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读经典:2022年(壬寅年)中医五运六气解读
原创 半聪先生 抱朴堂丹道 2022-07-12 00:00 发表于广东

作者:端木文

写这篇文字之时,已是2022年的农历六月。年已过半,不过却也正当其时。

五运六气本身就是以通达天地运行规律之“气象数”来阐述万事万物的发展与演化。年半开笔,即可预测,又可验证。一举两得也。

让我们先从这几个月的“诡异”天气说起。

近日,河南高温,地面温度高达74度,登上热搜头条。四川的气温突破40度,也引起一片热议。

而与此相反的是,多地竟然在此炎夏之日飘起了雪花,下起了冰雹。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一片哗然。

面对如此奇诡的天气异象,民众多惊恐纷纭,不知所从。而深谙五运六气的传统文化业界人士,却颔首抚案,一笑置之。

何也?因为这种寒热错杂的天气情况,其实正是壬寅年(2022年)的五运六气的气运特质使然。

何为“壬寅年”?这是华夏先圣所独创的“干支纪年法”。比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年要早好几千年。关于历法问题,详见《夜读经典:2021辛丑年五运六气与主病治则全解析》。

这里,我们先简单说下何为“运气”与“干支”。

中国先圣通过天文观测与内证体察,很早就发现“五运经天”。即以二十八星宿的恒星体系为坐标,周天循行的五种天气之象。被称为“丹天,黅天,苍天,素天,玄天”。此即为“五运经天”。

所谓“天气之象”,可以理解为天体运行对地球的能量影响。这个现代科学还认知很有限的领域,早已在华夏远古高维文明中被破译与传承。

这“五运”(天气)是无形的能量。华夏先圣是如何记录与表达的呢?

这就涉及中国文化里最高深的“气象数”的投影与转换之理。

“天垂象,圣人则之”。这“五运经天”之气在星宿坐标系中的运行轨迹,作为“空间”的位置,对应投影在被称为“二十四山”的地球坐标系上。此即为“五行纬地”。

由此,“气”,转化为“象”。而“象”还可以用“数”来表达。

五运(五行),木火土金水,每一种能量都有“太过”和“不及”的两种状态,这就是阴阳两分。于是,五运变为十种能量状态。这就是“十天干”之数衍。

先圣将其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注意,名字只是个名相。初学者记不住也没关系。只要明白以上所说的概念就行。

当然,如果能记住这些名字(中国字每一个都独具深义),以后对深入研究古典高维智慧将大有裨益。

而地支呢?

《春秋命历序》云:
“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三命通会》亦曰:
“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

天干为阳,地支为阴。这是另一组天地间大的阴阳。

天干代表空间,地支呢?

对了。地支代表时间。

刚才所说的二十八星宿的天体坐标,还有一个立极点,就是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称为“建”,一年之中依时移转,分为“十二辰”。这就是“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此即为“十二地支”。

这个在地球上呈现的时间流转之气,投射在天上,就形成“三阴三阳”的六气(象)。“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随时间流转而能为人们感知到的的气象能量态。

关于六气,是个极重要的命题。直接关系到古典中医的六经体系。这个以后我们再另文展开。

十二地支的名相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运,是“天气”投影在地上的空间能量。
六气,是“地气”表现在天上的时间能量。
天干,是对五运能量变化的象数描述。
地支,是对六气能量流转的象数表达。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天干地支,就是表达宇宙时空能量演变规律的代数或代码。

十天干,十二地支,时空交错。依序流转而排列组合成六十甲子。象以数化,数以象运。作为天地能量循行规律的一个周期。这就是伟大的华夏“干支纪年”。

以上,我们就明白了何为五运六气。何为天干地支。

知道这些,我们即能溯本清源,明白中国文化源自什么。古典中医又为何被称为人类仅存的高维智慧医学。从此破执出迷,建立我们中国人本该有的文化自信。

好了,言归正传。让我们正式解读壬寅年。

天干: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
壬寅年的岁运为太角。即木运太过之年。木乃风温之象。全年的气象特质就是风气太过,温化有余。

地支:
“寅申之上,少阳主之”。
“寅申之岁,为少阳相火司天”。
壬寅年的司天之气为少阳相火。即不仅上半年以火气能量表现为主,而且全年的气象都会受火气的影响。

“一阴司天,则一阳在泉。反之亦然”。
壬寅年的在泉之气为厥阴风木。即下半年亦以风温之气为主。

我们可以看到,岁运的木运太过,与在泉之气厥阴风木,五行属性都是木。这就是“同天符”之年。

“同天符”指的是运气同化之年。运与气的能量相合,往往会表现为一气独胜。一气的能量叠加太盛,容易产生单一而剧烈的气候变化。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
“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可见这种运气同化之年的气象偏胜能量之大与对物候人身的影响之强。

另外,天干岁运“壬”为木,地支司天之气“寅”为少阳相火。按照五行能量的规律,木生火,即为“运生气”。此为运气之异化。名为“小逆”。

小逆之年,同样的,气象能量表现为变化较大。并不和顺。

这就是壬寅年的整体气象天地能量的大底子。

简单概括,就是风火相煽,温热并举。同时风气独胜,不平之年。

好了,这个基调其实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个字,“热”!两个字,“复杂”!

三个字,“那为毛线还会下雪和冰雹?”

注意,运气学说的关键点来了。这就是“承制胜复”。

这也是阴阳五行理论的要点。即“生克乘侮”。

五运六气的本质,其实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天地交合循行的能量态的流转与平衡。

我们看到的春夏秋冬的轮替,温热凉寒的变化,生长收藏的现象,其实就是这些“气”呈现的“象”。

气象的流转,能量态的不同,天地自然自有一套内在平衡的机制。

例如:
木生火,即“木象”的那个气机能量,能促进和生成“火象”的气。

木克土,木气能克制和约束土气。木对土而言,即“制”或“乘”。土对木而言,即“承”。

一气偏强者,为“胜”。克制“另一气”太过的情况下,“另一气”就会奋起反击。此即为报“复”或反“侮”。

这种自然生机的自平衡之道,其实在我们人身上是同样存在的。

比如遇到了外寒(胜),人体会以升高体温,发热来“复”(报复,修复,恢复)。复,即是生机的对抗。是自发平衡的机制。无论人体,还是大自然,皆是如此。

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用来理解何为“人天合一”。人天具有同样的生机流转与内在平衡的运行机制。天道怎么做,人道亦如此。

难怪《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这也是《内经》所一再谆谆教诲生民的【无伐天和】之道:“无代化(不要代替造化),无违时(不要违背天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来,我们看看天地是怎么做的。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在3000年前的记载: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

少阳司天之政,“风乃暴举,炎火乃流”。确是如此。而为何还有“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呢?

我们上面讲过,壬寅年是木运太过。又是同天符。与在泉之气的厥阴风木同化相合。风木之气太盛太过啊。

风木太过,除了会助火,风火相煽,让今年过于炎热之外,还会因“胜”而导致天地的“复”。木克土,木气太胜,则土气来复。

土气是啥?就是“太阴湿土”啊!三阴三阳六气里阴气最盛的那个气。是为“太阴”。

故经曰:“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这个大自然自身修复、内在平衡的机制,正是造成雨雪冰雹同现纷至的原因啊!

至此真相大白也。

这可是3000年前华夏先圣对天地规律的预知啊,丝毫不差,真实不虚。就问你牛不牛?服不服?!

由此想起国内一位广为人知的中医大家,他曾公开反对五运六气,说是宋代之后医者的杜撰。并提出质疑:今年壬寅年的运气指明是风火相煽,一派热象。可为何他看了很多病人反而出现寒气很盛的现象?他不能理解,于是得出五运六气不正确的结论。

此篇也是给这位前辈的一个回复与商榷。

先圣智慧,非深研不可轻毁,非广证不得误失啊。

另外,医易同源,从易理角度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木乃震巽。震卦一阳生,巽卦一阴生。震乃木气生,巽乃木气成。这在河图数里即是“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木运太过之年,必阴阳交错,寒热夹杂。

天气如此,人身亦如此。

近期常见之病,多有寒热夹杂之证,这在古典中医中,就称为“少阳病”或“厥阴病”。

下面我们谈一下壬寅年治病祛疾养生之法。

来看下内经给出的治则: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民病热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

热中,疮疡,皆是热证。近期确实较多此类证候。热证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头痛目红,发热咽痛,皮肤瘙痒生疮,乃至烦躁不宁。西医学将每一个症状都列为一个病名。古典中医四个字就概括了。“郁热在里”。

泄满,是寒证。同时也很常见。腹泻为里寒,腹满为虚寒。

寒是什么?人的能量不足了。脏腑功能就减弱了。这就是阴。

热呢?能量有余,功能亢进了。这就是阳。

若人身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就是“阴阳不和”,这是少阳病的病机。或“阴阳不相顺接”,这是厥阴病的病机。

少阳病是阳证实证的寒热夹杂。
厥阴病是阴证虚证的寒热夹杂。

该怎么治?见寒治寒,见热治热吗?皆非也。唯“守其中道,和解阴阳”耳。

这就是经文中所说的“圣人遇之,和而不争。”

“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这就是典型的少阳证,寒热往来,默默不语饮食,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也。

只要见到有往复发作的疾病,比如一会冷一会热,或定时发热,或按季节固定发作等,都要考虑是阴阳不和之证。都有少阳或厥阴病的病机。

医圣张师仲景在1800多年前就在《伤寒杂病论》里,开出了千古名方:

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
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

这两个方子,个中奥妙无穷。以后我们单独开篇详细解读。

今天既然讲到“气象数”的概念,先简单提一下。

且看此二方的主药。

小柴胡汤,柴胡用量8两(古制半斤)。
乌梅丸,乌梅用量300枚。

这个数量是随意定的吗?绝对不是。

数,是道门医家的制胜法宝,不传之秘。

刚才已讲,中国古圣先贤通达宇宙时空能量循行的秘密,气(能量)与象(形或相)可转换。象与数(术数,数学结构)可转换。数与气,亦可转换。

三者互为显隐,三位一体。知晓中医“数”的秘密,即把握了气机能量之转换神机。

其实,上古经典中已公开了部分玄秘。比如刚才所讲的,河图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很简单的汉字,可你真的懂了吗?少阳,厥阴,都是木之象。

3这个数,可“物生谓之化”。乌梅用300枚,即可木气生发,破阴出阳。厥阴病是阴病基础上的阴阳不接。用此强大的生发木气,即可顺接阴阳,扭转乾坤。获得生机。

而8两柴胡,“物极谓之变”。柴胡乃清淑之气,本是上升的,为何小柴胡汤被称为“阴旦汤”,能敛阳入阴,收降郁火,从而使阴阳和合呢?

个中机要,有缘者自得之也。

由此,也提醒下中医业者,对上古(道传的)经方用药与用量,勿轻易修改之。疗效之显隐,机密在“数”耳!

同时,内经还对壬寅年整体的气象特质,给出了预防与调养建议:

“壬申壬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风木。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药食同宜”,是内经一贯所倡导的治病养生方法。其实,中医中药原本就是药食同源的。大量的上品药材,都是日用的食材。比如生姜,桂皮,蜂蜜,大枣,陈皮,山药,鸡蛋,赤小豆,醋,酒,盐等等。

中药切合病机,用方得法,在治愈人疾病的同时,是完全没有任何副作用和后遗症的。这也是古典中医“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最大魅力。

若素有火气大,或肝火旺者,以及有肝胆疾患者,在这个壬寅年就要特别小心了。

内经提供了一个对治方案。

火气大,吃点啥?咸寒之物。
决明子,甲鱼,贝壳类食材,蟹,菌类。

肝火太旺,吃点啥?酸和之物。
乌梅,酸枣仁,山楂,马齿笕,木瓜,醋。

肝气郁结,吃点啥?辛凉(辛和)之物。
陈皮,生姜,萝卜,玫瑰花,黄花菜,菊花。

最后,今年最有可能普遍发作的,就是各类少阳病。少阳证的感冒。所以诸贤,至少家里多备点小柴胡颗粒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解读(十一)
司天在泉少阴阳明·庚子医学气象初探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9
《龙图中医讲堂》第七讲 经络
学习中医并不难 刘文澄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