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谘商室门里门外的行为丨咨询指导

       在专业谘商关系的前提下,谘商室的经验似乎成为求助者的“天堂之旅”。谘商室的谘商员刻意经营一种关系(气氛)----温暖的、亲切的、没有危险的、没有威胁,没有一般社会规范,没有任何压抑而绝对安全的情境。求助者在充满危险与限制的人间——生活场'受伤'了,再进入毫无危险与限制的天堂——谘商室'疗伤“。然后结束“天堂之旅”,又回去面对不像天堂那么'好'的生活场。这样子的谘商过程中,会有所谓的依赖、转移、反转移;谘商该结束时,求助者会一拖再拖,原因都在于此。当精神医学已从“生病—住院—出院”传统医学模式中破茧而出,积极开发“医疗小区”、“生活治疗”等更健康而具体的治疗取向时,任一个热心而且有实力的谘商员,是否仍高踞守护神的角色,一再地在人间举办天堂之旅呢?


      



       谘商室是人间的天堂,而非与人间睽违的天堂。谘商关系,是最美好的人际关系。谘商室的经验,必须与求助者的生活融为一体。当我们寻觅新的、更理想、更健康的谘商关系时,我们必须对谘商关系所依存的场域——谘商室空间,对于谘商员与求助者个别的意义,以及行为上的影响,有完整而具体的认识否则的话、谘商关系只是不知其所以然的空论,只是“徒知其然”的空中楼阁罢了。


        谘商员常苦心孤诣的,甚至忧心如焚、语声如雷地一再告诉自己———平等,不要控制求助者,保持求助者与我平等的地位,可是,却很少有谘商员真愿意把眼睁开,看看谘商室中必然的限制,以及无可避免的行为倾向,在传统的谘商室理念下,谘商室那扇门,有如经过魔咒一般,门里门外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这是每一谘商员和求助者都可以真切感受到的。门里门外,究竟有如何不同的语言与行为?说得夸张些,如果谘商室中的谘商员师资出卖“色相”的话,求助者就是在出卖“灵魂”。


        无论参与哪一种游戏,都必须遵守那种游戏的规则。谘商员与求助者,一旦要建立谘商关系,就“必须”遵守谘商室中的定律,否则谘商行为就无法运作。谘商室是一个特定的空间,由于谘商员与求助者的进入,在开始—运作—完成谘商历程的目的下,赋予了谘商室的某些空间属性。对于此空间属性的认知(有意识或非意识的),使得谘商员与求助者的语言与行为,都规范在谘商室空间的“外在”压力之下。谘商室时空对行为的影响如下:


     

1

      

       此空间由“求助者”以“助人者”两个单位所结构而成。就人性本体而言,助人者是施予,求助者是接受,当个体无以自解,而向其他个体求助时,个体本身即可意识某种无能的、卑微的理念(心境)。当其他个体向其求助时,个体本身即可自识某种“我能”的优越感(能力的优劣,是个体有无存在之能力与价值的展露)。事实上,至少在求助者所求助的范围内,或者是求助者求助之时的状况,助人者必须优于求助者,否则也无从援助起。因此,两者一接触,谘商员领取了谘商室中的杖力体系的上位(掌权者、强者),成为天堂的守护神(不论谘商员是否意识到,事实上他已经是,就是)。他随时可以说“这边走,请跟我来”。也随时可以亮出“游客止步”的指示牌。



2


       此空间对谘商员而言,是熟悉的,是主人,是拥有者。对求助者而言,却是陌生的,是客人,是侵入者。基于人类对陌生、不熟悉空间的本能反应,任何人都可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预知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会有如何的转变。可预期的是:缺乏安全感的、畏缩的、自我保护的、试探的,或者有以上现象的反向言行出现。



3


      此空间对于外界,是绝对封闭的,而对求助者而言,又是开放的,在此空间之内向谘商员开放。



4


      此空间内的活动,对于外界是秘密的。但对于求助者而言,却成为秘密的曝光者——在此空间之内向谘商员公开。


     

5

     

      求助者于此特定空间(被)期待,甚或要求“必须”开放自己,解剖自己。展露一个赤裸裸的人于“陌生人”(谘商员)之前。



6


      求助者必须接受谘商员的鼓励、暗示或询问,重复地述说自己(对求助者而言确为重复)。而所要叙述的“自己”,却往往是他所不愿再看到,再提起,再想到的。



7


      封闭的谘商室里面,相对于求助者的“我”而言,谘商和谘商室时间与空间,就成为求助者的'我世界'。谘商员成为来者之我世界的焦点与代表,而谘商室时空即谘商员与我,运作予其求助者世界的舞台。在谘商心理学的本体论基础上,每个个体都有差别的认知世界(指对于现象界、生活场与意向界)。亦即,每一个“我”,都配对有一个“我世界”。个体的生命历程,可视为人一世界交涉的历程,个体于我世界中展露其能力,以自识其存在与继续存在。并寻求世界的回馈与承认(其能力),而肯定、支持与保证其存在与继续存在的价值。因此,谘商室时空内,谘商员也就成为求助者之我世界的代理人。



8


      谘商员的回馈、接受与肯定,对求助者而言,即为整个世界对其回馈、接受与肯定。谘商员的拒绝,就成为整个世界对求助者的否定。



9


      谘商室时间,为求助者所拥有。



10


      谘商员必须确认,他只是“求助者之我世界的焦点与代表”。谘商员在谘商室中先天的权力优势,只能运作在上述的位格(或角色)结构之内。



11


      谘商室内,求助者于其我世界的运作,仍然要求:人(我一求助者)之展露,我(求助者)的能力的证明,以及人(求助者)于世界(谘商员)的被接受与被支持。而非求助者之“事件”,或“人”的讨论与解析。



12


      事件与人“客观的”讨论,以及自我陈述或解析,虽然具有“净化”,以及“客体化”的功能。但相对于谘商员的存在而言,则成为人(求助者)之秘密的发掘与暴露。这种单向“研究与解决”的过程,将导致求助者的不安、焦虑、防卫、反抗或攻击的本体(自发的)反应。



13

      

       具体的界定与了解谘商室中谘商员与求助者的(角色)关系之后,谘商员的行为即包括三种成分:一是允许或引导求助者,在谘商员所提供的谘商室内——求助者的我世界、展露其“此时此地”的我。谘商员必须戒除和求助者抢地盘的行为,把谘商室的“主人”让还给求助者(即以求助者为“形”,谘商员为“基”)。二是恰如其分地善尽求助者之我世界的代表(代理人或焦点)的功能。在绝对无条件的尊重下,适时而诚意地提供正向或负向的回馈。三是肯定我世界有拒绝的权力,而求助者面对世界所提供或回馈的信息时,也有(选择性的)接受与否的权力。


      独自思考,以及把思考的内容告诉别人,在本体上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求助者在非谘商情境,对其难题的自我解决,于其“我世界”而言,仍停留在个体之内的“我”。求助者于谘商员情境的思考与叙述,则使谘商员成为求助者“我世界”的代理人:并与求助者的“我”相互呼应,成为其于我世界之展露的焦点与回馈。上述1~6,将谘商室中的活动,视(还原)为求助者此时此地的生活场之后;继以7~13,则将自发的力动行为,定位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之内。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世界上,不是你的好都有人珍惜,有人懂得回馈,有人贪得无厌!
我的世界天堂传送门制作方法
​这扇门,每个人都可以推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遇囚记
幻想与梦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