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快乐地生活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从另一个角度看,幸福虽不能从天上掉下来,却可以从自己心底里找出来。因为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与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苦和乐是相对的,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就是说,看你有没有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陷入思维的误区,从而造成认知偏差,导致挫折与困扰,从而失去幸福与快乐,此所谓作茧自缚。教师尽管受过比一般人更多的教育,往往也难以幸免。人们常常陷入的思维误区:
 
1.不合理的比较方式

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寻乐之妙法也。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者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者自乐;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者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者自乐;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者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者自乐。

如此一比,则越比越快乐。比上不足,则越比越不足;比下有余,则越比越有余。

然而人们更多的是比上不足。报酬,总爱与比自己高的人比:同是大学毕业,某些垄断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轻轻松松,收入却比教师高几倍;同是教师,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收入比我们高一倍;同是不发达地区教师,市县教师的实际收入比农村山区教师高一倍……结果越比越悲观,越比越失望。

地位,总爱与比自己高的人相比,人家胸无点墨却春风得意,不断升迁;自己空有济世之才而怀才不遇,结果越比越憋气,越比越不平。即使与朝夕相处的同事也要比,怎么比?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别人职务比自己高一点,评到高级职称比自己早一点,得到的荣誉比自己多一点,领导对他比对自己重视一点,他就会妒火中烧,文人相轻。

生活水平上总爱横向比而不爱纵向比,比来比去常常比得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不合理比较的结果是平添了许多苦恼。苦恼之源常来自于比较,摆脱苦恼的灵丹妙药往往也是比较。当你因种种比较而烦恼的时候,试一试以下的比较方式,也许能帮助你摆脱烦恼,得到些许快乐。

 

当我们感到工资不如人家高的时候,跟下岗工人相比。

 

当学校发不出那些只给政策不给钱的待遇时,跟其它省市发不到工资的教师相比。当别人评到职称而自己屡战屡败的时候,跟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相比。

当别人能力不如你却青云直上,你枉有千里马之才却只让拉磨的时候,跟古今中外无数才华横溢却惨遭不幸的人相比,并在大马拉小车的轻松自如中品味人生其乐无穷的韵味。当这一切都不如人家的时候,你还可以这样比:我的妻子(丈夫)比他(她)们的贤惠(体贴),我的孩子比他们的出息,我的身体比他们的健康,我的家庭关系比他们的和睦,甚至我的父母将我降生在南方这鱼米之乡,也比人家出生在风沙弥漫的、终年积雪的、滴水贵如油的、常发洪水的、常闹地震的、常有饥荒的地方的人们强一百倍、一万倍……这在心理卫生学上叫做自慰,在西方国家叫做酸葡萄心理,在鲁迅笔下叫做阿Q精神。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阿Q挨了赵老太爷的揍,就说是儿子打老子,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对于精神胜利法,我们曾经以为是自欺欺人,是中国民众愚昧和软弱的表现,值得我们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从心理卫生学的角度看,它使人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调节,在不幸的处境下求得心理平衡,获得愉快幸福的主观体验,这有利于身心健康。想想十年浩劫中,多少老革命、老教授,凭借这阿Q精神,战胜了非人的折磨,度过一个个难关而坚强地活了下来!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是潇洒的,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甜的狐狸是苦闷的;阿Q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谁都可以欺侮他,要不是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一套精神胜利法,说不定在被砍头之前早就精神崩溃了!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过多的自慰会妨碍人们去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狐狸是在经过努力之后发现不可能得到才说葡萄是酸的;没经过努力就说葡萄酸,那是不思进取的人为自己的懒惰和胸无大志而胡诌出来的一种借口。

2.情绪恶性循环
 
情绪不好──尽量往坏处想──情绪更坏,这就是导致一些人情绪恶性循环的思维方式。
 

一位校长事前未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听某位教师的课,这位教师开始没发现,讲得好好的,待他发现校长在听课,情绪开始紧张,语言表达也不那么流畅了。他想我太紧张了,课讲糟了怎么办?校长会怎么评价我?会不会在大会上批评?我以前在校长心目中认真工作的形象会不会被破坏?会不会影响评职称?结果造成了情绪的进一步紧张,这节课就真的整个儿讲砸了。这就叫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研究表明,人一旦陷入了情绪恶性循环的思维模式,恶劣情绪就会笼罩着他整个的生活。不仅如此,这种恶劣情绪还会传染给别人。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若同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抑郁难解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得情绪沮丧起来,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在家庭中,如某人情绪低落,他们的配偶最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一旦传染上恶劣情绪怎么办?

 

首先是转变世界观。因为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大多心眼小,遇事过于敏感,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细小问题扩大化,把个别问题普遍化,甚至心存畏忌无端猜测。因此,要将自己从恶劣情绪中解救出来,最重要的是要转变世界观。要有广阔的胸襟和洒脱的人生态度,待人处事豁达大度一点。当然,这是一项心理自我修养的基本功,非长期修养不能达也!

其次,就解决具体的恶劣情绪而言,心理学家提出以下7种行之有效的办法:1)设法消除产生恶劣情绪的问题;(2)对事态加以重新估计,不要只看坏的一面;(3)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4)不妨自我酬劳一番,如去饭馆美餐一顿或去逛商店;(5)考虑一下怎样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的问题;(6)想一想还有处境比自己更差的人;(7)把自己目前的处境和过去比较一下,尽量找出胜过过去的地方。总之,要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不要让自己被烦恼所困扰。

 

除了心理学家教给我们的方法以外,还有一个办法:睁大眼睛在身边寻找快乐。

寒暑假远离工作,能使教师疲惫的身心得到些许放松,但过得快乐不快乐还是在于自己。假如人人都能从繁忙琐碎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去寻找快乐,发现快乐,谁又会缺少快乐呢
     3.钻牛角尖
 

所谓钻牛角尖,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一条道跑到黑。这种人的思维是单向的、封闭的、形而上学的、经验型的、求同的,定势的。《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精神固然可嘉,可是就人格特征来说,他是属于偏执型的。假如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要改变居住环境,搬家岂不比搬山更容易!即使挖个隧道也比搬山好,可他偏要每天挖山不止,祖祖孙孙挖下去,多累呀!因此,只有执着精神是不够的,明知前面是个死胡同,还要一条道路跑到黑,执着就变成了钻牛角尖。爱钻牛角尖的人,一年到头过得很累,不是跟别人较劲,就是跟自己较劲,常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之中,因此往往人际关系也不好。

钻牛角尖的人往往具有一种偏执型人格的倾向。据本课题组对692份小学教师SCL—90的症状自评量表分析中发现,在九个命名因子中,带有轻度偏执症状的比例位居第五,占25.72%,有中度偏执症状的比例位居第四,占4.33%,重度偏执症状的占0.58%。可能这就是有轻度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教师比例在九个命名因子中高居第二的原因吧!

钻牛角尖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经常处于严重的自卑自责状态,甚至自暴自弃,失去进取的精神和动力,这是钻入了自我挫败的牛角尖。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人看事,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做事过分仔细认真,这是钻入了完美主义的牛角尖。

这也怕吃亏,那也不合适,肚子里常打小算盘,是钻入了个人主义牛角尖。

做事过于有板有眼,讲规矩,遇事爱找死理,较真,自己认准了任何人也不能说服他,是钻入了刻板、教条的牛角尖。

做事待人凭感觉,任性,情绪总是不好,是钻入了情绪化的牛角尖。

爱钻牛角尖的人往往爱抱怨。爱抱怨是对自己的不满。冯钥在2002620《中国青年报》上载文如是说:这样的人总是不顺心,他们一开电脑就死机,一开车就被警察罚款,一提意见就被驳回。他们是最易被小商贩欺骗的那一个,作弊唯一被抓住的倒霉鬼是不是其他人都比他幸运?当然不是。所有人面对的总是同样的,只不过有些人过于关注生活中消极的一面,并把它放大,仿佛在显微镜下生活。紧张易怒的情绪体现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对于爱发牢骚的人来说,这种不安全感源于自己深刻的不满意。这种感觉有可能来自于家庭。如果在自我认知形成的青少年时期,一个人经常得到来自家庭的负面评价,挑剔,父母经常将他与亲友孩子攀比,久而久之,他也会延续这种思维定势,对自己不满意,总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提出苛刻要求。

 

久而久之,抱怨成了习惯,就算他并不真的讨厌某人某事,也要数落个没完。到了这个地步,他就很难看到自身优势的一面,认识自己的资源。这样的人遇到最大的麻烦来自于人际关系。由于容易出口伤人和沟通不畅,很难与人建立积极的、有效的人际环境。人们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在单位,领导为了避免麻烦,可能不敢委以重任,他也许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

尽快从牛角尖里跳出来,学会全面客观理智地看问题,才是上上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维方式:不能陷入牛角尖
一百一十六、先生鸡还是先生蛋?——学会辩证的思维方式
根治抑郁的良方
意识与思维
什么是思维困境?有没有思维破局的方法?怎么应用这些方法?
三分钟呼吸——助你走出牛角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