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理生都应该了解的生物学知识

飞蛾扑火——生物的应激性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利用昆虫的这一特性,人们可以捕杀有害的昆虫,如黑光灯诱捕法。

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

事实上这是动物体内雄性激素引起的行为,孔雀开屏是动物在生殖过程中的一种求偶行为,雄性孔雀为吸引雌性孔雀,特意打开艳丽的尾羽炫耀自己。除此之外,与动物生殖相关的成语还有“蜻蜓点水”,就是蜻蜓直接将卵产入水中。

相依为命——生物的共生

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赖。其实,不同生物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微妙关系,生物学上称此为共生现象。例如,海葵常固定在寄居蟹的外壳上,当它靠释放毒液防御敌害时,能对寄居蟹起到间接的保护作用,而寄居蟹到处爬行,可使海葵得到更多的食物。再如,在巴西的丛林中生长着一种蚁栖树,这种树树干高大,有节,叶片外形像蓖麻叶。蚁栖树因栖息蚂蚁而得名,树上栖息的蚂蚁是一种益蚁,益蚁能群起攻击侵犯蚁栖树的啮叶蚁,从而使蚁栖树的树叶安然无恙;而蚁栖树叶柄基部长着一丛细毛,细毛中常长出由蛋白质和脂肪构成的小球,供益蚁食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

在生物学上它具有食物链的含义。这句谚语隐含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又如“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

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争夺资源和空间的一种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习性、栖息场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一种适应性,但当遇到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于棉铃虫的体内,使棉铃虫死亡。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完全、绝对的适应。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一山不容二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

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处在较高的营养级,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的规律,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因此,为了生存,当小范围内有不只一头虎时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从而出现“一山容不得二虎”的现象。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等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描述的也是这一生态现象。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要认识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相反,“橘逾淮北而为枳”则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立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和影响。只有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本文来源网络,若侵删

END

看完觉得有用记得分享出去,帮助更多的同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谚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中考生物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及生物学发展历程的相关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及答案整理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例《生态系统》说课稿
你养过寄居蟹吗?你知道寄居蟹的危害有多可怕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