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学说的网络世界连载】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
《孔子学说的网络世界》(连载之二十)
八、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
孔子创办私学,教书育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这"孔门七十二贤"(名单附后),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又有“孔门十哲”之称。孔门十哲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
《论语.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下面我重点一一介绍。
颜回(公元前521年4月25日辰时-公元前481年),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也称颜渊。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圣。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所钟爱,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与“礼”的要求行事。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约束自己而遵守礼法的规定就实现仁德了。一旦能约束自己而遵守礼法的规定,天下人就会用仁德来称赞他。修行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能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修行仁德具体该怎么做?”孔子说:“不符合礼法的就不要看,不符合礼法的就不要听,不符合礼法的话就不要说,不符合礼法的事情就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请让我按照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论语.雍也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称赞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志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故孔子称赞:
“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意思是颜回有君子的四种品德:坚定地推行仁义,虚心地接受劝告,害怕接受俸禄,谨慎修养身心。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
“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跟从孔子的学生说:“您太伤心了。”孔子说:“真的太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又为什么人伤心呢?”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闵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评价闵子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就是说他轻易不说话,一说话就说到了点子上。他最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孝.
《论语.先进》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意思是:“真孝顺啊闵子骞!使外人对他的父母(后母)昆弟(同父异母的弟弟)没有闲话可说”。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下面我们就重点说说闵子骞孝行感动父母的故事。最能体现闵子骞孝心的,是一则有关他的‘鞭打芦花’的故事。”宋朝《说苑》里收入的《闵子骞单衣记》说:闵子骞小时候,他的后母待他不好,冬天做棉衣,后母给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而对闵子骞却用不能御寒的芦花。闵子骞终日冻得打寒战。 有一次闵子骞驾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冻得浑身发抖而翻车,被父亲呵斥鞭打,结果衣破露出芦花。其父才猛然省悟,回家写休书欲休妻子。而这时,闵子骞反而跪在父亲面前哀求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如果把母亲留在我们家,就只有我一个孩子受饥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三个孩子都会孤单啊。”规劝父亲不要休继母,而抛下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父亲见儿子如此知礼,便去掉休妻念头,继母也非常感动,痛改前非,从此视闵子骞为己出。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小孔子三十一岁,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能言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子贡在外交才能大加发挥的当属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活动。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说才能,引战祸于他国,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高度认同,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
《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汉族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子贡同孔子的感情可以说是最深的。孔子死后,其他弟子都守孝三年,唯独子贡守孝六年。在维护老师的威望上,更是不遗余力。《论语.子张》最后连续三章,都是记载子贡赞颂孔子的篇章。其一: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其他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贤明。”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好比宫墙,我的墙只有肩膀那样高,能看见屋子里有多好。老师的墙高有数丈,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入,就很难看到宗庙的富丽堂皇,房舍的绚丽多姿。能够找到大门的人太少了。叔孙武叔那样说,不是很自然吗?”其二: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孔子是诋毁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就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孔子的贤德,就如同日月,是无法逾越的。有人虽然想自绝于日月,又怎么能伤害日月呢?这样做就更多见他不自量力了。”其三: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孔子一个比较小的学生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虚了,仲尼怎么会比你强呢?”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愚蠢和不明智,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啊!我们的老师没有人能赶得上,就如同天不可能用梯子爬上去一样。老师如果治理一个国家,就能使这个国家有立国之本,如果有所引导就能使老百姓跟着他走,有所安抚就能使近人喜悦、远人来归,有所号召动员就能得到响应齐心协力。他在世的时候誉满天下,他去世的时候举国哀恸,谁能比得上他呢?!”字里行间渗透出子贡对老师的深切爱戴与无限敬仰!令人感动不已。
子路(公元前542年—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地(今山东泗水县)人。小孔子9岁,是孔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子路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拜入孔门之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后随孔子周游列国。
子路为人率真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yù)。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去见卫国国君夫人南子,子路为此很不高兴。孔子指着天发誓说:“我所作所为,若有不合礼法的,上天会厌弃我,上天会厌弃我。”
子路也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
《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都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啊。”子路听了老师的教诲,行事谨慎多了。
《论语.公冶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但还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子路事亲至孝,古代《二十四孝》记载了子路“百里负米”的孝亲故事: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当饭食,却从百里之外把自己想方设法弄到的米背回家,给年迈的双亲吃。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再想吃野菜,再想为父母亲去背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
“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
“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到了力,他们去世后也常思念啊!”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也经常被孔子敲打。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由于孔子对子路爱之深,所以对他好勇好斗的弱点也时时告诫。
《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居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选谁跟着您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的。我要找的,一定要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成就大事的人。” 有时,孔子对子路表现出的粗俗无礼,批评得更为严厉。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说:"假如卫国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卫国,您先作什么呢?"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说:"真是这样吗,老师您太迂腐了!有什么名可正呢?"孔子说:"真粗野啊,仲由!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总是保持沉默。如果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随合理;说话不顺随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礼乐制度就不能复兴;礼乐制度复兴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君子有了名分就说他该说的话,他说出来的话必须切实可行。只是君子说话要格外谨慎而已。"从以上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指出了其问题所在,也把道理讲得有根有据,十分透彻,令人心服口服。
孔子对子路的长处也是充分肯定。
《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在当时,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称得上大国,可见孔子对子路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也正是由于子路的军事才能和他尚武斗勇的个性,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壮结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蕢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蕢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蕢聩,蕢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蕢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蕢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史记》的这段记载说的是:卫灵公有位宠姬叫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同学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饭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子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被杀死了。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孔子哀叹说:“我自从有了仲由,就再也听不到恶言恶语的话了。”
从司马迁讲述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子路的忠君爱国与鲜明个性。本来子路在孔悝的属地做官,但当得知他背叛国君犯上作乱时,立刻要将乱臣贼子捉而杀之。由此可见子路是非分明的君子风范。当他寡不敌众面对死亡威胁时,端正衣冠,视死如归! 孔子周游列国,子路几乎全程跟随,不但服侍老师,而且还当好车夫与保镖,使那些想伤害孔子的人难以近身。所以子路一死,孔子伤感无限……
曾子(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参,字子舆, 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也师从曾子,子思又传授给孟子。曾子和有子的弟子们,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曾子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名言,我们大概都耳熟能详: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这样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信守承诺了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圣贤之道,我去认真练习实践了吗?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悲痛哀伤慎重地对待父母的去世,祭祀追念久远的祖先,民众的道德和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论语.泰伯》中的几段话,也使我们对曾子这位孔子的传人,肃然起敬。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对他说:“鸟要死的时候,叫声很悲切。人要死的时候说的话很和善。君子对做人的道理有三点要特别注意:容貌严肃庄重就会远离粗鄙傲慢;表情真诚就会令人觉得诚实可信;话说的恰当清楚,就会避免粗俗错误。至于一般礼仪中的细节,自有主管的官吏安排布置。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以自己有才能还向没有才能的人求教,以自己学问多还向学问少的人求教,有学问就像没有学问一样,知识丰富却表现得很谦虚,别人冒犯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好友(颜回)就曾经是这样做的。”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能够把国家的命运交付给他,在生死关头不动摇、不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志之士胸怀不可以不宽广,意志不可以不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
曾子还是“二十四孝” 中的大孝子。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薪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有诗赞曰:“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冉求(公元前522年-?年):字子有,亦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冉堌集村)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长。冉求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为人处世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从《论语》、《左传》等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冉有。
《论语.雍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思想,是我没有能力做到啊。”孔子说:“所谓的能力不足,是走到半路走不动了。现在是你自己停止不前的。”孔子批评冉求不努力,为自己找借口。
《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孙氏比周公还富有,而作为季孙氏家臣的冉求还帮助季孙氏聚敛搜刮民财,使其财富更进一步增加。孔子说:“冉求不再是我的门徒,弟子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攻击他。”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要去讨伐颛臾(鲁国的附庸)。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况且你说的话也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被毁坏,那不是看护者的过失,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费城,现在不去攻取,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平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了,就不会感到人口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能做到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要整顿礼乐,凭借仁德招引他们归附。他们来了就安顿好他们。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愿归附,却又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中的勾心斗角呢!”
从以上几段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冉有既严肃认真的批评,又苦口婆心的教诲,致使其不断进步,日趋成熟。鲁国的大夫孟武伯问孔子: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孟武伯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行政区域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当行政长官,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
冉求不仅在学业修养上不断进步,事业上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后期,被主政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重用。据《春秋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84年,齐国侵犯鲁国,冉求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大获全胜,得到孔子称赞。在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日夜思念鲁国之时,冉求又成功说服季康子迎接孔子回到了鲁国。
冉雍(公元前522年-?)字仲弓,茶(今山东菏泽市冉贤集)人。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仲弓虽然出身贫贱,但在德行方面表现得非常好,得到孔子的肯定。
《论语.冉雍》: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他的才能可以治理一个国家。”
冉雍是个勤学好问的好学生。紧接着: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是冉雍的字,他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还可以,处世简约。”冉雍说:立身庄重、敬业而行事简约,像这样来为老百姓办事,不是也可以吗?如果自己处事马马虎虎,又以这样简单的方法对待老百姓,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的话说的对啊。”
当仲弓做了鲁国大夫季氏的总管后,在《论语.子路》中记载: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请教怎样从政。孔子说:“先让手下的官吏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赦免人们的小过错,推举优秀人才。"冉雍问:"怎么知道谁是优秀的人才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和了解的。你所不熟悉了解的,别人会不推荐吗?"
仲弓以德行好著称,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办事要像接见贵宾那样热忱恭敬,请老百姓做事要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会招致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做。"因此,孔子才对仲弓给予了高度评价。
《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在评价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漂亮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然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品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
冉伯牛 (公元前544年~?)冉氏,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九年,卒年不详。出身贫寒,与冉雍同宗。孔子为鲁国大司寇,行使宰相职权时,曾使伯牛为中都(今山东汶上西)行政长官。孔子周游列国,他始终相随。返回鲁国后不久,他得了“恶疾”——类似现在的“麻风病”,从此一病不起,先孔子而死。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户拉着他的手说:“没有这个道理啊,这都是命啊。这么好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这么好的人竟了得这样的病!”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子夏(公元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赞许为"文学"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许多千古传诵的名言,都出自子夏之口。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为父母做事,能够竭尽全力;为国君做事,能够豁出性命;与朋友交往,能够说到做到。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问修养,我也一定要说他的学问修养已经到家了。”
《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官做好了,有时间就要多读书学习,读书学习成绩优异者,要把他选拔上来做官。”
还有一句名言,人们大都以为是孔子说的,其实也是子夏说的。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虑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人的生死由命运主宰,富贵全在天意。君子做事认真敬业、不出差错,与人交往恭敬合乎礼节,普天之下就到处都有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司马牛,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也是孔子的弟子。其实他有兄弟,其兄司马桓魋和其他几个弟弟企图谋反,谋杀宋景公,罪行败露,犯下灭族之罪,四处逃亡。因此向子夏倾诉,子夏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来宽慰他。
子张,即颛孙师(公元前503年-?),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勤学好问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诲。言寡尤,行寡诲,禄在其中矣!”
子张向孔子请教获得官职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保留在心里,对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保留在心里,,其余有握的部分,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说:“只要说话忠诚信实,做事敬业坚定,虽然在蛮荒落后的地方也能行得通。反之,如果说话不忠诚、不信实、做事不敬业、不坚定,虽然是近在自己的乡里,你能行得通吗?站着,就好像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眼前;坐车,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前的横木上。这样就到哪儿都行得通。”子张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论语.尧曰》: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请教孔子说:“怎么做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行,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那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为政,惠民而不耗费财力;劳民而不招民怨;有正常的欲望而不贪心;心中安泰却不傲慢;仪容威严却不凶猛。”子张说:“怎么才能惠民而不耗费财力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这不就是惠民而不耗费财力嘛!选择农闲时老百姓可以出劳力的时间,让他们去做一些公共设施建设,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想要仁德便得到了仁德,还贪求什么呢?君子对人,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心中安泰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仪容端庄,使人见了就产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又问:“什么是四恶呢?”孔子说:“不事先教育便杀戮,就是暴虐;不事先告诫,而立刻就要见到成果,就是残暴;命令下达很晚,却要求如期完成,就叫害民;本来就该给人家的东西,在拿出来的时候又很吝啬,这就是管库小吏的作派——小气。”
以上是子张向孔子请教做人、为官从政的大问题。一个是勤学好问的聪慧学生,一个是循循善诱的睿智老师,问答之间,令人受益匪浅。子张也因此成为孔子思想的优秀传承者。从《论语.子张》以下的言论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子张的进步与成长。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有识之士在见到国家危难的时候能够奋不顾身,为国尽忠,见到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道义,祭祀的时候能够做到虔诚,临丧的时候能够做到哀痛,这也就可以了。”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说:“遵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信仰圣贤之道却又不够坚定,怎么能算作有德?又怎么能算作无德?”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与人交往的问题。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交的就拒绝。’”子张说:“跟我所听到的不一样,我曾经听人说:君子尊敬贤德之人,同时又能容纳众人,称赞好人又同情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大贤人,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
从子张这些言论中,我们不是也活灵活现地看到了一个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了吗?
子游(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担任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这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明灭的人,其行为正直,不走歪门邪道,不是公事,从来不到我的办公室。”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人,也是孔子的弟子。可以说是子游发现的这个人才。子游也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人。
《论语.里仁》: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侍奉君主过分唠叨繁琐,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过分唠叨繁琐,就会被疏远。”
子游在武城当官,可谓政绩突出。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奏琴瑟、咏诵《诗经》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须用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过去我听老师您说:‘君子学了礼乐之道就会爱人,普通百姓学了礼乐之道就会懂礼听话’”。孔子说:“弟子们,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不过是开了个玩笑而已。”看来,子游是把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圣贤之道,很好的用到了武城的治理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有若(公元前505年或518年~?),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他勤奋好学,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据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若“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论语》即为曾子和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由此出发,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在对孝悌之道的论述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已得到了孔子的真传。
《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为人能够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而好犯上的人不多;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人,从来没有。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好好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德的根本吧!”有子还主张藏富于民: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
鲁哀公问有若:"饥荒之年,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施行十分抽一的税法怎么样?"鲁哀公说:"十分抽二的税法,我还不够用,怎么能用十分抽一的税法呢?"有若回答说:"百姓如果充足了,您怎么还会不充足呢?如果百姓不充足,您又怎么能够充足呢?"。在这里,有子的回答,很好的体现了儒家“富民”的经济思想,即只有老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宰予(公元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以言语见长,"孔门十哲"之一。
宰予大概是令孔子这个老师最为无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让孔子叹息:“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以前我对于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宰予让我有了这样的改变。”
宰我还愚弄仁者。
《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孔子说:“一个仁德的人,虽然有人告诉他说:‘井里面有仁德’,他会跳到井里去找仁德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先去把情况了解清楚,然后再做决断,不可以稀里糊涂就掉进别人的陷阱里;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啊!”
宰我还挑战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规则。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问孔子:“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木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为父母守丧,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才去世一年的时间,你就吃起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子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规则。宰予对他父母难道没有三年怀抱的养育恩情吗?”
宰我还大胆妄议周天子。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向宰我问用什么树木制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说:“夏朝的君主是用松木做的,商代的君主是用柏木做的,周朝天子是用栗木做的,意思是要让老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成的事情不要再去评说,已经做过的事情不要再劝谏,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追究与责备了。”
宰我的结局,也令人惋惜。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宰我询问五帝的德行,孔子回答说:“宰予是不配问五帝之德的人。”宰我做齐国临菑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叛乱,因此被灭族,孔子为他感到耻辱。
附录:
孔门七十二贤人:颜回(子渊)
闵损(子骞)
冉耕(伯牛)
冉雍(仲弓)
冉求(子有)
仲由(子路)
宰予(子我)
端木赐(子贡)
言偃(子游)
卜商(子夏)
颛孙师(子张)
曾参(子舆)
澹台灭明(子羽)
宓不齐(子贱)
原宪(子思)
公冶长(子长)
南宫括(子容)
公皙哀(季次)
曾蒧(皙)
颜无繇(路)
商瞿(子木)
高柴(子羔)
漆雕开(子开)
公伯缭(子周)
司马耕(子牛)
樊须(子迟)
有若(子有)
公西赤(子华)
巫马施(子旗)
梁鳣(叔鱼)
冉孺(子鲁)
曹恤(子循)
伯虔(子析)
冉季(子产)
公祖句兹(子之)
秦祖(子南)
漆雕哆(子敛)
颜高(子骄)
漆雕徒父(子文)
壤驷赤(子徒)
商泽(子秀)
石作蜀(子明)
任不齐(选)
公良孺(子正)
后处(子里)
秦冉(开)
公夏首(乘)
奚容箴(子皙)
公肩定(子中)
颜祖(襄)
鄡单(子家)
句井疆(子疆)
罕父黑(子索)
秦商(子丕)
申党(周)
颜之仆(叔)
荣旗(子祈)
县成(子祺)
左人郢(行)
燕伋(思)
郑邦(子徒)
秦非(子之)
施之常(子恒)
颜哙(子声)
步叔乘(子车)
原亢籍(籍)
乐欬(子声)
廉絜(庸)
叔仲会(子期)
颜何(冉)
狄黑(皙)
邦巽(子敛)
孔忠(子蔑)
公西舆如(子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与子路
《论语》中的孔门弟子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十哲
说不尽的孔子
联题孔门三十贤弟子
论语连载(270)《先进篇》第3章,“德行:颜渊、闵子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