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接受自我和改变自我的困惑
今天想起来自己在青春期有过这种困惑,而且持续了不短的时间。

  那时候,我对于什么是我,和哪个才是真的我,这样的问题思考过很久,却往往没有答案。

  比如,我想过的问题有接受自我是不是其实就是原谅自我,不上进?接受自我是不是因为攻击自我不喜欢自我的感觉太痛苦,所以才用来自欺的?

  再比如关于改变自我,我问过自己,人能改变自我吗?改变掉的那部分自我去了哪儿呢?真的消失了吗,还是被压抑了而已?新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还是假的、不自然的,做出来的自我呢?它会不会只是暂时的,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其实不是我呢?

  因为认识一个处在我当初年龄段的朋友,这个朋友和我聊天时提到了这个话题,让我一下子重新想起来自己经历过的这些困惑了。

  现在的我把这些问题重新思考了一遍,还好,没白活,至少对这些问题我都有了新的答案。我的生活技能包里包括了用成长型而不是僵固型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相信自我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有了一个改变自我的基本路线图:先搞清楚自己当下的状况,不急于作出盖棺定论的评价,然后,用努力和耐心来一点点改变。

  我还意识到,当初这些问题能够困扰我很久的原因,其实才是我青春期最大的困惑。因为我总是搞不清自己的评价标准,因为它们时刻在变化。我更加搞不清的是,这些标准有多少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的,有多少是受到外界标准影响的。这一点,应该是所有人成长中都有的难题。你还没有怎么经历过人生,有很多事情你是不知道是好还是坏还是他妈的不好不坏根本无所谓,但如果外界对此有个明确的标准,我们就会接受这个标准,至少不会反对这个标准。正因为我们自己的经验还太少,所以只对少数经历过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有可能也因此建立了一些自己的标准,但是我们不太去分别,也不太能去分别自己的评价体系中,哪些标准是自己的,哪些是从外部接受的。特别是青春期和整个成长过程中,正因为经历太少,内心脆弱,还没有形成属于自我的的标准,再加上经济不独立,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标准是敬畏的,而且为了获得肯定,我们作为弱者往往是谄媚的。即使这些外部标准并不符合我们的状况,或者有很多本身就是错的----这种困惑就是所谓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这是相当矫饰和沾沾自喜的说法,朴实的说法是“谁的青春不拧巴”。

  至于那些我们可以(或不得不)亲近和信任的人,比如家长亲人和师长,他们代表着最直接接触的外部世界,从他们那里,不但看不到他们去鼓励和呵护自己的下一代或者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独自作出评判的习惯,反而是最直接对我们进行粗暴评判的人。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迫使我们接受这个成人世界的价值体系,用奖惩的手段,把年轻人一步步培养成了外部驱动型的人格,所以这种经历下长大的年轻人会很容易就迷信那些强大的外部力量和看起来很强大的人格(偶像)。这么做的结果,如果每一步都完美实施的话,就是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焦躁,功利,低自尊和没有自我的人。

  而那些能够翻转这个模式走出来的人,都得靠后天不断地努力,去重新构建自我的评判体系,拿游戏作比较的话,虽然他们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人生一开始就开启了hard模式,但最后还是打了通关。

  操,写得有点像控诉了,但这确实是成长过程中相当艰难和苦涩的那部分。

        胡缠(摘自作者微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即将18岁的易烊千玺为你征集了一份年轻人成长书单
我为什么会从不读书到喜欢读书再到有效读书?
复旦大学熊浩老师为你带来一颗焦虑药丸
问题意识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引用】 实践课后反思 促进教师成长
从评课到议课(教师成长)(转载节选于网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