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道德经》全篇所提到的“道”的含义,很明白地说明老子提到的“道”是一种完全真实的客观存在,这也很明确地说明老子所提的“道”是唯物主义意义上的“道”。依照老子所提到的道所依附的主体的不同可将道分为四类:天道、治国之道(以道治国)、圣人之道和人之道。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这四种道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来确定它们的性质。

一、天道

《道德经》有以下几处讲到“天道”:功德完满就引退,这是天的长生道理。(第九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一些客观现象,比如,人们手里持着丰盈的获得,如果不知道放弃,可能也会失去;金玉堆满了大厅,也没有办法能够保住;富贵者要是傲慢骄纵,就会给自己种下祸殃。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发生的或遇到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这些规律就提醒人们:人要懂得进退,你功德很大,但该退时还得退,这才是长生的道理。因此这里的“天之道”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当然也是唯物主义的原则。

知常而后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就能符合天道,能符合天道就能合乎道理,能符合了道理就能长久,一辈子没有危险。(第十六讲)事物虽然形形色色和变化多端,最后总是要返回它的根源处,因此生命就安静了,这就是生命循环的道理,而知道了生命循环,就叫作知道了常理,而只有知道了这个常理,人才能明白,明白了,就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才能符合天道,而这才能符合道理,人也才能长久而不会面临危险。这一讲关键是让人们知道常理,一旦知道常理,类似于天道的品德自然就会逐渐地形成,而常理不过就是生命循环,对这个生命循环的认识也不过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罢了!

脚步不迈出大门,就能够知晓天下大事;眼睛不观望窗外,也能够看见天道运行。(第四十七讲)人哪怕不迈出大门,也能知晓天下大事;人哪怕不观望窗外,也能够看到天道在运行。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不必行动就能获得真知,不必亲眼看见就能制定事物的名称,无所作为而获得成功。从上面第十六讲可知,人只要回到自己的根源处,就能达到安静,到此时就能知道生命循环的道理,知道了这个道理,自然就逐渐在认识上达到天道。该讲是对第十六讲的更深刻的阐述,所以也必然是客观性在先、主观性在后的。

上天的道理,不争夺而善于获得胜利,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行动舒缓却善于谋划。(第七十三讲)在该讲中,老子讲到了超越于国家之上的上天,这个上天犹如地上的国家一样,拥有着一个天网,这个天网虽然稀疏却没有遗漏。在这个天网里,谁胆子大、敢于反抗国家和上天,谁就会被杀;谁不敢放开胆量反对国家和上天,谁就能存活。所以,这个国家和天网之下的人们,只能在国家和天网的控制下生活,最聪明的人民,就应该服从国家和上天,无所作为,不争夺、不说话、不召唤,这样一切才能得到成就。这里的在天网下生活,就是上天的道理,它是客观的、前提性的和不能超越的东西。

上天的道理,不正像张开的弓箭一样吗?高了的就压低一点,低了的就抬高一点;上天的道理,是减少有余者以补充不足者,过度的就减少一点,不足的就增加一点。(第七十七讲)该讲讲的都是上天的道理,似乎主观性强,但实际的承担者却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实际的利益;高一点、低一点,过度的、不足的,减少有余者而补充不足者,也就是对待实际利益,上天采用的道理就是平衡、周全,这样,上天才能统治天下。所以,这种上天的道理,实际上也就是上天分配利益的原则,如果不这样,上天就没办法统治了。因此,这一节讲的道,也是客观性占第一位的。

上天的道理沒有偏袒,经常站在善人一边。(第七十九讲)该讲讲的与上面一讲类似,都是上天调节利益的道理。为什么上天总是站在好人一边呢?这也不过是因为上天只有经常站在好人一边,天下才会太平;如果上天经常站在坏人一边,那天下就不太平了!

上天的道理,只提供利益而不加伤害。(第八十一讲)这一讲就干脆点出了上天的道理就是利益调整。上天的道理是只提供利益,而不加以伤害;圣人是天道在人间的代表,圣人也和天道一样利而不害,只帮助别人而不与人争夺;上天这样,圣人学着也是这样。为什么都遵行这个道理?因为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太平无事,天下万物才会各得其所。

二、以道佐人主者和以道莅天下

用道理来辅佐国君的人,就不依靠武力来横行天下,征服这种事情会得到报应。(第三十讲)用道理来辅佐国君的人,就根本不依靠武力来横行天下,因为征服这种事情会得到报应。用讲道理的办法来解决国内和国际问题,是最好也是成本最低的治理办法,这样做不仅国君和百姓最好,而且自己国家和别国也最好,因此这种道理对利益的调整是最高水平的,任何国家都应该用这种道理来治理。此外,如果用讲道理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比如国与国之间不得不爆发战争,但打仗也只是权宜之计,也应该只为有一个合理的结果而已,不能因为有了合理的结果就要求更多的东西,否则将失去的也许会更多。以上都是一种现实的利益算计,任何肆意扩大战争的行为都是不合算的。

用道的原理莅临天下,可以使鬼怪不能产生神奇,从而使人与鬼两不相伤,所以,这二者的“德”都获得保全。(第六十讲)如果运用圣人的道德原理治理天下,就会很容易治理好天下,天下的人、神和鬼都互不相伤,都得到了保全。这与上一节一样,也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治国道理。

三、圣人之道

圣人辅助万物而不恃功,获得成功而不占有功劳,他不想以这些东西来赢得赞誉。(第七十七讲)以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之道”,就是圣人尽心向天道学习,圣人是学习天道学得最好的人,别人都比不上圣人,人学了天道,就像天道一样去为人处世,于是,圣人辅助万物而不恃功,获得成功而不占有功劳,他不想以这些东西来赢得赞誉,因此圣人的品德就是天道的品德,而天道是始终存在并运行的,所以,圣人的品德也是出于客观性并受客观性制约的。

圣人的道理,只帮助别人而不与人争。(第八十一讲)这一讲和上一讲一样,讲的也是圣人的品德。圣人就跟天一样,尽力为别人服务,而自己越加富有;尽力给予别人,而自己就越加充足;圣人也只讲奉献,不图赞誉,也不与人争夺,这同只提供利益而不加伤害的天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四、人之道

老子还提到了“人之道”,这个很少见。上天的道理,是减少有余者,以补充不足者;而人世的道理刚好相反,是减少不足者来突出有余者。(第七十七讲)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专门提到了“人之道”。他讲的“人之道”是指在人世间生存的道理,它把这种道理理解为弱肉强食:能力越大的人,得到的越多,能力越小的人,得到的就越少,而且多者越多,少者越少。这似乎是人世间天经地义的道理。这种处境也不是什么人能够改变的,只有通过国家的帮助和上天的训导,才能逐步得到改变。圣人之道是天的道理,而人之道是人的道理。老子积极地理解了圣人之道,而消极地理解了人之道,而且后者更完全是以客观现实利益为依据的。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道德经》是一部人生智慧之书,其中有着极强的“唯物主义”思想,它通过揭示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的循环过程,试图让人明白,人只有过符合道的生活,才是最高明的。老子在这部经典中特别推崇圣人之道,他认为只有圣人治理国家,才能治理的最好,而圣人又是以道为榜样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读老子之二十八:为而不争
人道与天道相反,说明了什么?
相对而言,《道德经》第七章容易理解,因为“象”与“比”齐全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战国时期哲学之三:道家学派
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
理想的社会是平等自由的社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