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一明祖师传丨道是无缘却有缘之正道直行的求学岁月

文/贾来生


刘一明的父亲,如同那个时代所有的儒士家长一样,一心希望儿子能“学而优则仕”,长大以后光宗耀祖。


因此,刘一明从小就受到严格教育,从小就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熟读儒家经书“四书五经”。不过,刘一明聪慧异常,除了遵父命一心要考取功名以外,还能博览群书,旁及医卜星相,地理字画,百家之书,凡所见者,亦必略观大意。

旁及医卜星相,地理字画,百家之书,凡所见者,亦必略观大意。(资料图)


刘一明认认真真地读了十几年的书,许多诗歌和文章的章句都能熟记于心,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刘一明一生著作等身,文笔流畅,为道教的传播和弘扬作出了不朽功绩。在他一生二十余种、上百万字的著作中,我们特地选择了一些诗、词、曲、赋、赞、序、铭、联、传等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刘一明文采飞扬、生动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以证明他具有深厚的学问功底。


这些功底自然是因为刘一明能够毕生不懈进学,但是,无可怀疑的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已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诗类


1


扬米两三处,飞来五六禽。唧唧争食吃,调我静中琴。


2


写书不得人,自己费精神。世上钱作马,叹吾彻骨贫。


3


栖云绝顶一孤松,不怕寒霜并烈冬。炎日熏时如铁柱,狂风起处似金钟。


惟台白鹤逍遥侣,永断青蛙污浊踪。品立高超难测度,行人枉自乱哼哼。


词类


贺圣朝


金丹本是五行就,莫在顽空究,五分情种,三分性气,


二分醇厚。通邑大都寻故旧,且戴花饮酒,真人有时转我家,自然无漏



西江月·戒道者(四词之一)


酒是迷人之物,入口性躁神狂,血热气促大不良,坏德丧行瞎障。


道念化为妄念,灵窟闭塞无光,性乱命摇内外伤,贪他糟粕怎样。



千秋岁


非外非内,色空两相对,刑德室,造化队,仙佛从此出,凡夫由是昧,争些子,便分吉凶与吝悔。


知的功加倍,须将混沌碎,阳宜进,阴宜退,扭转北斗柄,推过南辰背,原本得,寿命长久与天配。

炎日熏时如铁柱,狂风起处似金钟。——刘一明(资料图)


曲类


字字双·答张西川


问道如何是真铅?似电!龙虎窟里采两弦,煅炼!


水火相济结成团,一片。阴尽还我未生前,仙眷。



驻云飞(二十四曲之一)


急早回头,莫在幻梦境里游,今朝街头走,明日棺内朽,只说是现世的人流,谁知道来劫鸟兽,真修行机关早参透,劝学人你把这浮生假事一笔勾。


铭赞类


纯阳吕祖赞


生就鹤胎龟息,长成道骨仙丰,体似功曹形像,貌类子房面容,黄粱一梦大觉,正阳十试不忪。本是唐朝举子,却为演教仙宗,窑头坯里分邪正,敲爻歌中辨吉凶,承先启后慈悲主,隐显莫测仿犹龙。


修真经文


《通关文·粗心关》至圣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曰:“温故而知新。”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悟真》曰:“俗语常言合圣道,宜从其内细寻讨;若将日用颠倒求,大地尘沙尽成宝”。


《古经》云:“识得一,万事毕;使的二,去处是;认得三,不索参。”比皆教学者细心穷理,必须真知灼见,而不可粗心了事也……


对联类


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


斗室容身,小中有大人难识;


山居养性,苦里生甜我自知。


新年何所欣,云为伴侣石为枕;


佳客无一待,饭煮胡麻雪煮茶。


山别东西,前夫子,后夫子,


圣分文武,著春秋,读春秋。


世间忠勇极多,岂徒夫子,试想当年土山三约曹营,数载矢志全名,能感奸雄动诚,真是出乎其类拨乎其卒。


宇内节义不少,何仅关公,但看今日圣像万方香火,千秋封王尊帝,直教朝野皆敬,实然生则为臣死则为神。


乾坤偌大怎见端倪,但看鸟飞兔走,斗转星移,终而始始而终,始始终终总来一气周旋,别无异样,此些子元机明明朗朗,打的彻天关在手。


造化虽深可知消息,试推阳生阴长,神藏鬼匿,姤又复复又姤,复复姤姤不过三家配合,还有甚么,这点儿枢纽中中正正,认得真地轴由心。

循着父母期望和设定的轨道,在出将入相的功名道路上跋涉着。(资料图)


以上列举的诗文,充分表明了刘一明在青少年时期可能就已经打下了扎实深厚的儒释道思想文化基础,练就了驾轻就熟的文学表现手法。“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功力与表达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像当时的大多数孩子一样,刘一明按照世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循着父母期望和设定的轨道,在出将入相的功名道路上跋涉着。他也曾梦想着当大官,建功立业,封侯拜爵,一朝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做着一个个少年特有的浪漫之梦。


一转眼,刘一明到了十七岁,当时已是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家人让他结婚成家了。读者们也许惊疑一个17岁的人怎么结婚,今天的17岁的孩子可能还在念书呢。


其实,这在古代中国实属正常。古人的寿命本来就短,隋唐时代的平均寿命不过只有四五十岁。加上古人有早婚的习惯,因而十七岁结婚并不算早婚。


未完待续……


(编辑:如风)


欢迎阅读更多内容:


刘一明祖师传丨道是无缘却有缘之呱呱坠地


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6.《书徐汝佩卷》|原文
报刘一丈书
王阳明:只要良知真切 读书何累之有?
指玄访道篇(清--刘一明)
学“易”为何不易
南華真經副墨卷之五 寂字集 外篇 山木 第二十(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