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施杞:让脊梁挺起来
74岁的施杞,人如其名,从事的事业就是要“让民族的脊梁挺起来”!

施杞身后挂着三幅照片,分别是石氏伤科第二代传人石晓山,第三代传人石筱山、石幼山。身体周刊记者 徐晓林 图


  施杞融会石氏伤科与王氏武术伤科的特长,创立了脊柱平衡手法,简称“三步九法”。此法不同于药物治疗,主要是依靠手法对穴位、皮部、经筋的刺激,激发人体固有的调整和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施杞认为,颈椎病的治疗不能一看片子就开刀,中医骨伤科有很多非手术治疗方法。
  施杞:74岁,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二、第三、第四批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新疆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中医骨伤名师。
  曾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职;现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及整脊学分会名誉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卫生局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相传春秋时期杞国所产之杞木,是一种可担顶梁支柱的苍天大树。74岁的施杞,人如其名,从事的事业就是要“让民族的脊梁挺起来”!
  从医48年,施杞在诊治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陈旧性骨折、脑外伤以及内伤疑难杂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提出“恢复脊椎平衡”“颈椎病从痹论治”“益气化淤补肾法防治脊椎退行性疾病”等学术观点,建立了脊柱病“围手术期”中药治疗方案,发展了中医脊柱病学。
  在施杞的眼里,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骨伤科,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他在继承上海石氏伤科等骨伤流派学术精髓的基础上,从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近十几年来,他又将退变性脊柱病、骨代谢性疾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生命科学来研究中医治疗脊柱退变、骨代谢异常的原理,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注目的科研成果。
  “大道岐黄,薪火相传。”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内悬挂的施杞亲笔题词承载着他对中医骨伤科事业明天的期许。古稀之年的施杞只争朝夕地耕耘着,他常引用苏东坡的一首诗自励:“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三步九法”治颈椎
  “人体共有33块脊柱,其中颈椎有7个,胸椎有12个,腰椎有5个。”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的办公室里,施杞摆弄着桌上一个脊柱模型,与脊柱病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对每一根脊椎都是那么熟悉。在他的一双妙手下,10万余人次的颈、腰椎患者重新挺直了腰杆。
  颈椎病在中医上称为痹症。施杞认同《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说,认为包括颈椎病在内的痹证发病,患者往往本身正气先虚,由劳损或感受外邪导致气血不通,痰淤内结,经脉闭阻而患病。
  施杞根据颈椎病“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经络闭阻”的病机特点,遵循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理论,以益气化淤为治疗颈椎病的基本法,并以圣愈汤作为基础方随症加减,临床屡屡取得佳效。实验研究证实,益气化淤法可通过多种途径延缓椎间盘的退变,促进损伤神经根的修复,从而达到防治颈椎病的目的。
  在数十年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中,施杞还创立了融合武术伤科特点的脊柱平衡手法,突显了中医手法和导引“简便验廉”的优势。
  脊柱平衡手法是在“痹证学说”和“经筋失衡学说”的理论指导下,融会石氏伤科与王氏武术伤科的特长,具体分为理筋、正骨、通络三步,施以“揉、拿、滚、提、松、扳、摩、抖、捏”九法,故简称“三步九法”。
  三步九法不同于药物治疗,主要是依靠手法对穴位、皮部、经筋的刺激,产生经络感应,从而激发人体固有的调整和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
  具体来说,理筋、整骨、通络,循序渐进,配合运用多种手法,并重点按揉关键穴位,以期恢复颈椎动静力系统平衡,使经络贯通,气血流畅,营卫和调,脏腑居安,最后达到“舒经理筋正骨、调和气血脏腑、恢复脊柱平衡”的目的。
  这种简单的手法治疗已经在69家医院推广应用,服务半径辐射到欧洲、美洲、东南亚1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这一项目也成为施杞获得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内容之一。
  中医药与生物科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位于龙华医院一座5层小楼上。别看“门面”不大,里面却汇集了国际一流的科研仪器设备,细胞分子生物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组织形态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等等一应俱全,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中医骨伤科完全不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施杞就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时,就提出中医发展“一体二翼”的战略,即坚持以继承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主体,以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并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为二翼,实现在继承中创新,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
  1998年,在离开大学领导岗位后,施杞创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并与世界著名的国际华人骨研学会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带领着包括基础研究部、骨伤科、康复科在内的一群富有朝气的团队,开展以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和骨代谢性疾病为主的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
  近十多年来,研究团队结合中医药和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理论,利用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现代技术,在“椎间盘退变的机理研究”、“肾主骨本质的基础研究”、“气血理论与信号网络通路相关性研究”、“脏腑理论与干细胞相关性研究”以及中医药防治脊柱、骨与关节退变性疾病研究等方面,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6项,获得各类研究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及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项。已获得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318篇,其中SCI收录41篇(总影响因子119),获得中药新药证书1项(芪麝丸)。
  施杞开发的益气化淤通络方,运用模式动物病理学全面验证,提示有较好的抑制椎间盘炎症因子和延缓椎间盘细胞凋亡作用,并按现代制剂学规范研制成“芪麝丸”,临床试验证实其优于对照组(安慰剂和阳性药),于2009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证书,其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施杞领导的脊柱退行性病变病理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将脊柱生物力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痹证学说等有机结合,先后建立25种脊柱退行性病变病理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进行了机理研究。该项目获得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研究通过建立病理模型与病症结合动物模型,提出并证实了“颈椎病从痹论治”的学术观点。
  此外,提出并证实“椎体骨赘来源于椎间盘软骨终板边缘增生”、PLA2、PGE2、TNFα等是“盘源性颈腰痛”的发病基础、“抗炎法治疗颈腰椎疾病”的观点。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并证实Runx1、Runx3及亚型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中的作用,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奠定了基础。
  “我们不仅要进行中医研究,还要引进现代科研方法,来研究中医理论。我们的研究源于临床,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探究临床经验和理念的科学内涵,更深层次把握其内在规律,其成果也完全可以反哺临床,提高疗效推进中医临床工作的发展。”施杞在他的办公室里说。他的身后,以中医骨伤科和肿瘤科为核心的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即将拔地而起,那里将建成一座能容纳397张床位的新病房大楼和1.3万平方米的科研大楼,未来更多的中医科研成果将就此诞生。
  

74岁的施杞,人如其名,从事的事业就是要“让民族的脊梁挺起来”!

  医为仁术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的会议室里,挂着三幅照片,分别是石氏伤科第二代传人石晓山,第三代传人石筱山、石幼山。石筱山和石幼山是施杞的恩师。“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恩师。”施杞说。在先辈的注视下,作为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的代表人物,施杞将中医骨伤科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1937年,施杞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市一个中医世家,祖父为故里名医,擅长内妇儿诸科。在那个“国破山河在”的乱世,长辈名之“杞”,希望他从小就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
  幼承庭训,耳濡目染。1957年,施杞遵祖父之嘱考入上海中医学院。1963年大学毕业后,先后拜沪上中医骨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先生为师。深入系统地学习了石氏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继承发展了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学术精髓,同时还向王氏(王子平先生)、魏氏(魏指薪)伤科流派虚心求教,他自1986年至2006年连续三届担任全国中医骨伤学会会长,更有机缘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施杞较完整地继承了石氏伤科的学术精髓,同时崇尚易水学派,立方用药,注重气血调和、脏腑摄养,推崇薛己“治病求本,务滋化源”之理念。他常用《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说引导学生对石氏伤科学术内涵的理解,并要求学生重视脏腑经脉辨证及温补脾肾之理论,以此对石氏伤科流派的传承和弘扬。
  临床上,他精于辨证,善于调治,以六经矜百病,并结合早年在瑞金医院骨科、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学习的西医技术。“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祛淤通络,内外兼顾,重在脏腑,整体调治”成为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核心。
  从医48年,施杞治愈了10万余人次的颈、腰椎患者,但他却说要感谢患者。
  上世纪70年代末,有一位江西九江来沪的退休工人,当地误诊为脑癌,家中已为他准备好后事,只想到上海求一线希望。后经施杞诊断为颅内血肿,用手术加中药治愈出院。“我要感谢这位老病人,正是他的病例启发我,如果不用开刀,单用中药能治愈,这样的技术不是更能推广吗?”事隔几年后,施杞开始了人生第一个市级课题研究。
  根据这个颅内血肿患者治疗经验,他研究了一个治疗方子“益气化淤汤加静脉滴注丹参、黄芪针剂”,经105例观察,仅1例改为手术,其余全部痊愈,这一研究成果后来获得1986年全国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还有一个故事,也让施杞终生难忘。那是1976年的一天,施杞下班后乘电车回家,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右手腕呈90度屈曲畸形,无法自由活动。他上前询问,得知女孩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找过两个医院都未能受理。
  “其实这并不复杂,只要做一个平衡手术将一侧的肌腱延长就行了。当时我就说,如果你信得过我,就来找我。结果,姑娘果然来了,我为她做了手术又教她用中医的导引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很成功,姑娘的手完全恢复了正常功能。”
  现在施杞的专家门诊也经常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比如病人怕开刀,或者医生考虑到风险大不愿开刀,还有一些则是手术效果不理想,这样的病症虽然复杂但他从不拒绝,施杞对他的学生说:“为医者应有五心:仁心、细心、耐心、恒心、信心。”1977年他获得了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荣誉。
  “仁者情怀,敬业乐群。”这就是施杞的人生信条。他说:“中医历来讲‘医为仁术’,当年我在瑞金医院进修时,骨科大师叶衍庆教授讲,骨科医生应该比其他医生能更好地服务他人。当你在路上行走的时候,看到有人行动不便,就应该主动关心他,也许能在你的帮助下减轻病痛或者设法治愈。所以,医生不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让患者享受人生的幸福。”
  医者的身体
  顺其自然,心胸开阔,劳逸有度,饮食有节,每日一功
  74岁的施杞,仍然精神饱满,思维敏捷,意气风发。说起自己的养生之道,施杞概括为五点:顺其自然,心胸开阔,劳逸有度,饮食有节,每日一功。
  施杞说,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是升发之际,阳气易损耗,因此要避免过度消耗阳气。民间有“歇夏”的传统,就是说在夏季要避暑,同时要通过自我调节让身体自然增长阳气,可以适当锻炼以调和气血。夏季长期吹空调,易出现四肢少温,神疲乏力、胃口不好、大便稀薄、经行量少等症状,这都属于“阳虚”。他常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阳益气,祛暑化湿,每可获效。
  几十年来,施杞有个习惯,每天早晨睡醒后躺在床上做一套养生功,十五分钟的养生功做下来,令他神清气爽。他根据自身经验,创编“施氏12字养生功”、“施氏三步九法”、“脊柱侧弯体疗操”等,被广泛运用于颈腰椎病的预防和治疗。
  另外,心胸开阔也是施杞的养生之道,他说,要善于自我疏导,要处变不惊,韬光养晦。“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另外,要根据自己不同年龄段的体质强弱,做到劳逸有度,过劳伤人,过逸也同样会损伤精气神。
  饮食有节要做到不偏废、不过量,尽可能清淡,但是完全吃素也不行。施杞的早餐很简单,他自娱为五行餐,即一杯牛奶(白),一两玉米馒头(黄),一只煮鸡蛋(红),一碟自制酱萝卜(黑),一条黄瓜(青)。
  能不开刀就别开,颈椎病需要开刀的只占1%~2%
  身体周刊:目前不少医院放弃了中医正骨疗法,大都采取西医的手术治疗。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施杞:如果说西医是治人生的病,那么中医首先是治生病的人。从这一点上说,中医的医学境界要比西医高。
  中医骨伤科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医骨伤科学对损伤认识的理论是“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这就把外部的损伤和人体内部的相应病理变化相联系,避免了在治疗中只知局部不顾整体,只知外伤忽视内伤,只注意X光片而不客观地分析病人相关的伤情等。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中医的有效性、无害性等特点。比如,相比西医的石膏固定,中医传统的夹板固定只固定骨折的局部,这样既有利于关节屈伸及早期进行功能活动,又不妨碍肌肉纵向收缩活动,并起到了矫正骨折端残余移位的作用。
  现在医院骨伤科大都采取西医手术治疗,跟着“AO”风走,其实,在西医骨科界对AO学派的理念也不一致认同,很多病例根本不需要做手术。我国西医外科泰斗裘法祖院士就曾说过,“外科医生应坚持这样的原则:可开可不开的刀不开,可大开可小开的刀小开,可早开可晚开的刀晚开。”
  现在很多医生为了经济利益开刀,为开刀而开刀,而不顾及病人的功能恢复以及生活质量。有的手术很成功,但是功能恢复不好,有的脊椎手术甚至造成术后瘫痪。而中医治疗注重功能恢复,可能骨折不是100%对位,但是功能恢复很好,可能这个椎间盘突出还在,但是症状已经消失。
  身体周刊:现代上班族患上颈椎病的非常多,其病因是什么?如何防治颈椎病?
  施杞:导致颈椎病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自然退变、慢性劳损、长期姿势不良、工作职业特点等4个方面。
  上班族长期在电脑前工作,长期强迫性体位,加上疲劳,受风寒,易致颈椎病。建议人们夏天在空调房里戴上丝巾,不让颈部暴露在外感受风寒。另外,中老年人乘坐高速汽车等交通工具时,无论有还是没有颈椎病,戴颈围保护都很有必要。
  颈椎病需要开刀的只占1%~2%,最多不超过5%,需要开刀的主要是较重的脊髓型颈椎病。而现在很多医生一看到MRI、CT等片子就要开刀,连病人也不仔细检查。对于颈椎病的治疗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结合,明确了颈椎病后,要辨证究竟是什么类型的,除了西医分类外,更要从中医分析是淤血、痰湿,还是肝阳、气虚,治疗时要达到调和气血、筋骨平衡。
  另外,颈椎病还有很多非手术治疗方法。如中药外治疗法、推拿和正骨手法、针灸疗法、牵引疗法、理疗、导引等。需要强调的是,推拿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颈椎病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牵引疗法必须掌握牵引力的方向、重量和牵引时间这三大要素,以保证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导引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和改善全身健康状态的重要手段。
  圣愈颈康汤
  生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柴胡、羌活、秦艽 、天麻、玄参,每味药用量9-12克。这是在清代吴谦《圣愈汤》基础上寓以王清任的会厌逐淤汤、身痛逐淤汤之意加味具有益气活血、补养肝肾、祛风通络等扶正祛邪功效,用于颈椎病面色少华、颈项作僵、疼痛酸楚、咽干少津、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步履无力、筋脉拘紧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施杞:中医治颈椎
把现代科学引入中医骨伤领域
新晋国医大师施杞,石氏伤科传人,行医50余载,诊治数万骨伤患者
施杞
石氏伤科强筋固腰功
治伤先识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