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则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古人多喜欢饮茶来陶冶情操或结交好友,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却使得很少人有机会停下来享受片刻清闲。下较流行喝功夫茶,但是很多茶友并不了解。

功夫茶最早起源于宋代,后来在广东潮州一带很是盛行,这是对唐宋饮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功夫茶,顾名思义,就是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它包括沏泡学问和品饮功夫。

其实“功夫茶”的说法是错误的,是以讹传讹。正确的说法是“工夫茶”,工夫茶起源于广东潮州,现包括粤东潮汕、闽南、台湾一带均有品工夫茶的习惯,全国不少地区也渐趋流行。所谓工夫茶,是指其冲泡方法而言,其冲泡方法很讲究,工序比较多。功夫茶也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其烹煎之法应是源于陆羽的茶经,功夫茶历来讲究“品饮工夫”。正因其是讲究品饮功夫的一种饮茶方式,故称为“功夫茶”。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

煮茶讲究潮州人煮茶用炭火,因其焰活火匀。品功夫茶作为潮汕地区有名的风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功夫茶入门还需要准备的就是茶叶。新手喝茶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茶叶,当然也不能是便宜的劣质茶叶。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刚喝时会觉得很苦,习惯后就会发现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喝功夫茶首先可以考虑选择的是乌龙茶叶,比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正宗的功夫茶。

冲泡好之后,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可以帮助滤掉茶汤里的茶叶沫或残渣,还可以平衡茶水的浓度,均匀口感。用公道杯将茶水分倒在品茗杯里,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品饮啦。

功夫茶浓度很高,刚喝时可能会觉得苦,习惯后就会发现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喝功夫茶多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凤凰茶还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和平常的茶一样的地方就是为了片刻的休闲,是温饱后更高的一种精神追求。功夫茶的深化文化底蕴,蕴含着国人苦尽甘来的生活理念,意义很深,值得去探寻。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美女茶艺师董董微号:dydy400(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本图源于弘益茶道美学

什么是茶道?有很多种解释和理论论述。其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这样的:“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种观点是把茶道简单归结为品茶的审美,是一种美学的范畴。笔者认为,中国的茶道的精神远远不是美学意义上对品茶的审美。中国茶道的精神体现的是5000年中华文明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和对人性的认知。

一、茶道的起源与中日两国茶道的发展简述

毋庸置疑,茶道起源于中国。从现有文献资料可知,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因此,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兴盛于唐宋时期的浙江余杭径山寺“径山茶宴”,被两次入宋的日本高僧千光荣西带回国推广发展,成为了日本茶道精神与仪轨形成的坚实基础。他归国时带去了天台山茶叶、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术和饮茶礼法,写了日本第一本专门茶学书籍《吃茶养生记》,介绍种茶、饮茶方法和茶的效用,被誉为日本的“茶圣”。

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在继承和发展中日两国茶道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他对日本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于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千利休认为茶的最高境界是“无茶”。千利休有一首有名的诗,来说明他的茶道精神: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千利休的成就之一是使得饮茶这一活动充满了庄重的仪式和深义。茶道的每个细节,从耐心地将水煮沸到取茶泡茶,都非常切合禅宗哲学关于谦恭的信条,关于对自然的理解与敬畏,以及对万物转瞬即逝的重要性的感悟。千利休的茶道思想究其根本还是建立在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基础之上。

有一种理论认为“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笔者倒是不这么认为。中国的茶道出现最早,最先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从某方面讲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规范的茶道仪式更利于茶道精神的传承,但是中华文化更注重兼容并包与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茶道形式虽有变化,但是其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没有改变过,中国茶道从未湮灭过,依然以勃勃的生机不断传承和发展着。

二、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什么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他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种种说法不一。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各家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中、日、韩三国茶道的发展根基就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同上

三、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茶道精神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有儒家文化思想、道家文化思想、佛教文化思想三个方面构成。这三面思想对与茶道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

儒家思想中追求的是“天道”,茶道对于儒家学说而言就是通过茶事中的感悟来体悟天道。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和”就是恰到好处,指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它涉及世间万物,也涉及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又扩展到极为广泛的文化范畴,其内涵极为丰富。中国茶文化就是在中庸和谐特性的中国人创立发展的,因而讲究和谐是中国茶文化内在特质。

儒家认为:要达到中庸和谐,礼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就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中国古代调整人际关系的根本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礼包括两个方面的:一是对自身的追求;二是如何对待别人。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自律与待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非常和谐融洽的状态。由于儒家的重视和提倡,中国人特别看重礼,言行举止都希望并力图讲礼,合礼。中国茶道重视茶事礼仪、重视文化传承和身心感受,就体现出了儒家重礼的精神内涵。

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茶道的本质,是从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佛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生活中去契悟大道。以茶道的修行来净空心灵,放下小我,放下执着,获得忘我无我、忘忧无忧、圆融无碍的禅悦。

四、中国茶道精神与少林混元图

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块嘉靖四十四年明代皇室朱载?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此图粗看是一位大阿福,细看是一个胖和尚,而仔细一细看,就会发现在人脸的左侧脸部,是一个头戴方巾者,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侧脸部是头后挽个发髻的人,则是道教的代表,即老子。在这个石刻图像上佛教的释迦牟尼的脸部,由儒家孔子的脸,道教老子的脸组合而成。

图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三人供捧“九流水源图”,象征着儒、释、道在中华大地上的融合,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三教合一,导人向善,和谐平等,世界大同。

中国茶道根植于儒释道思想合而为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中国人对于宇宙和生命的认识。中国茶道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天道,获取的是圆融无我的快乐。笔者认为中国茶道的精神可以粗率总结为:中庸和谐、圆融无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美女茶艺师董董微号:dydy400(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一、神定气朗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美。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朗的神韵美。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修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调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项颈都要挺直,筋脉肌肉要放松,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待人要谦和。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举止是他的内心情感和内在素质的表露,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适,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乱。

调心:要去除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事无关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

调食:注意饮食适度、适时,吃有吃相,不失饥,也不过饱。

睡眠:做到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表现为目定意闲、神玄气朗、举止从容、超脱豁达、风采秀逸。

二、对称与不均齐

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也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从物质形体上看,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齐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学法则,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即没有规律。日本茶道界认为正圆、正方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均齐美。相反,中国茶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均齐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这两种美学法则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茶室中选用千年古树树根做成的,保持树根自然形态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轮构成天章云锦般妙不可言的图案,茶桌的形状和桌面的图案都是不均齐美。而在茶桌上摆放着精巧的茶杯和茶壶则表现出对称美。茶桌上几何形状的花瓶是对称美,而花瓶中错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齐美。这些对称美与不均齐美的结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变化无穷,又有中心,不会显得过分零乱。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多样统一,茶道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三、照应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应”原本是响应、共鸣的意思。后来中国古典美学把“应”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则,通常称之为“呼应”或“照应”。“照应”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协调、统一的功能。即通过照应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美。例如在茶艺中插花、挂画、楹联与整体环境的照应;背景音乐、解说词与表演动作的照应;茶艺程序编排的前后照应等。照应应用得当,有利于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显得紊乱的整体美。

四、反复

反复这一美学表现的基本法则也是源于《周易》。《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阴爻”和“阳爻”这两个基本元素构成。阴爻和阳爻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六十四卦,而这六十四卦的卦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反复美。

如乾、坤、震、巽、坎、离、良、兑等。从审美角度看,反复的整体性强,给人整齐一律的美感。面对结构精美的艺术品,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复观察,反复体验。

每一次总有新发现,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反复的巧妙应用还可以深化主题,给人层层递进的美感。

茶艺表演时在背景音乐、图案装饰、程序编排、茶艺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合理地应用反复,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乏味,相反可增进茶艺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

五、节奏

节奏作为一个美学的表现法则源于宇宙的运动变化以及生命的成长发育。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节奏”是贯通了中国人的生活、人格、社会制度、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基本象征。这显然是对民族心灵和命运的想象,从而赋予“节奏”一项特殊的使命,即表现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最后根据。音乐家用长短音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来创造节奏。书法家、画家用线条和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去表现节奏。

在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讲解、动作都应当富有节奏感。例如,茶人们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往来、盈虚、顺逆、轻重、浓淡、快慢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间断、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动作的节奏。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的律。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更能打动人心,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国茶艺特别注重韵律,认为者,美之极,并通过气韵生动来充分展示茶道的内在美和茶艺的艺术美。

六、简素

《周易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老庄美学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陆羽在《茶经》中也强调:“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的美才是至美,这便是儒家美学认为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中国自古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中国人“有无形胜有形”的审美情结,精简素洁不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的追求。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茶善画,他画的竹子枝枝挺拔,风格朗秀,简索无杂,极具神韵,被后人视为一绝。冗繁削尽留清瘦即是郑板桥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简素美的深刻体会。

中国茶艺特别强调简素美。简在中国茶艺中表现为不摆设多余的陈设,不佩带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讲多余的话。素表现为不浓妆艳抹,不镂金错彩,而足清丽脱俗,朴素儒雅,淡然无极。

七、调和与对比

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两种状态。

调和是求同,对比是存异。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相联系在茶艺表演中调和与对比的应用不仅限于色彩,而且还表现于声音、质地、形象等多方面。在根雕茶桌上放置一个竹制茶盘,木与竹是质地上的调和;在竹茶盘中摆放着一把粗犷古朴的紫砂壶并配有几个精细的白瓷茶杯。壶与杯以及壶与茶盘之间都是质地和形象的对比。如果没有调和,则一切都显得杂乱刺眼。相反,如果没有对比,则一切又显得枯燥单调缺少活力,所以,调和与对比都是中国茶艺美学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国茶艺追求的意境美。我国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迫求清逸,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茶艺中注定追求以清和幽为特点的美学表现形式。

以清为美,在茶艺中常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洁、境的清雅、心的清闲。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以诗画助茶,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以茶辅琴棋书画,为的是添茶人的清兴。以茶讽世,为的是显茶人之清傲。以茶会友,为的是表平淡脱俗之情谊。

“幽玄”用禅语解释称为“无底”,即高深莫测之意,表现为含蓄、意味、耐回想。幽玄之美与佛教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很难表现,也很难描述,必须用心去体会。

九、多样统一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这一宇宙生发论是多样统一这一美学法则的理论基础。“三生万物”是多样,“冲气以为和”是统一。多样统一是中国茶道形式美的高级法则,同时也是茶艺美的综合表现。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里的“一”是指单一或单调,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具有音乐的美感,自然“无听”(不好听)。单一的物体,不可能引起视觉的美感,自然无文(不好看)。中国古典美学在强调美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强调美的统一性,提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样性应和谐而不显得雷同。在中国茶道美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宜兴所制的紫砂壶表现出的“圆不一相,方不一式”。在壶艺大师的手下,圆与方这样简单的几何形状却有着千变万化,他们所制出的圆形壶和方形壶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让人百看不厌。“违而不犯”是指多样性在变化中应统一而不显得杂乱。要达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在多样统一中应注意两个关系:一是主从关系;二是生发关系。主从关系是指茶艺美学要求的所表现的众多因素中,必须有一个中心,做到有主有次。生发关系是指在茶艺表现出的众多美的因素应当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树干、树叶是从同一根生长出来的,有美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中国茶艺在多样统一法则指导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整体性和谐美一切局部都从属于整体。局部美的魅力从整体中得到显现,同时,局部美在整体美中又保持相对独立。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美女茶艺师董董微号:dydy400(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艺与茶道之区别
领悟茶道 中国茶道讲究
茶,是情感的纽带
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问茶126】中国茶道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中国茶艺学三百问》作者:林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