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修齐治平为中心的徽州传统家训文化
    自南宋以来,地处安徽南部山区的徽州,在先后接纳了来自中原地区三次大规模的移民之后,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聚族而居格局,整个徽州的社会风尚也开始由过去的崇尚武力向重教兴文转变,出现了所谓的“尚武之风显于梁陈,右文之习振于唐宋”现象。来自传统徽州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六县的名门望族,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为继续保持和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致力于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拓展,或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或通过外出经商壮大自身实力。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特别是祖籍徽州婺源的朱熹及其集大成的理学思想在南宋后期被定为王朝和国家的意志后,次第形成了徽州重教兴文、读书入仕的新风尚,赢得了“东南邹鲁”和“礼义之邦”的美誉。与此同时,以倡导和践行儒家伦理道德的修齐治平为中心,以“和气致祥,家道永昌”为宗旨的传统家训、家教和家风,也在徽州这块土地上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勃兴,并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读书和做人徽州传统的修身家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家训又称“祖训”“家规”,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训诫。在程朱阙里和“儒风独茂”的徽州地区,传统家族的家训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从教育子女做人、问学、治生入手,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主张“家国一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结合,并期望借此创造出一个具有优良家风的传统社会发展模式。
  “养子不读书,不如养肥猪。”这句徽州民谣尽管听起来似乎有些粗俗,但却富有哲理,反映了历史上徽州人重视读书的传统。徽州人的确非常重视读书,他们往往把个人、家庭和家族的前途与命运寄托于读书,并希望通过读书入仕的途径,光宗耀祖,以跻身望族之列,维系良好的耕读传家之家族风尚。不过,在徽州人看来,即使达不到做官的目的,读书也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避免流于世俗。明代绩溪县积庆坊葛氏家族在其《家训》中一再告诫族人:“世间物可以益人神智者——书,故凡子孙不可不使读书。惟知读书,则识义理。凡事之来,处置得宜,如游刃解牛,自有余地。其上焉者可以致身云霄,卷舒六合;下焉者,亦能保身保家而规为措置,迥异常流,自无村俗气味。苏子云:‘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无竹犹未俗也,无书则必俗矣。人求免于村俗,不可一日无书。”
  徽州传统家训非常重视对子女做人的劝诫和规范,强调家长言行的楷模与示范效用。民国初年祁门县河间凌氏家族在其《家训》中,就曾指出:“家范者何?修身是也。家长之身,系一家观仰。尔身不正,孰克有正?”只有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举止端正,遵守和符合儒家的伦理纲常,才能有说服力地教育子女堂堂正正做人。民国《平阳汪氏族谱》亦讲道:“小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身为祖父,不能教训子孙贴,他日门户之玷岂是小事?但培养德性,当在少年时。平居无事,讲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使他闻善言又戒放言、戒胡行、戒交匪类,无使体披绸绢、口厌膏粱。其有天性明敏者,令从良师习学。不然,令稍读书,计力耕田亩,毋误终身可也。”
  俗话说: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可以说“孝”是贯穿于徽州传统家训的指导思想和规矩准绳。清代宣统时编纂的绩溪县《仙石周氏祖训》强调:凡孝子,第一是爱父母,第二是敬重父母,第三要守身,存善心,行善事,扬名以显父母。这才是个真孝子。因此,一个人的做人首先从对父母的“孝顺”开始,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徽州传统家训不惟强调孝,还特别强调治生之道。所谓“人之处世,以治生为急务”。在山多田少、人众地寡的徽州,无论聪明与否,也无论职业高低贵贱,都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生计本领,不能不事生业、游手好闲,甚至为非作歹。徽州的传统家训对家族子女做人,有着非常严格、明确而细致的规范,这是儒家传统伦理中“修身”在徽州社会历史实践中的直接体现。
  家齐而国治徽州传统的齐家家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由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社会生产与生活共同体。“齐家”即追求家庭的和谐与家庭成员的和睦,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在徽州传统家训中,有关“齐家”的规条也非常详尽具体。
  强调家长的权威,维护家庭的长幼秩序,这是徽州传统家训中关于“齐家”的最基本规范。祁门县善和程氏家族在《窦山公家议》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家国一理,齐治一机,况国易而家难,家之齐者尤难乎。”家长对内管理家庭成员的共同生产与生活秩序,维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对外以家庭名义处理各种日常事务与邻里家庭之间纠纷,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差役。所有家族成员都必须在家长的统辖下,按照尊卑、长幼、男女次序,各司其职、各为其事。
  绩溪县《章氏家训》对“齐家”之道有着深刻的揭示,指出:“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耕读传家,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传家的主要法宝。兴家则在于勤和俭,而如何维持家庭内部的和谐,达到秩序平安祥和的目的?这就需要各个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守其道,还必须学会“忍让”。明崇祯《休宁叶氏族谱》中有言:所谓“忍”之一字,诚处家睦族之道,主张“以消怒气,以释恶念,以德报怨,用全亲亲之谊”。
  家庭秩序井然,和谐稳定,这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如何预防家庭不睦、败家甚至亡家的命运?徽州家族的家训则采取了立足家族教育、施行族内处罚和送官究治等并举措施。徽州名门望族之所以能够绵延持续,形成良好的家风,在某种程度上说,确实得益于此。
  国治而天下平徽州传统的平天下家训
  儒家伦理强调从修身、齐家做起,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也是徽州传统家训文化始终贯彻的宗旨。
  在南宋以降科第兴盛的徽州,传统家训不仅对家族一般成员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而且对科第入仕的子弟,给予了特别关注,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一为人处世的“八德”,则更是强调有加。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出现“忠”与“孝”难以两全的现象,徽州家族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呢?
  明代祁门县清溪郑氏家族强调“忠”“孝”的统一,认为:“家国虽殊,忠孝则一。”在“忠”“孝”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徽州传统家训还是倾向于舍“孝”取“忠”的。清光绪绩溪南关惇叙堂许余氏家族的《家训》在阐述“五伦”中“君臣有义”时指出:君是君王,臣是官员,君王要仁爱百姓,要做仁君,不可做昏君;臣子要尽忠报国,要做忠臣,不可做奸臣。君明臣忠,叫作君臣有义。
  清嘉庆祁门县中井冯氏家族在其家规中要求,家中成员为官一定要牢记忠君爱民、以义为利的宗旨,做到清白做人,廉于律己,“子孙仕宦,不拘职任内外大小,皆当存心于忠。若爱民,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处事,宽以御众,而辅之以勤谨和缓,公正明决,未有不保终者。设不幸而横灾挠抑,亦安于天命,但思已无所以致之之由,则君子奚愧焉?”
  为训诫家族子弟为官勿贪,清同治绩溪县华阳舒氏家族在《庭训》中一再重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一无取也,盖取所可取也。是故一物之投,必辨所从来,无处而馈,宜却而弗受。得所当得,虽千驷不为贪;取非其有,虽一介亦为盗。宁廉洁留清介之名,毋苟得贻贪污之诮。畏四知于暮夜,期清白以传家,庶知细行克矜,无累大德”。绩溪西关《章氏家训》将个人、家族、国家和社会联系起来,对家族子弟进行规劝,要求他们“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入,切要在潜消未形”。
  《礼记·大学》里讲“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看待个体与家国关系的明确表述。徽州传统家训正是以儒家传统修齐治平观为中心,来处理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寻求四者之间平衡与联系的支点和纽带,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以继承、发展和完善的。
  (作者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最怕的是:现代家庭教育对传统家训的误解(深度好文)
古代帝王的家训
家训家风与修身
康氏家训选登
《中国家规》序言
家风传万代、家训润无声、家规醒后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