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碑学与帖学——前者以骨胜,后者以韵胜,笔法不同
发布时间: 19-06-0514:54北京华星成汇文化官方账号

明以前的绘画,如『唐画』『宋画』『元画』,其材料主要是硬毫与熟性纸(绢)。明代以后,使用柔毫、生宣者渐多,至清代则普遍使用。我们临习一幅宋画,若是使用生宣与羊毫,则很难临出宋人那种神采与气韵。近人吴昌硕、黄宾虹的画,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好接近,因为其绘画材料主要是用生宣与柔毫(兼毫)。

何绍基·临《叔夷钟》(部分)

用生宣与柔毫(兼毫)作画作字,是今人普遍的观念。许多人认为,画画写字,练习练习,就用毛边纸,条件好了,水平上去了,就用好一点的生宣。而他们从来不思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纸与笔?我所学习的范本,用的是什么样的纸与笔?

梁启超·节临北魏《元昭墓志》

有的学书者,用羊毫在生宣上,接近原大小临写王羲之《兰亭序》。虽然他用这样的工具材料临写《兰亭序》数十年,不可谓不用功,但是也只是达到了在字形上与范本相似,而神采与气韵,根本不沾边。数十年临写《兰亭》,自以为功力深厚,深得右军笔法,其实未必。因为王羲之时代的字,所用的笔是硬毫;那个时代所用的纸,多为『硬黄』一类的熟性纸(略似于今天的牛皮信封纸)。如果以羊毫加生宣临习,终其一生,也难以学到硬毫加『硬黄』造就的笔法。晋人书法这种用笔与纸的情况,在唐宋元明一直延续了下来,虽然各个时代略有差别,但还只是大同小异,直到清代碑学兴盛,才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萧娴·临《散氏盘》六屏选一
胡小石·节临《礼器碑》

由于审美追求的差别与书写工具材料的差别,带来了的笔法的差别。

1、行笔速度

疾涩相间,虽然为碑学与帖学之用笔所并用。但是,比较而言,碑学更趋于涩,帖学一路更趋于疾。清代人因为崇尚碑学,厚重苍劲成了书法学习的主要追求,留与慢,成为他们用笔的关键词。如此一来,如何能知道王羲之书法的好,又如何能切入『二王』一脉?其实,『二王』一脉,不是不要留,不是不要慢,而是一种不同于碑派书法的留与慢。可惜,在许多碑派书法痴迷者的眼中,觉得留不住,太滑、太快了。所以,总体来说,碑法一路的行笔速度要比帖学一路的行笔速度要慢一些。清代碑学理论家阮元《北碑南帖论》中说:『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碑一路书法,要想像帖一路那样『意态挥洒』,终究不易。

赵之谦·临《张猛龙碑》

2、笔锋变化

帖学一路用笔,追求八面用锋,以王羲之《兰亭序》为极致。米芾是八面用锋忠实传人。其他的书家,虽然未必有此二人变化多端,但是无不在笔锋变化的精熟方面下大力气。即便楷书如褚遂良、赵孟等人,也追求笔法的精致入微。而到了清代的书法,这种对笔法的精微追求,转向为线条的厚重与苍涩。帖学对『侧锋取妍』之侧锋的使用,极大地被弱化了。因为碑学一路审美崇尚的是质、是实,而不是之前的灵动与虚和。如曾熙临《王献之不审尊体帖》、胡小石临《王羲之初月帖》、此和王羲之《初月帖》对看尤显。

《刘熊碑》
《祀三公山碑》(部分)

3、虚实

因为清代碑学家推崇的碑学的主要书法作品属北朝碑刻,帖学作品则是南朝一脉。所以碑学与帖学,在清代也被称作是『北书』与『南书』。刘熙载说:『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又说:『南书温雅,北书雄健。』碑学之着力点,正在实处;帖学之着力点,正在虚处。这正是一文一质、一虚一实也。所以帖学的用笔,主张虚灵,是在飘逸中的沉着;碑学的用笔主张厚实,是在艰涩中的流畅。如同临《颜真卿争座位帖》,帖学一路的董其昌临本,与碑学一路的何绍基临本,用笔虚实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曾熙·节临《瘞鹤铭》
赵之琛·临《(疒 興)鼎铭文》
吴昌硕·临《祀三公山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
碑学与帖学不同之处,学书者必需了解
书法技法|“碑法”与“帖法”你都了解吗?
千变万化 妙理无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及其临习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王献之用的毛笔到底什么样?有人还真的考证出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