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误将 “湿证” 当 “虚证” ,反助湿生痰,导致疾病缠绵,百症丛生
userphoto

2023.05.25 福建

关注
中医书友会第352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小编在梳理本文时,禁不住慨叹老前辈的临床辨证的细致入微,启迪后学、分析医理时,思路清晰且易懂。前辈夏度衡,与李聪甫、刘炳凡、谭日强、欧阳锜,并称为“湖湘五大名老中医”,是民国至20世纪末享誉全国的五位湖湘中医学家。本文2400字,虽略带古文风,但强烈建议大家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绝对会让你酣畅淋漓,收获满满。
盛夏即将来临,小编最近会多发一些温病类的文章。打算连续几天,连发几篇一个主题(比如温病)的文章,不知大家觉得如何?
如果觉得文章特别好,帮忙点一下文章底部的【在看】,谢谢大家
忌把湿证当虚治
经验/夏度衡 整理/金世明
简介:夏度衡,1912-1992,湖南安化人,夏度衡与李聪甫、刘炳凡、谭日强、欧阳锜。是民国至20世纪末享誉全国的五位湖湘中医学家,并称为“湖湘五大名老中医”。
1936年毕业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后又拜师于中医名家郑守谦先生门下精修医术。擅长中医内、妇、儿科,在胃肠病、肝病、脑神经病的中医疗法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全国著名老中医、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学术顾问、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医家叶天士曰:“且吾吴(指江苏吴县一带——金注)湿邪害人最广。”岂独吴县?岂只江浙?湖南地区,何不如此。
湿邪伤人甚广的原因有江南气候潮湿,有酒客里湿素盛,有生冷甜腻伤脾。然,有时辨证不明,错将湿证当虚证,误投滋腻补品反助湿生痰,致疾病缠绵难解,百症丛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案一:不能参加生成劳动
1978年11月20日,有一宁乡县患者前来就诊。
黄姓,男,34岁。诉头昏乏力,心慌易惊,稍劳则加重。食欲渐减,睡眠不安,日见消瘦,曾多方求医不效,已有两月不能参加生产劳动。
察其神疲懒语,舌淡稍胖,苔白而腻,两脉濡弦。
问其初病之日?曰:当年7月中暑之后逐渐而致。
问头昏是否兼重胀之感?答:有。
周身是否感酸软?答:正是。
是否心烦?曰:胸闷时则烦躁明显。
复看其随身携带的处方,大多为“补中益气”、“人参养营”、“归芍六君”加减,此湿证误治也。
病根仍在长夏之湿。遂投“苓桂术甘”合芳香化湿之品,先后八剂,精神渐复,食欲转好,诸证渐除,高兴而归。
处方一:苍术10g,云苓10g,桂枝5g,藿香10g,叩壳5g,法夏10g,杏仁10g,苏叶10g,力曲10g。
处方二:同原方(小编按:处方一),以白术易苍术。
小编读到这里有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夏度衡先生要开两张一模一样的处方,而且只是把白术变成了苍术呢?欢迎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案二:原因不明的腹泻
又如湖北安陆县一干部,吴姓,男,40岁,长沙市人,1979年2月24日来诊。
患者自1973年以来,多次短期腹泻,原因不明。近三个月来,大便每日三次以上,不成形,量多。伴肠鸣,稍腹胀,且盗汗,间作咳嗽、吐痰,明显退瘦。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在当地和长沙连续诊治三个月,不见好转。先后疑为“肠结核”、“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病。
自诉服用女贞子、当归等滋补类中药后反感腹痛,且大便次数增多,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小而弦。
叶天士曰:邪留三焦,“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三焦孤腑,气化总司,通调水道也。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6g,茯苓10g,枳壳10g,竹茹10g,生牡蛎15g。服四剂后诸症好转,自照原方又服四剂。
二诊时诉:服上方八天中,大便仅有一天为两次,其余均每日一次,肠鸣诸症也大为好转,已不盗汗,现每餐能进食三两。续原方加党参12g,甘草10g,龙骨15g,十剂。
3月13日患者从湖北来信,告多年缠身的腹泻痼疾已告痊愈。
见信后,目睹治疗经过的进修、实习医生要我谈谈辨别湿、虚二证的经验。经验有限,略述于后。
谈谈辨别湿、虚二证的经验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它侵及人体,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故湿邪留滞,又常先困脾。脾为湿困,运化无权,湿邪则更为弥漫作疾,脾阳因而益虚,故湿、虚见症每多挟至。
湿之见症与虚之见症又有不少貌似雷同之处,一时不易区别。
此刻,辨证的关键何在呢?古人有云:证之不辨察于脉,脉之不辨察于舌。
在察舌上,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湿证之舌多质淡、体胖;血虚之舌质亦淡,但体不胖。故察舌体很重要。
二、湿证之舌苔多厚腻;虚证之舌少苔或无苔。
但有的患者因苔厚、口粘、气重而人为地清刮其苔;有的则因进食不久而苔有所减。此时苔虽不厚腻,然病人必有口中粘滞之感,饮食寡然无味,仍应辨其舌象属湿而不属虚。
问题是我们有时因体察不细而易将湿证之濡脉当虚脉,错认湿证之舌象为虚证之舌象。
这时若问诊过简,审证不求因,缺乏足够的辨证资料,则更易忽视湿之见症(如头昏重似裹,四肢困乏流胀,胸闷不适,饱胀不饥,大便溏而不畅,嗜睡等等,但临床并非一一皆见),而为病人诉说头昏得很,全身无一点劲,不想吃饭,睡眠不好,瘦得厉害等等所误投下补药。
若兼补,问题尚不甚大。若重补,投以大堆甘腻滋养之品,显然更加助长湿邪,有如用黄油去洗沾机油之手,何日能净呢?无怪叶氏在《临证指南》谈治湿用药心得时告戒:“甘酸腻浊,在所不用”也。
论上之时,有位青年同行又问:久病,见虚而不治虚,何以体现治病求其本的原则呢?
人的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一般而论,确系如此。然标本之函义,并非一成不变,切忌刻舟求剑,认定看死。
《灵枢·病本篇》曰: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就反复给我们指出了先发病的为本,继发病的为标,发病的原因为本,表现的症象为标。
以上两个病例也确有不少虚象,但此时虚象皆由湿邪所造成,则虚象为标,湿邪为本。湿邪不除,虚象怎去呢?此时治湿正是求其本。“祛湿则健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古人也早有论述。
诚然,并不是在治湿的过程中全然不可用补药。湿去或湿大部已去时,酌加补药以帮助正气更快地恢复,当然是可以的,有时还是非常必要的。
病例二在腹泻基本控制,肠鸣诸症大为好转后,我们将原方加上党参,甘草,便就是取二药扶脾养胃,补中益气之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医讨论:独处藏奸
中医病例精选
老中医治疗小儿五迟五软医案大全
中医熟记50种证型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101---109)二
中医入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