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论唐代三彩釉陶器的开片问题(一)
       除了洛阳一带出土的唐三彩釉陶器大多都开有芝麻油、翘皮纹、四面上翘外。全国其他的地区出土的唐三彩器几乎没有什麽釉面四面上翘现象原因是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器、基本上都是在唐代时期有巩义大冶窑、小冶窑烧造而成的。由于巩义这些个窑址、出土的唐代三彩器的胎质上以及釉料上基本上都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的高岭土中却含有铝矾土等矿物质。而铝矾土的比例含量较大。而奇妙的是它的的釉料里也同样含有三氧化二铝的基本元素。有关这个问题在九十年代初期国家轻金属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而距离黄冶窑不远的巩义小关矿山就是个著名的铝矾土矿山。为什麽在这里我必须要谈这个铝矾土问题的那?是因为巩义窑在唐代的三彩釉陶器上存在着丰富的三氧化二铝。因此上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在唐代那个时期黄冶窑的陶艺匠人把当时制作好的三彩器坯胎晾干后、在放入窑中经过1100度左右的高温的烧造过程、那麽在这个过程中胚胎经过了第一次热膨胀。出窑冷却后、在挂上含有三氧化二铝的釉料再次的入炉、再经过900度左右的温度烧造过程。那麽在这个烧造过程中它的胎体又经过了第二次热膨胀、在膨胀过程中、它由内向外不断的释放应力、而导致了这个应力不断的传递到釉面上。而釉面本身也含有丰富的三氧化而铝、釉面也在不同程度的进行着热膨胀、它的应力也在释放者。以至导致了它的釉面开片细小、开片纹路似如四面上翘、、、 这都是由于胎里釉外所释放的应力的自然配合所造成的天然结果。而拿陕西、山西、河北、安徽以及于巩义相邻的河南郑州荥阳一带出土的三彩器物、其造型、胎质、开片与洛阳、巩义一带出土的唐代三彩器相比较、你就会明显的发现它们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首先不存在芝麻釉、以及四面上翘现象。主要是这些地区的胎质和釉质就与唐代巩义窑口的三彩器的胎质和釉质就根本不一样。而陕西黄堡窑在唐代所烧造的三彩器的开片情况与河南巩义窑口在唐代烧造的三彩器的开片情况相比之下存在着根本性的牛马不相及的情况。还有陕北出土的大型唐代三彩器、以及山西、河南郑州荥阳北邙山一带出土的大型三彩釉陶器的开片程度与洛阳一带出土的三彩器的开片情况更是具有本质性的不相同。而且是开的片比较大、陕西及山西民间称其为为麒麟片。河南民间称其为;毗连片。(只是这些地区的窑址情况至今尚未发现)
     唐代三彩釉陶器的开片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和各地区的胎质所含有的矿物质种类不同、以及含量不同有关。和各地区的釉料所还含有的矿物质不同有关、即便是同一种矿物质那麽它的含量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炉温问题。它的开片和炉温也是有一定关系的。这就是说唐代时期各地区的烧造炉温大体相同。但是也有各地区域性和习惯性不同的工艺区别。比如河南巩义黄冶窑一带在唐代时期所烧造的三彩器物与唐代陕西黄堡窑所烧造的三彩器的炉温具有明显的不同。而唐代巩义黄冶窑所烧造三彩器物的炉温明显偏高。有的达到了1200度左右。民间普遍把这类的三彩器物称之为唐代的‘‘钢胎’’三彩。用指弹有挡挡的金属声音(这里仅指真品黄冶窑三彩器物)。那麽在唐代陕西黄堡窑所烧造的三彩器物中。几乎很少发现有和巩义黄冶窑所烧造的三彩器物温度一样、而达到这种‘‘钢胎’’水平的与效果的。
     根据国家馆藏大量的三彩器、以及民间收藏家的手里的三彩器片以及整器来分析、得出了三点看法;1、发现大多唐代三彩器物的造型和釉色与这两地区的具有明显的区别和不同。2、一些唐代大型三彩器的造型和釉色及开片、与这两的所烧造的三彩器更是牛马不相及。无论是俑、马、骆驼、陶罐、动物、飞禽等等 的造型 和开片以及胎质、与这两地的特点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唇的事情。如果我们只承认在唐代仅仅就存在着这两处的窑址的话。而坚定的否定在唐代时期其它地区会有烧造唐三彩釉陶器的可能性的话。那麽在建国以来以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土的那些个大型唐三彩釉陶器都是哪来的?还有那些个造型与釉色与这两处窑口就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唐代三彩釉陶器到底是哪里来的?明明许许多多考古学家都了解这个事实。但是为什麽现在有关部门发表的许许多多的有关唐代三彩釉陶器的资料上不反映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那?为什麽在考古发现还没有完全彻底完善性的情况下、就只承认唐代时期只有这两处窑址。这样过早的下结论不就是不符合现实吗?不难发现现目前在市面上发表的许多有关介绍唐代三彩器的书籍和资料上面写的内容大多都存在着自相矛盾的情况。
    在思想解放、经济开放的盛唐时代。不仅国内对三彩器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且国外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大的。那麽在唐代时期就仅仅依靠黄堡窑以及黄冶窑这两处窑口群所烧造所有的三彩器物来满足国内国外所有的需求量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在有关描写的唐代三彩器的鉴定书籍和资料上。一般都是这样描述的;‘‘真品唐三彩、釉面开片细小均匀、仔细观察会发现、开片两头往上翘。给人一种欲剥离的感觉’’这种观点是早在六十年代就有人提出来的。后被现在人照本宣科、照张转抄、代代相传承的。这种论述是正确的吗?答案是绝多错误的!为什麽这麽说那?在真品唐三彩器中只有一少部分存在着这种开片两头上翘现象。而绝大多数是没有这种现象的。比如笔者1993年在陕西省博物馆中就见到过一件较大型唐代三彩骆驼。、这件骆驼是以黄褐色为主色调的、其它的配以绿、黄、褐黄、白等为补助色调。后背部带有鬼头包。(就类似于马鞍一类的东西)经笔者仔细观察发现、这件骆驼的脖子部分施以白釉处出现了大面积的如同宋代哥窑一样的百圾碎似的开片。不但看似釉片两面上翘、而且四面基本都是一样的状况。相反除了这个脖子部分以外、那麽这件骆驼的其它部位、背部、臀部、肚子两旁及腿部、头部的釉面全部都是开着大片大片的釉片。这就是陕西民间俗称的‘‘麒麟片’’。还有1999年笔者和朋友们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中见到了一件较大型的唐代三彩马。宣传牌上写着;盛唐时期作品。这个马的特点是身子比较长、身施一般的红、黄、褐、绿等色泽的釉色。经近距离的观察发现;这件马的釉面开片情况更是特别。它的开片情况不但是不上翘而且是明显给人一种向内抠的状况。在这家国家级博物馆中展示了多件精美无比的唐代、三彩器,我们几位经过认真的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这里展出的唐代三彩器绝大多数的是没有两面上翘开片现象的。仅仅只发现了两件持有这种现象的。一件就是直径约20厘米左右的一个唐三彩器物中的钵。一件就是民间所称的;万年罐。高18厘米。而且器身都是施半釉的风格。同样后来在几年当中我们先后多次的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以及南京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以极其它省市的博物馆以后才真正的证实了这个问题。那些个馆藏的唐代三彩出土文物大多数不存在着釉面开片细小均匀上翘现象,只有少部分比如日常用器、小型的的罐、碗、盆、钵之类。如;三彩猪、狗、羊、、猫、狮子、鸡首壶之类才存在着这种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常常持有这种观点;开片必须是细小均匀的、四面或者是两面必须是上翘的唐代三彩器才能定为真品的话。那麽就是说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和专家、本身就是对唐代三彩器的认识是不够的、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和极其愚昧狭隘观点。唐代三彩器的开片问题本来就是一个既复杂又多样的问题。这本身就和胎质里所含的矿物质元素与各地区的含量和种类的不同有关、和釉料中所含有的矿物质元素与各地区的含量和种类的不同有关。和在烧造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膨胀系数有关、与释放应力有关。因此我们不能过早的就定下结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赏析:唐三彩
对绞胎瓷器的探讨
干货!唐三彩真伪鉴定方法分享!
蔡国声浅说唐三彩
唐三彩 (唐代陶器)
三彩釉的流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