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杂谈第36期《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在肿瘤病的临床应用》


肿瘤的概念:肿瘤一词在医学专著中定义为:“肿瘤是人体器官组织的细胞,在外来和内在有害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过度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与受累器官的生理需要无关,不按正常器官的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细胞的功能,破坏了原来器官结构,有的可以转移到其它部位,危及生命。”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而癌症则是一类恶性肿瘤。部位:全身各大器官、组织均可发生。

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趋势:由于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人口的死因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慢性、中老年性疾病已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肿瘤发病现状:我国肿瘤现状流行病学,这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赵丽蓉、罗京、陈晓旭、姚贝娜……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世界癌症报告估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死亡杀手:肺癌第一,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二、肿瘤治疗现况

西医治疗手段:

1、手术:部分早期、有创、风险

2、放疗:副反应大,放疗不敏感

3、化疗:缺乏选择性,全身毒性、费用

4、生物治疗:辅助治疗,费用,疗效不确切

5、基因:费用昂贵、优势人群、易耐药。

早期(三分之一)可治愈:淋巴瘤、鼻咽癌、睾丸癌等。大部分中晚期患者:(只能姑息治疗),经历一线、二线、三线治疗(化疗、靶疗、生物治疗、临床试验)。生命不止,化疗不息---身体、经济崩溃。部分可延长生存期:生活质量、经济负担--因病致穷,人财两空。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肿瘤乃有形之物,属中医古籍“积”“瘤”的范畴。《说文解字》:“瘤,肿也,从病,留声”。《圣济总录》:“瘤之位义,留滞不去也”。指有形的痰、瘀、湿、毒停留局部而成“瘤”。

肿瘤疾病的病因病机:无论寒痰成积、寒瘀成积、寒郁成积,“得寒乃生”是积生成的始动原因和根本病因。中晚期恶性肿瘤,总属三阴冰伏,阴毒深伏,并认为晚期出现多脏器及广泛性淋巴结转移,恶病质,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散失,人体先后天元气有耗散殆尽之态势。太师父李可老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的肿瘤即起因于阳衰寒湿凝聚成积而成!肿瘤多为三阴病,多为三阴伏寒,沉寒痼冷,甚至冰结。发病多为本气自病,而后邪气犯之。

师父吕英教授对肿瘤的认识:肿瘤的本质是”垃圾阴精”。无论何种部位的肿瘤,均是“垃圾阴精”的堆积。肿瘤发病的特殊在于人体内“阴成形”的力量太过,使有形和无形的垃圾堆积至身体无法转运的程度,根本原因是先后天的元气亏虚,以寒邪为主的六气处于寒热虚实夹杂的乖乱状态,最终形成了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部位不定、密度不一的各种堡垒!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凡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亦称中气,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线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故理中汤可治百病。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

先天肾气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彭子益称之为“阳根”。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肾气,治百病之要方。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破格救心汤。

伤寒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救肾气。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四逆汤。太阳病条文最多,误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中气),救误即是救胃气。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

理中汤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生死关头,阳根将拔,四逆汤破阴回阳,以挽生命。因此,麻附细加人参乌梅炙甘草可通治一切外感。因为它在开表闭的同时,以固本气为主。属于扶正托邪法。

肿瘤的治法

扶正祛邪同步:

1、扶正:生命之本——元气 。

2、祛邪:垃圾的外排与回收转化。

3、恶性肿瘤晚期危急重症的治疗。采用 “运大气、健中气、益元气”之大法,将此方命名为“三界方”,组成如下:北芪250-500g,附子30-600g,干姜45-120g,炙甘草30-120g, 山茱萸45-120g。

“三界方”立足先天,统御无形之气,以无形生有形。此无形之气发挥的是“上善若水”之作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之气势,以此来帮助患者恢复自身与生俱有的“天圆地方”一气周流之轨道。

运大气定中轴 健中气

充里气实肉气 厚土气

四逆汤:先天元气,山茱萸厥阴萌芽,体用兼顾。

理中汤“中”字体现了中轴、中气、中土、中焦。故理中汤并非单纯的作用于脾胃,而是作用于贯穿整个人身的中气。直接对应本气自病的太阴,间接可对应到四逆辈之作用。

阳和汤用于体质处于气血阴阳皆虚,毒气、有形的湿痰、败血,相互缠绕、绞结形成的肿瘤。因为这类患者里气大虚,正气随邪气而逆陷。正气大虚,无力鼓动身体抗力与停留体内的有形垃圾阴精和无形毒气相争。肿块内部以无形毒气的弥漫包裹着寒气的凝结、湿气的流动、败血的停留、痰核的痼结,严重者一派阴寒如黑雾缭绕之象。

【祛邪之方药】

1、阴寒冰伏之邪:五生饮

2、因寒化热之气结:吴茱萸开气结

3、湿热毒邪绞结在一起:蒲公英、薏仁、皂角刺、 白芷

4、正气足的前提下,将里寒外透于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

五生饮:三界方的基础上加生川乌、生半夏、生南星、生禹白附。

生附子:阴寒虽重但坚冰之力相对不强时,遵仲景四逆汤,附子可达破阴寒、通阳、回阳之效。

生川乌:破冰逐冷之物,针对阴寒冰伏,如南北极的冰雪,不但不在太阳照射下溶化,反将其光热反射出去。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生川乌。

生半夏对治胶黏顽痰及饮邪,肿块可形象的比喻为既坚硬表面又黏滑的胶凝土。生半夏之味辛,既能辛开,又可“辛以润之” ,使肿瘤的坚、胶之性降低,密实的结构得以疏松,形成内外交通的道路,使毒气转化外透。与生姜合用,为仲景的小半夏汤,痰饮二者同时治疗。生南星对治风痰。能够治疗无形风痰毒气的根气及癌症肿瘤内的有形或无形的风痰。

生禹白附,是属于柔风致病,因风性轻扬可致土气松散。对应临床,可理解为肉气不足致湿、风停留,暗耗气血。如肿瘤内又包含了坏死组织、液性区域、脑瘤、神经胶质瘤,临床上出现痿软、四肢不用、局部肌肉偏瘫不用(风胜土之理),风气扬散之性太过而痿软不用,伤土则肌肉痿软。肿瘤内如有腐烂,如梅雨季节时干净的食物、衣服易发霉一样,是因为此时天地之气含有易使物体腐坏的气。此种“霉气”不是完全等同于湿气,但与湿气相关,湿气形成秽浊之气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在土气不能正常输布运化的前提下,有可能转化为湿浊之气。此种“霉气”不一定在先有湿气的前提才形成,往往以无形之风气“久沤”使土之湿气直接转化而成。

佐药,相应的能让此五种具有破冰、解凝、回阳、开结、化痰、祛风、除湿作用,治疗夺人性命的各种癌症,既能达到相应的疗效,缓解痛苦,又不会因邪毒之气转化外排过程中出现不适之症,可配伍以下七种药:黑小豆、防风、甘草、蜂蜜、生姜、大枣、北芪、红参、山茱萸。若五种生药分开使用,根据师父半个世纪的临床经验,生川乌与豆、风、草、蜜配伍,生南星、生半夏均与生姜配伍。

托透——麻黄附子细辛汤。邪气侵犯人体是有层次的,从皮毛、肌腠顺着经络到脏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道法自然——开门逐盗。最常用的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原文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恶性肿瘤晚期危急重症的治疗:真武汤 、代赭石小半夏吴茱萸汤 、升陷汤送服五苓散 、大黄附子汤 、破格救心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病例一 脑垂体瘤,继发性高血压

首诊:2013年11月20日:

患者:董某某,男,67岁,发现高血压病史10年,冠心病 心绞痛病史6年,一直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血压控制一般,血压130-188/80-109mmHg,心率78次/分。患者于2013年出现头痛,头晕明显加重,伴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阵发性头痛,压迫后缓解,怕冷,易感冒,乏力,汗不多,纳食可,食生冷、辛辣可,无口干,双下肢无力,大便先干后稀,舌郁暗苔白腻脉沉细。当时CT检查诊断为垂体肿瘤。

考虑患者三阴里气大虚,无力调动身体抗力来排出体内阴精垃圾而致气血凝聚,气滞血瘀,痰湿内停,同时阴寒冰伏,应用五生饮以破冰、解凝、开结、化痰、祛风、除湿,止痉散缓解患者疼痛:黄芪250g,生附子30g,生川乌30g,生半夏60g,生南星30g,生禹白附子30g,干姜45g,炙甘草60g,生山茱萸60g,红参30g,防风30g,大枣12枚,黑小豆30g,生姜45g,全蝎10g冲服,蜈蚣5条冲服。上方加水3000ml,文火慢煎3小时,取汁500ml。加入蜂蜜150ml再煎30分钟,分三天服用,每日二次。同时冲服全蝎和蜈蚣。

二诊:2013年11月29日

患者服用中药后头痛有所减轻,服用中药第四天出现黑水样便,当时电话咨询后继续服用第六天大便恢复正常,怕冷改善,手足仍冰,双下肢无力情况明显好转,口不干,睡眠一般,入睡可,梦多,易醒,饮食可,舌暗淡苔白腻,脉沉。从患者临床表现分析患者根气增强,寒冰已有化解之势,除增强破冰之生附子,生半夏外,加用生麻黄,细辛以顺势托透肿瘤内的寒毒阴精垃圾。

处方:黄芪250g,生附子60g,生半夏65g,生川乌30g,生南星30g,生禹白附30g,干姜45g,防风30g,炙甘草60g,生姜75g,大枣30g,红参30g,生山茱萸60g,黑豆30g ,生麻黄10g ,细辛15g,全蝎10g冲服,蜈蚣5条冲服,蜂蜜150ml兑入。 取三剂,每剂加水4000ml,文火煎3小时左右,煎取600ml,三日量,每次50ml,每日二次。

三诊:2013年12月8日

患者头痛明显减轻,血压控制出奇的理想,无恶心呕吐,视力再未下降,怕冷好转,手足不冰,自服用中药后以前的冬季易感冒消失,精神明显好转,饮食正常,睡眠好,大便小便正常,生冷辛辣进食可,舌暗淡苔白略腻,脉沉。

处方:黄芪250g,生附子130g,生半夏130g,生川乌30g,生南星30g,生禹白附30g ,干姜45g,防风30g,炙甘草60g,生姜75g,大枣30g,红参30g,生山茱萸60g,黑豆30g , 生麻黄10g,细辛15g,桂枝10g,赤芍30g,全蝎10g冲服, 蜈蚣5条冲服,蜂蜜150ml兑入。取三剂,每剂加水4000ml,文火煎3小时左右,煎取600ml,分七日服用。

四诊:2014年3月16日

患者开始是七日一剂,患者头痛消失,家属决定手术治疗,于2014年2月赴西安神经外科准备手术,期间因患者听医生谈话说手术成功率及预后,患者害怕手术后失明,偏瘫和复发,遂拒绝手术,继续回我院服用中药治疗。

当时患者怕冷消失,头痛明显减轻,患者自行延长服用中药时间,从一周服用一剂到二周服用一剂,最后头痛了就服用一剂,头痛明显后只服一次就消失,患者曾笑着问是不是里面加了罂粟壳一类的止痛。另外患者以前的心绞痛症状自服用中药现没有发作,血压居然由原先的四联控制一般,此次血压110/65mmHg,心率60次/分。西药一直服用卡托普利,拉西地平,美托洛尔,氢氯噻嗪,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等,根据患者血压和心率以及患者心绞痛未发作,停用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继续用药同前。

五诊:2015年6月15日

患者一年来一直服用原方,头痛时服用一剂,可明显缓解头痛,近三月是一月服用一剂,头痛未再发用,同时血压药物减少后血压一直控制很是理想,同时心绞痛未发作过,

今日测血压110/70mmHg,目前继续应用卡托普利,拉西地平,氢氯噻嗪,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患者休息饮食良好,一般农活可以胜任,计划年底复查核磁共振了解垂体肿瘤情况,同时准备再次减少降压药物。

处方:黄芪250g,生附子130g,桂枝10g,赤芍30g,全蝎10g冲服,蜈蚣5条冲服,蜂蜜150ml兑入。每剂加水400g,生半夏130g,生川乌30g,生南星30g,生禹白附30g,干姜45g,防风30g,炙甘草60g,生姜75g,大枣30g,红参30g,生山茱萸60g,黑豆30g,生麻黄10g,细辛150ml,文火煎3小时左右,煎取600ml,分服用。患者一月至二月服用一剂。

六诊:2015年8月4日

本次就诊,患者诉一月服用一剂,头痛间歇性发作,头部昏重,耳鸣,发现枕部发根变黑一年,极乏力,怕冷,汗不多,自觉手脚心发热,口干不欲饮,喜以热水漱口,纳食可,食生冷辛辣后无特殊不适,嗜睡,梦多,以噩梦为主,小便次数多,每晚3-4次,量多,大便干结,3-4天一次,排便费力。舌质郁暗,苔白厚腻,脉沉细。

复查头颅核磁提示:1.垂体瘤囊肿,和前片对比,病灶稍大,内部稍增大内部囊变范围增大,2.脑内多发点片状缺血性脱髓鞘及梗塞灶,3.老年性脑改变4.额部头皮下脂肪瘤,5.双侧上颌窦、筛窦、蝶窦轻度炎症。继续给予五生饮合止痉散加减,具体药物如下:

七诊:2015年8月16日

患者头痛反复发作,经服用中药后缓解,乏力明显,怕冷,汗不多,自觉手脚心发热,口干不欲饮,喜以热水漱口,纳食可,喜食生冷辛辣后无不适,嗜睡,梦多,以噩梦为主,小便次数多,每晚3-4次,量多,大便干结,3-4天一次,排便费力。舌质郁暗,苔白厚腻,脉沉细。继续给予五生饮合止痉散加减,守原方,调整黄芪为500g,炙甘草为120g,余剂量不变。

八诊,九诊

患者一直守方治疗,病情平稳,目前70多岁,仍胜任一些农活,定期门诊随诊,继续治疗中。

李可治疗肿瘤的思想经验是中医界一面旗帜,扶正祛邪是任何肿瘤治疗的原则,扶正是本,祛邪是要,扶正固本各家成一家;祛邪自成一派,李可麻附细等是活人之法,金主任讲解详细,理解深刻,谢谢金主任,谢谢大家支持!

病例二 右肺周围性肺癌

首诊 :2015-09-25

患者:张某某,女,58岁,主因“头晕、疲乏无力,伴咳嗽、胸痛1月。”于2015年09月21日就诊于某县人民医院,当时查:胸片:右肺上野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多考虑炎性病变,建议CT。 胸部CT:1.右肺上叶球形病变,多考虑周围型肺Ca,建议穿刺活检;2.纵膈淋巴结增大(2015年09月22日)。诊断为“1.肺恶性肿瘤、2.2型糖尿病”,其主管大夫建议转入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及放化疗,患者及其家属拒绝,为寻求保守治疗,遂就诊于我院。

症状:头晕、目眩,咳嗽、咳痰,痰多色黄稠,不易咳出怕冷,手足心热,时有手足麻木,口干口苦,喜凉饮,饮可解渴,汗多,活动及进食后全身汗出,经常夜间盗汗,易感冒,发热,咽痛咽干,前胸干痛不适,咳嗽时胸痛明显,活动上坡后胸闷、心悸、气短、全身乏力,睡眠一般,时有入睡困难,2-3时方可入睡,噩梦多,易醒,醒后再难入睡,饮食一般,纳差不欲食,喜酸,生冷可,进食辛辣则胃脘痛,大便时干,两天一解,费力,时腹泻,小便可, 舌质暗淡,苔白厚腻,中根略黄,边有齿痕,脉不敛(太阴、少阴寒湿)。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病机属三阴本气不足,寒湿浊阴逆上,中药治宜疏导三阴寒湿,破沉寒痼冷,以三阴寒湿方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山药60g,茯苓30g,白术90g,蒸附片 60g,炙甘草60g,生山茱萸60g,生晒参30g,黄芪60g,白芍30g,生牡蛎30g,生龙骨 30g,生半夏65g,生姜60g,乌梅15g,五味子(炙) 30g,细辛15g,桂枝45g。 上药加水4000ml,蒸附片、生半夏、生龙骨、牡蛎先煎1小时,加余药煎2小时,煎至400ml,分3-4次温服,每日1剂,共5剂。

二诊: 2015-10-02

服上五剂后,咳嗽、咳痰减轻,痰多色黄稠,较易咳出,怕冷较前好转,手足心热、手足麻木、头晕、目眩减轻,口干口苦有所缓解,喜凉饮,饮可解渴,胸闷、心悸、夜间盗汗明显缓解,疲乏无力、气短有所缓解,睡眠较前可,饮食较前好转,大便一日一解,便稀,小便可,舌质暗淡,苔白厚腻,中根略黄,脉不敛。

三生饮加减以破沉寒痼冷,疏导三阴寒湿,具体用药如下:黄芪250g,生天南星30g,生半夏65g,生附子30g,生姜45g ,大枣30g,干姜45g, 炙甘草60g,防风30g,生山茱萸60g,红参30g,黑豆30g, 苦杏仁10g,茯苓30g, 桂枝45g ,细辛15g。上方取三剂,每日一剂,每剂加水4000ml,先煎生天南星、生附子、生半夏一小时,再纳入他药文火煎2小时,每剂加蜂蜜100ml,分二次口服。

三诊:2015-10-11

服上方五剂后,患者偶有咳嗽,痰多色青,易咳出,怕冷较前好转,口不干口不苦,汗不多,无发热,睡眠可,饮食可,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苔白,厚腻明显减轻,中根略黄,脉沉细。

处方黄芪500g,生天南星30g,生半夏90g,生附子60g,生姜45g,大枣30g, 干姜45g,炙甘草60g,防风30g,生山茱萸120g,红参30g,黑豆30g,茯苓30g,熟地黄90g,白芍30g,细辛15g,麻黄15g,桂枝45g。

四诊 2015-11-09

头晕、耳鸣,双手痉挛,咳嗽缓解,怕冷不明显,自觉发热,汗不多,口干喜凉饮,饮后不解渴,咽干,手脚冰冷减轻,左侧肢体无力,睡眠可,纳食可,喜凉食,二便正常,手脚心热,舌暗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

处方:黄芪500g,生附子60g,干姜30g,炙甘草120g,生山茱萸120g ,天南星60g, 生半夏130g,生川乌30g,生禹白附30g,黑豆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桂枝45g ,炮姜炭30g,乌梅30g,生姜65g 防风30g,大枣15g,红参45g。共5剂,每日一剂,每剂加水4000ml,先煎生天南星、生附子、生半夏、生川乌一小时,再纳入他药文火煎2小时,每剂加蜂蜜100ml,分二次口服。

五诊: 2015-12-15

胸痛不适,咳嗽、痰多2月。服用五生饮(20151109)中药后明显痰多,咳嗽,痰色青黄,粘稠,易咯出,咯黑痰块,咳嗽严重时胸痛,不能左侧睡,咯出痰后胸痛胸胀好转,气短,疲乏无力仍明显,较以前好转,仍感双下肢无力,口干,咽痛喜凉饮,可解渴,口不苦,怕冷好转,手足心热,怕热,汗多,动则明显,以全身明显,汗出不怕风,睡眠可,梦多,恶梦易醒,醒后入睡难,大便小便可,饮食可,喜清淡,生冷可,辛辣未服用,舌暗红苔白腻,中略黄,脉沉。

于原方基础上去生龙骨、生牡蛎,加赤芍、白芍各45g、茯苓30g、五味子15g、熟地黄90g。 共7剂,每日一剂,每剂加水4000ml,先煎生天南星、生附子、生半夏、生川乌一小时,再纳入他药文火煎2小时,每剂加蜂蜜100ml,分二次口服。

六诊2016-01-15

胸痛不适缓解,咳嗽明显好转。怕热,手足心热,痰多,色黄,易咯出,胸痛,疲乏无力,心悸、气短,饮食一次一碗,生冷可,辛辣进食不适,大便时干,不费力,小便可,口干口苦明显,喜凉饮,舌暗淡苔有齿痕,苔白腻略黄,脉沉。于上方基础上加酒大黄 5g。

七诊 :2016-02-29

头晕、眼干,咳嗽较前减轻,痰少,色青,胸痛,乏力减轻,怕风、怕热,口干口苦不欲饮喜热饮,双膝活动时疼痛,纳食可,食生冷后腹泻,胃疼,大便稀,小便正常。舌暗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于上方基础上去酒大黄 5g,加茯苓至90g,加干姜至60g,加生附子至100g。

八诊2016-05-04

疲乏无力,心悸、气短,左胁肿块疼痛,咳嗽较前减轻,痰少,胸胀,仍乏力疲乏,怕风怕冷好转,口干口苦,不欲饮,睡眠可,梦不多。双膝活动时疼痛,纳食可,食生冷后腹泻,胃疼,辛辣未服用,大便稀,不成形,进食生冷后出现腹泻,小便急,尿少。舌暗红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细。

处方:黄芪500g,生附子130g,干姜60g, 炙甘草120g,生山茱萸120g,天南星60g, 生半夏130g,生川乌30g,生禹白附30g,黑豆 30g,桂枝45g,炮姜炭30g,乌梅30g,生姜65g,防风30g,大枣15g,红参45g,白芍30g,赤芍90g,五味子15g,茯苓30g。 共5剂,每日一剂,每剂加水4000ml,先煎生天南星、生附子、生半夏、生川乌一小时,再纳入他药文火煎2小时,每剂加蜂蜜100ml,分二次口服。

九诊,十诊:2016-09-01

咳嗽减轻,痰少,色青,易咳出,仍乏力疲乏,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偶有心悸、心慌,活动后加重,怕冷好转,手脚心烧,口干口苦,不欲饮,睡眠欠佳,2至3时易醒,醒后再难入睡,双膝活动时酸痛,纳食可,食生冷后腹泻,水样便,胃疼,辛辣未服用,大便稀,不成形,进食生冷,菜后出现腹泻,小便正常。舌暗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2016-09-01复查CT示:较2015年对比可见右肺球性病灶消失,但可见纵膈淋巴结钙化,双肺炎性改变。目前继续观察。大医精诚 止于至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可临床惯用方
全屏显示专题章节
变异性哮喘治愈一例分享
古中医治疗肿瘤案例分享——脑垂体瘤
刘启廷运用《金匮》胸痹心痛三方经验
半夏厚朴汤名家医案与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