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你不主动找我,我也不会主动找你」



人为什么会陷入「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的模式?


类似的问题有:


为什么明明缺爱,不去主动去寻找爱呢?


为什么明明孤独,却不去跟人交往呢?


当我们这么问的时候,我们自然地把「爱」或者「友谊」理解成了一个类似食物的东西。如果缺,我们就会想办法去找,来让自己获得满足。


但实情是,如果我们缺爱或者缺友谊,我们反而更可能做一些事来加剧我们的孤独。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因为这种「缺」而发生变化。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千差万别,但归根到底就两种:权力和爱。与这两种关系相对应的思维,是「排序思维」和「联结思维」。所谓的「排序思维」,就是在权力视角下,把人分出高低贵贱。竞争是排序思维,有人输有人赢。控制也是排序思维,有权力的人支配没有权力的人。自卑感和优越感都是排序思维的产物。


如果我们在关系中感觉到安全,我们会用「联结思维」,会看到与他人的联系,发展与他人的情感。如果我们在关系中感觉到不安,那我们就会使用「排序思维」。我们会热衷于跟他人比较,会陷入追逐优越和控制的游戏,会陷入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会把人当作潜在的竞争对手。


「排序思维」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经常会被应用到一些明明该使用「联结思维」的关系中,比如情侣、家庭或友谊,让身处其中的人既莫名惊诧又痛苦不堪。


「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体现的是亲密关系中的「排序思维」。


这么想的人一定在关系中感觉到了不安。他有亲密的需要,但他的思考方式是「如果你不主动找我,我主动找你,那就证明了我比你更需要这段关系」,这样「我就输了,而你就赢了。」比较、输赢就是典型的排序思维。用这种思维思考关系的人,他所恐惧的,是这段关系中的不平等,也是因为需要而被拒绝或控制。在这种恐惧下,他会误把联结,当作臣服的信号。


所以,「自卑」的人通常孤独。





我们发现有这样困扰的人似乎很多。犹豫着不敢开始/加入谈话的顾虑大概有:


  • 总觉得自己说的话会破坏气氛,觉得没人希望我站在这儿。

  • 想要加入谈话时,但觉得自己想说的话一点儿也不“有趣”,别人应该不爱听吧。

  • 大家聊天的时候我就像在等一个“谈话红绿灯”,总想等到我可以说话的绿灯时间,但绿灯太短,我抓不住……

  • 如果我先发微信给别人,别人可能会觉得有义务要和我聊天,但我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想理我。

  • 如果对方想理我的话,Ta 应该会主动联系我的吧。


偶尔也在社交软件上看到有人在简介上写着:“也许你主动点儿,我们就有故事了。”


然而这些人从不主动 say hi,而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看着通讯录里躺着的百八十个好友,一遍又一遍的错过。



不敢主动联系别人 / 加入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 Mark Tyrrell 认为不敢主动联系别人 / 加入谈话属于人际互动问题中的一种,可归结为“不敢开始一段对话”,而这可能与自身的自尊感有关。


自尊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概括性评价,以及我们对于自己价值的判断。一个自尊感良好的人是敢于表达看法、寻求与他人联结的,就算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同、不好笑、或者主动找人聊天时没有得到回复,他们的自尊感也不至于崩溃,不会感到无地自容的羞愧。


而低自尊者(low self esteem)对于自我有偏低的评价。他们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惹人烦。觉得自己的需要、看法可能对别人来说根本不重要,他们更需要别人主动联系自己,可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确定对方需要自己,或者说是对方不讨厌自己。


低自尊者也总是在避免挑战,他们会竭力地回避一切有挑战性的、可能造成失败的情境。也许正在看文章的自尊感良好的读者们无法体会,但对于低自尊者而言,要主动发信息给别人还不如让他们去蹦极,无论蹦极再害怕,反正一闭眼就下去了,但发了一句“Hi,在干嘛啊” 之后别人没回复的那几秒或几分钟,真的就像在等待宣判一样。


心中无限怒吼着:“啊啊啊完了 Ta 没回我信息,Ta 一定觉得我很烦,哎,我不该发信息的,又招人讨厌了。”


所以低自尊者为了避免这种等待被宣判的煎熬,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败,所以连尝试都不敢,他们形成了一种和别人很特别的相处模式,“如果你来找我,我一定回复你,但我绝不会主动找你。”


但也有一些人演变成了“你来找我聊天我真的好开心,但我不敢和你多聊,因为我害怕说的再多一些你就会发现我招人烦了,就会不喜欢我了。”


这些不愿意主动联系别人的低自尊者,很可能会被人误会他们是冷漠的、疏离的、不好亲近的,但其实这种疏离是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时选择的一种防御。

“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坦白书》




为什么我不敢主动联系他人?


1. 缺乏稳定、安全的依恋

童年时期拥有及时、富有感情回应的依恋关系是个体自尊产生的基础。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时满足甚至是忽视,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受挫和创伤,“即使我表达了我的需要,也不会有回应,也不会有人满足我。”


这种因缺乏稳定、安全依恋造成的创伤会在孩子成年后,不断的投射到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不敢表达自己需要别人,甚至表现的像是“自己不需要联系他人”一样。


“我表现得我不喜欢任何事物,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我想要的”


2. 负性核心信念让低自尊一直延续


认知行为学派认为,负性的核心信念(negative core beliefs)才是低自尊得以维持下去的因素。 童年的行为模式使我们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一个坚固的、稳定的、深深扎于内心的信念,我们称之为「核心信念」。


而低自尊者的核心信念就是「我很差」,所以低自尊者会一直退缩与回避、对自己的怀疑和责怪,“你肯定不想理这么差的我”,“我这样的人,给你发信息也是招你讨厌,还是别了吧。”



如何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1.记录自己的负性信念


负性的信念是分为很多层次的,也许最底层的核心信念一时无法被撼动,但我们可以从比较容易浅显的外周信念入手,把它们写下来,并且试着客观地审视。这些信念越具体越好,例如,“我认为我的朋友不喜欢我”,“我认为我发信息给 Ta,Ta 绝对不会回复我”。


2. 寻找支持性证据反驳它


低自尊者的记忆往往是偏负性的,他们只记得自己遭遇失败、出糗、被批评的经历。我们需要挑战自己的负性记忆,把负面想法变成问题:“朋友们真的不喜欢我吗?”,“Ta 真的从来不回我的信息吗?” 然后试着寻找正性的记忆,去回答这些问题,可能你会发现,你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其实害怕招人烦的人很少会真的招人烦,真正招人烦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在麻烦别人。


3. 明白改变从来不易


不用逼自己看完这篇文章,立刻就去发表白信息给自己喜欢但又不敢联系的人,或是逼自己去和别人大聊特聊,先明白改变从来不易,尝试做一些细小的事情。 一步一步的重建你开始敢于主动联系他人的信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玫瑰是“爱”,刺是“应该”
羞耻感,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
林宗凯:让你不快乐的负性自动思维(原来一个人不开心都是因为它!)
感情不顺的姑娘,90%都是因为“内在思维”在作怪
低自尊与虐待型亲密关系
“做一个好的分手者”|如何结束一段不再合适的友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