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五服制度,中国儒家为什么推崇五服

大家在看到标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肯定是什么是五服,为什么它能和中国的儒家文化有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下来,我就从这三方面来给大家说一下。

一、什么是五服

“五服”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吉服的五个等级,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五等服式;二是凶服(丧服)的五个等级,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等服式;三是王裴之外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依次叫做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五种。

而本文所讨论的“五服”指的是第二种含义,是“丧服制度”的简称,它指的是死者的亲属按照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别,穿戴丧服的规格和所服丧期有所不同的一种制度。总的来说,即与死者血缘关系越近,丧服的材质愈粗,服丧的时间愈长;反之,则丧服的材质愈细,服丧的时间愈短。根据亲疏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五种,由亲至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关于服丧的具体内容,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但大如致如下:斩衰,服丧三年, 丧服用最粗糙的生麻布制成,左右衣旁和下边不缝,是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为夫服丧时所穿用。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五等,丧服用次等生麻布制成,是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服丧期间穿用。大功,丧期九月,丧服用粗熟布制成,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是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时穿用。小功,丧期五月,丧服轻于大功,是用稍粗熟布制成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期间穿用。绍麻,丧期三月,丧服是用稍细熟布做成,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服丧时穿用。

作为哀悼死者的一种形式,五服本来仅有表示血缘亲疏的单纯作用,但是在中国早期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和帝制时代“礼法合一”的等级社会中,统治者赋予了它另外的引申意义:它是古代社会“亲亲”、“尊尊”思想的重要体现,用以维护等级尊卑的社会国家秩序。例如,它规定臣为君服斩衰之丧,是家国一体的重要体现;子为父服斩衰,为母服齐衰,则反映了男尊女卑的等级差别。

五服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形成于中国的国家早期社会,相传为周公所制,是周礼的一部分。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众所周知,西周的治国理念是“礼刑并用”、“失礼则入刑”。因此,服制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创立之初便具有了法的性质,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潮兴起,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统治者所接纳,法律也开始了儒家化的进程。而儒家是推崇三代的,其中尤其推崇西周。儒家的经典中大部分作品如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周礼等都是西周的典籍,因此,所谓儒家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周思想文化的传承。 自然而然,西周关于礼和刑之间关系的思想也被儒家继承并发展为“礼刑并用“的思想,被统治者吸收后成为治世的首要原则。五服作为重要的礼,被纳入法律的范畴则为大势所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受到推崇,礼律结合的进程加快,表现在服制制度上,便是“《晋律》明确提出‘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准五服以制罪”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被正式确立,服制正式入律并世代相传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五服的具体应用

斩衰,“衰”(读做“催”)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二、为什么会和儒家文化有关系

儒家历来提倡孝道,视孝为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准则,是仁之根本。《礼一记·祭义》中一记:“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这段话意思是:“曾子说:‘孝道,竖立起来,就充塞于天地之间;散布开来,就横贯四海,传播到后代就能够永远存在。推广到东海可以作为道德准则,推广到西海也可以作为道德准则,推广到南海可以作为道德准则,推广到北海也可以作为道德准则。’《诗经》上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遵从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怎样才算做到了“孝”呢?《论语·阳货》中一记载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即在父母的生前死后,都要严格按照礼节的规定行孝,不能违背礼节。要做到孝,就要遵从“礼”的规定,在这里,儒家将“孝”与“礼”结合了起来。《中庸》里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

儒家对丧服的规范和解释处处贯穿着“礼”、“仁”的思想,丧服等级的划分和服叙的顺序安排也正是践行了儒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学说。

三、有什么样的关系

《荀子·礼论》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孝经·丧亲章第十八》中说:“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儒家将养生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对“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的高度重视,更使得丧礼服饰倍受关注。在重礼乐、重教化的儒家那里,丧服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内容,成为一种用来塑造理想人格的德化工具。《论语·学而第一》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尤其是吉、凶、军、宾、嘉等重大仪式上都应该注意“礼”的实践。儒家极力倡导“仁”,要仁者“爱人”。但儒家强调的“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博爱,而是一种强调等差、亲疏之别的爱,血缘纽带依然是“仁”最基本的含义。《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仁也。”自“亲亲”始,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人伦精神发散到社会政治,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自从汉武帝“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这套丧服礼仪便作为正统 的国家制度加以推行,而历朝历代对于丧服服叙制度的变革也都遵循了儒家思想的要义。

参考文献

[1]李梅:《论五服制的伦理基础和社会功能》,载《理论学刊》2005年第12期。

[2]杜焕彩、李贵锋:《从“礼刑并用”看传统法制中的“五服制度”》,载《中国监狱学刊》2007年第3期。

[3]马建红:《亲属·服制·法律》,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4期。

[4]高学强:《从丧服制度在近代的变迁看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化》,载《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5]范忠信:《“亲亲尊尊”与亲属相犯:中外刑法的暗合》,载《法学研究》19卷第3期。 [6]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7]丁鼎:《<仪礼>丧服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 [8]王夫子:《葬文化学》(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谓五服图
家谱的体例(五)
戴孝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具体是哪些?
家谱文化之家谱与族规家法之(一)
什么是三族、九族、五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