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随便乱贴“坏”标签
插图 孔雀
  ◎ 采 访:朱砂

  ◎ 专家支持: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专家调查档案

  前阵子,有关老年人的负面新闻不断出现在媒体上,引起人们关注,甚至有人惊呼:“老年人变坏了。”而最近一位老大爷被撞倒后,谎称有医保,放走撞倒他的小伙子,又引得了广泛的议论,称这位老人家的宽容是在传递正能量。其实,无论是讹人的老人还是厚道的老人,都只是独特的个体,因为个别老人的行为给老年人群体贴上“坏”标签显然不妥。不过,过多地赞扬某个个体的善举,也未必真的带来积极作用。

  【事件回放一】

  6月15日,四川省达州市某小区内3个小朋友在楼下玩耍,扶起一位摔倒老人后,却没想到遭遇一场被索赔的持久风波。 (来源:法制日报)

  【事件回放二】

  12月19日,在辽宁沈阳,一位老人被一个小伙子的电动车撞倒,但老大爷却对小伙子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这贴心的举动感动很多人。之后,有媒体记者找到了这位老大爷王福顺后才发现,原来他根本没有医保。  (来源:中国广播网) 

  给老人贴上“坏”标签是以偏概全

  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确会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亲社会行为以及道德发展,相关研究发现,儿童前期的亲社会行为,比如分享、帮助和提供安慰等等,和成年期的亲社会行为有关。换而言之,一个人小时候比较亲社会,那么他成年以后也是比较亲社会的,反之亦然。而道德的发展,也是发展到青少年阶段就比较稳定地存在了。从这个角度看,认为“年纪老了,变坏了”,显然是不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观点。

  还有不少人在看到接连爆出的有关老人的负面后发出议论说:“坏人变老了。”对于这样的看法,廖丽娟也不认同。她指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认知特征,往往是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假设最近看到类似的新闻里面都和某个年龄阶段的人有关,我们就很容易作出一些推断,并对这个年龄阶段的人贴标签。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比如看到身边几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正好都是80后,我们就可能会认为80后就是特立独行的。殊不知,不管是生长在哪个年代,年轻人往往都会有特立独行的阶段。想想看,谁没有年轻过?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过特立独行的阶段?所以说,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接连看到了几条和老年人有关的负面新闻,就把给老年人贴上了‘坏’标签,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 

  此外,“孕妇效应”也会导致人们加深这样的归类和概括总结。“孕妇效应”是指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自己觉得是个普遍现象,就像一个人怀孕了,就更容易注意到出现在周围环境中的孕妇,自己开了奔驰就更容易注意到马路上开过的奔驰。当我们有了“老人变坏”或者“坏人变老”这样的归类之后,我们会更容易选择性聚焦相关的新闻,而这种选择性聚焦会验证这样的归类总结,于是认识的误区就产生。

  过度表扬会破坏行善后的愉悦情绪

  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善举增多还是减少,和一些组织环境的措施是有关系的。当环境总是强制行善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减少了人们的善举。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自发地助人本身会导致人内心很美好的愉悦感,这些人会因为不断有善举而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乐于行善的、比较无私的好人。但是这样的美好情绪和自我认识有时候会被一些干预的行为破坏,产生负面的影响。当人们是因为被要求而捐款,被要求向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很难涌现出自己是无私助人者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绪。

  对于一些善举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奖励,有时也会破坏行善者内心美好的自我认识。廖丽娟分析指出,人们的行善本身是一种内心美好的动机而激发的,但是当组织环境对这个行为给予超过适度的反馈时——比如,非常夸张的宣传等等,那么行善的个体就会把善行归因为奖励这个外部反馈,而不是自己是个好人的内部动机。

  道德的包容性和道德的排除性,对于社会中人们的善举的增减也有一定的影响。我国是一个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类集体的分类。大大小小的集体,就有大大小小的集体规范和道德。这样的集体分类好处就是我们会有很强的集体归属感,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对非集体之内人的排除和排斥,所以,很多人习惯把周围的人分为“自己人”和“别人”。对“自己人”肝胆相照,对“别人”常常是毫不留情。“走在大街上的人,其实都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是因为他们不是我们的家人、同事、朋友,和我们不在一个集体,总是太过于‘被强调集体观念’的我们很容易就把他们归为‘别人’,而进行了道德排除,当我们进行了道德排除的时候,我们就会减少对别人的善举,有时,还会增加了恶行。”廖丽娟说。

  适度感谢是对善举最好的回馈

  谁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善意的环境中。为所处的环境增加一些积极的正能量,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当我们以类别看人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看周围是否既有人支持了这样的归类,也有人反驳了这样的归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也许就需要放下这样的归类,而提醒自己,看到的只是单一的个体。

  也许,我们身处的环境的确存在一些因素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善举。那么,不如从自己做起。当身边的人善待我们的时候,适度地表示感谢——不要冷漠对待,也不要过分的赞誉,适度的感谢恐怕是对善举最好的反馈。

  此外,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需要集体归属感,但是同时也需要一种脱离集体的大爱,每一个个体都和我们是一样的,当你这样去看待周遭的人,就会减少对非集体人群的道德排除。当爱和善举增加的时候,恶行自然会减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尴尬的善举(闪小说)
“最帅井盖爷”帅在彰显满满正能量
抓拍街头老年人
孩子的日志
学生集体不让座 学生驳称比老人更累
用感恩回馈身边的善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