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导读(十)

第三十二章

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原文】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zhūn)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释】

(1)至诚:极端真诚。

(2)经纶:本意为用蚕丝纺织以前整理丝缕,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创制天下的法规

(3)大经:“经”,纺织的经线,引申为常道,如五伦。这里引申为法规。

(4)大本:根本的德行,如仁义礼智等。“本”,根本。

(5)肫肫:与“忳忳”同,诚恳的样子。郑玄注:“肫肫,读如'海尔忳忳’之'忳’。“忳”,恳诚貌也。”

(6)渊渊其渊:圣人的思虑如潭水一般幽深。“渊渊”,水静深的样子。《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

(7)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苍天一般广阔。“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样子。《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引申意为广阔。《诗经·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这里引申为广阔。

(8)固:实在,真实。

(9)达天德者: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达”,通达,通贯。

(10)之:代词。指文中首句中“天下至诚”。

【译文】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除了至诚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至诚的人,他的仁德是那样的诚恳!他的思想像潭水一样幽深,他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假如不是确实具有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又有谁能够知道这个道理呢?

【读解】

此章还是讲“至圣”。至圣必须是至诚的。天德,即至诚也,即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根本,知天地之化育也。诚恳、渊厚、广大,其为德也,即天即圣也。

“大经”,把五伦——五种人际关系;“大本”,指性之全体,如仁等。这二者都需要高度的诚实,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大经”理顺了,“大本”立起来了,“大本”的核心——仁,也十分笃实,像渊水一样深静,像浩天一样广博,这样崇高的道德自然会独自挺立,无须依托任何东西。这是只有已达到和天同德的圣人才能了解的道理。全篇极力形容“至圣”和“道”的同一。

 

第五部分(33-33)大道无形,化民无声:

第三十三章

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原文】

《诗》曰:“衣锦尚(jiǒng)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注释】

(1)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2)暗然:隐藏不露。

(3)的然:鲜明,显著。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原文】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注释】

1)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意为明显。

(2)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3)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假”,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没有。

(4)鈇钺: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

【译文】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原文】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yóu)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xiù)臭。”至矣。

【注释】

1)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诸侯。“刑”,通“型”,意为示范,效法。

2)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

3)德輶如毛:引自《诗经·大雅·杰民》。“輶”,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

4)伦:比。

5)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气味。

【译文】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读解】

结语:谦谦君子。君子体道、行道,事理圆融,仁爱中和,万法合一,执两用中。其功甚伟,其德配天,其行为天下则也。然不可高调行事,尚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声无息,潜以威德也。处(àn)闇、淡泊、简单、温俭、明智、潜伏、内省,此君子之性也。如此,则虽(àn)闇而章,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不争而名,不赏而劝,不怒而威。怀德惟德,无声无息,大道无言,大音希声,大德谦谦,至矣!

“谦”于《易》为最佳之卦。于儒家而言,谦谦君子,为最高之君子形象也。此亦“中庸”之义也。这种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空气无声无色无味,谁也看不见听下到嗅不出,可是谁也离它不开。德行能到这种境界,当然是种仙至人了。可谁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达到吧。

所以还有次一等的境界,这就是“轻如毫毛”的境界。借用诗圣杜甫的诗,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境界。这种境界,和风细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至于那种声色俱厉的疾风暴雨式的做法,那种强制性的劳动改造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说:“末也!”已谈不上什么境界,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罢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摄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难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发感叹:“这样反复叮咛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学者难道可以不用心去钻研体会吗?”

来自: 叶落无痕73 > 《《中庸》导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料--《中庸》导读(一---十)
《中庸》原文及译文【下】
中庸第三十一
中庸
中庸·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三章
《四书五经》之《中庸》全文、注释(4) crack的博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