,刚满39岁了,因为乌台诗案,这个还算早的;

徐文长下狱时,已经51岁了,因为杀妻。

至于李贽就更加了:71岁才死在狱中,完成了最后的个人成长。

当然,晚晴六君子谭嗣同牛一点,30岁就入狱了。

而我们的男神王勃年纪轻轻就入狱——这个速度,只有现代的李敖稍稍能接近——这,说明什么?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咸亨二年秋冬,二十一岁的王勃自漂泊地四川返回长安,参加第二次高考。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觉得虢州中药材丰富,而他又曾是医学博士,就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因为私交,他就将曹达藏匿起来。可事后又怕走漏风声连累自己,竟一冲动将曹达杀死灭口了。不久东窗事发,王勃被判犯了死罪。后幸亏遇到大赦,改为了三年的有期徒刑。

经过监狱的锤炼,出狱后的王勃经历更丰满了,诗文更出彩了。难怪都说“监狱也是一所大学”,因为在形形色色的犯人身上,有铁窗之外所学不到的人生内容。所以,世界上很多领袖人物,譬如曼德拉,都要到监狱里去升华自己的生命,去增加自己的荣光,去获取被崇拜者神化的传奇经历。

肆、看过往爆发

果然,王勃出狱后就爆发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只需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0个字,王勃其实就足以青史留名,在那个诗人辈出的大唐盛世扬名立万。

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千古传诵传到今天,依然秒杀同类所有作品,永远是我们最爱引用的离别赠言,你不能不叹服。

关于《滕王阁序》当年的火爆程度,我们不妨脑补一下:

话说《滕王阁序》到处刷屏,疯传京城,推送量瞬间就是1000万+。

唐高宗也第一时间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看到了这篇超级热文。当他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激动得把手机一扔,拍案喝彩道:

“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皇帝马上唤来太监询问:“朕当年因斗鸡文逐斥了这个王勃,是朕之错。现在,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谁知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失望得一屁股坐回龙椅,自言自语地叹息着:“可惜,太可惜了!”

诗人已逝,文章万古长存。

所以,从家族传承,自身超常成长,到传奇经历,到诗歌的爆发,这4大维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滕王阁序》真的是当时的即兴之作,那也是舍王勃其谁!

甚至,我有一个猜想:如果不是王勃英年早逝,后世李白也许就没法博得那么大的名气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勃与滕王阁诗并序
滕王阁下数春秋(三)谁悲失路之人——少年王勃的人生无常
《滕王阁诗》王勃
篆书 滕王阁序 唐代/王勃王树山书法
唐诗往事06——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妒英才”话王勃(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