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

划分

马克思提出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的依据。他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出发:“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1]因此,从事这种劳动的部门就是生产部门,或称为物质生产部门;从事其他劳动的部门就是非生产部门,或称非物质生产部门。区分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根本标志,就是能否创造物质产品。这是就总体而言的,并不排除生产部门中有的劳动并不创造物质产品,而非生产部门中有的劳动却创造物质产品。

形成和发展

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形成及其再细分,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加深、社会生产日益专门化的必然结果。它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没有或很少有剩余产品,因而不可能存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划分。在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见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逐渐分离,才出现了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初步划分。但是,两类部门的明确划分及其细分,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的结果。从此,出现了众多的生产部门,如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等,也出现了一些非生产部门,如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生活服务等。在这些部门的下面,又可细分为若干部门,如工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又分为冶金、石油、机械等工业,商业分为批发商业、零售商业等部门。特别是随着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不断分化出和形成许多新的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如航天工业、电子工业、新材料工业、生物工程、信息产业、旅游业、金融业等。

相互关系

从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来说,生产部门是基础的部门,它们为社会提供各种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为非生产部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非生产部门是直接或间接适应生产部门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虽然不创造物质财富,却是整个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部门,没有这些部门,社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将发生困难,甚至不能进行。因此,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必要的非生产部门也必然会相应地发展,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大。当然,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那些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和寄生性消费服务的部门(如赌博业),无疑是社会性的浪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那些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非生产部门,将随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经济体系当中,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也十分重要。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在短时间内可以一定程度上脱离对方的支持实现自我发展。但从长时间来看必然强制恢复到均衡状态,这种强制均衡会引起经济的动荡。例如,非生产部门的比重过高会导致过多资本和劳动的流入,影响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基础,非生产部门可能出现泡沫化,引发自身的崩溃,资本和劳动力从中大量流出,资源最终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间重新分配。

扩展阅读

  • 马克思 K,恩格斯 F.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
第五讲 教育目的
张一兵 | 劳动塑形、关系构式、生产创序与结构筑模
吴育林:论理解生产力的三个理论向度
生产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