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神秘的《永乐大典》,一万多册正本完全消失,只有一个答案

浦峰2021-10-26 04:18

国家图书馆展出过好多次《永乐大典》副本原件,作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又是超级神秘的一部大作,本人一直是带着很敬畏的心去观看的,但才疏学浅始终都无法看懂这本辞典

5月份,问展出现场一位老专家,他还是倾向于战乱损毁说,有些不靠谱,所以拿出来探讨一番。

找了不少资料,先看一下大典的来龙去脉(注网上资料杂且乱,还有很多版本,本人不是专业人士,如有错误,还请留言指正):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就想修纂类书(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先后命第一才子解缙、姚广孝(曾辅助他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官封太子少师的大和尚)等主持编纂。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大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

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共22937卷,成书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抄写的文字端庄工整,格式统一,装帧精美,一律是包背装,书皮用黄色丝织品包裹。开本很大,书长50.3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显得很有气派。板框用手工描制,红色,高35.7厘米,宽23.4厘米,半页8行,每行28字。正文墨书,引书的书名用朱笔,有红色句读。特别要指出的是,《永乐大典》所辑各书均保持原书面貌,不改动书中的文字内容,与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对有些书的内容任意删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乐大典》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永乐大典》正本被带到新都,在正统元年(1436)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即现在故宫太和殿东侧的体仁阁)。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大典修成一百多年后,到了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世宗十分喜爱《永乐大典》,案头常置数册供随时翻阅。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收藏在文楼的《永乐大典》正本差点毁于大火。嘉靖皇帝命人抢运《永乐大典》,一夜之中竟为此事3次下达谕旨,足见他对这部类书的高度重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下令让徐阶、高拱、张居正监督抄书生109人重抄一部,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3页,每册录毕,于册后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等衔名,以示职责。

隆庆元年(1567年)告成,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

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

4月15日,继位的隆庆帝赏赐《永乐大典》重录人员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清政府修《四库全书》﹐当时已发现《大典》存9881册,计20473卷,佚去2404卷。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

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截止目前,《永乐大典》嘉靖手抄副本尚存约400册,810卷,不到原书的4%。

这里不去说副本的丢失情况。只想推理一下正本的去处。

现在有四种说法:

1,明万历年间焚毁。

2,明末毁于李自成。

3,藏于皇史宬夹壁。

4,陪葬嘉靖帝永陵。

下面我就一一来分析:

1,火灾当然是书籍损毁的重要原因。但是既然都知道是国宝,那肯定会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副本都是装在内为樟木、外包铜皮制成的152个“金匮”里,那正本怎么也不可能差于这个条件。这样的金匮,就算遇到大火,就算殿宇烧的一干二净,也不可能把书都烧得一本不剩。那自然也不至于后世一点记载都没有。所以火灾说不可信。

2,李自成起义是毁过紫禁城,但副本在雍正的时候都还保存完好,学者们非要说起义军把1万多册正本都毁掉,实在难以信服。我不知道提出这观点的学者有没有想过可行性。不足信。

3,副本都好好的放在皇史宬中,为何要把正本放在什么夹壁中,当然也不知道有没有夹壁。就算放在夹壁中。总有通道的。副本都有人偷出来,更何况正本。所以更不可信。

4,陪葬说。首先,副本经过四百年清军入关、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抢掠、内外偷盗还有好几百本,而上万册正本一册一纸都不见,只有可能是在明代就已不见了。顾炎武《日知录》断定大典“全部皆佚”,我相信当时的文人也都猜到一二了。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三个月,第一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第二也可能实在抄不完(永乐时2000多人抄一年,嘉靖是100多人抄6年),最后不能耽搁下葬,还是宣布重录完成(乾隆时期清点还有9881册,极有可能就是只抄了这么多,偶有流失,但不会多)。毕竟平时也没几个人去看这大典,副本少一些也无所谓了,正本都孝敬给父皇就行了。

我觉得明朝以来应该有很多人也都持这样的观点。但不少历史学家还是非要坚持战乱烧毁说之类的,本人觉得有些太执着于证据说。而且所谓的战乱说也都没有任何证据。既然都是没有证据,只能依靠逻辑推理。

所以最后,只有一个答案,《永乐大典》正本,就是给嘉靖帝陪葬了。

明内府抄本,“人”字册。1912年由翰林院拨付京师图书馆。

明内府抄本。“陈”字册。为冯公度旧藏,1928年北平北海图书馆经由丰记书局购藏,1929年北海图书馆并入北平图书馆后,则为北平图书馆藏品。

“易”字册。原为1919年大收藏家叶恭绰购自伦敦,1932年归徐世昌所有,后由徐氏售予顾子刚,1950年由顾子刚捐献给北京图书馆。

苏联归还的“颂”字册。

琅嬛文集六卷。清张岱撰,清抄本。

据明末清初学者张岱记载,其祖父张汝霖曾在胡敬辰家中见到私藏的《永乐大典》三十余本,他自己也曾在胡家见到二十余册。有学者考证,胡家收藏的《永乐大典》为正本,而且应是胡敬辰父亲胡维新(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辗转从宫中获得的。(此学者应该也是没有依据的考证,后人已经无法辨知正副本的区别,见到的顶多是流出来的副本。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五百六十六卷,明徐阶等纂修,明抄本。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大殿失火,嘉靖帝下旨登文楼抢救大典,使大典幸免于火,后着意重录大典,以备不测。

明渤海孙氏积善堂题赞手卷,明写本。

手卷全长1960余厘米,共有46人的题赞,其中明代题字者43人,包括姚广孝、杨士奇、杨荣杨溥、沈度等翰苑名流。(很惊讶,姚广孝这个传说中的大和尚,竟然还有墨宝存世

世经堂集二十六卷目录一卷,明代徐阶撰,明万历间刻本。

书中记述了重录大典的严格要求,“如遇差错,发与另写,不拘一次二次,只算一页”。

京北明朝十三陵全图,民国初年石印本。

明永陵是嘉靖帝朱厚熜的陵寝。规模宏大,仅次于长陵,保存完好,其中宝城直径达81丈。(宝城那么大,埋个一万本书也不是问题啊)

有朝一日,等什么时候永陵重见天日的时候,就一定能证实这个推理。

这也让我想到,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让臣子临摹了好几个版本的《兰亭序》,后来原本就消失了,传说是被唐太宗陪葬了。

历史上有很多统治者的传说,我觉着,很多都是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世巨著《永乐大典》
通传文明丨国人之痛,《永乐大典》副本到底流失何方?
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
明《永乐大典》之谜(6) 易律夫撰
世界最早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下落之谜
揭开世界最早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下落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