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能想到呢,全文背诵的《水调歌头》是一首道系中秋词......

道教长生不老之说对苏轼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仅就词作而言,有学者研究认为,在苏轼300多首词中,与道教有关的作品大约十分之一左右;在这些词作中,苏轼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描写了道教的神仙世界,以及对仙境的企慕。

其名篇《水调歌头》中秋词就是这样一首典型之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此丙辰中秋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节。当时作者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

词作上片写诗人仰望月亮,心怀飞升登天之遐想,流露出对道教神仙世界的无限憧憬与企慕之情。词起首就是一个痴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然,苏轼在这里并非真的要问明月始于何时,而是借此抒发一种人生短暂而天界永恒的感慨,其句从李白《把酒问月》诗中化用而来。李白诗首句也是同一痴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结尾处因之而发人生有涯、月光常驻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和李白浪漫情怀十分相似,两人都迷恋道教,李白为人颇有“仙风道骨”,人称“谪仙”,其诗多有对道教神仙世界的描写与向往。

也许正因为有感于“人生易老天难老”,从而想到人间一日、天上千年的问题,苏轼接下来又发第二个痴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间今日是熙宁九年的中秋节,但不知天上是什么日子?这个问题人是无法回答的,但天上的神仙如月宫的嫦娥也许知道。所以李白《把酒问月》想到了月宫仙子嫦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苏轼则不仅到了月宫,更想飞升进入月宫中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所以说是“归去”,是因为苏轼从内心深处认为月宫应该是自己的归宿,非常向往能成为神仙中的一员。

这里的月宫神话也有唐代传奇小说《周秦行纪》的影子:小说里一个托名牛僧孺的人,一次偶然走到一个地方,因求借宿,却无意中遇到王嫱、绿珠、杨贵妃等许多古代已逝的美人,原来她们都成了道教神仙,美人们都作了诗,牛僧孺在她们的要求之下也作了一首:“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三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由此可见,苏轼在词中传达了得道成仙的向往,这与他在《前赤壁赋》表达的飘然欲仙的思想是一致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一个故事:某年中秋,苏轼与客游金山,登上山顶之妙高台,时天宇四垂,一碧天际,月色如画,苏轼便叫乐工袁绹歌其《水调歌头》中秋词。歌罢,苏轼为之起舞,而问客人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辈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但登月成仙是不容易的,因为月宫俗称广寒宫,太冷了。

这里又暗用了《明皇杂录》中所载唐代好道黄帝唐玄宗的一个故事:某年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高道叶静能邀唐玄宗游月宫,临行时,叶静能教玄宗穿皮衣以御寒。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道教发展到宋代,转而以内丹修道,开始更多地关注性命双修,苏轼也是这样。所以,词作上片结句回到了人间,回到了自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是先回到现实世界,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进行更为切实有效的性命双修的养炼活动。

由此,词作下片顺承上片结句的思路,转写自己应该如何抛弃烦恼,顺处自然,清静地修道养生,表达了企盼自己及亲人健康长寿的殷切心愿。下片起句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唐圭璋先生说这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无眠”当然主要指作者自己,这照应了题记所说醉酒“达旦”之意,暗示自己心事重重,如政治之不顺、生活之失意、亲人之想念等伤情愁绪,以致不能入睡。因此,词人接着便用反诘的语气质问月亮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本来是没有恨情的,可为何偏偏要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得分外晶莹圆亮呢?这无疑使词人心里更添了一份愁绪。但这种心乱神摇的状态对内丹修养是十分有害的,“情欲思虑怒喜恶事,道所不欲”。

因此,在“无眠”、“有恨”之后,苏轼的心态来了个大转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而然,那就不应该有任何悲伤之情;人应该顺处人生常态,顺应自然之道,才能达到修心养性、修道养生之目的,而这正是内丹修道养生之法的核心。

如《真气还元铭》强名子注曰:“人性命生死,由人自己。人若能知自然之道……则寒温饥渴不能侵,五兵白刃不能近,死生在手,变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为我命在我也。”《太上黄庭外景经》务成子注曰:“大道自然,不烦不虑,照察荡荡,则人本根。”《海琼白真人语录》曰:“学道之士”应“惟顺受为怀,惟道所在,岂人间事足为吾人喜忧耶?”人只有顺应自然之道,不为世俗所牵累,才能秉持内丹所云之“虚静”心态,这样就修道有望,养生有成。

所以,词作结尾自然就表达了这样一个美好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意思就是:“只愿亲密的人永远都活着,纵然不能在佳节里得到团聚,那么千里之遥,但能共同仰望这一轮明月,享受这美好的境界,也就非常满足了。”希望亲人们“健康长寿”正是道教长生贵命思想的体现。

(参考资料:易思平.苏轼的神仙信仰及其《水调歌头》中秋词的长生贵命思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5):19-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中秋望月的人生感悟 ——苏轼咏中秋诗词赏析
苏轼全词赏析
表格边框
(47)2018年4月10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诗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