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家解释:阳性并不能证明就是感染
三七养生论坛 2022-03-28 11:30

中央电视台《新闻1+1》

刘又宁(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专家):

检测阳性,严格意义来说,并不证明就是感染。随着疫情的延长,实际上我们已经发现了,有个别健康人,实际上是携带病毒的。

一位国外专家:

我们已经看到测试是不可靠的,这是一个基于PCR的测试,其中已经设计了假阳性,这意味着如果你有某种东西的一个分子,测试可能已经是“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生病了,也不意味着他感染了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从来没有被分离出来过,他们完全依赖于这些测试,如果你取消这些测试,生活会像以前一样继续,你不会发现有什么异常……

详见:

新闻1+1:阳性可能是流感,合算检测无法区分新冠和流感


有专家表示核酸检测阳性并不证明就是感染?王辰回应

中国网直播4月30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0年4月30日下午5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为文字实录: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提给专家的。注意到本月初援鄂军队前方专家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专家刘又宁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首先肯定核酸检测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核酸检测的本质只是发现病毒在哪儿,病毒有没有活性和传染性不知道,严格来说,核酸检测阳性并不证明就是感染。随着疫情的延长,实际上发现个别健康人士携带病毒,请问专家对此怎么看待和评价?谢谢。

王辰:(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核酸检测跟病毒确实不是一个概念。核酸检测,检测的是核酸中的核苷酸序列,是存在病毒上的物质,不是病毒本身。但是,核酸检测的片段是从病毒身上来的,因此还是对病毒的一种间接征象,核酸阳性提示他体内有病毒,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对应的概念……核酸检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而且广泛、普遍的检测,也有成本和效益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不同的疫情、防疫阶段和防疫需求、不同的检测目的来掌控。谢谢。


核酸检测阳性就是感染吗?

2020-06-14 13:16:59 15748阅读

李侗曾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感染综合科

人体鼻咽拭子、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到核酸,说明存在病毒感染,但其传播性并不确定。而在物体样本的核酸检测阳性,也只能说明病毒“存在过”,不代表一定有活病毒,更不代表具有传染性。


对人而言,鼻咽拭子检测结果阳性,说明存在病毒感染。“无症状感染者”和“康复病人核酸检测复阳”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前者可能具有传染性,也可能发展为确诊病例;而后者,根据研究,还没有感染其他人的报道。
……


而对于物体,核酸检测阳性也只能说明“有病毒核酸”这个事实,既不能确定有病毒,也不能确定病毒传播性。如果要确认病毒是否有感染性,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细胞感染实验,即用样品中的病毒感染实验室的特定细胞。


PCR - 生物学的聚合酶链反应 

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利用DNA在体外摄氏95°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低温(经常是60°C左右)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72°C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基于聚合酶制造的PCR仪实际就是一个温控设备,能在变性温度,复性温度,延伸温度之间很好地进行控制。


现代医学理论名词

病毒与核酸,宿主与病原体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疾病都是微生物传播造成的,所以微生物又被称为病原体,也即所谓的微生物致病理论。微生物主要有两种,大的叫细菌,小的叫病毒。

病毒形态比较特殊,很难定义。用电子显微镜的观测结果是: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 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大部分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词源于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至今对它还没有公认的定义。

病毒出现假说:

1.蛋白质、核酸遗失说:大生物(此处大生物意思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区别于病毒的非细胞结构生物)由于细胞脱落和破裂,导致游离的蛋白质和DNA、RNA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这些蛋白质由于化学作用形成了一个内部可容纳小分子的结构,里面裹着DNA或者RNA,甚至单独的蛋白质和单独的DNA、RNA游离。

2.生命起源说:病毒是最原始的生命体,早在没有细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那时的病毒还只限于蛋白质和核酸,没有表现出病毒的寄生特征,当细胞体生物出现之后,个别这种蛋白质和核酸或他们的复合体表现出寄生性。

假说也即未被证明的猜测,名为医学理论,实际上其不确定性用捕风捉影来形容并不为过。

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技术是一系列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技术的总称,其原理为对病毒核酸进行扩增,使其变成可视信号或直观的光电,进而对标本中病毒存在与否进行判断,具体操作包括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和核酸检测。

用于检测不同病毒,需取相应的标本,具体包括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血液。以检测呼吸道病毒用咽拭子为例,需用一次性无菌植绒拭子+螺旋盖管或1.5mL离心管,鼻咽部或咽峡处取样,无菌采样管中折断拭子并弃去尾部;取痰液,若受试者能自行咳出,可放入一次性无菌痰杯,取晨痰最佳,标本量≥1mL;若受试者不能自行咳出,需人工吸痰,用吸痰管和储液瓶采集痰液。如果要检测血液中病毒或肠道病毒,可取血液样本或粪便样本。

核酸是什么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体内,生物体内的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学组成、核苷酸排列顺序等不同。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核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一般是几十万至几百万。核酸水解后得到许多核苷酸,实验证明,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核酸的发现

1869年,F.Miescher从脓细胞中提取到一种富含磷元素的酸性化合物,因存在于细胞核中而将它命名为"核质"(nuclein)。但核酸(nucleic acids)这一名词在Miescher发现"核质"20年后才被正式启用,当时已能提取不含蛋白质的核酸制品。早期的研究仅将核酸看成是细胞中的一般化学成分,没有人注意到它在生物体内有什么功能这样的重要问题。

DNA遗传物质

1944年,Avery等为了寻找导致细菌转化的原因,他们发现从S 型肺炎球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肺炎球菌混合后,能使某些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且转化率与DNA纯度呈正相关,若将DNA预先用DNA酶降解,转化就不发生。结论是:S型菌的DNA将其遗传特性传给了R型菌,DNA就是遗传物质。从此核酸是遗传物质的重要地位才被确立,人们把对遗传物质的注意力从蛋白质移到了核酸上。

前病毒假说

前病毒假说(provirus hypothesis)是由美国科学家霍华德·马丁·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提出的一种假说,认为RNA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首先将RNA复制出DNA(此时的DNA形态的病毒称为前病毒)。然后病毒DNA与宿主细胞发生整合反应形成宿主的一部分,当需要增殖由病毒DNA通过转录过程来完成, 该假说解释了长期不能理解的RNA病毒为何引起细胞癌变的原理。

双螺旋结构

30多年来,核酸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所积累的知识几年就要更新。其影响面之大,几乎涉及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双螺旋结构创始人之一的Crick于1958年提出的分子遗传中心法则(centraldogma),揭示了核酸与蛋白质间的内在关系,以及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者的生物学功能。并指出了信息在复制、传递及表达过 程中的一般规律,即DNA→RNA→蛋白质。

病毒的比喻

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形式,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在发现核酸前,这句话是对的,但当核酸被发现后,应该说最本质的生命物质是核酸,或是把上述的这句话更正为蛋白体是生命的基础。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蛋白体是包括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大分子。

核酸在生命中为什么比蛋白质更重要呢?因为生命的重要性是能自我复制,而核酸就能够自我复制。蛋白质的复制是根据核酸所发出的指令,使氨基酸根据其指定的种类进行合成,然后再按指定的顺序排列成所需要复制的蛋白质。世界上各种有生命的物质都含有蛋白体,蛋 白体中有核酸和蛋白质,至今还没有发现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生命。但在有生命的病毒研究中,却发现病毒以核酸为主体,蛋白质和脂肪以及脂蛋白等只不过充作其外壳,作为与外界环境的界限而已,当它钻入寄生细胞繁殖子代时,把外壳留在细胞外,只有核酸进入细胞内 ,并使细胞在核酸控制下为其合成子代的病毒。这种现象,美国科学家比喻为人和汽车的关系。即把核酸比为人,蛋白质比作汽车,人驾驶汽车到处跑,外表上看,人车一体是有生命运动的东西,而真正的生命是人,汽车只是由人制造的载入的外壳。有一种类病毒,是能繁殖子代的有生命物体,其中只有核酸而没蛋白质,可见核酸是真正的生命物质。

宿主

宿主(host),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寄生生物通过寄居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得营养,寄生生物往往损害宿主,使生病甚至死亡。

宿主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病原体的损害,而且主动产生抵制、中和外来侵袭的能力。如果宿主的抵抗力较强,病原体就难以侵入或侵入后迅速被排除或消灭。

病原体

病原体(pathogens)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

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近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历史上首位确定病原体存在的,是1840年代的匈牙利的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他发现医院内相对较富有、由医生负责接生的产妇比产科护士负责接生的贫穷产妇的死亡率比高几倍。他从他的观察中认定两者死亡率的差别,与环境的清洁有关联。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鉴定-科赫法则的原则永存
【专家论坛】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虫媒传播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思考
宏基因组测序和靶向测序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临床价值与局限性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
热点研究第四期 如何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病原微生物-宿主互作?
八种中药抗病毒最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