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下厨之前,这20件事不知道难以做出美味(上篇)

从紧张的学习到忙碌的工作,成为了现代人应有的节奏,吃顿美味的饭菜成为了这一天最大的慰藉。也正应了这句“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对于吃比较讲究的人,生活质量不会差,其修为也会比一般人要高,因为饮食不单单指的是一桌美味的饭菜,它更是对生活的态度与礼仪的象征。在古代,“吃饭识谱”成为了当时吃货们的必备修养,一道菜还未下口,观其色香便知这道菜的来历与做法有何讲究,食其味便知道下厨者的功夫深浅,可见比我们这些整天满嘴“超好吃”的人要厉害得多。

在历代记述饮食文化的著述中,《随园食单》无疑是最精炼、水平最高的一本美食杂记。这部书袁枚在18世纪中叶写成,是中国古代烹饪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二百多年来被餐厨界奉为“圣经”。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食物如何烹制,在烹制之前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也被一一例举出来。其中有二十条是下厨前的“须知单”,十四条“戒单”。掌握其基本要领,做出来的饭菜将会大大提升一个档次,即便不会做饭,学起来也会事半功倍。那么在下厨之前,我们须要知道哪二十件事呢?

先天须知

原文:「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元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元味也。指其大略: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骗(shàn)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崛强于盘中;鳗鱼以湖溪游泳为贵,江生者,必搓讶其骨节;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奎土之笋,其节少而甘鲜;同一火腿也,而好丑判若天渊;同一台鲞也,而美恶分为冰炭;其他杂物,可以类推。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

译文:一切动植物,都各具不同的特性,正如人聪明才智各受先天的秉赋一样。一个资质愚笨的人,即使孔子、孟子去教诲他,也是无济于事的。原料很差的食物,虽经过易牙(春秋时齐桓公的近臣,善烹调闻名)烹制,吃起来还是无味。举些例子来说:猪肉以皮薄的为好,腥味大的不可用。鸡要选肥嫩的骗(shàn)过的,太老太小的不用。鲫鱼以偏身白肚的为好;乌背的鲫鱼,背脊骨粗,盛在盆中,形态僵硬难看。生长在湖泊和溪流中的鳗鱼最好;长江里的鳗鱼,脊骨像树杈。用谷物喂养的鸭子,膘肥色白。沃土中生长的行鞭笋,节少而味甘鲜。同是火腿,但好丑有天壤之别。同出台州的鱼鲞(xiǎng),其好坏不能相比。由此可以推知其他的物类了。大体上讲,一袭佳肴,厨师的功劳占六分,食材采购者的功劳占四分。

作料须知

原文:「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大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善烹调者,酱用伏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米醋,须求清例。且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新之殊,不可丝毫错误。其他葱、椒、姜、桂、糖、盐,虽用之不多,而俱宜选择上品。苏州店卖秋油,有上、中。下三等。镇江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

译文:厨师用的调味品,好比妇女穿戴的服饰和首饰。有的女人虽然生得漂亮,也善于涂脂抹粉,但穿了件破烂的衣服,就是西施也难以成为出众的美女。一个精于烹调的厨师,会注重配料的食材来源和工艺。酱用大伏间制作的面酱和酱油。用前先尝尝甜不甜。油要用芝麻油,须识别生熟。酒用原卤酒酿,须将酒渣去掉。醋用米醋,汁清味香。又因酱有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有甜,醋有新陈的区分,这些在使用时不可有丝毫的错误。其他如葱、椒、姜、桂皮、糖、盐,虽然用得不多,但都要最好的。苏州油酱店出售的秋油,有上中下三等。镇江醋的颜色虽好,但酸味不足,失去了醋的意义。醋以板浦为第一,其次是浦口产的。

洗刷须知

原文:「洗刷之法,燕窝去毛,海参去泥,鱼翅去沙,鹿筋去臊。肉有筋瓣,剔之则酥;鸭有肾臊,削之则净;鱼胆破,而全盘皆苦;鳗涎存,而满碗多腥;韭删叶而白存,菜弃边而心出。《内则》曰:“鱼去乙,鳖去丑。”此之谓也。谚云:“若要鱼好吃,洗得白筋出。”亦此之谓也」。

译文:洗刷的方法:燕窝钳去毛,海参去泥,鱼翅退去沙,鹿筋的腥臊气要去干净。猪肉的筋瓣要剔净,才烧的嫩。鸭有肾臊味,削除就干净了。破了胆的鱼,烧熟后全盘都苦。鳗鱼的粘液不洗净,满碗都腥。韭菜去掉残叶留下白嫩部分,青菜剥去边叶就存菜心。《礼记·内则》说:“鱼去乙,鳖去丑。”讲的就是洗刷之法。俗话说:“若要鱼好吃,洗得白筋出。”也是讲这个意思。

调剂须知

原文:「调剂之法,相物而施。有酒水兼用者,有专用酒不用水者,有专用水不用酒者;有盐酱井用者,有专用清酱不用盐者,有用盐不用酱者;有物太腻,要用油先炙者;有气大腥,要用醋先喷者;有取鲜必用冰糖者;有以干燥为贵者,使其味人于内,煎炒之物是也;有以汤多为贵者,使其味溢于外,清浮之物是也」。

译文:食物的调和法,要看物而用:有的菜用酒和水一起烧,有的只用酒不用水,有的用水而不用酒;有的盐酱并用,有的专用酱油不用盐,有的光用盐不用酱油;有些肥膘的肉食要先用热油氽一下;鱼腥气过重的要先用醋喷过,然后焖烧;有的需用冰糖起鲜味;煎炒的菜用干烧为好,使卤汁浸入食物之中;有些需要汤清而又飘浮于汤面的菜,应以汤多为好,让食物的鲜味融合在汤中。

搭配须知

原文:「谚曰:“相女配夫。”《记》曰:“[亻疑]人必于其伦。”烹调之法,何以异焉?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其中可荤可素者,蘑菇、鲜笋、冬瓜是也。可荤不可素者,葱韭、茴香、新蒜是也。可素不可荤者,芹菜、百合、刀豆是也。常见人置蟹粉于燕窝之中,放百合于鸡、猪之肉,毋乃唐尧与苏峻对坐,不太悻乎?亦有交互见功者,炒荤莱,用素油,炒素菜,用荤油是也」。

译文:俗话说:“什么样的女子就配什么样的丈夫。”《礼记》说:“比拟一个人,必须从他的同类中去找。”烹调的方法,不也是一样吗?凡是制成一菜,必须有辅料相配,使之清的配清,浓的配浓,柔的配柔,硬的配硬,这样,才能融成美妙的菜肴。其中有的可配荤的,也可配素的。如蘑菇、鲜笋、冬瓜;有的可配荤的,但不可配素,如葱、韭、茴香、新蒜;有的可用作素的而不可用作荤的,如芹菜、百合、刀豆。我常见人将蟹粉放入燕窝中,把百合放入鸡和猪肉之中。这样的配搭,岂不成唐尧与苏峻对坐,荒谬绝顶了吗?但也可有荤素互用,而做得很出色的,如炒荤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荤油。

独用须知

原文:「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李赞皇、张江陵一流,须专用之,方尽其才。食物中,鳗也,鳖也,蟹也,鲥鱼也,牛羊也,皆宜独食,不可加搭配。何也?此数物者味甚厚,力量甚大,而流弊亦甚多,用五味调和,全力治之,方能取其长而去其弊。何暇舍其本题,别生枝节哉?金陵人好以海参配甲鱼,鱼翅配蟹粉,我见辄攒眉。觉甲鱼、蟹粉之味,海参、鱼翅分之而不足;海参、鱼翅之弊,甲鱼、蟹粉染之而有余」。

译文:味太浓重的食物,只能单独使用,不可搭配。好比用人,象李赞皇和张江陵一流人物,必须专用,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食物中的鳗鱼、鳖、鲥鱼、牛羊等,都应单独食用,不可加搭配。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食物味厚力大,足够成为一味菜肴,但也有它的缺点,需要利用五味精心烹调,才能得其美味去掉不正之味。这就够忙的了,哪有功夫撇开它的本味别生枝节呢?南京人喜用海参配甲鱼,鱼翅配蟹粉。我见了总要皱眉,感到甲鱼、蟹粉之味不足以分给海参、鱼翅,而海参、鱼翅的腥味却足以沾染于甲鱼、蟹粉。

火候须知

原文:「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酣蛤之类是也。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火熄再烧,则无油而味失。道人以丹成九转为仙,儒家以无过、不及为中。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鱼临食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胶粘者,死肉也。明明鲜鱼,而使之不鲜,可恨己极」。

译文:煮熟食物,关键是火候。煎炒的菜必须用旺火,火力不足,成菜就会疲沓失劲。煨煮的菜要用温火,火猛了,食物就干瘪了。要将汤收紧的食物,应先用旺火,后用温火;如果心急一直用旺火烧,食物就皮焦里不熟。腰子、鸡蛋这类食物愈煮愈酥;鲜鱼、钳蛤之类,稍多煮一下就不嫩了。猪肉熟了即起锅;颜色红润,起锅迟了,就会变黑。鱼起锅太晚,则肉质碎烂,味同死鱼。烹饪时,如果开锅次数多了,菜肴就多沫少香;如果火灭再烧,菜肴就走油失味。传闻道人炼丹,必须经过九次循环才炼成仙丹。儒家以“既不做过头,又要功夫到家”为准。如果厨师能正确掌握火候,又能谨慎细心操作,就基本上掌握了烹调的技术。鱼到临吃时,色白似玉,凝而不聚,便是活肉;色白如粉,松而不粘,则是死肉。明明是鲜活的鱼,却象烧死鱼一样,那就太可恨了。

色臭须知

原文:「目与鼻,口之邻也,亦口之媒介也。嘉肴到目。到鼻,色臭便有不同。或净若秋云,或艳如琥珀,其芬芳之气亦扑鼻而来,不必齿决之,舌尝之,而后知其妙也。然求色艳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饰便伤至味」。

译文:眼睛和鼻子既是嘴的近邻又是嘴的媒介。好的菜肴放在眼睛、鼻子前,有不同色彩和香味:有的静如秋云,有的鲜艳似琥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不经齿嚼舌尝,就可知菜味的美妙了。要使菜肴的色泽鲜艳,可用糖来炒制;但要使它的香味浓郁,却不可用香料,如果用香料讨好,就破坏了食物的美味。

迟速须知

原文:「凡人请客,相约于三日之前,自有工夫平章百味。若斗然客至,急需便餐;作客在外,行船落店,此何能取东海之水,救南池之焚乎?必须预备一种急就章之菜,如炒鸡片,炒肉丝,炒虾米豆腐及糟鱼、茶腿之类,反能因速而见巧者,不可不知」。

译文:一般人要设宴请客,在三天前就要约定,以便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各种菜肴。倘若突然来了客人,急需请他吃便饭;或者外出做客,坐在船中,旅居客店;遇到这样的情况,远水怎能救得近火呢?必须预备一种应急的菜,如炒鸡片、炒肉丝、炒虾米、豆腐、糟鱼和火腿之类,这样,反而能因快速而显示出精巧的烹调技术来。这一急就之法,做厨师的不可不知。

变换须知

原文:「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见俗厨,动以鸡,鸭、猪、鹅一汤同滚,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蜡。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在死城中告状矣。善治菜者,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

译文:一物有一物的滋味,不可混合等同使用。好比古代圣人办学,总是因人施教,不强求一律,这就是所谓的君子成人之美。我见一般的厨师,往往将鸡、鸭、猪、鹅放在一起混煮。这一做法,影响极大。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使菜肴的滋味如同嚼蜡。我恐怕鸡、猪、鹅、鸭有灵魂的话,必然去枉死城告状。一个善于烹调的厨师,必须多设锅灶和盂钵之类的器具来分烧,以突出食物的本味,使每道菜各具特色。让菜肴的爱好者吃着这些层出不穷的美味,顿觉心花怒开。

(未完待续......)

文/译:拨云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园食单 | 第一节 | 袁枚
大厨宝典|古代厨者秘籍(厨师真经,值得收藏细品!)
《孝经》原文与译文
《黄庭经》原文与译文
古代菜谱 养小录
古代先人的菜谱 二、制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