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鹊华秋色》以及赵孟頫承前启后的“线”


  济南最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是《鹊华秋色》。它从诞生七百年余来的时空交错中,始终与济南这座城市气味相投。


  《鹊华秋色》是中国美术史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其精妙的笔墨质感以及营造出的平淡意境都使其当之无愧的实现了赵孟頫的艺术理想。在汉文化岌岌可危的困境中,赵孟頫通过“复古”承担起了历史责任。自此绵延,文人山水画长兴不衰。




  一、《鹊华秋色图》里的美意


  《鹊华秋色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元代文坛领袖赵孟頫于1296年在家乡吴兴创作完成。赵孟頫为好友周密述说济南风光,并作此图相赠。(赵孟頫曾守齐州三载,周密原籍山东,长于吴兴,从未到过齐州)。



《鹊华秋色图》


  整体上看,画面近处是一片开阔沼泽地,远处矗立两山:右方尖峰突起的是华不注,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两山之间及山前错落着各种树,远处一排杉树,叶子红中带黄,显示是秋天。左段,鹊山前面,树丛中错落着两处茅屋,四五只山羊悠闲的食草,另一座茅屋前放置着张开的渔网,河上有一渔夫。近处水边停着几叶小舟,渔叟正在劳作。中段,与近处画外相接的土坡上一大丛树木,姿态各异。右段,重心放在华不注山上,山峰拔地而起,孤峰凌霄。山前只有几排树木作为衬托。三段之间景物互相承接,而淡淡细细的芦苇、断续相连的河岸从头至尾遥相呼应,将整个画面连接成一幅和谐的乐章。


  布局上,由于两座山各自独立、平行,与前面土坡形成三点之间的“V”字形构图,这一点很可能是赵师法董源《潇湘图》里的布局范式,前景的土坡丛树也是取法董源《寒林重汀》的母题。笔法上,整幅画作所使用的柔韧缓长的线条描绘坡石纹理,描绘华不注山体所用的“荷叶皴”,也是依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变化而来。


  整幅画无论是布局、用笔还是色彩,都显得简单素朴,这是作者有意以“复古”的手法营造一种古雅天真、平淡冲和、宁静幽渺的意蕴。


  赵孟頫在艺术上主张“复古”,曾言:“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吾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复古”不是要恢复古貌,而是放弃南宋院体画过于重形的画风,借鉴唐及魏晋的“天然潇淡”,以书法入画,建立起文人写意画的“文”。文化史上没有任何一次“复古”能和“古”重样,赵孟頫通过“复古”,绕开了已经在南宋达到巅峰的写实主义,创立了元代 “文人写意”的新途,直接影响了黄公望、倪瓒、王蒙等一大批当朝画家,奠定了元绘画主基调,并形成了文人山水画的高峰,影响了明清及至近代。


  二、 营造出的意境和气息与济南这座城市的气质极度吻合


  《鹊华秋色图》里,名山点翠,秋林旖旎,渔歌唱晚,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呈现一派典雅和穆。它的平和亲切、秀丽淳朴都与济南这座城市的气息非常吻合。济南从不曾有帝都的庙堂之气,也没有发达城市的时尚,虽常说“赛江南”,但又绝非江南的温婉细腻。济南将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宛丽合为一体,素朴恬淡。《鹊华秋色》的高妙就在于它画出了济南的精神气质。济南的南北中和之美与赵孟頫艺术的南北相融之绝真是冥冥之中的契合。


  画中的华不注(今称小华山),意为“花骨朵注于水中”,以形取名。早在春秋《左传》里就有记载,齐顷公与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因《左传》是当时读书人的必读,华不注已为天下知。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当时华不注周围全为湖水,唐诗人李白更形容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


  华不注经《左传》、郦道元、李白的歌咏,声名鹊起,是当时济南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山。随着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广泛流传,华不注更成为天下奇胜,奇秀冠古今。



《鹊华秋色图》全图


  、元朝异族统治,中原汉文化“命悬一线”


  赵孟頫的坚守就是那根承前启后的“线”


  《鹊华秋色图》是中国美术史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鹊华秋色图》精妙的笔墨质感以及营造出的平淡意境都使其当之无愧的实现了赵孟頫的艺术理想。“弃南宋院画之纤巧,复唐五代北宋之古朴”,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证明,因而成为其典型风格的代表作品。其题款印章之多开启了“元人笔墨”的先河,给后人留下了更为丰富的品读空间。自此绵延,文人山水画长兴不衰。


  元朝是历史上所有异族统治中汉化程度最差的一个朝代。赵孟頫是宋室后裔,其文章、书、画在吴兴一带极具文名,及元忽必烈在南方纳贤,赵被举荐入仕。对于他仕元,当朝及后世一些卫道士颇有微词,他当然也知道这些议论。他曾作《洪范图》,表示仕元是择良而仕。他说,当世的人可能都不理解我,但后世的人一定会理解我。这个理解就是,当是时,出仕是读书人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一途径,他在艺术上的“复古”实践,在元朝一片文化荒漠中使汉文化血脉得以延续。


  时隔700多年后,已经很少有人去探究他究竟在政治上经济上做出过什么,但在美术史的研究上,他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正是这些经历成就了他,甚至于非议、苦闷都成了要素。


  赵孟頫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涉猎之广泛,风格之丰富使今天对他的研究依然有很多待解的谜团。他的很多作品充满了探索者的实验意味,很难用一两个词来准确概括。我斗胆以禅宗的一句话来形容:“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他的书法有意舍弃了唐人笔画中的矫饰成分,主学二王,崇尚魏晋的朴真自然,相合而独创一体。他的绘画十项全能,人物、花鸟、竹石、鞍马、山水,无所不能且都精绝。


  有人觉得他的书和画“媚俗”,当然对艺术各有喜好。在“平和”和“媚俗”之间看你怎么揣度。《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家讲天人合一。浑然天成,自然无为,所在皆适。赵孟頫参研佛法,更理解禅宗以平和为至境,“一种平怀,泯然自尽”,《鹊华秋色图》里就是一片澄明的世界,宁静的世界,物物自在兴现的世界。


  对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专家大多倾向于将清前史划分为两段,秦汉到南宋末,为“描摹自然”阶段,元明清为“表现自我”阶段。元代成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时期。元朝废除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山水画的演变自然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摈弃院体的以技巧为重,转而以文人气息为重,书法入画,且诗文题跋众多。


  “书法入画”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以书法的笔法作画,有笔意;二是书法作品成为构图的有机部分,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宋人丘壑”一跃而到了“元人笔墨”上,“笔墨”成为元明清的正统,影响至今。


  中国山水画始于隋唐,经五代北宋达到黄金时代,荆关董巨,李郭范米创造了卓越成就,这一时期的山水巨嶂巍峨雄浑、庄严伟大,寒林平野潇疏苍凉,至南宋残山剩水,具象之美已达顶峰。山水画是中国人哲学观、宇宙观的审美体现,巨嶂山水就是人们对自然的崇仰,表达的是人类共同的对大自然的情感,而较少关注个体。及至到了元代,从《鹊华秋色图》中就可以感觉出,作者转向比较个人的、细腻的情感表达,一座孤山,几棵小树,几个渔人就是生命的浅唱低吟,承载了他希望归隐田园的山林之想。


  四、众多题款及印章可证为作者真迹,表明流传持续、有序,证据之多,在存世画作中并不多见。诗书画印共一炉冶,成为文人意境的标配。




  《鹊华秋色图》上题款、印章之多前所未有,与元最为临近的南宋,很多著名画作上皆不留作者名字,北宋最为震撼的《溪山行旅》,也是近代研究学者才从画作中的一块山石上发现了“范宽”的名字,至于用书法写一堆文字置于画面之中成为构图的有机部分,到赵孟頫才运用的得心应手。



《溪山行旅》


  研究中国元代绘画的权威学者李铸晋,同时也是当今美国研究中国现代绘画首屈一指的大家,他在代表作《鹊华秋色图研究》中对其上的题跋、印章、画作流传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简单概括如下:


  《鹊华秋色图》上的题跋主要有几方面内容,一是作者本人题款。二是他人赞咏,认为是赵氏的“得意之作”。三是分析绘画风格源流。四是乾隆的故事。


  画作上最有价值的一段印迹是作者本人的题款和印章,见于画面上半中部的空白地方。题日:“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



  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成画时间、画面内容及作画动机。“酬友”、“思乡”是多么充满暖意的一个话题。题字风格和印章两点证据足以确定赵孟頫是《鹊华秋色》的作者。


  也是从元以后,文人在画作上题字盖印成了雅好。《鹊华秋色》印章、题款之丰富,很少中国画迹像它一样有完整的记录可考;且这幅画不但与元代有名学者如虞集、杨载、张雨和欧阳玄等有关,亦与后来著名的收藏家如钱溥、文徵明、项元汴、董其昌、梁清标及纳兰性德等有牵连。



  这些题跋也为我们研究这幅画的风格提供了很多资料。


  这幅画以“青绿”设色,画中分为数节的结构,忽大忽小的景物等,在风格上,都似以唐代山水为楷模。题跋中数则共同认为《鹊华秋色图》的风格源于唐代诗人、画家王维。


  赵孟頫的挚友杨载赞叹到:“兹观鹊华秋色一图,……诚羲之之兰亭,摩诘之辋川也”。




  明代董其昌在画上题跋共有五则,其中1605年的跋最为重要。“吴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


  而乾隆帝的题款则为这幅作品增加了故事性。乾隆竟在上题跋九则,印章众多。从题跋中我们得知:


  乾隆1748年巡狩山东,目观鹊华二山,一时想起赵孟頫这幅画迹。即命侍从飞骑从北京取来;遂能以画迹和眼前风景互加印证。他对实景和赵的画艺皆非常叹赏。在比较中,他还修正了赵的一点错误。赵氏谓鹊山在华不注山以东,但两相对证之下,乾隆却发现鹊山在华不注山以西。


  这段小插曲以后,《鹊华秋色图》在圈子里更成为一段传奇。 (完)


  本文由墨友【海青】供稿

  作者简介:女,1977年生,在山东商报社工作,爱好文学、美术史,自学工笔花鸟画,弹习古琴。

  作者临摹宋画作品三幅见下图:


  请您关注:

  创作必备 | 集欧阳询楷书古诗文

  【墨池拍卖】第十三期预展

  齐白石对草虫表现不概念化 观察力表现力令人惊叹

  黄宾虹是高峰还是大坑?

来这里,和数万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同聊书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鹊华秋色图》真迹即将亮相台北故宫博物院
每日經典|趙孟頫代表作《鵲華秋色圖》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赏析
书画赏析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艺术魅力及其两次厄运
董其昌5次题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一次比一次老辣
董其昌5次题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一次比一次老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