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本文由《远程教育杂志》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刘清堂、叶阳梅、朱珂

 

摘要

活动理论强调教学活动过程的实施要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学习活动的设计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实践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MOOC更强调教学模式的完整性,并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师生交互点燃了国内外众多学习者的参与热情。为此,通过以活动理论为指导,结合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框架和MOOC的特点,分析MOOC学习活动的类型、学习资源和环境、学习者角色以及分布于社会网络中的交互信息等因素,尝试构建一个MOOC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为MOOC课程在国内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活动理论;MOOC;学习活动;设计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大批网络教育资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在线网络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习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教育质量不仅受到教育资源质量的影响,更多的为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所决定。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网络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活动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者的学习看作是学习主体指向客体的活动。目前,我国开展的在线网络课程存在以课程资源呈现为主,忽视师生交互、教学活动设计等问题[1]。如何鼓励教师积极探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设计并实现符合学习者行为特征的学习活动,进而达到教育质量最优化,这成为了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教学模式在2012年风靡全球,引起了教育领域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在新媒体联盟(NMC)发布的“2013年地平线报告”中,第一次将“MOOC”作为近期新技术发展趋势之一。MOOC为来自不同地理位置、具备多样教育背景的学习者提供高品质、大批量的在线学习课程。但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MOOC主要目的并不仅是优质资源共享,更多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教学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需要对MOOC中的学习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组织,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在线学习。


本文尝试以活动理论为指导,分析MOOC与传统网络课程的不同之处,结合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框架和MOOC的特点,构建一个MOOC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以期为MOOC环境下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参考。


二、活动理论概述


(一)活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活动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理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形成事物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研究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实践发展过程与结果。活动理论从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它认为人类活动是多向的、结构化的交互系统,并强调从文化——历史和辨证的角度对实践中人类活动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性进行解析[2]。活动理论对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进行描述,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理论框架。活动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意识与活动的辩证统一。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活动和意识是共存的。例如,学习者在习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能够获得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获得知识之后又能反过来更好的指导学习者的行为活动。因此,活动和意识不仅是共存的,学习活动和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不断的反馈作用。在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设计,同时也要注重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状态的监测。


第二,活动的工具作用。活动理论为学习活动带来的并不是方法论的意义,而是作为一个清晰、明了的描述性工具。活动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必定会借助一定的工具,如设备、符号、理论、方法、模型等抽象或者具体的事物。学习者使用的工具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被创造与转换,如,学习者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元件演示物理或者化学实验过程,同时可以将虚拟实验元件作为学习的客体进行研究。


第三,活动的内化与外化。活动理论将活动区分为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即活动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在活动和外部活动是相互转化的。因此,在分析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中,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外部活动,如点击率、浏览次数、学习参与度等来分析其内部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等内部心理活动来分析学习者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一致性检验获得学习进展状况。


(二)活动系统的构成要素


在研究中,将活动和活动系统作为活动理论中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活动系统中包括有三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和群体,以及三个次要要素: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这六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共同构成活动系统。与生态系统一样,在人类活动系统中包括消费子系统、分配子系统以及交换子系统。活动系统中核心要素和次要要素以及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基于活动理论的学习活动设计一般模式


借鉴活动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学习看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系统。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分析单位,在对学习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将学习活动系统中的主体对应到不同的角色:系统管理员、课程教师、学习者、客体对应的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教学内容,劳动分工是在学习中学习任务的分工[3]。学习规则包括课堂教学规则、学习者之间的交往规则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另外,在学习活动设计中还包括学习媒体的交互设计、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监测和评价、学习伙伴之间的合作交流等要考虑的设计要素。


学习活动设计的任务,主要是对学习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在传统课堂中,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流程如下:在学习活动准备阶段,教师首先根据课堂教学经验,将教学目标进行分类设计,为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提供依据;然后依据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结果,将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活动任务,对学习者的学习交流进行指导,帮助学习者开展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过程实施阶段,要教师对学习者的先决知识进行测试,制定相关的学习约束规则。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为学习者设计要用到的媒体工具,设计学习者的具体学习流程以及每个步骤的学习时间。对学习活动的监测和评价是学习活动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测试、学习者自评和教师评等评价方式,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结合传统课堂学习活动一般流程和学习活动设计的要素,学习活动设计一般模式如图2所示。

三、MOOC中的学习活动分析


(一)MOOC的发展现状


MOOC以“开放”、“在线”和“大规模”的特点受到众多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青睐,逐渐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2008年,Stephen Downes和George Sienmens首次提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下一代互联网学习的重大变革。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办的盈利性MOOC网站Coursera得到了美国包括很多常青藤大学以及杜克大学等在内的62所大学的广泛支持,Coursera在2012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建设了覆盖20多个学科的300多门课程[4]。Udacity是斯坦福大学创办的另一个盈利MOOC机构,Udacity网站上的课每个章节和知识点之间进行了有意义的关联,每个知识点对应的有相应的练习题,为学员连贯性的学习提供便利。2012年5月,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非盈利的edX网站,主要覆盖计算机科学、电子电路、生物化学等学科课程,其中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电路与电子学》课程,有超过160个国家的15万名学生报名学习[5]。MOOC兴起,与美国大学期望提升教育质量以及降低大学成本有关[6],Udacity、Coursera、edX是当前最为活跃的三大MOOC机构。


2013年,被称作是中国的“MOOC元年”。2012年,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上海市大学生实现了跨校选课,以线下交流、网络教学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参与学习[7]。2013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与edX签署合作协议,推出中文优质课程资源,参与国际MOOC课程的建设。同时,我国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推出高校视频公开课,力图解决东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二)MOOC与传统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比较


2013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称,MOOC的本质是网络课程,它与传统网络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MOOC可以给学习者提供较为完整的教学模式,为其提供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的网络课程,同时为网络课程的学习者提供成千上万的潜在学习伙伴,这就促进了终身化学习和平等化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课程中的元素,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等角度,对MOOC和传统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活动进行比较。


第一,课程中的元素及其关系。教师、学习者、课程资源以及资源共享平台是网络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四个主要元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在线网络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一般是以一个学时的讲授视频为主。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而教师在网络课程中担任课程资源的设计者,与学习者的交互较少,教学资源也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即教学资源自设计、发布之后是固定不变的。


MOOC中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程,还包括测试、论坛以及模拟实验等创新工具。其中,MOOC中的课程由组织者定期发布,内容一般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形式展示,这些课程片段又能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8]。MOOC中的测试可由教师和学习伙伴共同完成,学习论坛将会生成更多的知识供所有在线学习者学习,传统网络课程与MOOC课程中的元素及其关系的差异如图3所示。

第二,学习互动方式。在传统课程学习中,学习者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相对固定,学习者、教师、学习伙伴之间交互很少,这样导致了网络课程学习模式的单一性。由图3可见,教学组织者、学习者以及课程平台在MOOC课程中形成了无处不在的互动。学习者在MOOC环境中主动学习视频课程,并向教师和学习伙伴提出问题。教师则对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提出反馈,这些措施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中缺乏互动的不足。此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多条路径。课程论坛是MOOC平台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Coursera通过Meetup组织线下活动,Udacity通过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目前已经有学生组织了线下见面会。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不仅能够为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新的学习内容。因此,在MOOC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围绕既定学习目标,采用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第三,课程资源生成方式。传统的网络课程由教师团队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中学习者使用的媒体和扩展资源,并以视频、文本、图像、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习者。教师一般根据实际课堂教学经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帮助。学习者的学习任务在课程发布之后便固定不变,教师不能对每个学习者进行个性化指导,也无法提供实时的互动和反馈,学习者在学习任务中学习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MOOC课程由组织者精心设计、优化,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内容、交互工具、课堂测试和在线论坛等相互匹配的系统资源。教学视频不再是一个学时的教学录像,而是按照知识点设计的短小片段,并由这些短小精悍的“微课程”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发布阶段,课程资源以短视频、文字、测试以及论坛等形式多终端推送给学习者。MOOC课程的学习者遍布世界各地,围绕某一课程形成学习群体,学习者通过课程论坛或者线下见面会展开交流互动,教师则对学习者讨论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邮件或者RSS的方式推送给学习者,形成新的课程资源。如图4所示,MOOC课程的资源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学习者的学习任务不仅仅由教师决定,而更多地由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群体决定。

此外,传统网络课程与MOOC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评价机制也有较大区别。MOOC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在线答疑、小组论坛等方式,从而给予学习者及时的反馈。Canthy Sandeen认为,随着MOOC课程的发展,应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9],这也是吸引学习者参与MOOC学习的重要方面。


四、基于活动理论的MOOC学习活动设计


在传统网络课程与MOOC课程学习活动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MOOC课程的学习活动在任务的设计、学习参与方式以及评价考核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学习生态学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创造和维护一个新的学习生态系统[10]。在MOOC课程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群体以及网络环境和虚拟学习工具构成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学习者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生产者”,也可以作为设计者利用环境中提供的工具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并对他人的学习提供帮助和评价,生成新的学习资源。目前,MOOC课程呈现出课程资源生成的多途径性、学习方式的复杂性以及评价的多元化等特征。学习活动的设计呈现出多维度特征,MOOC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模式如图5所示。

上述模型描述了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设计处于中心地位,学习群体和教学组织者的行为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最外层MOOC平台是学习群体所面对的学习环境。由中心向外扩展分别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学习者与其所在环境中学习共同体之间的沟通以及学习者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交互。下面将从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学习过程评价三个方面阐述MOOC环境下学习活动的设计模式。


(一)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


在学习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任务分工的设计。


第一,学习任务设计。MOOC课程中的学习任务是一种生成式课程资源,学习任务设计的来源主要有两条路径:教学组织者的设计和学习群体在互动中产生的学习任务。前者的设计发生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而后者在学习活动实施阶段进行设计。在准备阶段,课程教学组织者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任务按照知识点(或技能点)制定成短小的视频片段,并设计与其对应的演示文稿、测试以及课堂练习等配套课程资源。


第二,学习共同体及任务分工设计。课程资源在MOOC平台上发布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可以报名参加相应的课程,这些学习者和教学组织者一起形成学习共同体。由于参与学习的学习者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目前MOOC课程大都选择英语作为交流语言[11]。在MOOC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形成学习伙伴关系,分享学习心得,制定学习计划,参与在线讨论以及线下学习,他们的分享、交流和协作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非正式性[12]。学习者可以选择MOOC中提供的课程论坛,也可以选择常用的微博、人人网、微信等社交媒体[13]。教学组织者在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和任务分工中扮演协调和组织的角色,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兴趣分配学习任务,协同完成整个学习活动。


(二)学习活动的实施阶段


学习活动实施阶段主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包括教学媒体、交互工具、在线答疑、在线讨论以及学习者的行为监测和新的学习任务的生成等环节的设计。


第一,学习过程设计。首先,设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工具,根据课程内容的类型制定教学媒体,并选择适合学习群体互动的社交工具。然后,教学组织者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设置合理的活动时间,并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假设,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和章节测试的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可以利用MOOC平台中提供的在线笔记和虚拟实验等创新小软件对习得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实践。最后,在制定学习过程中的媒体工具和学习任务之后,确定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具体流程以及学习策略和学习规则。


第二,学习者行为监测的设计。当前。学习行为监测是学习分析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分析中数据的重要来源。在MOOC学习环境中,知识的传递方式不再是单向传递,学习者可以从兴趣和需求出发,按自身需求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14],也可以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当调整学习计划。学习者在MOOC环境中浏览学习任务、在线答疑和讨论等行为将通过网页记录在日志当中,学习科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协作会话分析技术可以用来分析活动中发生的交互信息,同时,我们可以使用日志搜集机制持续记载,利用可视化工具来展示学习者相关的学习活动。


在这个阶段,要尽可能设计更多的反应学习动机、学习状态的学习变量,例如,学习者进入网站的时间和频率,使用资源的类型,学习中花费的时间等。在后期处理阶段,从现有的日志文件中搜集并剖析反应学生学习活动的数据(例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这些数据包括作业成绩、讨论等学习过程数据,这样能够对经验性的数据和定义之间的联系直接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分析工具,不仅能够支持教师进行教学优化设计,也可支持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学习危机预警和自我评估,还可基于学习分析理论提供一个对研究结果的验证,支持研究者获取实证数据、实施新的研究方法[15]。


第三,学习交互的设计。良好的用户体验是MOOC吸引大量学习者的重要原因,学习交互设计的是否合理也是MOOC成败的关键因素。MOOC中学习交互包括三种类型:学习者与课程资源的交互、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与教学组织者的交互,后两种交互是一种双向过程,也是建立在学习者与课程资源交互的基础上的交互[16]。MOOC课程资源以视频为主,建立良好的导航策略可以避免学习者出现“迷航”现象。例如,可以利用主题图技术对课程知识进行标准化描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主要贯穿于协作学习和学习评价中,在MOOC平台中,为学习者设计可以有效利用的交互工具和创新性小工具。教学组织者通过在线答疑、学习过程监测等方式与学习者进行交互。学习者在日志文件中的信息有利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实时反馈和指导。


第四,学习任务的生成。在MOOC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可以利用各种社交工具进行交流互动,也可以在线下定期举行见面会。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受益于MOOC环境中提供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还可以发布学习过程中的成果,表达思想和见解,为所在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群体提供更多的资源。教学组织者对学习群体的在线交流记录和线下学习笔记进行整理,生成更多的学习任务,发布到MOOC平台中,并以邮件或者RSS的形式推送给学习者,形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三)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


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学习者提供知觉操作、回收反馈以及在反馈基础上尝试修改机会的评价会有效提高学习过程的效率和创新水平[17]。在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是保证课程资源处于动态生成状态的重要因素[18]。MOOC课程的评价呈现出客观性、多元化、多维度等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多种评价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设计。


第一,基于日志文件的形成性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例如:动机、焦虑、受挫、积极等)在教室里很容易通过面部表情被觉察到,但是很难衡量和评价。在MOOC课程中,学习者利用计算机开展的缺乏面对面交流的学习,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变得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实施阶段,对学生日志文件记录的设计,能够为形成性评价提供大量学习状态相关的数据。


基于日志文件的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数据必须严格从日志文件中提取。首先,从日志文件中搜集反应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的实证数据,得到一系列的变量,这些变量严格根据日志文件进行计算;其次,为了找到测量学习过程的相关参数,对搜集到的这些数据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根据学习者相似性进行定量的聚类分析。最后,将实证集群和理论定义相结合。在这一阶段,我们将这些变量与理论计算相联系,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有效干预。


第二,诊断性评价。MOOC课程中学习过程的诊断性评价可以包括同伴评、自我评和机器评三个方面。学习者的作业和测试由计算机在线给出客观评价,也可以由教学组织者评价或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评,学习群体由于学识、阅历和背景的不同可以给不同学习者提供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评价。学习者只有严格完成课堂作业和测试的考核,才能取得一定的学分和证书。通过学分认证和证书的发放,可以使学习者“学有所得”,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同时,MOOC经营方都将证书服务、就业推荐等服务作为未来运营方式中要考虑的重要组成部分[19]。目前,大部分MOOC机构都已经提供在线考试,作为学习者结业考试,但是也面临如何保证诚信考试的问题。


(四)应用案例设计


我们将MOOC环境下学习活动的设计模式应用到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中,为本课程从资源共享课向MOOC课程建设转变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主要基于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学习活动。本文以技能点“微课程的开发”学习活动设计为例,对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评价阶段进行设计。


第一,学习任务设计。在学习任务设计之前明确“微课程开发”的教学目标,即能够根据微课程设计原则,运用微课程制作工具制作一节微课程。围绕该目标,由课程教师制作时长8分钟的教学视频以及配套演示文稿,内容包括引导学习者回顾微课程制作的四大原则,介绍微课程制作的两大类方法以及制作课程的五大工具(录屏软件、摄像工具、录播教室、专用软件以及IPAD),对每种工具进行示范,并结合案例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教学视频中还设计相应的课堂练习及作业:要求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一节优秀的微课程视频案例,并提交评价文档;能够独立制作一个微课程,并将作品提交到平台上。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处于不断生成状态,要求学习者对提供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学组织者搜集教师和学习伙伴的讨论笔记推送给每一位学员,学习者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以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


第二,学习者行为监测。这一阶段将在日志文件中记载学习者进入该技能点开展学习活动的时间和频率、使用资源的类型、学习中花费的时间等学习变量,教学组织者可以定期从日志文件中提取出与学习状态相关的变量。教师通过查看学习者浏览网页记录,学习笔记以及学习社区发言,了解学习者在“微课程的开发”技能点学习中的学习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学习者给予情感上的帮助并及时调整学习者学习步调。


此外,教学组织者在平台中发布课堂作业,指导学习者在线发布“微课程设计”作品,通过教师评和同伴互评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实时反馈与帮助。


第三,学习交互设计。我们将“微课程的开发”以技能点的形式作为一个知识元,在发布之前与相关资源进行关联。学习者在课程首页单击该技能点,便能看到与该技能点相关的所有资源,以促进学习者和学习平台之间的良好交互。在学习平台中,提供“课堂互动”、“学习笔记”以及“学习社区”等交互工具,支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互动”中,学习者可以对课程资源提供评价以及对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产生疑问;在“学习笔记”中可以记录学习要点、学习总结以及感悟体会等内容;“学习社区”以“贴吧”的形式,将对为课程开发中某一主题感兴趣的学习者聚集到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教学组织者将收集整理学习者的课堂评价、学习笔记以及论坛中有价值的贴文,形成新的学习任务推送给学习者。


第四,学习过程评价考核的设计。根据前两个阶段的设计,选择基于日志文件的形式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基于日志文件的评价的数据从日志文件中提取(相关步骤已在前文中记述,这里不再重复)。在对这些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面,可以设计选择用MATLAB进行计算,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诊断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包括教学组织者对学习者的评价以及组员之间的互评。


五、小结


MOOC引发了一场教育的风暴,让人们对未来教育充满激情与憧憬。我国的MOOC课程发展时间尚短,在课程资源设计、在线学习指导、学习行为检测以及成绩考核等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以活动理论为指导,分析MOOC课程与传统网络课程的不同,结合MOOC课程资源属性多维、学习方式复杂以及评价多元化等特点,构建MOOC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并对其设计过程和步骤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为MOOC课程平台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提供实践参考。


 

作者简介:刘清堂,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版权管理、远程教育关键技术;叶阳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远程教育关键技术、知识可视化;朱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学习科学、教育信息处理和学习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e-learning中学习活动与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065)支持。


转载自:《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第4期/总第223期

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胜泉:微课设计应更多考虑学习过程而非学习内容
MOOCs学习空间中在线临场感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MOOC的高校移动云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MOOC理念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特质分析 参考论文
MOOCs距离个性化学习还有多远
高校应用MOOC教学的四条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