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人闯荡沪上教英语

近代八卦

广东人闯荡沪上教英语

前两天,笔者有一个问题讨教身居沪上的某位律师朋友,对方在电话那头略一思索,一段“洋泾浜”脱口而出:“格则case(这个案例)有点难,让我想一想,下午在qq上碰个头,disscuss(讨论)一下。”说的人习以为常,听的人却不禁扑哧一笑,“洋泾浜”在沪上持续百年不衰,在全球化的年代更有“升级换代”之趋势,不过,追本溯源,起源于广州的“鬼话”才是它们的正宗鼻祖呢。

说起广州“鬼话”,当然要追溯到鸦片战争前的一口通商时期。那时的各大外国商馆里都有专门提供翻译服务的华人,但他们大多书面单词不识几个,只能听音传意,连蒙带猜,才能把话传个七七八八,因此被洋商称为“舌人”。这些“舌人”一头要服务洋商,另一头要对付官府,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们总结经验,为某些英语常用语标上广东话读音,形成了独特的广东“鬼话”。洋商为了做成生意,也只好弃用标准英语,改讲广东“鬼话”。鸦片战争之后,广州一口通商的时代终结,上海随之开埠,树倒猢狲散的十三行商人纷纷转战沪上,广东“鬼话”随之成为通行上海滩的“泰西官话”。当时的“泰西官话”流行到什么程度呢?清代大诗人袁枚的孙子袁祖志曾在《谈赢录》这样写道:“此授彼传,家弦户诵,近乎举国若狂。”沪上的英语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教员招聘广告频频见于各报端,来自广东的“外语人才”由于供不应求,很多人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广东“鬼话”是以白话注音的,上海人学起来总是比较困难。有需求就有市场,1860,以宁波话注音的《英语注释》首发;1874年,又有以沪语发音标注的《英字入门》刊行问世,自此,广东“鬼话”转型为上海“洋泾浜”。至于洋泾浜如何风行一时,我在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至于说到它今天的影响嘛,你去上海搭几次地铁,听听小白领怎么讨论“格则case”,就可略知一二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洋泾浜的来龙去脉
【程乃珊】沪语、英语和洋泾浜(07.11.23)
看懂上海:洋泾浜英文
广州人的鬼话,一辈子都难搞懂
解读沪语中的三八与十三点
从外文派生出来的上海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