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篆刻讲堂:《颐盦印话——邵老师随堂答疑笔记》

今天讲的内容是篆刻学习创作过程中的基本常识和随堂答疑,本文均引用青年篆刻家邵明柱《颐盦印话》,希望对广大书法篆刻爱好者有所帮助。


图为汉朱文,汉代的东西,笔意稍微差一些,属于制作系,刚开始刻比较容易上手。这应该属于东汉末期的作品,文字不沾边框。

文字不沾边框

问:那套用今人的布局算不算剽窃?以前古人没有过的布局。

答:这不能算剽窃,因为不是以模仿为目的的。比如仿一些名家的闲章出来卖,也不说个出处,这个时候就算剽窃。

以前古人没用过的布局,稍微慎重一些取用,先把古人用过的学过来,当然我们今人学古人是加入了大量的今人意识。也不是说古人就思虑的更周详一些,古代人也未必有我们这样的思维体系。我们用我们的思想去学习古人。

当问题落实到点、线、面,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问题落实到“气”,这个问题就比较难以解决了。不过我们搞传统艺术,最终还是要上升到“气”。


问:什么时候讲一下印文的排布,什么叫拙,什么为巧?

答:拙对比质,巧对比妍。

古质今妍,越往古来说,越质朴,越往后来说,越媚妍。质,就是很敦厚,不讨好,也不怎么修饰它,或是求精什么东西的。妍,就是讨好、讨巧,把这个东西做的很漂亮,就像化妆过的;质,就像是素颜。这只是一个抽象化的对比,在实际中需要多看,自己去理解。

古质今妍,讲的是书法发展到后期,就是质妍同时期并存,有人写质的东西,也有人写妍的东西。

其实质与妍是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宏观上来讲,刻汉印刻元朱文的比较妍,微观上来讲,有些时候汉印里也分质与妍,刻官印的人说刻私印妍。


问:朱骠和朱砂印泥有什么区别?前者更艳是吧?颜色倾向不同,朱骠有些发橙色?朱磦不往出渗油吧?

答:朱磦/朱膘。朱砂在做印泥之前,需要有一个漂洗过程,漂洗的时候,沉在下面的是朱砂,浮在上面的是朱磦,朱磦的颜色有一点略微发黄。朱磦、朱砂跟渗油、不渗油没关系,朱磦它本身不带油,根据你加的油多少有关,加的多就渗,加的少就不渗。

问:我见您是用仿古的印泥多吧?

答:正常买的仿古印泥比较差,容易出油,我加了点黑色印泥调的,上海李耘萍能买到这种颜色比较深的印泥。


问:刻元朱文,文字能不能沾到边框?

答:应该说必须要沾。

问:我看有的朱文印也没沾?

朱文印也没沾边

答:这不是元朱文,是古玺朱文。【元朱文】一定要沾边,这个“元”是元代的“元”,不是圆润的“圆”。

不沾边的【朱文】有这几种情况:

1.古玺朱文:比方说,燕系的,三晋系的,战国时期的古玺,宽边朱文古玺,这些可以不沾边,但是在陈巨来的创作中,也偶尔有沾边的情况。

2.封泥的风格:封泥的风格在秦战国、秦汉都有存在,这个时候可以不沾边。

3.汉代后期-三国晋的时候出现的一种朱文印章,就是汉朱文,可以不沾边。

4.汉代穿带印里面配合的朱文,不要沾边,是一定不能沾边。

还有一个概念,【沾边】和【接边】的区别,你的问题准确来说应该算是接边,残破的才是沾边。

这两个汉朱文“沾边”,但不接边,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汉朱文沾边但不接边

汉朱文不接边

汉朱文不接边

这属于汉穿带印的不接边

汉穿带印的不接边

封泥不接边

封泥不接边

泥封沾边但不接边

泥封沾边但不接边

古玺不接边

古玺不接边

古玺沾边

古玺沾边

这属于明代朱文古玺边款,内部文字不是战国字,比较特别,模仿林皋“杏花春雨江南”。

江南吴氏世家

所以这沾边、接边,存在于各时期印章的合理性要搞清楚。

【接边】的合理性大致是“封泥”于“钤朱”的冲突。

【沾边】的合理性大致是“外力造成残破”的产物。

还有一点是,并不是什么朱文都能叫“元朱文”,这个比较特指了。


下面我们说一说【印泥】。原料三种:艾绒、蓖麻油、朱砂。

【艾绒】就是艾叶里搞出来的,白的长的为贵。根据价格不同,艾绒长度也会不同。

艾绒

【朱砂】分镜面砂和箭镞砂,细腻度和纯净度高,杂质少为宜,漂洗时候漂在上面的颜色偏黄,叫朱磦(膘),下面的颜色偏深。

朱砂

这个颜色比较直观,磨的时候两种色,下面的紫红上面的橘黄。所以从紫红~橘黄之间的颜色,是朱砂该有的颜色(某些时候低档印泥会加颜料进去)。

磨朱砂

【蓖麻油】,刚买来的蓖麻油不能用,要晒,陈化,得成这样。几年以上算陈?不低于四年吧。

蓖麻油

然后蓖麻油、朱砂调和起来,就是【印浆】。这个印浆加入艾绒搅拌,就是印泥了。

印浆

补充说明:【晒油】过程中水分是第一个没有的,晒的目的是让蓖麻油的分子没有运动的活力,从而不渗油。各家印泥在取得晒得的印油之后还各有处理方法。相传的藕丝印泥其实也是艾绒做的(自怡藕丝印泥亲述)。印油晒了之后【酸碱度】还要处理,不然时间长了会烂艾绒。

这是我晒的蓖麻油,四个伏天,显然还在流动。

我晒的蓖麻油

重要提示:印泥不好用了,千万别自己加油!千万别自己加油!千万别自己加油!

印泥粘在印筋上,我是这样处理的:一种印泥配一个骨签,用完之后保鲜膜包好,印泥不会浪费。李耘萍先生就是这样处理的。

骨签

李耘萍,西泠印社创始之一吴隐(号潜泉)吴氏潜泉印泥第三代传人、上海耘萍印泥的创始人、中国文房四宝印泥艺术大师。(田旭峰老师是李耘萍先生的儿子,潜泉印泥第四代传人,石泉印泥第二代传人。)


问:听了讲课的录音,关于篆书的学习,建议从有笔墨的邓石如入手,能见【笔法】。但是这和【取法乎上】法则相违背啊?

答:所谓取法乎上有个度。的确是要取法乎上,但是秦汉的东西,比如金文、碑刻,我们不知道它是用什么笔法去写的,你得琢磨着,或者你有自己的笔法承载它这种现象,不过初学者不存在自己的笔法。不存在自己的笔法,就无法承载这种很浑厚的线条,未必能得到秦汉这种味道气息,当然学清人的东西,有明确的笔法。整个学得差不多就行,继而去学秦汉。


邵明柱老师和学员的对话

柱子曰:线条的起止处,留白留红出现并列的现象,则这几条并列的线不是一刀冲过去就解决掉的,肯定有略微变化。刻“马”,“马”下五足结尾处,必非清一色直线,而是有圆者、方者、炸开、收脚。

文琪:能统一乎?满白耶,抑皆应如是?吾知相邻线条忌重复。

柱曰:所有东西都应该这样。无论满白元朱,遇到线条排列,都应有。汉印变化大些,宽窄等皆能看见。巨翁元朱满白,其中也有细微变化,只是被弱化了,若跳开汉印直接学他,恐怕学许多年也发现不了个中奥妙。故初学以汉印为主,尽快掌握其形式感、政策、规律,再学他人,就更容易掌握变化。否则径学,将越学越死。

文琪:百家脱于汉印。

柱:汉印贵在平,但厉害处在平中有奇。我们后期学古玺,就是以奇居多,但奇中蕴平。开始学平,容易上手,目的也很明确,学好了再接触奇,易于攻克。若以古玺上手,接触的都是不规律,难得其要。纵观明清晚近印人,皆取汉印一隅,将之夸张,略加笔意与平日才情,然其所宗与源,仍在汉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准备自己做印泥,来点知识储备_药王熨灸
怎样自制印泥
有关“印泥” [转自牧马人]
文化揭秘 █扒一扒印泥那些事儿
书画篆刻印泥-正确使用及保养方法
起于魏晋南北朝的印泥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