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天文系统概述(三)

   



  描画恒星的位置及其组合的图画,称为星图。就其描画方式而言,可分为示意图和写实图两大类型。在我国,现在传世最古的星图是河南出土的'龙虎北斗示意图',距今已6000多年;而最古的写实星图则是西安西汉墓出土的'二十八宿天象图',距今也2000多年了。在西方,传世最古的星图是古埃及依西斯神殿里的示意星图,其时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而写实星图则直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才出现。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古人的天文知识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由于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的。古人对于某些异乎寻常的天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在崇敬天帝的思想基础上,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例如日食,被认为对最高统治者不利,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不杀牲盛馔),伐鼓于社。'《礼记·昏义》也说:'日蚀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这是把日食看成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又如彗星(一名孛星,枪)的出现,被认为是兵灾的凶象,所以史书上常有记载。甚至行星运行的情况也被认为是吉凶的预兆。例如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五谷昌盛,而荧惑运行到这一星宿,这个国家就要发生种种祸殃,等等。占星家还认为某某星主水旱,某某星主饥馑,某某星主疾疫,某某星主盗贼,注意它们的隐现出没和光色的变化而加以占验。这些就不一一叙述了。 


  古时'天文'词意与今大异。《易·彖·贲》: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系辞上》: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可见古之'天文'意指'天象'。 

  这是'天文'的第一义。稍晚的《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天文三十一家》: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 

  这是'天文'一词的第二义,实际即相当于现代学术分类中的'astrology'(占星学),而不是'astronomy'(天文学)。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熟谷也。'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总共354天。但是这个日数少于一个太阳年。《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365日,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日,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上古也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如何适当安插闰月,这是古代历法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就是指夏历二月说的。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这是值得注意的。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365日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其余由此顺推。 

  我国人民为了方便记忆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二十四节气歌',下面这一首流传较广: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定节气(一):“平气法”与“定气法”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四观导师马明芳:二十四节气与古代天文历法
古四分历的精度与密近天象的程度
肖军:对中国时间文化的重新发现
两千多年前的太初历,仍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