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少年违法犯罪一些社会心理因素
   

         青少年违法犯罪一些社会心理因素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希望和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由于当今社会变迁的加快,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演变,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和交流飞速发展的结果。加上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和社会化教育功能的滞后发展,使得一些青少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法正确认识或看待自己,迷失方向,导致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率不断攀升的现象,着实令人担扰。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与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社会人际交往、学校教育方式密切相关,,从这三个过程的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因此,在注重青少年智育教育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我这里着重就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学校的法制教育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向学生宣讲法律知识,让学生掌握多少法律条文,而是要结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心理健康的内在成长,同时结合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加强与家长的家庭教育相沟通,必须从源头上对形成青少年不良心理品质和潜在的心理健康方面来把握其实质,寻求根本的解决办法。人作为高等生物,其所有行为无不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同样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支配。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

(一)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性

青少年时期(特别是青春期),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是所谓的断乳期。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生理特点:1.身体外型的变化 身高、体重、头面部;2.生理机能的变化  肌肉与脂肪的变化  大脑与神经系统的逐步成熟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完善  3.最重要的是性的发育和成熟  性器官的发育  第二性特征的出现,男孩、女孩不同的生理现象  性机能的成熟 (正确对待早恋以及性行为的后果)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青春期青少年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就是心理上的成人感和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交友的不慎,也容易使青少年学生走上歧途);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引发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争论)

主要思想与行为的相关表现: 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 、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 。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作出越轨的举动,实施违法犯罪。

 

(二)不良的个性倾向性 (人格特征的形成)

人格(一般意义等同与个性概念),主要是指人格的倾向性(人格的动力)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表现的差异)。

人格的倾向性是个性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的趋向与选择。个性倾向包括人的需要和动机、兴趣、信仰、观念体系等,不良个性倾向性是大多数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因素。青少年的不良个性倾向在需要方面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物质欲,权力欲,报复欲;在观念体系上,概括地说,主要表现为五观不端正,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利己的价值观;过分追求金钱,享乐,名利,实惠,讲究吃喝的人生观;善恶、美丑、荣辱、爱憎、是非、苦乐,得失完全颠倒的道德观;哥们义气高于一切的封建行帮会式的友谊观;放荡不羁,崇尚低级感官刺激的性爱观等。正是在这些畸形的欲望驱使和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人格的心理特征,说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分基本能力(一般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特殊能力(音乐、画画、雕塑等艺术能力、某方面的超能如言语口才、特殊职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业创新创造能力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即平日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主要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某种典型气质的人很少,多数为中间型或混合型的。关于气质的认识,有助于青少年认识自我,做到扬长避短,最大显示自己的社会才能。重点知道: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受遗传影响较大,但人生重大事件的影响,可以发生改变;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类型都有它的长短之处。气质类型不会觉得一个人的成就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特殊工种会对气质类型有要求,如飞行员等;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对环境适应的不同;气质类型能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尤其对气质类型极端的人,身心健康影响更大。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的静态特征分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性格的动态结构,以态度为核心,四方面相互关联、制约,性格又有其丰富性和统一性的结合;性格有好和坏之分。

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问题  双重人格是多重人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定义是这样的: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

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多重人格可以有双重人格、三重、四重......,最多的可以达到17重人格。其中以双重人格相对多见,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

(三)不健康家庭造成的心理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就是青少年眼中的社会。家庭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父母的家教箴言、格言及家训会影响子女的一生,甚至世代相传。调查与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态度,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及其自身的言行举止有着密切的联系,若父母对家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子女的态度适当,教育、引导得法,自身性格,言行举止良好,家庭的内聚力,亲和力增强 ,正面影响加大 ,子女实施不道德行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很小。反之,子女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大,甚至直接导致犯罪。

问题少年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有:

1、亲情过剩。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纵然。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祖辈、父辈的百般宠爱,被过度的亲情所包围。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在溺爱中培养,在迁就中形成。于是,他们中一些人养成了骄横跋扈,自私狭隘,孤傲偏激的不良性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英雄主义的不良意识,凡事总是先考虑自己,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达目的不罢休。因此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满足自身的需要,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受任何约束,甚至以身试法,以致违法犯罪。这种悲剧的演绎,不再少数。

2、疏于管教(留守家庭、婚姻不幸福家庭)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管教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 。对子女身上的错误和缺点, 或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是晴蜓点水,关心不够;或是一打一骂了事。更有甚者, 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甚至几年不回家,对子女仅仅是金钱上的满足,至于教育则不管不问,完全推向学校。生活在疏于管教家庭中的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时管教,悉心指导,容易形成不健全的心理品格,导致违法犯罪。

3.过于严教、逼子成龙,只重分数,不重素质教育

过高的期望和压力,泯灭了孩子活泼的天性,造成孩子逆反心理。身心俱伤而离家出走或心理障碍、自杀、犯罪歧途。

4.忽视青春期,缺乏关爱,导致误入歧途

因为青春期生理或性知识缺乏,以及早恋、轻易发生性行为等导致的不良后果。家长不掌握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有时硬碰硬,导致异常心理重冲突。因为性能量的不当释放等,沾染黄、赌、毒。强行杜绝早恋,引发恶果等。

5、家庭暴力或者粗暴教育方式。对生活在暴力家庭之中的青少年来说,因耳濡目染或亲身体验过暴力侵害,心理受损明显,心中阴影严重,致使子女养成仇恨,冷酷,撒谎,逆反等不良性格。家庭暴力往往还导致一些常遭暴力侵害的青少年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找温暖与爱心,因而难免被坏人引诱利用;或者导致一些青少年直接向社会施暴,向弱者施暴。

6.单亲家庭(离婚或丧偶家庭)。近年来,家庭离婚解体现象越来越严重,单亲家庭日益增多,这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单亲家庭的父母很容易走向极端,对子女的关心,体贴,爱护,管理和教育,也会走到极端,使得一些子女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形成仇视社会,不相信他人的性格,一些子女变得孤僻、抑郁、自卑、冷漠、任性,仇恨父母,对学习 、生活和家庭失去了信心。 这种心理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导致违法犯罪。

7.疏于防范,孩子教友不慎,盲目追星或崇拜偶像,引发根源

 不良影视影响,学大款、哥儿们义气、黑社会老大等,追求物质享受、爱慕虚荣等。网瘾、游戏机等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8、本身出于不轨家庭。不轨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生活在不轨家庭中的青少年,易接受心理暗示,善模仿成人的不良举止,久而久之,逐渐同化、堕落,最终滑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四)社会诱因的心理促变作用

很难评价我们的社会给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文化导向。不良的广告,庸俗的歌曲,浅薄的电视剧,低劣的文化作品,粗俗的电视节目,猎奇的花边新闻,肤浅的西化学习,都在潜移默化的引诱着没有正确价值观、理性人生观的青少年。他们心理品格的发展轨迹,一直是两种思想、两种文化冲撞的扭曲曲线。在自然人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时候,人的本能脆弱的一面很容易展露出来。人的这种自然属性,在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得到一定的诱惑时,实际上,为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起到催化剂作用。

二、从心理层面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就是为了运用相应的心理规律来预防犯罪,造就大量的具有良好法制素质的公民,为依法制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那么,怎样从心理机制方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呢?

(一)制定正确的法制教育目标,引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法制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有不同的目标,例如:从内容的角度可有:了解、熟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目标;从形式的角度可有:开法制课,举行法制报告会等。而目标具有导向、评价等作用。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可分为四个方面:

1.形成法制认识,

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法制认识目标。例如:初中生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可能难以理解,但我们完全可以把使学生认识到“法律“是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遵守的规矩作为法制认识的目标。形成基本的法制观念的法制评价能力:不偷窃、不伤害他人身体等等。

2.培养法制情感

要根据法制认识的目标,提出相应的法制情感的目标,使青少年忌罪如仇,并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有很强的内疚感。

3.锻炼法制意志

要制定出不断增强学生法制意志的具体,使学生最终能形成依法办事百折不挠,抵制犯罪毫不动摇的坚强的法制意志。

4.养成法制行为习惯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就应该陪养成青少年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形成有法必依,守法必严,执法必公(公正)的性格特征。

(二)加强个性教育,形成共同的心理认同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社会道德意识,学校必须开设法制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编制德育教育实施纲要,开展心理咨询等;坚持一般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所以,我们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面上的、共性的教育活动,又要注意对重点学生进行个别帮教,以及青少年处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并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严格依法依规章制度办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教育、德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社会教育是背景,家庭教育是载体,学校德育教育是传媒,

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我们应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学校方面,教学的全过程、校园环境、学生管理等;社会方面,家庭环境、社会氛围、大众传媒等。都必须渗透着法制教育、德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我们要要求所有的人都来参与法制教育、德育和心理品质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以上是我在教育管理中一点肤浅的认识,由于是从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层面上去探讨,在解决措施方面没有完全的展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能关心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构建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立健全青少年预防犯罪机制,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荃爸设计的《家庭关系问卷调查表》--荃家心路
【青关注】预防青少年犯罪,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与权益保护
青少年与暴力
浅析全县未成年人的失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