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子牙:谋士的最高境界

一个真实存在的神话人物,姜子牙:谋士的最高境界

来自: 云语禅心 > 《智慧》

李天飞

姜子牙确有其人,但历史上的姜子牙,既非慈眉善目,更无仙法神通。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奇兽配奇人
《封神演义》说,姜子牙原本骑马,后来师父元始天尊把自己的坐骑给了他,于是胯下便有了这“麟头豸尾体如龙”的奇兽。民间称这坐骑为“四不像”,其原型应为麋鹿。

《封神演义》虽然人物众多,但并不像《西游记》那样,有个主人公孙悟空贯穿全书。如果一定要找的话,在神仙阵营里,哪吒可以算一个;在凡人阵营里,姜子牙可以算一个。

不过,姜子牙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他出生在东海之滨,姓姜,名尚,字牙。因为祖上封在吕地,所以以吕为氏,又叫“吕尚”。遇到周文王后,被称为“太公望”,民间则喊他“姜太公”。

都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们就从钓鱼这件事开始讲起吧。

姜子牙钓鱼:从谋生,到谋人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他结过婚,但被妻子“休”了,赶出家门,所以汉代刘向在《说苑》里说他“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这也是《封神演义》里他和扫帚星马氏结婚又离婚的故事原型。这事倒也不丢脸,因为按齐地风俗,女性地位很高,女子充当户主、主持家政的很多,至春秋战国也还是如此。倒是《封神演义》因为产生于明代,夫权极重,马夫人想离婚,还得向姜子牙索要休书,姜子牙如果不同意,马氏就离不了。

后来,姜子牙跑去殷都朝歌干过营生,杀牛卖肉,也开过酒店卖过酒,在棘津(黄河古渡口,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东北)的旅馆做过店小二(“迎客之舍人”)。再后来,他离开棘津,来到周人所在地西岐,在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定居下来,每天就在河边垂钓。

《封神演义》里讲,姜子牙钓鱼时遇到樵夫武吉,两人在水边聊天。武吉见姜子牙半天没钓上鱼来,就拉起他的钓竿看,发现那鱼钩竟是一根针,还没有鱼饵,于是哈哈大笑,嘲笑姜子牙不懂钓鱼之法。姜子牙却回答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这四句,说出了他心中所求:钓鱼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吸引真命天子。

大多数史书也是这样理解的,比如司马迁就在《史记》里说:“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如果不熟悉古汉语,恐怕会因为这句话,引发出对这两个老头的无限遐想。文中的“奸”,就是“干”,读ɡān,干谒、求谒的意思。而表示不正当关系的那个字,过去写成“姦”,是简化字把二者统一成一个字形。《庄子·天运》里说孔子周游列国,足足“奸”了七十二君,意思是他干谒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希望能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别的不可描述的意思……

但在民间传说里,姜子牙并不是一开始就用直钩钓鱼的。汉刘向《说苑》记载:姜太公一面钓鱼,一面暗暗观察文王施政的情况。但他也需要靠钓鱼来谋生,大概是技术实在太差了,钓了三天三夜,一条鱼都没钓上来。姜子牙怒了:“上不来没关系,我下去呗!”脱光了衣服就下水去摸。摸了半天,也没摸上一条鱼。这时上游来了个农民,教他钓鱼的正确方法,比如用香油做鱼饵、轻轻抛钩之类。姜子牙按他教的,一竿甩下去,真就上来一条大鱼。剖开鱼肚一看,里面有五个大字:“吕望封于齐。”预示了他的未来。

这是比较早的一个姜子牙钓鱼故事。到了《列仙传》里,刘向讲的故事又不一样了:这次鱼肚子里是一本兵书,里面写着各种行兵打仗的兵法,姜子牙都学了去,他的学问都是从鱼肚子里来的。

随着传说的变化,姜子牙钓鱼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说苑》里面是“三日三夜”,《列仙传》里是“三年”,晋朝《苻子》说是“五十六年”。姜子牙钓鱼的目的,也从正常的钓鱼,变成了钓王侯、钓兵书。

到了唐代,才出现了“直钩钓鱼”的故事。中唐诗人卢仝有诗云:

初岁学钓鱼,自谓鱼易得。

三十持钓竿,一鱼钓不得。

人钩曲,我钩直,哀哉我钩又无食。

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

在这里,“直钩”其实是一种文人意象。过去人们认为,文人处世应该“直”,不能“曲”,所以汉末就有一种说法:“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慨叹世道不公。有风骨的文人,对行事之直非常看重。卢仝就说,他宁愿用直钩,宁愿钓不上来鱼。这种文人说法影响了民间的故事,这才有了姜子牙“直钩钓鱼”一说。

在《封神演义》里,姜子牙装模作样地钓了没多久,就赶上西伯侯姬昌出来打猎。西伯和他一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就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预言:'将来有位圣人会来到此地,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

虽然姜子牙岁数也不小了,但这个“太公”并不是指他,而是指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姜太公”不是“姜家老爷爷”的意思,而是“一个被姬家老爷爷盼望的姓姜的人”。

元代著名画家,《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也是这么取名字的。他原姓陆,被黄家收为养子。这位黄老爷子一生无儿,但收养子的条件又很苛刻,必须聪明漂亮又大方,等了好多年都没有等到满意的。直到九十岁,终于见到了陆家的孩子,大喜之下,说了一句:“黄公望子久矣。”就给这孩子改姓了黄,名公望,字子久。

钓鱼只是一场戏
“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歇后语,连同白发老者河边垂钓的经典形象,是人们对姜子牙最直观的印象。然而,历史上的姜子牙,并不像《封神演义》里所写的,借钓鱼与周文王相识,二人可能早有交往,甚至连钓鱼这件事都是文王提前跟姜子牙设计好的,目的是让殷商方面以为文王犯糊涂,用人太过轻率。


这是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四雪草堂订本《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中的一幅插图。画面中,文王梦见一只飞熊飞到殿下。虽叫“飞熊”,但模样分明就是长着翅膀的老虎。从宋朝开始,文王与姜子牙的渊源故事里,就出现了“飞熊”的说法,文王梦熊,意味着他即将觅得一位栋梁之才,那便是姜子牙了。

“四不像”姜子牙和他的坐骑“四不像”

周文王发现姜子牙的过程,有一段戏剧性的故事。《封神演义》说:有一天,周文王正在灵台休息,梦到东南方有一只白额猛虎,肋生双翅,朝着周文王的床扑了过来,一声响亮,火光冲天,周文王惊醒了。

第二天,周文王对大臣散宜生说了这个怪梦。散宜生赶紧道喜:“虎生双翅,就叫'飞熊’。商高宗武丁梦见了飞熊,得到了贤人傅说,后来成了商朝非常有名的宰相。这个梦预兆您将得到一位栋梁之才。咱们大周兴盛有望。”文王觉得此话有理,于是便出了城,一面打猎,一面寻访高人,然后就发现了姜子牙。

《封神演义》讲的这个故事,和历代流传的差不多。这也是姜子牙道号“飞熊”的来历,但其实只是个讹传,说破不值半文。

古书中说,周文王在打猎前,占卜了一下自己的“收成”,显示将“有大获”。

托名姜子牙所作的《六韬》称:“卜田渭阳,将大德焉。非熊非罴,非虎非狼。兆曰:'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化昌,施及三王。’”《文选·答宾戏》注引《史记》曰:“太公望以渔钓干周,西伯将出,占之,曰:'所获非龙非虎,非熊非罴;所获霸王之辅。西伯果遇太公渭滨。’”(今本《史记》与此略异,也有写作“非虎非貔”的)

所获不是龙,不是虎,不是熊,不是罴(人熊),那是什么呢?是帝王之师、霸王之辅。人们提到姜子牙,就会想起这四个“非”。后来简化为两“非”——“非熊非罴”。再后来干脆省略成“一非”——“非熊”。李白《大猎赋》里就有两句:“获天宝于陈仓,载非熊于渭滨。”这是把“非熊”当成一个名词了。古人写诗需要精炼,宋人方信孺有诗:“丝纶不入非熊梦,当日何人老渭滨。”他总不能说“丝纶不入非熊非罴非虎非貔梦”吧。

文人墨客懂得这个意思,可到了民间就麻烦了,老百姓没有读过《六韬》《史记》,不知道“非熊”是何意,也不管“非”是哪个“非”,就说姜子牙是“飞熊”。从宋朝开始,民间文学里讲到姜子牙,便出现了“飞熊”的说法。《武王伐纣平话》就道:

却说西伯侯夜做一梦,梦见从外飞熊一只,飞来至殿下。文王惊而觉。至明,宣文武至殿,具说此梦。有周公旦善能圆梦。周公曰:“此要合注天下将相大贤出世也。梦见熊,更能飞者,谁敢当也?”

到了明朝的《封神演义》,“飞熊”又变成了“飞虎”(黄飞虎的名字也是从这个典故取下的,他封号武成王,本来是姜子牙在唐代的封号),甚至强行说长着翅膀的老虎就叫“飞熊”,这就更扯远了。《封神演义》是很“民间化”的文学,民间文学的特点是非常形式化、非理性,不需要多少逻辑,只要相关,都有可能扯到一起。而且,民间文学还会反过来影响文人文学。元朝人张鸣善写的散曲《水仙子》就是例证:“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就用了民间的“飞熊”。

至于姜子牙的坐骑——“四不相”,也和这个“四非”有关。《封神演义》第三十八回写道,姜子牙碰上王魔等四圣,发现他们骑着四头怪兽,自己的马见了怪兽就怕,也打不过他们,只好上昆仑山,求元始天尊帮忙。原文是这样:

元始吩咐:“命来。”子牙进宫,倒身下拜。元始曰:“九龙岛王魔等四人在西岐伐你。他骑的四兽,你未曾知道。此物乃万兽朝苍之时,种种各别,龙生九种,色相不同。白鹤童子,你往桃园里把我的坐骑牵来。”白鹤童儿往桃园内,牵了四不相来。怎见得,有诗为证:麟头豸尾体如龙,足踏祥光至九重。四海九洲随意遍,三山五岳霎时逢。

童儿把四不相牵至。元始曰:“姜尚,也是你四十年修行之功,与贫道代理封神,今把此兽与你骑往西岐,好会三山、五岳、四渎之中奇异之物。”

于是,姜子牙从此就骑上了“四不相”,后来又写成“四不像”。

“四不像”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有人说那是麋鹿。这种动物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犄角像鹿,脸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

北京的南海子一直养麋鹿,以前是清朝皇帝养的,用来打猎。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小家伙。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四不像。此后几十年间,因为清政府腐败,不断有四不像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建国后,才渐渐恢复了这个种群。

姜子牙什么神兽不能骑,非得骑四不像?这和麋鹿还真没有关系。因为“非熊非罴非虎非貔”,当然就是“四不像”。既然姜子牙这个人都是“四不像”,坐骑也找个四不像就得了。生活中有非鹿非马非牛非驴的动物,正好给他配上!这便是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当然,骑一头这样的鹿显不出神奇来,那就干脆写得玄乎点:“麟头豸尾体如龙。”写来写去,原型还是麋鹿。

“飞熊”的故事,是民间影响了文人;“直钩”的故事,又是文人影响了民间。我们古代的文学,就是在民间和文人的互相影响下不断发展。它们互为补充,互为灵感,互为素材。

姜子牙捉神荼郁垒
《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讲到,姜子牙在台上作法,一时间风云四起,霹雳交加。李靖、哪吒、杨任、雷震子等人,将闯进周营的高明、高觉团团围住。最后姜子牙一记打神鞭下来,高明、高觉便脑浆迸流,灵魂往封神台去了。此二人即后来民间信奉的门神——神荼、郁垒。图中表现的,就是姜子牙披发仗剑,捉拿神荼、郁垒的情景。

辅佐武王是帮姑爷创业

姜子牙的这段生活,历来被当成人才在逆境中挣扎的经典案例。李白《梁甫吟》就道:“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但是,无论是《史记》,还是其他古书,都离姜子牙的时代太过久远。所以即便是正史,也不免采纳民间传说。姜子牙前期百般不顺,然后钓鱼碰上周文王,这才发迹——怎么想都觉得这剧情太像“好莱坞”了。

其实,我们只要从姜子牙的姜姓入手,就会发现,姜族和姬姓的周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史家常说的“姬姜联盟”。

周人和姜民族通婚,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祖后稷。后稷的母亲是有邰氏之女,名叫姜原或姜嫄,“原”是开始的意思,姜嫄在周民族的地位极其崇高,相当于创造了这个民族的女神。而且,姜嫄是有邰氏之女,后稷又被大舜封在了邰,说明并不是姜嫄嫁到了姬族生的后稷,而是后稷一直就在他姥姥家生活。这似乎是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交替时的情况。根据北京大学教授朱凤翰在《商周家族形态研究》的说法,当时姬、姜两族一直在同一个地域生活,相互通婚长达1000多年。直到古公亶父在位时,他的妻子仍然是姜族之女,号称“太姜”。

姜子牙源于姜族,和姬族本来就有亲缘关系。因此姜子牙很可能与周人早就有接触,文王对姜子牙也早有耳闻。他聘任姜子牙,当然是看中了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是对亲族人物知根知底。否则,以文王的聪明才智,怎么可能碰上一个陌生老头,随便聊两句,就敢“同载而归”,官封要职?

而更深层次的关系,则是西晋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中所说的,两人之间绝不仅仅是君臣:姜子牙之女邑姜,长大后嫁了一个男人,这个人就是姬发——日后的周武王。

所以,姜子牙是文王的亲家公,是武王的老丈人。姜子牙辅佐武王,未必是我们想象的忠臣佐明主模式,而是亲家公死了之后,老丈人帮姑爷创业。人家打天下,不是为老板打的,是为闺女打的,能不卖力么?

姜子牙后人的遗物
历史上的姜子牙,在西周建国后被封于齐地,都治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为齐国第一代国君。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兽面纹铜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遗址。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将铜钺上的铭文释读为“亚妻”,而“妻”“齐”为通假字,故有人认为,苏埠屯大墓或为西周早期前后的齐侯墓地,那么这件铜钺便是姜子牙后人的遗物了。

是间谍,也是实干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姜子牙一见到从殷地逃脱回来的西伯姬昌,就和他“阴谋”推翻商政权: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封神演义》完全舍弃了这一幕,重归西土的文王,不仅尚未与姜子牙相识,就连西岐众臣听闻伯邑考惨死、愤而要求伐纣时,文王还说了一堆大道理:“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后来的翦商伐纣,更是由姜子牙一手推动,仿佛跟文王、武王没多大关系。

但其实,历史上的文王,与其说是仁德之主,不如说是刘备一样的乱世枭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无论是官方宣传,还是民间小说,在塑造周文王的贤主形象时,都必须抹掉他身上的“霸气”“匪气”,保持道德的绝对高尚,不能被人挑出毛病。如果必须要做不那么“仁德”的事,身边就得安排一位像姜子牙这样的“白手套”。

而真实的姜子牙则比小说里有更多的“黑料”。正如司马迁所说,姜子牙刚登上历史舞台,便突然使出各种阴谋,他一个穷老头有什么根底呢?有人猜测,姜子牙早先在商地的工作经历,有可能是间谍活动,甚至就是周文王指使的。所谓渭水钓鱼,如果真有其事,我也宁愿相信,那是周文王和姜子牙为掩人耳目而做的安排。

《孙子兵法》里有一篇《用间》,讲使用间谍的办法,有这么一句话: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商朝的开国功臣伊尹,是个大间谍,潜伏在夏都搞地下活动;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子牙,也是一个间谍,潜伏在殷商搞地下活动。所以朝歌是他必去之地,在那里一边杀牛,一边收集情报,很正常。翻开地图可知,姜子牙卖酒的地方——孟津,是殷商的战略要地,扼守着东进的最后一道关卡,是西岐伐纣大军的必经之路。姜子牙别的地方不去,非得到这儿卖酒?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位,尊称姜子牙为“师尚父”。发兵伐纣前,突然狂风暴雨,武王占卜了一课,卦象很不吉利。大臣们劝武王别动身了,只有姜子牙力排众议,坚持出兵——别看《封神演义》把他写成一个道士,历史上的姜子牙可是个实干家,不信这种神秘力量。非但不信,反而还会利用它。汉代王充《论衡》记载了一个传闻:

武王伐纣,太公阴谋食小儿以丹,令身纯赤,长大教言殷亡。殷民见儿身赤,以为天神,及言殷亡,皆谓商灭。

大意是说,姜子牙为了散布恐慌情绪,秘密养了一个小孩,从小喂他吃红色颜料,令他全身皮肤发红,长大后,又教他散布“殷商要灭亡”的各种传言。这小孩去商地到处游荡,满嘴神神叨叨。殷商老百姓看见这人浑身发红,以为是天神下凡了,于是民心动荡,以为命中注定要亡国,武王就趁机打了过来。

从物色小孩,到养大成人,再到成功散布谣言,至少得持续二十年吧?如果是真的,更说明姜子牙早在渭水钓鱼之前就有“阴谋”灭商的计划,而这个计划怎么可能没有周王方面的支持呢?然而这件事“细思极恐”,孩子完成任务后怎么样了呢?是长期服用药物中毒而死?是被殷商官府抓去处死?还是被姜子牙事成之后秘密杀害?没有说,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他不可能继续留在这个世上。

越是不信神秘力量的人,越能利用神秘力量;越是这种人,民间越喜欢把他也神秘化。本来不信神,反而成了神。这种魔幻的事在历史上不断发生。

民间很早就开始了对姜子牙的神化。在托名姜子牙所作的《六韬》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武王伐纣,雪深丈余,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诣营求谒。武王怪而问焉。太公对曰:“此必五方之神来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职命焉。既而克殷,风调雨顺。

坐在五辆车上的五方神,主动前来接受姜子牙的派遣。灭商之后,五方神就保佑周朝风调雨顺(这还成为四大天王分管“风、调、雨、顺”的一个可能的来历)。类似的故事后来越来越多,前来听命的众神,也从五方神加到东西南北四海之神、河伯、风伯、雨师、祝融……姜子牙成了驱遣众神的凡间代理人。这就成了“姜子牙封神”的早期原型。

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讨伐商纣王的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路诸侯云集响应,商纣王也集结70万(另有说法是17万)兵马赶到牧野。姜子牙亲自冲锋陷阵,《诗经·大明》最后一段作了描写: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通“亮”,辅佐)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这段颂辞记录了姜子牙英武勃发的样子,像雄鹰一样翱翔在战场上,而“鹰扬”这个词也源于此。全诗通篇说牧野如何的广阔,战车如何的精锐,战马如何的雄壮,姜太公如何的英武……既然这样费尽工夫的铺陈,“肆伐大商”之后,按常理,当然该描写交战的惨烈,万箭齐发,刀枪飞舞,血肉横飞……哪知道人家只用了一句“会朝清明”(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就风轻云淡地结束了。就像《三国演义》写关羽斩华雄,关公一出马,我们连怎么打的都没见着,华雄的首级就提了回来。这里也是,好像姜子牙只用了一招,就秒杀了大商。

姜子牙应该叫吕牙
神机妙算的“姜子牙”,其实应该叫“吕牙”。因为姜是姓,吕是氏,正式场合要称氏。而“牙”是字,“子”是古代对人的美称,没有实际意义。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姓曹,颜氏,字子渊,通常就叫“颜渊”。“姜子牙”这个名字仅见于戏曲、小说,正史里则称他为“吕尚”或“太公望”,“姜尚”一名也很少出现。

武王打下朝歌之后,兵分七路,追击残余兵力。姜子牙单独率领一路,追杀商朝大将方来。三天后大获全胜,归来献俘。灭商之后,武王封姜子牙于齐,他在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显出一个实干家的风范。

姜子牙讲究实干、功利,擅长兵法谋略,这在当时算是出类拔萃的。但他的决断,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确。

商朝灭亡后,商地留下了大量遗民,而当时的周人并没有实力控制他们。《说苑》记载,在对待殷商遗民的问题上,姜子牙和姬周宗室召公奭、周公旦发生了争论。

姜子牙说:“一个不留,通通杀掉。”

召公说:“有罪的杀掉,没罪的放了吧。”

周公急忙说:“哎呀,不行不行。纣王是首恶,已经得到了惩罚。剩下的老百姓有什么罪过?还让他们该种田种田,该过日子的过日子。”

武王最后采用了周公的意见,维持殷人的制度大体不变。在这一点上,周公是有智慧的。要是听了姜子牙的,非得激起民变不可。

姜子牙还有一个故事,他封在了齐国,周公封在了鲁国。两人讨论治国大计,姜子牙说:“应该重用有能力的人,奖励有功劳的人(尊贤尚功)。”周公却说:“应该亲族和睦,崇尚恩德(亲亲上恩)。”姜子牙看了看周公,摇摇头说:“搞这用不着的,你们鲁国强大不起来了。”周公笑了笑,回敬了一句:“鲁国虽然强大不了,可是一定传得长远。你们老姜家半路上就得丢了江山!”

两人不欢而散,各自在国内推行各自认可的政策。这番谈话后来果然应验了:齐国渐渐国富兵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春秋时期就当了霸主。鲁国一直是个小国,天天挨齐国欺负。

但是,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把持了齐国朝政,又经四世,进入了战国时代,田氏就正式取代了原来的“姜齐”,史称“田齐”。姜子牙的后代被屠灭殆尽。

鲁国呢?虽然一直懦弱,但是在七雄的夹缝里居然摇摇晃晃,一直不倒。直到战国晚期,公元前256年,才被楚国灭掉。这时离秦始皇统一六国只有35年。

所以,是不是在富国强兵、争名逐利之外,还另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畅销书作家趣解《封神演义》,教你看懂封神宇宙男一号姜子牙,马伯庸力荐!
姜太公相关问题杂考(上)
姜子牙为什么又叫飞熊?
封神演义—姜子牙
姜太公在此 百事便无禁忌
姜子牙有10个称呼,最后1个,玉帝忌惮、元始沉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