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六国的文字语言真的不通吗?他们怎么交流?

引言

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首次完成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同时也是第一个称帝的。在他统一全国后,推行了很多政策,除了在官制上实行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分别管理国家中央和地方外,他还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推动国家的发展。秦朝统一之后,国家有了统一的语言,那么秦统一之前各国之间又是怎么交流的呢?

先秦时期难以交流的地方语言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语言不同,即使是现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在,我们也没有办法保证所有的人都会用普通话交流,更别说是全国统一语言,偏远地区的人们,用着晦涩难懂的方言与其他地区交流还是存在着障碍。

在古代也不例外,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各国之间的文字和语言都没有实现统一,当时六国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晏子的一句“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其实向我们表达了,南北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

西周灭亡,各地诸侯势力没有人可控制,加上政治、经济的变化,文字的流传出现了差异,而秦朝当时经济发展缓慢,使用的文字与最初周王朝推行的文字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其余国家的文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各国之间相隔较远,交通并不发达,虽有交易往来,但是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并不相同,种种原因导致各国之间的文字差异也越来越大,仅仅一个“马”字就有十几种写法。

虽然诸子百家编撰的学说在各国流传,也能获得认可,但是文字的差异,还是给信息交流造成了影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用“书同文”的政策,统一文字,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书同文”仅仅是将文字统一了,那么各国之间的语言差异怎么统一呢?

其实,语言的统一比文字的统一要难上加难。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各地就有自己的语言,加上偏远地区的方言,统一起来确实不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各国传播自己儒家学说的思想时,就考虑过语言的问题。他想要通过传播儒家思想,说服各国君王以“仁”治理国家上下,但是当时如果语言存在障碍,各国的演说肯定会存在很多障碍。

而且孔子也不可能,去楚国说楚国话,去燕国说燕国话,这样儒家学说没有向各国传播完,孔子就先成为了语言大师了。游说的时间长不说,还要学习各国的语言,这样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不仅如此,游说的效率也会减半。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百家争鸣,文化大繁荣时期。孔子和各国使者游说时采用的语言,都使用同一种腔调,被称为“雅言”,其实当时的雅言就和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差不多。大家有各自的方言,但是在跨区域沟通了解的时候,都是用雅言。

而作为雅言的发源地,周朝,就将其作为中原地区的官话,并且在文化交流、传播学识、举办祭祀活动以及贸易往来的时候,都会更加容易。

而当时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也采用了一种语言全国推行,那就是——雅言。之所以采用雅言,原因很明显。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商人、富豪、使者和官员们都必须用雅言来交流沟通,而周王室也曾经大力推崇雅言,提高雅言的普及程度,时间久了,雅言也就成了通用语言。

秦始皇采用雅言作为官方语言正是看重了它的普及程度相对广泛,全国推行更加容易。但是,雅言也有局限性。要知道,孔子当时使用雅言在各国传播儒家思想,能去听孔子讲座的也只能是达官贵人们,这些贵人们学会后也肯定会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学习雅言如此耗费精力和时间,寻常百姓不仅接触不到,即使是接触到雅言也无从下手去学习。所以说,雅言的学习主要是以上层社会为主的。

普通百姓的交流

寻常百姓如果遇到其他国家的人怎么交流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国作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早前实行男耕女织,大部分百姓一辈子都是在乡间,他们去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或者是府城,基本上不会遇到其他诸侯国的人。寻常百姓的社交圈也不过是邻里乡间的人们,方言交流已经足够他们生活,自然也不需要在意和其他国家的语言是否相通。

对于秦始皇来说,统一雅言这一方面其实不用着急,文字、度量衡等的统一完成后,大家也会慢慢学习新的语言。那些文人大夫们想要在国家游刃有余,就会自己主动的去学雅言,这样一来,即使秦始皇没有推行雅言,学习雅言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但是秦始皇最终没有解决六国之间的矛盾,最后因为长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在东巡途中驾崩。胡亥昏庸无度,重用奸臣赵高,沿袭暴政,最后被迫自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灭亡了。

秦始皇的大一统梦想其实并没有完成,各国之间的矛盾没有完全解决,语言没有完全统一。因此我国各朝各代都对此提出很好的解决办法,让百姓最大程度的接受语言的普及,推动语言的统一。

各朝代的统一语言

刘邦在建立汉朝的时候,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为了促进各地百姓的交流往来,刘邦决定将雅言作为官话,并且全国推行。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刘邦及其后代治理国家的措施相对于温和,循规蹈矩,慢慢进行,最大范围的对全国进行官话的普及,逐渐降低百姓心中的抵触心理,慢慢的,越来越多人使用雅言,刘邦的官话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由于汉朝疆土远远没有现在辽阔,因此雅言的推行也仅仅限于汉朝的国土内,当汉朝灭亡时,官话的推广也陷入僵持状态。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再次完成大统一,这个时期的中国发展可谓是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民族思想开放,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隋唐的君主们在语言的统一上也做出不小的贡献。由于当时大多门阀士族南下、北方政权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官话也早和汉朝有所不同。不过唐朝统治时间长达三百多年,新的官话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全国的人,官话也受到更多人的接受。

而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元朝,在官话的推行上首先选用的就是蒙古语。到了元末,朱棣夺权后,定都南京,以中原雅音为证,参照南方官话,形成南京官话,并将其全国推广。而当时周边国家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朝的南京官话,因为他清雅流畅、抑扬顿挫的特点受到很多人的推崇。

到了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为了防止满族人被汉化最初使用的官话是满语,但是在共同语言上仍然使用南京官话。由于明清两朝皆定都于北京,南京官话也逐渐有了北京口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生成北京官话。到了雍正年间,正式推行北京官话,并且乾隆时期,很多满族人已经不会用满语交流了,所以北京官话也正式取代满语作为官话,而北京官话也是现在普通话的前身。

结语

在古代,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商户们都需要交易往来,官话的大范围推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官话的局限性是不容忽视的,上流社会的普及程度必然要比寻常百姓的普及程度大,这就导致了官话在都城很容易推行,在乡间却影响有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个诸侯国的文字虽然最初都是源于周王朝,但是由于国家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形条件复杂导致沟通困难,文字发生了改变,但是总的来说来源是一样的,即使是发生改变,但也万变不离其宗,交流起来或许有困难,但是并不妨碍交流。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积极推行“书同文”的政策,就是为了更好的让全国的文字进行统一,文字统一之后语言自然也慢慢统一,这样既可以更好的治理国家,还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促进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从中国官话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官话的普及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统一全国,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还可以延续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风采,加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没有普通话,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古人是如何交流的?
汤洪 张以品︱从“书同文”到“语同音”:语言文字规范统一与文化认同
在秦始皇统一以前,六国的文字语言真的不通吗?他们怎么交流?
中国打仗为啥不像欧洲各国越打越分离,反倒是越打越统一?
秦始皇的一个决定,让我国领先各国2000多年,现在中国仍受益
这个世界要是没了方言,那该会多无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