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封铁塔的建筑技术与艺术

中国古代的房屋建筑,因都是砖木结构,所以能够留传千年,存留至今的凤毛麟角。而大量存在的砖石佛塔遍布全国,象一颗颗灿烂的宝石,点缀着祖国锦绣河山。其中,宋代的仿木楼阁式砖塔,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而北宋东京开封的铁塔(开宝寺塔),更是宋代仿木楼阁式砖塔的最突出、最优秀的代表。

所以,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指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公元10411048年),这座瘦而高的十三层砖塔上,全部使用琉璃面砖。这些面砖一共有二十八种标准块,运用这些标准面砖可以砌出墙面、门窗、柱粱斗拱等等,这在材料技术方面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梁思成先生谈到的开封佑国寺塔,就是开封现存的宋代开宝寺塔,因外部用铁色琉璃砖砌筑,故俗称铁塔。

可是,目前我国有些古建史教材和著作,对开封铁塔建筑艺术与技术方面的'伟大的创造',却相当地忽视甚至严重的偏颇认知。

比如,有的著作虽大讲北宋'这个时代是佛塔建造的繁荣期,取得了多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当时建筑艺术的重大收获。遗存的塔当以百计,其中优秀作品也不下几十座,分布的范围比唐代大得多,'。

可是,当指认宋代有哪些引人注目的佛塔遗存时,却说'北起辽宁内蒙古,东至江浙闽赣,南达滇粤,西迄甘宁,尤以晋冀北部、辽宁、内蒙古一带和长江三角洲的作品引人注目。' 可以说遍布中国的每个省份都在列。似乎唯独河南就没有'引人注目'的宋代佛塔作品,甚至连北宋首都开封的铁塔(和另一座宋代繁塔)也不值得一提。若此,实在是井蛙之见。

宋代的佛塔多种多样。特别是中原和北方地区的、以楼阁式为主要塔型的砖塔,造型多变,丰富多彩。同时期的南方地区,福建因多山,善于用石材造房筑塔。江浙等地,也许因为多雨,其宋代的仿楼阁式佛塔,多为内部塔身用砖砌筑'骨架',外围采用木檐、木平座、木斗拱(如浙江的松阳塔),也有用砖斗拱(如虎丘塔、雷峰塔)的砖木混合结构塔。

不同结构,不同材料,必然产生别样的风格。纯粹用砖砌筑,却能精准地建造仿木构楼阁式塔,建造技术上相对困难。内部用砖,外部缠腰、平座、斗拱等仍然用木构的做法,因发挥了不同材料的长处,虽然塔的挑檐飞翘灵动,整体外观与木塔相似度较高,但建造时比纯粹用砖仿造,反而相对简单容易。

而且,砖木塔的外部结构年久易损,难以完整地存留久远。比如,苏杭二州的八座宋代砖木楼阁式佛塔,无一能完整地留存千年。杭州的雷峰塔早已倾圮,苏州的虎丘塔今天所见,仍为残塔的形式。而开封的琉璃砖铁塔,就能'一柱擎天'地傲立近千年,另一座巨型宋塔繁塔,更是极其原真地留存一千多年,可惜至今学界对它没有正确的认知而已。

为什么与北宋同期的辽、金地区,大多是北京天宁寺那种密檐塔。而靠近北宋边界的河北涿州、易县等地,雷同中原的仿楼阁式砖塔就屡见不鲜。(甚至有辽地的应县木塔)正如郭黛姮先生所总结的,'一些远离中原的、偏远的地区,却仍然可以看到中原强势建筑文化的若干特征'。这才是符合史实的道理。

(俯瞰铁塔)

(仰视铁塔塔身)

(塔顶为楼阁式的攒尖顶,类似北京祈年殿殿顶,而非各种'十三天'样式的塔剎。更符合'楼阁'的建筑规制。即所谓'惟妙惟肖'地仿楼阁式之匠意也。)

(浙江松阳延庆寺塔,六边形,木外檐、平座、木斗拱、木梯。首层有付阶,故看上去比较稳定。其实,首层因付阶而粗壮,但并未力学作用。)

(杭州闸口白塔,其实不能归属于'建筑',而是石雕艺术的'建筑小品'。它不存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力学原理、施工组织、材料性质,及粘合措施等一切问题,仅是个塔的模型而已。这种东西和建筑类型的塔没可比性)

(浙江湖州市飞英塔,内部是一座比杭州闸口白塔,灵隐寺双塔都要高大的石雕塔。外部又建了座砖木结构塔把它全部罩住,形成塔中有塔。比杭州闸口白塔绝对震撼)

对于宋代的佛塔建筑,特别是仿木楼阁式砖塔的发展历史脉络,刘敦桢先生主编的1984年高教版《中国古代建筑史》认为,宋、辽、金时期'这种模仿木结构形式的八角形砖石塔的起源,唐代仅限于单层墓塔,五代时建造的栖霞寺塔只是一个八角形的小塔,只有五代末至北宋初建造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雷峰塔(已毁)及灵隐寺双塔,闸口白塔等,才既是八角形平面,又具有楼阁式外观,可见这种塔是五代时期发展起来,而且很大可能是肇源于南方,进而影响到中原和北方,并一直延续到明清。',事实上这样的推断并不成立。

因为,栖霞寺塔和灵隐寺双塔、闸口白塔、以及湖州飞英塔,身中'包裹'着的石雕塔,都如梁思成先生所定义,'与其说称之为一座建筑物,不如称之为一件雕刻品,或是一件模型。'。它们都相当于石经幢、石华表之类,是一种柱形建筑小品的东西,和建筑类概念的佛塔是两码事。更何况,因各种说法并不一致,很难说栖霞寺塔绝对是五代南唐时建造的。

石雕塔,只有塔型设想的象征意义、参考价值,并非都能据以如实建造成。它们和开封铁塔,这种惟妙惟肖仿木构楼阁式砖塔的建造技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石雕塔,只能体现雕刻师个人的手工技艺,不存在大型砖塔必备的结构设计、建造技术、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等等问题。若用石雕塔作为仿木楼阁'塔是五代时期发展起来,而且很大可能是肇源于南方,'的论据,本身就不合乎情理。

更何况,列举到的'五代吴越时所建的三座小型石塔(指灵隐寺双塔和闸口白塔),',也被傅熹年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说成是'梁思成先生考订该塔的建造年代约在公元960年左右,为五代吴越王末期,已属公认。'则是明显的曲解。

梁思成先生的原话是'可以断定这双塔的年代为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重兴灵隐寺时或其后数年间所造。'。'与双塔比较,白塔之属于同时是没有疑问的,乃至于同出同一匠师之手,亦大有可能。'。一句'或(960年)其后数年间所造。',一句'白塔之属于同时是没有疑问的,'这些,都证明梁思成先生从没有把杭州三座石塔模型的制作年代界定为'吴越王末期'。

可以看出,明明是现今学界把北宋建隆元年,刻意解读为含糊的'吴越王末期'。即便如此,三个石雕都在杭州一地,若要在960年的一年之内,同时雕刻出三座石塔。指望一帮子石匠完成是不太可能的。若此,总会有的是在进入北宋后的不同年份雕凿的。何来三座石雕塔'为五代吴越王末期,已属公认'的道理?

那麽,有没有属于五代时期的、真正是建筑类砖塔的遗存呢?时至今日没有哪位学者说清,也没哪位学者找到实实在在是五代某个时间段所建的实例。

史实反而证明,杭州的原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浙江松阳的延庆寺塔,苏州的报恩寺塔、罗汉院双塔、瑞光塔,上海的龙华寺塔、兴圣教寺塔等,这些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的砖木仿楼阁式佛塔,都是北宋初年或南宋时期所建。

只有苏州的虎丘塔,现在不管学界和政府,都说它是'959年'始建,'961年'竣工建成。借以强调它是'五代'时期的遗构。

但是,谁敢相信诺大的虎丘塔用三年时间就能建成?让今天的工程师预算一下'合理工期'试试看。很难保证没有不实之辞!

对虎丘塔的建造年代,刘敦桢先生本人的说法是'疑建于五代或北宋之成分占据多数也', '北宋之成分占据多数也'这句话什么意思?无疑,刘敦桢先生判断它应是北宋的遗存可能性大。

刘敦桢先生还结合云岩寺里的经幢指出,刻有显德五年(958年)纪年的经幢,和山东'所建之幢属于同系统之内,--所镌山文与宋代惯用者毫无二致也'。

这既证明苏州至少在已脱离吴越政权,为后周势力控占。也说明北方的建造技术和风格影响了南方。

因此说,除了牵强附会的、虎丘塔始建于公元959年的托辞,谁人有什么过硬的史实,能找出五代时期建了哪座仿楼阁式砖塔的实例?

宋代的首都东京在开封,开封现存的宋代铁塔更非粗制滥造、简单低档的东西,只不过是学界忽视了它的学术价值,舍弃了它在'古建史'上的标杆意义。

不是吗?比如,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把开封铁塔和山东灵岩寺辟支塔,河北定州料敌塔等量齐观,统统归入'模仿楼阁式木塔,但不是亦步亦趋,而是适当地加以简化。' 。

这一结论并不恰当。开封十三层的铁色琉璃砖塔(铁塔),层层用琉璃砖砌筑外檐、平座、斗拱、隅柱,十分忠实地仿造木构楼阁。不仅不'适当地加以简化',而是惟妙惟肖地用纯砖砌成楼阁式的砖塔。逐层严整一致,收分不大,就像现代的高层建筑一样,俨然一座'高层楼阁'。

而山东灵岩寺辟支塔和定州料敌塔,才真正是'适当地加以简化'的楼阁式砖塔。辟支塔仅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逐层收分很快,象一个尖尖春笋的形式。

不仅《中国古代建筑史》对开封铁塔的归类不当,萧默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艺术史》评价铁塔,更是有很多不是道理的道理。

例如,《中国建筑艺术史》把开封铁塔杭州闸口石雕塔,作了一番对比。说闸口白塔'高12.8米,石刻,完全模仿木塔,实际只是一座木塔在模型。----此塔底层全宽仅2.07米,全塔细高比达1/6.21。可说是楼阁式塔中最细的例子,'。又说铁塔'高54.66米,底层全宽仅约10米来许,细高比达1/5.47,稍粗于闸口白塔,却因塔身从下到上收分过大,上部更显细弱。各层檐端的轮廓连线虽仍呈弧线,但弧度很小,略呈直线,显得僵滞,'。

好奇怪的因一个细高比 '1/6.21',一个'1/5.47'数值接近,竟然会推导出10米粗的铁塔,略粗于2米粗的石雕模型?

更怪的是,铁塔明明因收分太小,上下粗细近似。凭什么说

所以说,现行《中国古代建筑史》典籍中,关于宋代楼阁式砖塔的发展史观,是不太合乎客观事实的。因为,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河南现存的、各式各样的历代古塔总数最多。特别是宋人利用砖砌工艺创造出了中国佛塔的'繁丽时期', 不可能在原产地的河南没有可圈可点的东西。即、甚至在北宋边疆区域的河北正定,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就有四座宋塔,座座不同,座座经典。有的塔型用木料根本建不成,只有用砖才能实现,如其中的广惠寺华塔。

宋代的首都东京在开封,开封现存的宋代铁塔更非粗制滥造、简单低档的东西,只不过是学界忽视了它的学术价值,舍弃了它在'古建史'上的标杆意义。

不是吗?比如,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把开封铁塔和山东灵岩寺辟支塔,河北定州料敌塔等量齐观,统统归入'模仿楼阁式木塔,但不是亦步亦趋,而是适当地加以简化。' 。

这一结论并不恰当。开封十三层的铁色琉璃砖塔(铁塔),层层用琉璃砖砌筑外檐、平座、斗拱、隅柱,十分忠实地仿造木构楼阁。不仅不'适当地加以简化',而是惟妙惟肖地用纯砖砌成楼阁式的砖塔。逐层严整一致,收分不大,就像现代的高层建筑一样,俨然一座'高层楼阁'。

而山东灵岩寺辟支塔和定州料敌塔,才真正是'适当地加以简化'的楼阁式砖塔。辟支塔仅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逐层收分很快,象一个尖尖春笋的形式。

不仅《中国古代建筑史》对开封铁塔的归类不当,萧默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艺术史》评价铁塔,更是有很多不是道理的道理。

例如,《中国建筑艺术史》把开封铁塔杭州闸口石雕塔,作了一番对比。说闸口白塔'高12.8米,石刻,完全模仿木塔,实际只是一座木塔在模型。----此塔底层全宽仅2.07米,全塔细高比达1/6.21。可说是楼阁式塔中最细的例子,'。又说铁塔'高54.66米,底层全宽仅约10米来许,细高比达1/5.47,稍粗于闸口白塔,却因塔身从下到上收分过大,上部更显细弱。各层檐端的轮廓连线虽仍呈弧线,但弧度很小,略呈直线,显得僵滞,'。

好奇怪的因一个细高比 '1/6.21',一个'1/5.47'数值接近,竟然会推导出10米粗的铁塔,略粗于2米粗的石雕模型?

更怪的是,铁塔明明因收分太小,上下粗细近似。凭什么说

'塔身从下到上收分过大,上部更显细弱。'呢?如果'从下到上收分过大',怎么会造成'弧度很小,略呈直线'的问题,从而给论者造成'显得僵滞。此塔造型颇不成功。'的口实。

实难理解用这样错乱的、细高比比值近似的逻辑,凭这些前后矛盾的道理。就把宋代都城的、全国最大的、精美釉砖砌筑的铁塔,否定成'此塔造型颇不成功'的眼力。

而《中国建筑艺术史》对简化(简易)的辟支塔的评判,却是溢美有加'全高54米,底层径约14米,细高比为1/3.85。相当挺拔而不过分,非常得体。加上圜和温婉的弧线轮廓线和挺拔高举的铁制塔刹,总体造型可称上品。'。

有什么道理吗?据说是'山东接近江南,辟支塔的风格可能受南方影响但并无高耸的檐角,仍具北方的伟岸。'开封的位置并不比山东长清县距离'江南'遥远,何况宋代的开封,挟汴河交通之利,难道还没有长清县和江南的人文交流频繁?这种说法完全不象中允之论,难免有偏颇之嫌。

而美术家的审美观就不同,他们设计的四枚古塔邮票。大雁塔和泉州开元寺石塔面值仅两角,杭州六和塔面值伍角,铁塔面值高达两元。'上品'的辟支塔根本挂不上号。

在学术研究如此兴盛的今天,考察手段和途径如此便捷的今天,对中国最大、层数最多、北宋首都遗存的琉璃砖塔(铁塔),竟然还不了解其建筑技术之高超,建筑艺术的精美。尚有'造型颇不成功'的偏见,实在令人扼腕。

山东辟支塔。这才是'收分过大',尖如'春笋'。哪里来的'北方'伟岸'气氛?

河北正定华塔

一层亚字型凸起,转角处狮子

隅柱

俯视一层亚字型'凸起'的叠涩

俯视外檐

'有组织排水'平座的琉璃砖

一层之部分,下部塔身八边型基座淹没

精到、美观、坚固、规范。

仰视铁塔塔身结构

'塔身从下到上收分过大,上部更显细弱。'呢?如果'从下到上收分过大',怎么会造成'弧度很小,略呈直线'的问题,从而给论者造成'显得僵滞。此塔造型颇不成功。'的口实。

实难理解用这样错乱的、细高比比值近似的逻辑,凭这些前后矛盾的道理。就把宋代都城的、全国最大的、精美釉砖砌筑的铁塔,否定成'此塔造型颇不成功'的眼力。

而《中国建筑艺术史》对简化(简易)的辟支塔的评判,却是溢美有加'全高54米,底层径约14米,细高比为1/3.85。相当挺拔而不过分,非常得体。加上圜和温婉的弧线轮廓线和挺拔高举的铁制塔刹,总体造型可称上品。'。

有什么道理吗?据说是'山东接近江南,辟支塔的风格可能受南方影响但并无高耸的檐角,仍具北方的伟岸。'开封的位置并不比山东长清县距离'江南'遥远,何况宋代的开封,挟汴河交通之利,难道还没有长清县和江南的人文交流频繁?这种说法完全不象中允之论,难免有偏颇之嫌。

而美术家的审美观就不同,他们设计的四枚古塔邮票。大雁塔和泉州开元寺石塔面值仅两角,杭州六和塔面值伍角,铁塔面值高达两元。'上品'的辟支塔根本挂不上号。

在学术研究如此兴盛的今天,考察手段和途径如此便捷的今天,对中国最大、层数最多、北宋首都遗存的琉璃砖塔(铁塔),竟然还不了解其建筑技术之高超,建筑艺术的精美。尚有'造型颇不成功'的偏见,实在令人扼腕。

(中国现存古塔数百座,发行邮票一定会遴选优美塔型。专业美术师天南海北选四座。只有铁塔面值最高2元。)艺术家眼中出'西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问题呢?

第一:缺乏宣传,学界相当忽视开封宋塔的古建价值

1,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艺术,可以是个人能力在表现。如书画、文艺、雕刻、手工工艺等作品。而建筑,是融合各种智力、财力、物力精心打造的巨型艺术品,是整个社会当时实力的体现。社会综合实力达到什么程度,当时就会出现什么水平的建筑。北宋的都城开封,遗存如此优秀的古塔,是赵宋王朝'造极'文化和社会繁荣的必然表现和史证。

2,为什么唐代只有那种简单、朴拙的方形'空桶'式佛塔呢?而宋代能给后世留下大量繁丽、多样的佛塔呢?因为宋朝是我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时期,同时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空前发达的时期' 。宋代的仿楼阁式塔'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因此'现存的实例,也以宋代最多,元代以后渐少,但从各种塔的绝对数量看,仍居首位。'。现存有足够的宋塔实例,将证实宋代中原建筑文化的'强势影响',是深远的而非相反。

第二,开封铁塔,就是宋代仿楼阁式佛塔无可比拟的经典之作,但是,学界对其建筑艺术与技术方面的价值,不仅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似乎有种刻意的误读。

比如,把开封铁塔和山东灵岩寺辟支塔,都划入'模仿楼阁式木塔,但不是亦步亦趋,而是适当地加以简化。' 类型的观点,就是不恰当的。

比如,认为铁塔'造型颇不成功',而山东辟支塔'造型可称上品'的判语,就是偏颇有余,中允不足。

那麽,开封铁塔究竟有哪些建筑技术与艺术特色?

平座,起'组织排水'作用。

外檐'屋面'不用瓦,而是厚莲花瓣砖。坚固适用

平座、外檐,皆为琉璃砖砌。微妙微肖地仿'木'楼阁,哪里是'适当简化'。山东辟支塔,何能望其项背?

结构仰视

一层亚字型'凸起'的上部反叠涩

亚字型凸起的'腰带',切断了隅柱。

盲窗之佛像

第一,造型设计方面:

1, 铁塔一层的基座现已全部埋没在土地中。明嘉靖碑载'塔座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桥,过桥由北洞门入。'。1936年梁思成先生考察时说'第一层下段湮入土中,其地面以上部分有 '大方涩'数层,似为须弥座之上半部'。也就是说八十年前,虽然已经看不到'八棱方池' 形状的基座,但尚可隐约看到'须弥座之上半部 '。据以推测,铁塔采用的是'八棱方池'形状的塔座(巨大底盘),正像我们家庭使用的'台灯'、'落地灯'一样,因有底盘保持平衡,不会因灯杆瘦高,感觉不安定。

南方砖木楼阁式宋塔的做法,首层设付阶,使瘦高的塔身看上去,下部粗壮'有根',视觉上会觉得稳定。佛塔和'台灯'的稳定原理不同。不管'八棱方池'基座,也不管首层设付阶,都不起塔身若倾斜抵抗'弯矩'的作用。仅仅是视觉和观感,会觉得整体安定而已。

2, 铁塔第一层的中段,有一套任何古塔都没有的特殊的环形'装饰'。构造华丽繁复,用砖独特富有创意。下面两阶'莲花瓣形'釉面砖正叠涩出挑,上面两阶'莲花瓣形'釉面砖反叠涩回收,塔角八个均安装狮子造像砖一个。好像中国武士的护腹'盔甲'、腰带,日本妇女前后身的'包袱'装饰。更像中国青铜器中,觚的亚字形'环状凸起'。

如果,第一层'八棱方池'形状的塔座不湮入土中,看到它和中部精美的亚字形'环状凸起'组合在一起。该是多么优美的独特造型,该领略到宋代匠师多精到的'匠意'。

3,铁塔的外檐、平座、计心斗拱、蚕肚挑角粱、戗脊、垂脊、套兽等等构造,都用琉璃砖砌筑、仿造。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砖塔没有一座能像它这样逼真、精致。

4,开封铁塔的平座构造别出心裁。因为这座仿楼阁宋塔的砖砌平座,不可能安装栏杆。但工匠们巧妙地把它作为一层'有组织排水'的屋檐利用,以减少雨水对塔身的冲刷。(开封另一座宋代繁塔,同样也是这样处理)。

5,塔顶作八条垂脊上镇压以铜宝顶处理,因为高耸的塔刹并非'楼阁式'所需。

当年是有'基座的,解放前还高于地面几十公分。

现状

第二,结构及其他

1,特殊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应是两次施工,因为内部用普通青砖砌筑塔身,部外装修琉璃砖。同一种治平四年的琉璃砖,镶嵌在不同层次,如果一次试工则不会出现同一年号的琉璃砖分散镶嵌。这种现象应该是第二次施工外装修琉璃砖时,整体交工时分别镶嵌上去的。因此,可见可以见到内部粘结剂是白灰膏,外面琉璃砖用另一种粘性大的粘结剂。

2,有一种独特的砖斗拱构造。在任何古建筑上,是从来没有的。它可能是明代人维修时改用的,但这种模式,既符合斗拱的大体形式,美观耐用。又是最符合材料性质的'科学'措施。即使木斗拱,制作成这种样子,也会既省工省料又合乎力学原理。

3,铁塔稳定吗?梁思成先生说过'全塔权衡高瘦,颇欠安定感'。 日本人伊藤氏等也有过此种顾虑。

龙非了(龙庆忠)先生对此专门作了力学计算,结论是。'外层虽无琉璃砖,亦尚堪支持而有余,盖距灰色砖之弹性限度尚远故也'。'铁塔虽遭地震数次,独自凝然高耸者又奚足怪哉?''此塔之安定度,盖已超凡庸造形观念,而得各方面力之均衡,悠然无恙者也'。

是否确如龙非了先生的结论,研究者不妨据现今力学手段验算之。

4,铁塔究竟建造了几年?大约是在1049(皇佑元年)始建,至1068(治平四年),用18年建成。为什么?塔身所见的治平四年纪年釉面砖,从6层到顶层都有。而熙宁年号砖未能找见。即使有熙宁年号砖,也是熙宁元年(紧靠治平四年)。因为不可能治平四年建到顶层后,再建10年。

5,因为在塔身上下好几层,都见到有治平四年纪年釉面砖,这证明塔身灰色砖先施工,后装修釉面砖外层皮的可能性大。

6,铁塔的艺术性,既体现在各种定形、异形釉面砖的使用、佛像砖的色彩、质地和图案,更表现在塔型的整体设计创意、塔身各部位的构造形式、以及视觉上的冲击力。

龙非了先生曾说过开封'城东有塔峥嵘屹然,其名为铁塔,其色颇苍然,琉璃其表,螺旋其中,登之欲仙''每当云破中天,日上东城,影随游见,琉璃闪烁,觚棱高耸,几疑为十余年前之建筑物也'。可以讲,近千年砖塔,愈久弥新如铁塔者寡。

但不管文字如何描绘,不亲见塔身,领会其匠心美艺,笔者纵有吐莲之舌也是枉然。还是请有识之士亲自考察一下,平心而论吧。

中国任何地方都没有这样的斗拱?'斗'做成垫块,若是木的,更显省工省料,符合材料性能。'斗'的四角易毁,不能受任何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汴梁风】宋喜信:开封铁塔的建筑技术和艺术
琉璃塔
河南----开封铁塔
【去中原•宋都东京】开宝寺塔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塔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