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阅读(一)(二)

《孟子》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件乐事表达孟子的“孝悌”思想。

B.第二件乐事表达孟子的“仁义”思想。

C.第三件乐事表达孟子以教化天下百姓为己任的抱负。

D.孟子认为这三件乐事与用仁德统一天下不能并存。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说说孟子“三乐”的根源。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眸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运:动,指政权的改变。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宣王的“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强调的是自己国家武力的强大。

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从侧面表明了孟子希望齐宣王解燕民于倒悬的态度。

D.孟子运用事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了齐宣王的问题。

(2)取燕之后,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下面选段的这句话,请问在表现孟子的思想上,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有何共同之处?请简析。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粱惠王下》)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B.孟子以人有“四体”来比喻人有“四端”,是为了说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说明应该重视利用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

D.孟子主张统治者要扩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为这样就能保有天下。

(2)分析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与下面选段的这段话共同表明了孟子的什么观点?请简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①,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之也②;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

(注释)①尔汝:尔、汝,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古代尊长称呼卑幼时用。如果平辈之间用来称呼,则是对对方的轻视。②餂 (tian3):取。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的运用有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消极转为积极等方式。

B.孟子还对义作进一步分析,除不妄取、不妄为外,还指出自尊心的积极作用。

C.不可以交谈而去交谈,用言语试探对方来取利,可以交谈却不去交谈,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都是“不仁”的。

D.一些“不义”的思想就和小偷行为一样可耻。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这句话,说说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为至善之人。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上》)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中的“获于上”指的是居于下位的人获得上级的提拔和奖赏。

    B.孟子用层层推进的形式向我们阐述为什么诚是天道的道理。

    C.孟子的这段话所论述的道理主要是针对在下位的人而言的。

    D.选文最后两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诚的重要性。

(2)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和上面文字在体现孟子思想上有无相同之处?请简析。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离娄上》)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孟子·告子下》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2)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2.孟子在文中提出什么观点?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l2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颡(sang3)额头。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2)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2.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2)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孟子》阅读()

一、(1)D(“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的意思是“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但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参考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但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但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2)孟子认为“三乐”源于君子天生的本性,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出于自觉的为善、行仁。

 (参考译文)孟子说:“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想得到的,但他的快乐不在这方面;居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君子对此感到快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主张通行于天下,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围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因为他的本分已经确定。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肢体的动作,不必言说,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二、(1)A(齐宣王此话强调的是齐国战胜燕国纯属天意。)

(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攻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一定是天意要我们这样做,)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有天灾。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生活在更加水深火热之中,那也只不过是一次政权的改变而已。”

 (2)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民本思想)。下面选段这句话反对君主侵害被占领国百姓的生命和财产,而在上面选段中孟子则主张应根据被攻打国的百姓的态度和反应决定是否占领它,二者都是民本思想的反映。

 (参考译文)现在燕国国君虐待他们的百姓,大王前去征讨,百姓认为大王将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纷纷提着饭筐和酒壶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死他们的父兄,捆缚他们的子弟,拆毁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样做怎么可以呢?

三、(1)B(孟子以人有“四体”来比喻人有“四端”,是为了说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自然形成的。)

(参考译文)(孟子说:)由此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正好比他有手足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便是伤害他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点燃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赡养爹娘都不行。

 (2)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成的,认为它们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参考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

四、(1)C(都是“不义”的。)

 (参考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扩展开去,仁就用之不竭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墙行窃的心理扩展开去,义就用之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无论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义的了。士人不可以交谈而去交谈,这是用言语试探对方来取利;可以交谈却不去交谈,这是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这些都是扒洞翻墙一类的行径。”

 (2)孟子认为“不义”的事情既不要去做,也不要去想,把自己本身所具备的善心,推广开来,使自己不爱的人也能得到恩惠,这样才能成为至善之人。

(参考译文)孟子说:“不要干自己不想干的事,不要希望得到不想得到的东西,这就行了。”

五、1(1)A(“获于上”指的是居于下位的人获得在上位人的信任。)

 (参考译文)孟子说:“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人的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侍奉父母,不能够使父母高兴。就不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兴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高兴。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2)下面选段里孟子强调人所做的一切如果是诚实无欺的就会感到非常快乐,在上面的文字中孟子强调诚信是为人之道。两处文字都体现了孟子为人要讲诚信的思想主张。

(参考泽文)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发现自己是诚实的,这是最大的快乐。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

六、1(1)失去百姓的拥戴,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2)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流向下游,百兽奔向旷野一样。

    2.得民心者得天下。

七、1(1)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高到低)把洪水疏导大海中去,因此是以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

    (2)您这样做,是为有德性的人所反对,所痛恨的。您完全错了!

    2.损人利已是一种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恶劣作风。

八、1(1)人的本性犹如流势湍急的水一样,打开它的东方它就向东流,打开它的西方它就向西流。

 (2)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

2.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人的本性发生变化,那是外力(环境、形势)导致它这样的。

九、1(1)孟子说:“(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如今这些人,非常厌恶屈辱,但仍然自处于不仁之地,这正好比一方面厌恶潮湿,一方面又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

 (2)国家无内忧外患,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法典,纵使强大的邻国也一定会畏惧它了。

2.这段文字中,孟子提出了“行仁政而王”的政治主张,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

 

《孟子》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②。’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④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这里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人物,不一定具体指哪一个。②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引自《诗经·大雅·既醉》。③愿:羡慕。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尊贵的地位需要靠自身的修养和努力获得。

B.人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罢了。

C.别人尊贵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尊贵。

D.精神上的富足比华衣美食更加可贵。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下面选段,说说孟子的修养观。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欢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要(yao1):通“邀”,求取,追求。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②者,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圹:旷野。②爵:雀。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的意思是“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B.“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这个比喻阐述的是不施行仁政的不良结果。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孟子在上面的文字中运用了层层深入以及比、兴手法。

D.在上面的两段文字中,孟子阐述了他的施仁政得民心以得天下的思想。

 (2)下面选段的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在表达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

三、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尹士①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③也?士则兹不悦。”高子④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⑤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⑥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⑦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孟子·公刊、丑下》)

(注释)①尹士:齐国人。②干:求。泽:恩泽,指俸禄。③濡滞:久留。④高于:齐国人,孟子弟子。⑤浩然:水流不止的样子。⑥由:通“犹”。足用:足以。⑦悻悻然:形容气量狭小的样子。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尹士认识到自己误解孟子,因此他惭愧地说“士诚小人也”。

B.孟子不考虑个人的小节,他考虑的是在齐国实行“王道”,造福老百姓。

C. 从上面文字可看出,孟子在对待是否留在齐国的问题上没有原则性,和他一贯的行为不同。

D.孟子迟迟没有离开齐国,是希望齐宣王能够改弦易辙,这样就可以实现他的理想。

 (2)下面选段孟子的这句话和上面选段中“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这句话是否互相矛盾,你是怎么理解的?久于齐,非我志也。    (《孟子·公孙丑下》)

四、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②不以封疆之界,固国③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②域民:限制人民。③固:使动词;固国,使国防坚固。④亲戚:指内外亲属。《札记.曲礼》孔疏云:“亲指族内,戚指族外。”畔:通“叛”。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是“人和”思想的具体运用。

B.孟子提倡仁政,因此反对一切战争。

C.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人和”是起决定作用的。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意思是“援助少到极点时,连自己的内亲外戚也会反叛他”。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粱惠王下》)

五、阅读下面文盲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 “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于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①咻:喧哗打扰。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经典名句大全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论智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第4课挖空练习+答案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