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粮食能够自给自足,为什么还要大量进口粮食?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说起粮食,也就必定讲到大米之类的。粮食生产自给自足一直都是我们的骄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的粮食总产量已经到达了61623.9万吨(12324.8 亿斤),这个数据足够让我们骄傲,然而我们的粮食进口却越来厉害,为什么这么奇怪?带着这个疑问,今天跟大家讲讲粮食进口那些事!

中国国内奇怪的农业困局

中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农业国,有着高达6亿的农村人口,对于大多数农村人口来说,除去外出打工,大多数人都还是从事着几千年传承的手艺:种地。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大家想要依靠种地赚钱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优良的种子,大型的农业机械化,粮食丰收已经成为了这些年经常听到的话题。在我们为农业丰收感到欣慰的时候,往往都会面临一个问题,现在种地越来越难以赚钱。在不考虑人工成本的情况下,除去农药、种子、化肥,还有请人播种、收割等的机械费之后,经常是一亩地赚不到一点钱,如果再碰到年景不好,甚至种地不仅不赚钱还经常亏钱。

在我们考虑种地不赚钱的同时,却发现,中国却在大量进口粮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17年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从2015年的94%下降到了2017年的86%甚至有着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其中,中国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而大豆需求更是在过去的十数年间激增,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贸易国和消费国。

这成了一个奇怪的悖论,一方面中国的农产品几乎每年都是丰收,农民的收入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却出现了农产品的不足,需要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内种地不赚钱 ,国家为什么还要大量进口国外粮食?

自去年以来,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拉开大幕,使得部分粮食价格出现下跌趋势,比如玉米价格下跌幅度接近50%,这也使得本就薄弱的农业生产再次遭受压力,对此,有部分网友包括专家,纷纷提出限制国外粮食进口、提高进口关税,以此来保护国内粮食产业的发展。

对此,农业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公开回应,指出“粮食适度进口既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调剂和补充国内余缺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体现”。

就目前我国进口量最大的粮油作物大豆而言,目前的进口关税为3%,进口量大约在8000万吨左右。而根据我国大豆顶峰时期产量而言(最高产量约为1500万吨左右),显然国内产量和需求之间具有太大的差距,如果提高关税,最终将会导致大豆进口成本提升,对居民食品消费,包括食用油、猪肉等,造成价格的提升。

常年作为进口调剂的作物主要有小麦、大米、玉米等,实行的是配额管理,其中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在进口配额内进口关税为1-10%,超出配额部分的进口则适用20-65%的进口最惠国税率。

这个数量看起来很大,其实对比国内产量来看并不多。其中小麦进口仅占国内小麦产量的7%左右,大米占4%左右,玉米占3%左右。小麦进口主要是进口的一些硬质小麦,多用于烘烤面包。说白了就是国内生产的小麦重产量不重品质,加上一些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市场对高品质小麦的需求增加,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

再说大米市场,泰国香米在国内的名气已经无需多说。而且,这些进口量如果平均到国人的每天消费上来看的话,量是非常少的。因此,进口这些粮食作物更多的是改善食品的营养结构,适应高端需求。

其他粮食品种如高粱、燕麦的进口最惠国税率为2%,大麦、黑麦的进口最惠国税率为3%。

至于说为什么不提高关税,使得进口粮食和国产粮食价格相同或略高,以此达到保护国内粮食产业的目的。农业部的回应称,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为15.1%,其中粮食进口税率均已经是我国承诺的关税税率上限,原则上不能提高。

这里面就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签订的协议书。加入世贸组织,其成员都需承诺关税税率上限,不同国家承诺也不一致,比如日本、挪威在谈判中则是承诺的农产品高关税,其他商品低关税;而中国则是对农产品关税进行了较大幅度削减,相反的在其他工业领域,比如汽车等,则承诺的是高关税,以此保护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

综合来看,我国粮食进口既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品质、价格需求,也有一些是因为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对农业做出的让步。

我们再来谈谈中国农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业最严重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地的主力军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愿意种地的很少很少,随便打个工都比种地一年收入高的多,谁还愿意去种地!这两年土地流转,诞生了很多大户,结果大家发现跳进了一个坑,很多人都赔死了,估计以后再叫他们干农业打死都不会了。

中国农业最啼笑皆非的地方就是举国忽悠农民,没种过地的所有人都对农业指手划脚,首先中央出台一号文件,扯淡一番,基本上没有什么卵用,而且还诞生一批政策解读者,为大批投机者制造理论基础。其次媒体也在瞎忽悠,鼓吹农业,什么农业是下一个蓝海,中国农业都几千年了,要蓝早都蓝了。全世界也没听说哪个国家放弃工业,再以农业立国。什么农业是下一个高科技产业,科技程度越高,需要的人越少,依附农业生存的人也就越少,我们谁都知道中国是靠农业养活大批从业者,高科技一次试试,遍地都是李自成。

还有农业产业链上不论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供者还是农产品的收购者,哪个不都是靠农民活着,但是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瞧不起农民,忽悠农民,农资圈忽悠农民买农药种子化肥,粮食收购圈尽量压低粮食价格,只有一点好的,就是国家有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不过现在也在渐渐取消。农民有多难可想而知,谁还想去当农民,别说年轻人,就是现在种地的主力——五六十岁的老人,但凡有别的出路,也肯定不去种地了。

在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肯定是牺牲品。英国有羊吃人,把农民赶进城里。中国好一点,没有这么野蛮。关于中国农业,最好的猜想可能就像是美国那样的专业化分工,没人专门种地,种地的各个环节由各个服务公司去做。但是还是那个问题,各个服务公司都得收费,谁掏钱呢?种植作物的风险由谁去承担?不论是农民还是以后好听点叫农场主,不赚钱,就没人愿意去种地,这是必然的。美国的农场主有农作物价格保险,就是国家保证让农场主种地不赔钱,美国农场主都是大农场主,种很多地,一亩地少赚点,基本一年都没白忙活。我们呢?农业对保险公司基本来说就是狗不理包子,所以压根没法保障土地经营者的权利。

总之,中国农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种地不赚钱,投入产出比极差,稍微理性的人没人愿意种地,最可怕的是种植大户还赔钱,种地种的越多,种植业风险越大。所以不解决农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以后等现在种地的人老去,中国即将面临没人愿意种地的尴尬。

那么未来我国农村到底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其实国家已经给出来答案。

一,必须大规模地实行土地流转,把一小块地变成大块地,否则是没有办法进入现代农业。目前中国土地流转的速度仍然太慢。当然,农村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怎么运行?流转出的农民,怎么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正常生活?这都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及时跟进。

二,现在农地流转后“非粮化倾向”比较明显,多数农民租了地种葡萄、蓝莓、猕猴桃、树莓等经济作物,一亩地都能挣上万元以上,但种玉米只能挣1000元,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是长此以往,粮食将慢慢没有人种,这是关系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在推行土地流转时,相关政策应综合考虑。

三,必须大规模的实行机械化、规模化。英、美等国的农业能够打败我们是因为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人家干一天我们要干一个月,这就是差距,因此必须机械化,而机 械化的前提必须是有大块地。

四,新的农业高科技应用必须跟上。在大规模土地流转后,应该应用农业科技来管理,例如飞机打药、卫星监测、地下滴灌等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了。

中国农业的问题错综复杂,基本停留在小农经济的阶段,但是面对国际形式,我们不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而是要敢于创新变革!未来,中国农业还有很长得路要走,但仍希望大家以事实为核心,集思广益,提供更多的建议。

对于中国农业的问题,你怎么看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东欧国家对乌克兰实施“禁粮令” 乌克兰与东欧农民怎么看?
俄罗斯面粉广受追捧——跨国农产品大行其道的背后
全球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美国农业部门拟鼓励农民增加休耕面积
粮食卖不出好价钱 出路在哪里
陈锡文: 理性看待国内外粮价倒挂局面(2015.11.20)
中国粮食全面进入“净进口”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